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阿的作品赏析:中国曙光——1949年10月1日再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3:54:48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字体:大中小】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珍贵组图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1949年10月1日。星期六。农历乙丑年八月初十。
北京。微风。阴间多云转晴。
这一天,一个旧政权在哀叹里覆灭;这一天,一个新中国在欢呼中诞生。迎着东方黎明的曙光,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毛泽东:为筹备开国大典紧张忙碌
蒋介石:面对风雨飘摇的统治黯然神伤
晨曦轻拂,中南海内一片寂静。
菊香书屋内,56岁的毛泽东还在案头紧张地工作……
前一天闭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576位有选举权的代表以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民的名义,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获得575票,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众望所归的掌舵者,此时的毛泽东没有太多可以高兴的时间。千头万绪的问题,需要他思考、回答、决策……
远在南国的广州,此刻却是一片萧瑟——
通货膨胀如脱缰之马,一支普通毛笔售价万元。无处栖身的人随处可见,国民政府的许多机关已发不出薪金……
东山梅花村,一幢旧式公馆里。
62岁的蒋介石深深陷入失败和沮丧的情绪中。尽管早已获悉新中国即将成立,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他还是感到难以面对。
毛泽东和蒋介石是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迎来1949年的——
1949年元旦前两天,毛泽东通过新华社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充满自信地宣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两天后,蒋介石在元旦文告中无奈地承认:“个人领导无方,措施失当,有负国民付托之重,实不胜惭惶悚栗……”
步入1949年的第21天,迫于内外强大压力,蒋介石不得不宣告“下野”.  薄雾如纱。巍巍矗立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挂起了8个大红灯笼,8面巨大的红旗在晨风中猎猎飘扬。护城河边,贵宾席已围上红色布帘。城楼的重檐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会标,宣示着一个神圣的时刻即将到来。
天安门城楼,准备就绪。
为新中国的诞生,准备就绪——
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集中讨论工作重心战略转移,到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新中国的性质;从新政治协商会议开始筹备,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筹备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
北京东厂胡同,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里。
辗转反侧、一夜无眠的张澜,起身将所有的衣服一溜摆开,想挑选一件最得体的,出席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新中国开国大典。经过一番筛选,77岁的老人最后挑了件补丁少一些的中式长衫和一顶瓜皮帽。
为救国救民,张澜奋斗了一生。当国民党特务用手枪逼着他上船去台湾时,得到的只是这样的厉斥:“可以用枪打死我,但我绝不离开这里!”
从1948年秋到1949年春,李济深、沈钧儒、章伯钧、马叙伦、翦伯赞、柳亚子……一位位民主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分3批从香港抵达解放区。在冰天雪地的东北,他们一下船收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准备好的皮帽、棉衣;在政协会上,他们的意见受到高度重视,张元济老先生提出的一条建议未被吸纳,周恩来专门派人向他解释……
而在国统区,他们受到的却是无休止的恐吓、逮捕、监禁和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等爱国人士的鲜血,“校场口事件”、“七君子事件”等一个个惨案,让他们看清了国民党政权的面目和本质。国学大师梁漱溟曾仰天悲叹:“一觉醒来,发现和平已经死了!” 5个月前的4月25日,浙江奉化溪口镇,凤凰山下蒋家祖坟前。
精神颓唐的蒋介石带着蒋经国,到这里向先人辞别。两人一步一回望,黯然神伤。蒋经国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极目四望,溪山无语,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天气阴沉,益增伤痛。大好河山,几至无立锥之地!……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千万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溃败,是以加速度进行的——
东北全失,47万余人被歼;淮海一战,精锐师团丧失殆尽;平津角力,52万余人或被歼、或改编。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夜之间被解放军突破。曾经的南京总统府,留给人民解放军女战士张永春这样的第一印象:“相片、文件、书报等杂物扔得满地都是,有的卫生间水龙头还开着,水流了一地……”
土崩瓦解的,还有摇摇欲坠的经济。通货膨胀、苛捐杂税、物价飞涨、掠夺性的币制改革……澳大利亚汉学家菲茨杰拉尔德1949年初看到这样的北平:王府井下水沟和马路上到处可见乱扔的“金圆券”,尽管面额百万,人们却把它们踩在脚下……
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细雨霏霏。
24层的最高建筑国际饭店大楼上,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霞飞路、南京路、河南路……满眼都是国旗、彩旗、横幅;黄浦江外滩、苏州河畔……处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游行的行列川流不息。
33岁的荣毅仁这一天也激动不已。
几个月前,解放军开进上海,也是这样一个细雨纷飞的早晨。这样的场景让这位民族资本家终生难忘:为了不打扰上海市民的平静生活,蒙蒙细雨中,疲惫至极的战士和衣抱枪,睡卧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两侧。
时隔一周,上海市长陈毅在外滩中国银行四楼会见了荣毅仁。这位穿着洗得发白的布军装和布袜、草鞋的共产党高官,平易近人地阐述了共产党的经济政策。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荣毅仁回到公司,对经理只说了4个字:“明天开工!”
