霹雳修女 百度影音:中国鞋子的起源和文化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52:55
       俗话说"没有鞋,穷半截",可见鞋在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中是非常重要的。鞋子伴随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一路走来,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与人类前进的步伐紧紧相随,和世界上其它古老的文明一样,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鞋子的出现和使用由来已久。  

   《中国鞋文化史》作者、鞋文化研究专家骆崇骐:中国鞋文化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考证,中国最早的一双鞋子是中国新疆楼兰出土的距今已经四千年的羊皮靴,这双羊皮靴,脚大估计是在23厘米,是穿在一个新疆18岁少女的女干尸的脚上的,这双靴不仅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一双出土的鞋的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双出土的鞋子实物。 

   从四千年前的楼兰女靴算起,其后中国每一个朝代主要式样的鞋子都有实物出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骆崇骐:军事上原来都是穿裙袍,坐战车打仗的,从赵武陵王开始就穿靴子了,穿了靴子以后,他就可以穿裤子,裤子和靴子搭配然后可以发展出一个骑马战术,在军事上,中国鞋文化起了一个相当大的作用。 

   这是一尊西安出土的秦代兵俑塑像,从背面看,单腿跪地的兵俑所穿鞋子的底部,清晰地显着密密麻麻的纳线的痕迹,这说明至少在秦代中国纳鞋底的工艺已经产生,它增强了鞋底的坚韧程度,延长了鞋子的穿用时间,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制鞋工艺在传统布鞋的生产中依然沿用。

    随着中国丝绸制造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人开始制作丝绸面料的鞋子,穿用者都是当时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 

    骆崇骐:到了隋唐,靴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在整个政治礼仪上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在秦代以前,所有的官员进入宫殿的时候,都要脱鞋的,甚至于连袜子都要脱掉,但是到了唐代以后,由于政治的开明,官员都可以穿着靴子进朝廷,甚至于妇女都可以把丈夫的靴子穿在脚上,骑着马到处跑,这是政治的开明带来了鞋文化的一个发展。

    谈到中国的鞋文化,就不能不谈"三寸金莲",这种束缚人性的畸形社会现象,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对中国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歧视与迫害。 

    骆崇骐:中国在世界上鞋文化里面独一无二的是三寸金莲,三寸金莲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有说是孔夫子和秦始皇开始的,那时候因为什么呢?孔夫子时代和秦始皇时代就把选美的标准之一,定为妇女的脚要小,从历史上来看,一般都认为是南唐的李后主,他非常喜欢音乐和美色,经常叫一些宫女在宫殿里面跳舞,地上铺着金箔剪成的莲花,还有六尺高的金色的莲花台,让那些宫女脚上面都要缠着布,把脚缠得很小很小!这样跳舞,这样跳舞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妇女摇摆得非常厉害,摇摆得非常厉害是一种畸形的享受,李后主是作为一种美色的畸形的享受,从这个以后,就把妇女的小脚和金莲联系在一起,然后一点点就从宫殿里面传到了民间。 中国妇女缠足始于南唐,盛于宋、元、明时期。另外在元代蒙古族各式各样的靴子被引进到中原,并与中原制鞋技艺相融合,使中国的制靴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了清代,那些不裹小脚,崇尚天足的满族妇女所穿的花盆底鞋成了中国鞋文化史上的一道风景.

    清朝末期,国外的皮鞋传入中国,并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的大城市流行起来,当时许多达官显贵、时髦男女都把穿西式皮鞋、高跟鞋出入舞场,看作是时尚新生活的标志之一。民国时期还有一种皮底、绸缎面、手工制作的绣花鞋迅速风行,它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精细的手工工艺,备受广大妇女的青睐。 

    如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鞋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但还是有不少人觉得穿在脚上的鞋不足挂齿,难登大雅之堂。可是在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人们大张旗鼓地给鞋修建了现代化的博物馆,更将他们收集来的各式各样的鞋子堂而皇之地摆上了展台。 

    中国鞋都鞋文化博物馆负责人蔡文云:温州号称中国的鞋都,是我们全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而且现在从温州市鞋业生产水平来说,在我们国家处于先进地位,作为这么一种鞋业生产的这种地位,使我们感觉到温州人有一种责任,要填补国内鞋业文化研究中的空白,一个方面是要抢救这个鞋文化,另外要继承、弘扬、发展鞋文化,这是一种责任感。 

    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展品是通过各种渠道从中国各地征集、购买来的,许多文化事业的热心人,特别是许多鞋文化爱好者、研究者为博物馆的建立和展品的收集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文云:这个馆我们还有二期工程,现在已经在建了,准备是2002年的10月份开馆,这个展厅建成以后,我们将更完整地,更全面地反映我们整个鞋文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民族的精华,还准备把世界鞋文化的有些内容吸收在里面。 
  仅就中国而言,由于地域广阔,各地区环境差异很大,民族众多,各民族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因此中国鞋的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在中国有不少像铜鞋、银鞋等金属材料制成的鞋和陶瓷材料制成的鞋,但它们多为陪葬品或工艺品,而非生活实用品。而实用鞋按材料来分类可分为皮鞋、布鞋、草鞋、木屐四个种类。

    这恐怕是最有名的木屐了,相传这种木屐是由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家、永嘉太守谢灵运发明的,因此也叫"谢公屐",上山时御下前齿,下山时御下后齿,便于登山时保持身体平衡、节省体力。

    骆崇骐:在中国古代鞋文化里面,称为屐的,不管它的鞋帮是什么材料的,只要它的底是由木材或者竹子做成的,它就称为屐。它的鞋帮可能是草编的,也可能是皮革的,也可能是丝绸的,也可能是布的,都称为屐。

    许多古代的鞋子,其前部都明显地隆起,隆起的部分称作鞋翘,为什么会有鞋翘,它有什么作用呢?

