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米斛种植方法:免费自行车还能骑多远(深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16:14

武汉“押金门”引发争议

免费自行车还能骑多远(深阅读)

本报记者 张志峰

《人民日报》(2011年08月30日 04 版) 

  租车难、坏车多、“霸车”、“押金门”……武汉免费公共自行车2009年4月启动以来,政府支持,市民叫好,而问题和争议也从未间断。今年7月,武汉免费公共自行车系统升级,每张租车卡收300元诚信保证金,再次引发社会热议。

 

  自行车不断增加,租车却越来越难

  2009年4月28日,武汉免费公共自行车系统启动,到年底自行车投放增加到2万辆、站亭发展到800个。次年新投放自行车3万辆,新建站亭300个。今年,自行车和站亭仍在增加。

  自行车不断增加,令人不解的是,租车却越来越难。武汉市水果湖一带有近10个租车点,有市民反映,刚开始尝过新鲜,后来十有八九租不到。

  武汉当地媒体也不断接到市民投诉:花那么多钱,投放那么多自行车,建那么多漂亮的站亭,大家经常租不到车。是自行车不够多?还是车坏了没人修?还是服务不到位?到底怎么回事?

  面对疑问,8月24日,负责运营的鑫飞达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纯启坦承:过去的确存在租车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一些人超时不还或者只借不还,公共自行车成了“私家车”。鑫飞达公司曾对系统进行维护,全市停止租车服务一天,可仍有很多人骑免费自行车上街。当天,该公司共“收缴”此类自行车5000辆。

  “租车难最根本原因在于车和人比例失调。” 刘纯启说。截至2011年6月,办卡者人数高达100万。根据业内测算,车人比为1∶6比较合适,武汉达到1∶20,超出标准的3倍还多。

  诚信保证金开始发挥作用,租车难大大缓解

  面对愈演愈烈的“霸车”现象,政府和运营方都感到头疼。鑫飞达作为一家企业,对租车人没有任何约束手段。

  借鉴国内外其它城市做法,武汉市决定对持卡租车收取诚信保证金,本地居民每张卡收300元,外地居民收400元,低保户和学生收200元。每次出租不超过2小时,每超过1个小时扣1元,连续3次超时还车或者一次超过24小时,租车卡将被冻结。武汉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说,租用自行车依旧免费,退卡时保证金如数退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据说鑫飞达经营公共自行车以来一直亏损,每张卡收300元,100万办卡者交纳保证金的总数就是3亿元,收“押金”是不是企业借机“圈钱”,弥补亏损呢?

  “公司前期投入已超过1亿元,目前仍处于投入期,的确谈不上盈利,我们原来计划是三年盈亏平衡。”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诚信保证金将由武汉市城管局、银行和鑫飞达公司共同管理,专门用来退卡时退钱。保证金产生的利息,只能用于购置、维修自行车。 

  据了解,国内最早推出公共自行车的杭州,办租车卡时要存入300元,其中200元作为诚信保证金,100元可以自由消费;在上海闵行区,也要交300元诚信保证金;在湖南株洲,本市居民交诚信保证金300元,外地人要交更多。在法国巴黎,公共自行车注册年费约合人民币258元,半小时以内免费。不过,也有一些武汉市民表示,为治理“霸车”和“毁车”,收“押金”可以理解。可工薪阶层收入不高,如果收100元以内,更容易接受。

  事实表明,诚信保证金的确开始发挥约束作用:今年7月11日以来,至今未发现一例“霸车”,一些站亭甚至容纳不下还车,租车难也大大缓解。

  升级卡数量萎缩,便民工程如何实现“普惠”

  免费公共自行车属于公共服务,“武汉模式”的特色在于,政府不花钱或少花钱,以站亭户外广告等公共资源作为置换,由企业来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

  “武汉模式”原本是全免费,收取300元的诚信保证金解决了一些“顽症”,可也催生了新问题。新系统启动一个多月来,办理升级的租车卡仅有2.5万张左右,相对于此前的100万张,规模大大萎缩。是不是300元的“押金”将不少人拒之门外呢?便民工程如何实现“普惠”呢?

  该公司负责人说,7月份启动升级,正赶上高温天气,一些人不愿骑自行车外出。随着天气转凉,预计办理升级卡的人会增多。他们将吸取教训,控制办卡的规模,总数约30万张,实现动态管理。

  刘纯启说:“我不喜欢‘霸车’的说法。”公共自行车有特殊标记,变卖的经济价值不大。一些人不按时还车,客观上说明他们需要自行车,支持发展免费公共自行车,只是做法欠妥。

  成败的关键可能在于公司自身运营与管理。据了解,2009年鑫飞达公司已完成了协议建设任务。从2010年起,公司新购自行车,每1000辆由政府补贴一块户外广告,每辆自行车直接补贴100元;每建一座新型站亭,财政也有补贴。鑫飞达公司正在利用站亭的网路优势,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规划发展物联网。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一位教授说,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来办公共服务,这种模式值得肯定。政府要营造让企业做事的环境,企业自身要能够“造血”,做得好坏由市民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