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帐篷3d模型下载: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教师的角色失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03:40
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教师的角色失当 

                          作   者              

 

[推荐者序言] 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几十年,听到最多的是学生的学风问题。而且,老师们、校长们从来是批评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存在诸多问题,很少能够主动、真诚和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角色问题”特别是“角色失当问题”。长期充当教育管理干部的我,反而特别重视这个问题。为什么呢?

这应当从我在中学阶段对数学课的认识与转变说起。随着家乡的解放,穷苦人翻身了,我年幼就上学了。在共和国建立初期和以后几十年间,那时的教育界完全是传统教育论在当家,比较聪颖(记忆力好)和自觉学习(学习动机单纯)而又特别好问问题的我,经常性受到大多数教师的“呵叱”与“指责”。特别是对于一个11岁上中学,教室里55个学生,听40~50多岁老教师上数学课(尽管他们都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干巴巴加上毫无表情(不说激情了)的灌输,真是百无聊赖,只有堂堂偷看我的心爱的中长篇小说了!一个反感教师授课的年幼学生,“不亲其师而不信其道”,自然把课程也当成了负担,所以初中毕业前,我的数学课成绩一直是70分左右。就是考高中的数学试卷,至今我的印象里,应当有1/4的题目是完全没有做出来的。不是其他文科成绩很高高,恐怕我是在总平均成绩面前绝对不能够考上高中的!

【我的两位初中数学老师都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zdh老师性格温和但老态龙钟,51~52岁,上课声音小、没有中气;也是姓Z的××老师(对不起,确实记不起他的名字!)脸长的丑怪并且经常性地无表情,嘴里还吐词不清而且脾气特别怪,近40岁没有结婚,用现在的名词来说是有点心理变态——而且后来在学校的表现证明:他狂追一位美貌的青年女教师,闹出人格方面的事故,受到教职工队伍的严肃批判,而且学校党政领导在学生中也没有“回避”这件事,结果,他被开除教师队伍,我暗自庆贺,终于消失了这个蹩脚的数学老师!!】

历史老人喜欢作弄人,但也喜欢成全人!高中阶段休学一年又复学插在**级2班(**级我也是2班)的我,万分有幸地迎来了代数这门数学主课的hyguang老师。几十年过去了,他的身影和形象,总是十分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这位广安籍的青年教师,四川师范学院数学系60年毕业。一到学校就教我们数学课。中等身材,精神爽朗,五官端正,眼睛也大,右嘴唇上有一颗黑痦子,也注目。洗得发白的学生蓝衣服,十分得体与整洁,精神得很。一进教室,整体上给我们一个注意细节而又十分严谨的好感。特别吸引和引起更大好感的是他给我们上课的情况。一开始上课,声音洪亮,响度大,教室最后一排同学听得清清楚楚。板书字迹舒服,公式排列整齐,推导过程明白……一句话,被他的严密的思维、几乎是不可转移的推理和恰到好处的课堂节奏“彻底征服”了,我们听起来高兴和舒服,完全给人一种陶醉感,第一次感受到“数学课竟然还有上得这么好的?” 接下来的许多个后来,“亲其师而信其道”,(当然,也还有初中教几何的rwx、高中教三角的zhyh等好多好的数学老师)我便爱上了数学课了。加上我自己的多种踏实地努力,不仅把高中的数学课程学得好好的,而且对于初中的课程知识,也一并补了起来。19**年6月毕业考试,在高中**级的118名学生中,我以总成绩93.7分排在第七名,学校奖励了我们一个16K50页的笔记本,封面是十分嫩绿的色彩与图案。好像当时只表彰了前15名。尽管我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在所有的专业选择中,我最初的排序是:原子能、电子技术和有机化学3个理工科专业方向;一些老师与同学说我数学学得全面扎实,劝我也报数学系。但是,全面权衡,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引导我人生之路的文科中文系,而且把它放在第一个学校的第一志愿里。尽管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第一志愿被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的qqt老师阴差阳错地改过了,使我错失了上北京大学的机会,但是最终录取我的兰州大学仍然是中文系为第一志愿!

这些内容有点像写回忆录了!但是,我在说明一个大问题:教师的角色效应,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着多么重大和重要的意义。而且,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我保存了18年的这张《中国青年报》的“切磋篇”教育理论文章,我的心思又有多么重,对于文章只提出的这个问题的感受又有多么深!

全体在岗的、从教的老师们,我们应当怎么样确定自己的正确角色和进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呢?答案,在你那里,也在我这里,在全体师生们中间啊!

   【序言 1701字】

 长须鲸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下午4时13分  端午节前夕

                                                                    

 

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大舞台上,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充当着处于各自“社会关系总和”中的长久角色,同时,在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中,又随时转换和扮演着临时角色。当人们进入角色、角色转换或被赋予某种角色时,总是产生相应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心理体验,发生相应的角色行为,这就是“角色效应”。

目前我国,教师还不是被大多数人羡慕和追求的职业,一些人(指老师们)在家里、路上和在办公室里谈论的,总少不了“教师地位低、待遇薄”之类的内容。可是,只要他们一登上讲台,面对几十名学生,情形就变了,很少有人不使出浑身解数。(把课教得叫学生充满钦佩和……)这是因为学生规定了他的角色和地位,责任心理支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既然教师角色有如此效应,那么,为什么中小学每一年都出现数目惊人的流失生和“差生”呢?

