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煤电贴吧:阴阳家——邹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0:23
         邹衍(约公元前340~前260,亦说前305~前240) 亦作驺衍。战国末期齐国人,传说其墓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战国时期,齐国有名的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舞台。邹衍是稷下学宫有名的学者,他知识丰富,“尽言天事”,时称“谈天衍”。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于稷下诸子之首,称“驺衍之术,迂大而宏辨”。邹衍到过赵、魏、燕等诸侯国,均受到各国国君礼遇。
      邹衍一生的著作很多,《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但均已散佚,我们只能从残存的零星资料中了解他的思想学说。


 

五德终始 五行相生

  齐宣王时,邹衍曾在稷下学宫学习,先学儒术,后来创立了阴阳家学派,在齐宣王晚年和齐闵王时,位居上大夫成为稷下先生、齐国的上大夫。后来稷下学宫衰落,大批学者纷纷离开,邹衍也在此时离开齐国投奔燕国。燕昭王为他修建碣石宫,以师礼相待,请他为燕伐齐的战争出谋划策。燕昭王死后,惠王即位,燕齐战争的形势逆转,邹衍被人诬陷入狱,出狱后又回到齐国。此时齐襄王重新恢复了稷下学宫,邹衍又成为稷下先生。齐王建八年(前257),邹衍出使赵国,在平原君面前批评公孙龙,使之被罢黜。齐王建十四年(前251)见燕王喜,次年燕伐赵的战争失败,邹衍也在此后不久去世。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的治学方法是“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从时间上来看,他先从人所共知的黄帝谈起,推而远之,直到天地未生之时,甚至更加久远,以至不可考究的混沌状态。从空间上来看,先列中国的名山大川、珍禽异兽、水土植被,再推至海外人所未见之物。他的思想宏大不经,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因此有“谈天衍”的美誉。从现存的资料来看,邹衍的学说主要包括五德终始说、五行相生说、大九州说和乐律学等内容。

