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医生神精受txt:凤城师生聚会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43:33

     我家原住辽宁省凤城县(今凤城市)青城子镇,是一九五六年从锦西县(今葫芦岛市)杨家杖子镇搬到这里的。一九五九年我在那里上了小学,五年级读完,爸爸工作调转到抚顺红透山铜矿,我也随之离开了生活八年的青城子,与同学们分别了,那是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三日,那年我十四岁,如今我已步入花甲之年。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与我取得了联系。七月二十六日(2011年),老同学李生华(女,是我的同桌)打电话给我,说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从兰州来了,正在凤城。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极了,当即按照李生华提供的电话号码与巴凤兰老师通了电话,告诉她我要专程去看她。

       七月二十七日我和同在大连的老同学张贵武(我们俩也是刚刚联系上的,他自凤城来大连六年了,我自清原来大连五年了,可彼此却不知道,我们俩也是四十七年没见了,  二十六日下午   ,      是同学李生华告诉我他的电话,才联系上的。)一起乘火车去凤凰城,当晚六点半到达,有六名同学在车站迎接。由于四十七年没见,同学的名字和面孔都模糊了,经自我介绍我才知道她们是单淑贤、姜淑清、刘美玲、纪玉芝、李生华。我同她们一一握手拥抱,互致问候。几十年不见,同学们满面笑容,是那样高兴亲切。出站后,我们乘汽车去大梨树村旅游区,到了那里天色已晚,在一家酒店门口,巴老师等候在那里,我迎上前去与敬爱的老师紧紧握手拥抱。这是我与老师分别四十七年后第一次见面,多么激动人心啊!当年十四岁的我,如今六十一了;当年二十二岁的老师,如今六十九了。老师看上去气质还是那么好,不像是个老人,身体还很好,我非常高兴,长时间地握着老师的手,师生之间互相问这问那非常亲切。晚上八点了,师生共进晚餐,席间我朗读了早晨在火车站写的赞美老师的一篇短文和一首诗歌,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大家畅叙友情,谈吐自己的经历,笑声不断。老师也夸她的这些学生这么多年还记得她,夸学生们年轻,都像是四十多岁的人,我想这只是心理年龄吧?岁月不饶人哪!面孔再年轻,也是六十多岁了。不过,我们班的女生单淑贤的确很年轻,她看上去也就四十多岁,小巧玲珑的,总是笑呵呵的,说话声音还很好听。遗憾的是,因为年代久远,相当多的同学联系不上,有几位因为脱离不开没有来。

     第二天,天气晴朗,头天晚上还下小雨呢,好像特意为我们放晴了似的,为我们出行和照相提供了方便,大家都非常高兴。我的弟弟池铁军得到我们老师回来了的消息,不辞辛苦专门开车行程六小时,从千里以外的清原家里赶来看望老师和同学。在大梨树村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家事家史展览馆,这里有大量的图片资料详实地记载了毛泽东及其一家的历史,游客们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讲解,思想受到震撼和教育。我们还参观了大型室内体育馆,有活动室和篮球场,四周有数百个座位,室内明亮。作为一个村有这样规模的设施在全国也为数不多,这个村的发展全国闻名,村书记叫毛丰美,是个精明强干的带头人,廉洁自律的好村官,群众口碑极好。

               毛丰美是  全国劳模,人大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有和胡锦涛。李鹏、吴邦国、温家宝等合影照片,还有和省市领导的合影。村里获得的奖状不计其数。目前毛丰美已经退休,由他的儿子毛正新接任村书记,他是个大学生,为了村里的继续发展,他放弃了在城市的好工作,回到家乡任职。他不负众望,一年来带领群众在走向富裕的道路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们和老师选了几处有意义的地方作为背景合影留念。我们还到这个村的一家酒店参观,酒店规模不大,是一栋平房,但很有特色,充满了“极左”色彩。酒店招牌叫“青年点”,(当年城市下乡青年居住的房屋就叫青年点。)房子外墙写的都是毛主席语录,而且都是十年动乱时期发表的。餐厅内桌椅台布都是红色的,服务员穿的都是草绿色的军装,左臂上还佩戴红卫兵袖章,还佩戴毛主席像章。室内墙壁上糊满了文革时期的旧报纸,那上面都是当时煽动造反,斗所谓走资派批所谓修正主义的文章社论,正厅正面墙上还挂着两幅大型照片,一幅是毛泽东和林彪在一起,这两个人曾经是亲密战友,十年动乱中,林彪得到毛泽东重用,被写进党章确定为接班人。后来又反目为仇,最终分道扬镳,九一三事件当时是震惊中外。一幅是大叛徒、迫害狂、白骨精江青张着大嘴喊话的丑态。酒店这样的布景使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记忆犹新。是在复旧吗?是赞扬十年动乱吗?回答是否定的。负责人说,对于文革,中央决议已经彻底否定。这是让人们不要忘了十年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记住这段历史,珍惜安定团结、经济发展的美好生活,人人都要树立法制观念,抛弃文革时期盛行的目无法制,大乱天下的理念,永远也不让“文革”这样祸国殃民的悲剧重演。