4个多月过去了,荣毅仁越来越觉得留在祖国、跟共产党走,是此生作出的最正确选择。
黑夜即将驱散,光明正在到来。
国民党控制下的成都,在平静和压抑中迎来新中国的开国之日。国民政府要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挂起白纸灯笼、写上反共标语。12岁的张秀琼起床后发现,妈妈在灯笼上写下的是4个大字——
天下太平。
北京,丁字形的天安门广场。汇成海洋的人流,此刻正为天下太平而欢呼。
凌晨3点就从郊区出发的22岁小学教师张继亮,置身五颜六色的旗海、载歌载舞的人潮,不禁心潮澎湃。
3个月前,天安门广场还是坑坑洼洼,杂草丛生,到处是垃圾和粪便。现在,经过解放军和北京市民争先恐后的义务劳动,这里已经成为人民欢聚的舞台。
大喇叭里传来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歌曲,翻起人们心中一阵又一阵的激动与感慨,30万人一同起舞、一同高呼、一同歌唱……
宋庆龄:“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宋美龄:“没有人对我们感兴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15时整,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健步走到麦克风前,用浓重的湘音和激昂的语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广场沸腾了!震天的欢呼直冲云霄,帽子、围巾甚至报纸在空中飞舞……
身着深色旗袍的宋庆龄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涌动的人潮,看着广场上矗立的孙中山画像,不禁热泪盈眶。
北京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地方。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真诚邀请下,她再次来到这个曾经的伤心之地,以高涨的热情参与新中国的筹建。8天后,她这样向世人讲述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
“回忆像潮水般在我心里涌起来,我想起许多同志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得了今日的光荣。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事迹,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个念头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就在宋庆龄为中国人民的胜利激动得流泪的这一刻,比她小4岁的妹妹宋美龄正在万里之遥的美国,为挽救国民党政权没落的命运四处奔走。与她几年前在美国受到的欢迎形成巨大的反差,宋美龄的这次美国之行充满了冷遇和失落。
在发给蒋介石的第一封电报上,宋美龄无奈地写道——“没有人对我们感兴趣”。
此时,远在广州的蒋介石住处,收音机也调到了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频率……
计穷力竭的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还在通过《纽约时报》记者之口,向美国政府求救:“我们需要紧急援助”“我们在财政和军事供给方面的处境都已面临危机”“提供用于保证广东新货币自由兑换的银子也已越来越困难”……
奏国歌,升国旗……天安门广场上,开国大典的各项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
离旗杆几十米远的人群中,36岁的北京美术供应社女工赵文瑞,看着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泪水模糊了双眼。4天前,政协会议通过新中国国旗为五星红旗。制作第一批五星红旗的任务,落到了这位旧社会靠给人缝补浆洗度日的普通女工身上。赵文瑞废寝忘食,精心选料,反复琢磨,一针一线地缝,夜以继日地忙,把自己绵长的思绪和无比的感动,缝进这面伟大的旗帜……
五星红旗,寄托着多少人的梦想和渴望。
此时的重庆,黑暗如磐。
歌乐山下的白公馆和渣滓洞,关押着25岁的郭德贤等大批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直到10月3日才悄悄传进牢房。按照自己的想象,革命者自己做了一面五星红旗:中央绣着大星,四角分列小星。放风或上厕间隙,郭德贤和战友们都会偷偷说上一句“新中国成立了”,大家在心中反复默念:“等到重庆解放时,我们打着它,去迎接我们的党!”
郭德贤幸运地活了下来,看到了飘扬在天安门前的五星红旗。溃退前的国民党发起疯狂大屠杀。她的许多战友献身时,距离重庆解放仅剩3天。
“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盛大的阅兵式开始了。检阅部队后,朱德总司令宣读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熬了不知多少通宵的阅兵总指挥聂荣臻,这一刻神情庄重,目光坚毅。
在兰州,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正通过收音机收听大典盛况。一野位于酒泉的一个指挥所里,挤在一起听广播的指战员们激动得哭了。热烈的欢呼声中,一份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书、挑战书送了上来……
在湖北,在江西,在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林彪、徐向前、叶剑英等将军也通过收音机,分享着胜利的喜悦。
在广州,蒋介石发出无奈的长叹。此时的人民解放军早已越五岭过梅关、直指广州。尽管两天前的《中央日报》还在虚张声势地叫嚷:“我大规模反攻为期不远”,仅仅13天后,人民解放军就解放了广州。
天安门城楼上,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曾经让敌人闻名丧胆的将军们,带着微笑与自豪,检阅人民的军队。
一身戎装的邓小平和他们并肩站在一起,脸上也露出了轻松的笑容。这是45岁的邓小平第一次来北京。看到全国解放在即,他的心情十分愉快,闲暇之余还带着孩子去了颐和园,在秋水潋滟的昆明湖上泛舟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