夸美纽斯一语破的:“假如学生不愿意学习,那只能是教师的错处。”

从人类社会教育滥觞至今,不管教育处境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在人们的观念中,对教师这种职业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认识,并由此形成从教者两种极难超脱的角色偏差,世世相因。这种角色心理的第一个偏差是,对教师的职责和价值界定狭窄、片面、单一,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以教书为己任,以上好课为宗旨,以学生的好成绩为最高目标。你不是脑子慢吗,我不遗余力为你补课;你不是基础差吗,我在作业之外在加作业;你上课不是精神溜号吗,我盯住你一遍遍提问……然而,煞费苦心很少产生期望效应,因为受教育者感到,他是作为无能、无用、蹩脚的角色而受到特殊待遇的,他没有主体人格心态,只有失败者的自我意象。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子,自尊心都是人格的顶峰,无兴趣学习已是“苦役”,强制学习更是一种惩罚。这种苦不堪言的外部强加教育,搞到一定程度,就导致师生关系交恶,学生一个个落伍、“双差”和辍学,知识变成奴役人的讨厌鬼,教育陷入误区,恶性循环。

天真可爱的孩子固然有学习和亲师心理向往,但一定要记住,这一切是非常脆弱、极容易打碎的。教师的角色责任决不只是教书,即就教学艺术讲,其本质也是传授的本领而在善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使学生乐于学习,使之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这就是说,教学实际上还存在着两个交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信息流动过程:一个是学习过程,一个是交往过;前者是“理”的系统,后者是“情”的习系统;“情通则理达”,没有情的滋润,没有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没有教师德性的感召,没有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就没有学生健全人格心理的发展,就没有教育和教学的成功。优秀教师是角色形象和人格形象的高度一致,如苏赫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教师角色的第二个心理偏差是角色尊严和角色权威,学生老师不亲近,自古而然。我们看到,随处是这样可悲的现实:老师费尽心思,想计设方要把学生教好,而弟子们并不领情。他们在课堂上不是没精打采,便是心猿意马;对于学习任务,变着法儿敷衍塞责,凑合蒙混,好像他们是给老师“扛活”的长工。师生这种角色关系倾斜、错位、咫尺天涯。这样相互戒备和对立,随时等待冲突的紧张情绪,给所有的人都带来心理伤害。学生为什么要以怨报德?究竟是什么魔障造成的这种二律背反现象?

教,似乎一开始就是一副苛酷严厉的面孔。《说文解字》对于“教”的形旁本意的注释是“执棍小击也”。古训“天地君亲师”各有凛凛难犯的味道:教者为尊,居高临下;君子威仪,不耻小人。几千年的沉积形成顽劣的师道规范:为师就得让人敬畏,为学就得“程门立雪”。就是到了“班级授课制”时代,学生必须“听我的话”仍然是大多数教师“最受用”的情形。潜在思维惯性力量使从教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施主”身份出现,而不是知心的朋友、平等的同志和体贴入微的的服务者,师生并未同步进入教育社会。

当然,应该肯定教师对学生那一片殷殷期冀和终年累月孜孜不倦的辛劳,可惜这些在部分学生身上产生的却是负效应,然而在对其进行归因时,很少有人承认自己的教育不当。僵化的管理主义教育模式防碍以至阻断学生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和目标认同;由凡事定于一尊的教育教学不民主造成师生心理距离,又因强人所难的“成绩排队”和“升学”指标、功利主义的催逼,愈益恶化的人际环境,使失去心理的安全的孩子终于可悲的“醒悟”,把教育看作是折磨和虐待自己的“残暴的后娘”(格鲁吉亚当代教育家、“合作教育学”创立者阿莫纳什维利语),于是,原来维系着的心线崩溃了,导致教育中十分严重的反教育现象。

苏赫姆林斯基确切地指出:“儿童身上没有任何东西需要教师严酷对待的。”因此教育应当是有童心的人从事的最人道的事业。爱是教育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善于站在孩子的心理平台上体情察物,时时同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换位,你才有教育的权力和智慧。相通相容、充满民主空气的、宽敞自由的人际心理空间,是教育教学之佳景,良好的心理气氛胜过任何教育技能——因为这些因素最容易引起教育对象感情上共鸣,信念上自觉,行为上顺应,目标上认同,达到教学活动的同谐共振。学生是居于决定地位的主体,谁赢得了学生,谁就赢得了教育。

教育失败的另一种原因是角色失当。在我们队伍中,确实不乏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他们横下一条心,早出晚归,手拿把掐;事大不涓,事必躬亲;严密组织,毫发不爽。在那里,自习鸦雀无声,上课统一行动;出事必找家长,补课哪怕披星;规定多如牛毛,批评无处不到;红旗非我莫属,分数我应最高。有人将这种班戏虐为“‘控制论’实体”。这便是角色使用过度。有道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不仅仅会引起学生的负诱导反应,造成心理疲劳,张力变小,消损积极性和创造意识,而且,过多的精神负荷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师生交往的各个空间失去阳光,他们“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向师之心渐泯,离散之意日增。

另一种失当是角色使用不足。这样的教师或是事业心不足,教育热情不高;或是从教本领和经验,不能真正进入角色和和实现角色规范,表现为责任心不到位,角色意识不清晰,主导作用不突出,人际吸引力不大,反馈通道不畅,为主体创造参与机会不自觉,教育教学工作随意、被动。他们带班必乱,讲课必灌,活动必散,考试必惨,使受教育者的角色期望不断落空。

教育事业的关键是教师,而教师的角色偏差和角色失当,使教师的角色效应以扭曲的方式出现,这就使“教育机器”产优率不高的症节所在。一个感情悭吝和贫乏、性格偏执刻薄的人,一个以“经师”自居、急于功利的人,一个不喜欢孩子、不会把心分给每一个孩子的人,多高的文化也帮不了他的忙。

据刊载,美国即把“适宜的个性品质”列为鉴定合格教师的三条标准之首(另外为知识和学业),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全文正文   2721字】

【刊载于《中国青年报》19901217日第三版“切磋篇”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