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干菜烧饼的作品:三峡大坝与干旱酷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27:53
  

三峡大坝与干旱酷热

问天

2011年8月  

     2006年5月,耗费至少220亿美元的世界之最水坝三峡大坝在海内外争议声中竣工。紧接着,2006年四川盆地的干旱酷热。高温天气连创最高记录,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气温更是破记录的达到45度(重庆人身体感受的温度要远远超过报出来的气温)。2006年8月16日,重庆忽然间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90多天的大旱灾,最高高温达44.5℃。导致山城市民两万多人纷纷中暑。在当地农村,市政当局还不得不投入533万人抗旱。连甘肃省兰州市也出现了据说是50 年来最大的旱灾,有近8万人和5万头牲畜严重缺水。

     而且,2006年夏天三峡水库调度再次出现错误,虽然重庆库区已经出现旱灾的迹象,2006年7月18日起,三峡水库仍大规模“泄洪”,造成水库水位不足,加重了旱灾。2006年夏天到2007年春天,大旱一直持续着,重庆长江段成了一条细流,上游金沙江的梯级水库却还在“按计划”蓄水。重庆遭受百年未遇大旱,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7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损失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亩,粮食减产超过3成,有82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2007年长江断流,川江水位创1892年有水位记录以来的最低点。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自打三峡蓄水起,就开始露出干涸面目,以往烟波浩淼的东洞庭,如今干得可以徒步涉过。到2007年底,由于遭遇了50年以来的最大旱情,鄱阳湖的水面已减少到50平方公里,不足武汉市的东湖的两个大,而之前曾达4350平方公里;水位线从20米降到现在的7.37米,蓄水量从1000亿立方米降到1亿立方米。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全省有528万亩农作物受旱,96万亩冬季作物因旱无法播种,76万人、31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2011年上半年,南方出现了严重干旱。2011年8月中旬,重庆的气温超过42度,湖北宜昌的气温达到了40度。中广网长沙8月20日消息:持续的晴热高温让入秋以来的湖南湘江长沙段水位一跌再跌。根据长沙水文部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日早上8点湘江长沙段水位为28.05米,比19日回落了0.06米,再次刷新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一般认为:三峡蓄水后水流减慢,水面变大,太阳照射造成水体表面温度较以往年份高很多;晚上随着环境温度下降,会向外散发热量,平抑昼夜温差。这样重庆、四川地区就被暖湿气流控制。以前南面的暖湿气流到达盆地上空后,由于盆地上空空气温度相对较低,形成锋面,降雨后缓解干旱。现在盆地上空,尤其是重庆空气温湿度接近甚至超过南面吹来的暖湿气流,自然很难形成降雨的自然条件。而且,三峡大坝带来了“风阻效应”。这是因为修此大坝而把整个风调雨顺的四川盆地赖以为生的雨水给生生截断了!正所谓“截断巫山云雨”。也就是说,高耸的大坝在三峡下游与上游之间蓦然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挡风墙,无端封住了以往由长江顺流而上的丰沛水气,导致了四川盆地当年的降雨急剧稀少。

     我认为:大坝导致水、气循环周期延长,导致高温干旱。在经济学里,有一个货币流通速度,指的是货币在一定时期里转手的次数。货币转手的次数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社会完成商品交易额就越大,经济就越繁荣。若大家都不肯花钱,货币就沉淀下来,货币流通速度就越慢,社会完成商品交易额就越小,经济就凋敝,大家都受穷。

     把这一原理的货币替换成水,当大坝导致水流减缓,大量的水沉淀在坝内的时候,水、气循环周期必然延长。譬如说,建坝前水、气循环周期要10天,建坝后水、气循环周期要30天;这就意味着以前1个月下3次雨,建坝后1个月只能下1次雨,势必高温干旱。

     水、气循环的速度减慢,其主要原因为:大坝蓄水导致水流减缓,必然导致水蒸发为水汽的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干旱;譬如白龙江流域有1千座水电站,白龙江的河床已经断流,水是经过人工的暗渠引到水电机器组去发电,这势必降低地表水流蒸发为水汽的速度,导致严重干旱。其次,三峡大坝蓄水后,导致西南地区地下河水猛涨;由于河水不经过地表流动,地下水流难以转化为水汽,从而形成严重干旱。

     总之,“地表水——水汽——降水——地表水”的循环一旦出现障碍,灾难就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