  五行相胜说认为:众胜寡,所以水胜火;精胜坚,所以火胜金;刚胜柔,所以金胜木;专胜散,所以木胜土;实胜虚,所以土胜水。邹衍根据土、木、金、火、水五行之间的这种循环相克关系创立了五德终始说,来解释历史发展和朝代更替。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德运,它们之间存在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的关系。历史发展正是按照这种顺序循环往复,每一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种与之相配合,由此种德运决定这个朝代的命运。新的朝代将要兴起之时,上天必然会出现某种符瑞作为征兆。黄帝时出现大螾大蝼(螾为蚯蚓,蝼为蝼蛄),黄帝说:“土气胜。”所以黄帝属土,崇尚黄色。夏禹之时,草木秋冬之季仍不枯萎,禹说:“木气胜。”所以禹属木,崇尚青色。商汤之时,出现金刃生于水的现象,汤说:“金气胜。”所以商属金,崇尚白色。周文王时,出现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的奇观,文王说:“火气胜。”所以周属火,崇尚赤色。按照五行相胜的原理邹衍推测代火者必为水德,而且会出现水气胜的征兆。水气胜,故崇尚黑色。但是如果不做好准备,就会失去承运的机会,而转为土德。这样五行之间的相胜关系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过程,由此造成了王朝的更替和历史的周期性变化。
  邹衍初学儒术,但是看到“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出于尚德的需要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希望国君闻其“怪迂之变”而感到恐惧,从而谨身修德,“整之于身,施及黎庶”。但是五德终始说的创立客观上却迎合了战国后期各国君主实现统一大业的心理愿望,为他们提供了统一天下的理论依据。五德终始说在诸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邹衍本人也因此受到各国的礼遇。邹衍到梁国,惠王亲自出城到郊外迎接,并且对他行宾主之礼。到赵国,平原君走在路旁,为他擦去座位上的尘土。到燕国,昭王为他扫路、引导,请求做他的弟子,在碣石为他建造了一所宫殿,亲自去听他讲授。邹衍受到如此好的礼遇,同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几乎饿死、孟子在齐国和梁国受困比较起来,真是有着天壤之别。邹衍学说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而且对后世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学术而言,董仲舒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开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就政治而言,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邹衍以五行相胜说解释政权的兴废,而用五行相生说解释自然的季节转移,为齐宣王、齐湣王将为天子制定四时教令,使四时明堂制度更加完善。五行相生说认为:木性温,钻灼而火出,故木生火;火热能焚木,木烬而成灰(灰即土),故火生土;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属遇冷,空气中的水汽凝结附着其表面,故金生水;水润而生万物,故水生木。这样木、火、土、金、水就构成了循环相生的关系。依据五行相生的顺序有春、夏、季夏、秋、冬五季(在夏秋之间加入季夏,以合五行之数),天子则应在相应的方位(东、南、中、西、北)穿相应颜色(青、赤、黄、白、黑)的衣服,这就是“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的内容,也是明堂制度的内容之一。邹衍还认为天子应当住在一所特别的屋子里,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正厅和两个厢房,这些屋子总称为“明堂”。天子每个月应换一个地方居住,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饭、所听的音乐、所祭的神、所办的事等等都按这个月特有的规定去做,十二个月轮完一圈。大院子中间又有一厅,供天子在季夏之月居住(另有一说是每一季里抽出十八天住在这里)。把方向的“东、南、中、西、北”与时令的“春、夏、季夏、秋、冬”相配,使天子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去做“天人相应”的工作,这就叫明堂制度。例如邹衍认为天子居明堂按四季不同所用来取火之木也不相同。春属木,故用青色的榆柳之木;夏属火,故用赤色的枣杏之木;季夏属土,故用黄色的桑柘之木;秋属金,故用白色的柞楢之木;冬属水,故用黑色的槐檀之木。这一顺序就是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其中以土居中,而《吕氏春秋?应同》中关于“黄帝时其色尚黄,其事则土”的论述,说明黄帝应居中央为天子的奥妙,这对于制造田氏政权(田氏原为陈国公族,姬姓之后)以黄帝的后代自居代替姜姓炎帝之后的姜齐政权是很有用处的。用五行相生说论证田氏代齐的合理性并设计天子四时教令的明堂制度正是邹衍的另一大“功绩”。邹衍以阴阳五行思想规范四时明堂制度的思维模式对此后的《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文章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以月为单位的月令制度,月令之文也成为后世农学家撰写农书的参考体例。

“大九州”说 新地球观

  邹衍还提出了天下分为“大九州”的地理学说,成为我国古代具有“海洋开放型地球观”①的第一人。在我国古代的宇宙论中,“盖天说”和“浑天说”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盖天说认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浑天说则认为“水(海洋)”不仅载着“地”同时也撑着“天”;盖天说出自内陆,浑天说源于海洋。邹衍的“大九州”说就是受浑天说的启发而创立的。战国时代我国的航海水平已有所提高,人们对中国东部海域内的陆地或岛屿已经有所了解,加上齐地滨海的自然环境,海市蜃楼的奇妙景象和燕齐渔民商贾对异域风情的传闻和描述,这一切都激发了邹衍的灵感,开阔了他的思路,使他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做出了大胆的推测,创立了“大九州”说。邹衍认为战国时期儒家所谓的“中国”(指华夏族聚居的中原地区)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当时的全中国(指战国七雄疆土的总和)名叫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另有九州,也就是大禹治水时所序列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像赤县神州这么大的州全世界共有九个,每一州的周围都有大海环绕,这个州里的人民与其他州不能由陆路连接相通往来,这样儒家所谓的“中国”只不过是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而已。《淮南子》中还记载了大九州的完整名称: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纬书《河图括地象》则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其一,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卬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其二,“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卬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正北曰齐州,东北曰薄州,正东曰阳州。”不管大九州的名称为何,邹衍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就预言了大洲和大洋的存在,这比欧洲学者对地球做出相似的预测早了近一千八百年。邹衍的大九州说虽然是建立在主观推测的基础上,缺乏严密论证和科学判断,但是在当时对中国以外的地理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无疑是突破了人们狭隘的地理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人们探索域外的热情。在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地球以前,“大九州”学说无疑是“闳大不经”的,王充评价邹衍的大九州说“此言诡异,闻者惊骇”。《盐铁论?论邹》中也批评大九州说“近者不达,焉能知瀛海?……无补于用,……无益于治”。但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海外各国与中国往来的日益频繁,“大九州”说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元代的张翥在《岛夷志略?序》中说:“九州环大瀛海,而中国曰赤县神州,其外为州者复九,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能想通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此邹氏之言也。人多疑其荒唐诞夸,况当时外徼未通于中国,将何以征验其言哉!汉唐而后,于诸岛夷力所可到,利所可到,班半史传,固有其名矣!”薛福成所撰《出使四国日记》也说:“昔邹衍谈天,……司马之长谓其语宏大不经,桓宽、王充并讥其迂怪虚妄,……今则环游地球一周者,不乏其人,其形势方里,皆可核实测算,余始知邹子之说,非尽无稽。或者古人本有此学,邹子从而推阐之,未可知也。”从而给邹衍的大九州说以客观的评价。