    骆崇骐:一个就是中国古人都是穿裙袍的,穿裙袍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摔跤,因此鞋子前面有一块鞋翘,整个裙袍就可以放在鞋翘里面,这样走起路比较安全。不至于踩到裙袍,走路的时候,这是一点。

    第二点就是起一个警戒作用,就是穿着鞋子走路,生怕碰到硬的东西,那么有了鞋翘以后,他就不容易伤脚。

    第三个呢,鞋子最容易破的地方,就是鞋头,因此就在鞋头的前面加个鞋翘,而且这个鞋翘一般都是跟鞋底连在一起的,用鞋底这么厚的厚度做成一个鞋头的鞋翘,就增加了它的牢度。

    鞋子的产生是人类自身发展走向文明的必然,透过出土的历朝历代的鞋子,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人们目前还在穿用的鞋子,以及这些正在流水线上生产,正摆在鞋店中出售的鞋子,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鞋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以想见,鞋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而且独特。

    骆崇骐:那么从古人类的文明的角度来看,就是说把兽皮裹在身上,或者裹在臀部,它可能是很明显的一个文明的标志,而从我对鞋文化的研究里面,我曾经设想过一点,就是说古人类从活动区域很小,到活动区域很大这个过程当中,使他想起了要用兽皮把脚裹上,以便他能走更多的路,这个走更多的路,就是人类逐渐扩大视野,扩大活动范围的一个进步,我只能从这么一小点,而这么一小点,实际上就引申和发展了以后的很多的文明。

    过去有这样一句话叫:"南有小花园,北有内联升"。如今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上,最初以为皇宫生产各式朝靴起家的北京内联升鞋店顾客盈门,买卖依然红火。

    清朝咸丰三年即公元1853年创建的内联升鞋店,已近150岁了,其间经历了百余年的商海沉浮,1900年还曾毁于八国联军的战火,可以说它的命运是近代中国民族手工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北京内联升鞋店总经理程来祥:建店之初的定位就是为宫廷服务,以做朝靴为主,当时因为它是为宫廷服务,所以就包括起这个名字,都费了很多心计,比如,内联升这三个字的含义是什么呢,内指的是宫廷大内,联升实际上是一种谐音,就是寓意着穿内联升的鞋,官运亨通可以连升三级。

    从创建伊始,第一任老板直杂意隶武清县人赵廷就定下"真材实料,精工细做"的规矩,由于店名吉利市场定位准确,很快内联升做的朝靴受到了当时皇亲国戚、文武百官的欢迎,生意日渐红火,据说一双好的朝靴可以卖到几十两白银。内联升自己有一本书《履中备载》,上边详细记载着在内联升订做过靴子的人,他们脚的大小肥瘦,对鞋子面料的喜好和特殊要求,也就是说只要来过一次今后您再做鞋就不用亲自上门了,当时常有一些进京办事的地方官从内联升《履中备载》中找到他们要拜见的朝廷官员的鞋档案,订做一双朝靴作为见面礼。

    程来祥: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头顶马聚源,脚穿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当时的四大恒是四个钱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马聚源的帽子当时在社会上特别有名,内联升的鞋,瑞蚨祥的绸布以及四个银号的信用,实际上就是当时一些有身份的人,如果具备了这四点也可以说是社会上的名流了吧。

    清朝以后内联升调整经营战略,从"打坐轿人的主意"转为为普通百姓服务,当然不变的是它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并且形成了以千层底布鞋为主导的系列产品。

    程来祥:著名的演员黄宗英的弟弟黄宗汉,现在在我们区的一个部门,他前两年随团到美国去考察,他回来跟我讲,他当时腰里边别着计步器,他们整天总是走啊,不停地走到各处参观,其他一些老同志穿着皮鞋,回来累得不成,甚至于有的脚都起泡了,他当时讲你看我穿这个鞋什么事都没有,这是咱们中国特色的传统的产品,穿着它就是养脚它就是轻松。

    多少年来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名流乃至普通百姓对内联升的手工鞋子都是交口称赞,海外华人华侨也常常慕名来到内联升参观选购,不仅如此许多外国朋友对内联升生产的手工布鞋也是情有独钟。

    程来祥:像70年代的时候,当时中美还没有建交,美国在北京设有驻华联络处,当时的主任是现在布什总统的父亲老布什,他在卸任的时候,还专门来到我们商店,买了几双布鞋带回去。