       这个村庄看上去很像苏州的景象,房屋建筑都是古典式的,道路两旁柳树枝叶倒垂,绿树成荫。村里到处都是柏油路面。还有小桥一座座,村的中间一条东西向的河流,有一句诗歌说“小桥流水人家”来形容这里正好。村里有几架经过装饰的马车穿行,载着游客参观游览这个乡村的美景,运送游客到景点,坐马车的感觉与坐机动车的感觉当然不一样,人们选择坐马车主要是为了享受一下这种特殊的感觉,寻求一个乐趣。

 

        这次聚会使我们激动不已,但这个聚会来得太迟了,竟然间隔了四十七年。当天晚上在住处同学们一直交谈到半夜才入睡,几十年没见,总有说不完的话。这次聚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或者是逗号、省略号,但决不是为我们同学的情谊画上了句号。让我们拿出那个大写的感叹号,在属于我们的天地里,尽情享受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同学们都从少年步入了老年,都觅到了自己的伴侣,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子女,从爸爸妈妈的孩子变成了现在的孩子的爸爸妈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往事如烟,令人感慨万千。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取得了令人羡慕的业绩。

      当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在创造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在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让我们最难以忘怀和割舍不掉的依旧是那段少年时代的同窗友情。教室里的微笑,操场上的打闹,校园里的往事,留言本上的美好,分手时的诺言,不是常常闪现在梦中吗?

       今天的聚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是我们回顾了人生天真浪漫的岁月,还达到了沟通交流、增进友谊的目的。

当年的音容笑貌,曾经的壮志飞扬,在一起学习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跃然眼前。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起朗读课文吗?还记得放学后在一起玩耍吗?还记得我们在一起劳动吗?这一切一切都是我们的骄傲,令我们珍惜、令我们回味。在一起度过了人生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拥有了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而今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成熟与深沉,然而无情的岁月可以带走我们年轻的容颜,可以带走我们曾经的纯洁而年轻的心,却永远也带不走我们彼此的深情厚谊。

     我们的友谊来自心灵,不论距离多远,但只要心里有彼此的空间,一个短信、一个电话都会带来会心的一笑,你会发现每个地方都有你的同学惦记着你!李生华同学非常细心,她把保存四十七年的那张同学与老师的合影放大洗印了,赠送老师和在座的老同学。大家非常激动,因为照片太珍贵了,因为时间太久,同学们自己都找不到了。谢谢你!李生华同学。看到照片我们又回到了小学时代,又年轻了许多。七月二十八日下午,李生华和池铁军去市区洗照片,两小时左右他们回来给大家发照片,完后同学们就握手道别了,返回自己的家。真的是依依不舍,大家多想能在一起多谈一会,时间过得慢一点吧!可是,还是得分手,愿我们长相会。

      在返回大连途中我特意回青城子看看,如果说杨家杖子是我的第一故乡,那么青城子就是我第二故乡了,因为六岁到十四岁我是在这里度过的,从童年到少年,哪里的山山水水我都是那么熟悉。几十年过去了,那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年我曾回去几次,由于间隔时间很长,回去曾尽力找老同学,但因绝大多数已经不在这里居住,只见到两位,那是一九八二年四月。这次这两位同学没有联系上,很遗憾的。这次到这里看到的真的是天翻地覆,国家投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原有的老平房(现在叫棚户区)都拆掉了,到处是一片废墟,建筑工人们正在盖楼房。一两年后人们就可住上新楼了,这里会展现新的面貌,焕发出老城镇新的朝气!我到叔叔家去了,他在这个地方生活了五十多年了,是一九六二年从部队转业到这个矿山的,一九六四年结婚后一直住在平房,虽然老了,已经七十四岁了,但有生之年也能住上楼房,这也是赶上了好时代,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提高,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结果。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在这里的景区参观游览更多地方,但这里别具一格的建筑和山村风景以及热情好客的村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还想有机会再来! 

       2011年8月5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