吹律测气 指导生产

  邹衍在乐律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汉书?礼乐志?郊祀歌》记有“邹子乐”四章,名为《青阳》、《朱明》、《西颢》和《玄冥》,注释说:“春为青阳,夏为朱明,西颢为西方少昊,玄明为北方之神。”从其名称来看这四章乐曲大概是邹衍为天子明堂制度所创作的音乐,可见邹衍在音乐方面也有较高的素养。现存有关邹衍的资料中还多处记载了他吹律测气的故事。《艺文类聚》卷九引刘向《别录》曰:“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谷生,今名黍谷。”邹衍吹律而生五谷向来被认为是无稽之谈,其实不然。“律”在我国古代不仅是一种乐器而且是一种测气仪器,以律测气而形成的律吕学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门学科。其方法是用十二根竹管或铜管(按照一定尺寸比例制成)定出十二律,作为占验节气变化的仪器。邹衍从燕国纬度较高、气候寒凉的特殊条件出发,吹律测出该地的温度和湿度,进而确定播种期和无霜期,指导当地人民进行农业生产,从而使不毛之地长出“黍谷”。

  此外,邹衍对于逻辑学的目的和方法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邹衍出使赵国,正巧遇见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等人以'白马非马’为题进行辩论。平原君就此事征求邹衍的意见。邹衍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辩纯属“辞正”,虽然对于弄清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有益,但是它却违反了“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的逻辑准则,以致产生“辞胜于理”的弊端。平原君赞同邹衍的说法,于是罢黜了公孙龙。邹衍之后,齐国还出现了一位著名的阴阳家———邹奭。他“颇采邹衍之术以纪文”,行文注意雕琢修饰,很有文采,故有“雕龙奭”的美誉。后来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人以邹衍学说为依据将鬼神方术思想融入其中形成方仙道,“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据汉刘向《别录》载,邹衍羁旅燕国时,燕国有一片土地,环境幽美,水利发达,土壤肥沃,却因气候寒冷而不生五谷。邹衍就搬到这地方小住,每天吹竽奏乐,感化清风明月,高山流水,使气候变得温暖,该地便长出了大片庄稼,名为黍谷。后人便用“邹衍吹律”、“律通谷暖”等描写气候的转变,带来温暖,带来生机云云。人言可畏,知音难觅,2000多年前邹衍的谈天吹律,对于我们今天的舆论监督,抑制腐败,弘扬正气,不也颇有教益吗?

  

参考文献:

  1.孙开泰:《邹衍与阴阳五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刘蔚华主编:《稷下学史》,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朱森溥:《试论阴阳五行家邹衍及其学说》,《贵州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4.赵玉谨:《邹衍及其学说简论》,《齐鲁学刊》1985年第1期。

  5.赵纪彬:《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邹衍》,《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