    有一年,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访华,当时她患有较严重的脚疾,是内联升为她特制了一双鞋,助她顺利完成了中国之旅。内联升的领导层认识到文化在企业进步和现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克服困难,在店内二层辟出专门空间,常年举办"内联升鞋文化展览",以此树立儒商形象,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让广大顾客对中国鞋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而在一层制鞋师傅的现场制作和演示,更让人把内联升制鞋工艺看得个真真切切。

    近些年内联升花大力气狠抓产品质量,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渠道的拓展;面对市场竞争,他们在工艺、面料上做了大胆创新,除了传统的千层底布鞋、绣花鞋以外,还生产皮鞋、工艺鞋等产品,并把流行色和时尚款式引入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如今内联升正在酝酿着一个大的举措,就是把这个有着150年历史的老字号推向海外,到国外去开店设厂,谋求更大发展,让我们预祝内联升的明天更加美好。 
 
    鞋子不但是日常生活用品,它还可以是艺术品、礼品、收藏品,它与中国的礼仪、风俗等有密切的关系,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能寻到它的踪影,总之鞋子早已被中国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 
   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温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大兵:中国的鞋履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边,它这个鞋履不仅仅是生活用品,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的鞋履它是等级的标志,什么等级穿什么鞋,那从周礼开始到清代都非常明确而且非常严格,什么官穿什么鞋,帝王穿什么鞋,后妃穿什么鞋,贫民穿什么鞋,它是等级的标志,其次它很明显的它是礼仪的规范。

    中国人的一生中,出生、寿诞、婚嫁、丧葬,不同时期,不同时刻要穿不同的鞋子,比如小孩子一出生长辈便给他准备好了一双动物造型的童鞋,最常见的是虎头鞋,寄托着家长乃至整个家族希望孩子生龙活虎,健康成长的愿望,此外还有猪头、兔头等小动物造型的鞋子,伴随孩子们度过人生最初的一段时光。

    叶大兵:那么结婚来说,中国人新娘必须要穿红鞋,它是和整个我们中华文化的内涵是联系在一块的,因为中华民族把红色作为一种吉祥色,因为中国祖先很早是火神嘛!火是红色的,是兴旺的,是一种吉祥的颜色,所以美丽的新娘出嫁的时候,她要亲自做一双鞋子,红鞋子,还绣上其它比如说龙、凤这些,也是寓意着我结婚以后啊,非常幸福,家庭非常吉祥。

    此外每逢寿诞要穿寿鞋,上边绣有"寿"字或万字图案,寓意万寿无疆。有些地方每逢丧葬有穿麻鞋、草鞋的风俗,体现了穿着者以最朴素的感情告别亡者,寄托哀思。

    叶大兵:鞋与语言学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比如说俗语里面,谚语里面,隐语里面都很多,譬如说我们平常听得比较多的,像刘备穿草鞋,它的含义就是你是本行,周瑜穿草鞋呢,它的意思变了,是穷都督了,那么用在生活上,用得较多的,比如说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几句谚语是很普遍的了,还有瓜田不纳履,这是教育人,你在西瓜田里不能低下身子去拔鞋子,它容易引起人家怀疑你在偷西瓜,所以瓜田不纳履。

    元杂剧、明传奇以及中国各种地方戏曲中都不乏与鞋履有关的故事,有的甚至以鞋子为中心展开情节,比较著名的有"寇准背靴"、"张三醉靴"等,汉代"张良拾履"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

    叶大兵:成都有一首民歌,它是这样写的:月亮点灯月亮明,小妹做鞋织麻绳,鸡叫三道不觉困,哥打赤脚妹心疼。所以这首民歌,非常深情地描写这个姑娘对她情郎的那种爱惜,她就爱护他,那么鞋作为一种很实用的东西,在鞋的内涵上,它又包含着这种男女传情之情意,这种歌在全国是很多的。

    据叶先生介绍,如果把汉字中有关鞋的不同写法、各种别称加起来足有五、六十种,在成语、俗语中也不乏与鞋履有关的词汇,像"郑人买履"、 "削足适履"、"隔靴搔痒"、"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脚正不怕鞋歪"等等。
    叶大兵:中国民间年画里就有个画叫老鼠娶亲,我搜集到一幅古代年画,老鼠娶亲的时候,老鼠新娘就坐在一只绣花鞋里面当花轿,它叫老鼠娶妻鞋当轿。

鞋底虽小,天地甚大。如今在中国醉心于鞋子收藏和鞋文化研究的人士大有人在。温州市的金永渝先生以专门收藏瓷鞋而闻名,在我们慕名前去拜访时他正在广州出差未能谋面,不过我们并没有失望,他收藏的上千双各式各样精巧别致的瓷鞋令我们大开眼界,爱不释手。上海市的骆崇骐先生早在1986年就曾独自一人走遍中国各地进行了一次鞋文化的自费考察,途中四次遇险又都化险为夷,最终完成了《中国鞋文化史》一书,国际上赞誉他"为世界鞋史谱写了中国的一页"。

    回顾中国鞋文化的历史,探寻鞋文化的渊源,使我们领略到了其中独具中华文化魅力的深刻内涵。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丰富多彩的鞋文化为现代中国鞋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