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考特:两件大事如何影响本周大盘(2011-08-29 02:22:3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25:04
两件大事如何影响本周大盘(2011-08-29 02:22:31)
标签:图锐 秋老虎 QE3 缓兵之计 准备金
分类:就市论市    金秋时节渐行渐近,在暑热逐步消减,凉意有望到来的情况下,A股市场又面临着怎样的场景?一方面在“秋老虎”还没到来,燥热其实难解的情况下,上周我们的市场却已经先行一步的虎虎生风,在相对低估值的导引下走出了一定程度的反弹行情;另一方面让我们“汗流浃背”主要是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月度之交的同时其实也是我们必须注意消息面的时节;若不是周边环境在上周略有好转,多头也难以趁此契机突然发力暂时夺回话语权。如果单从指数本身研判的话,我们的确可以说:2437点是突发性国内外各种利空集中宣泄、轰炸而成,在这之后A股应该回到中国经济基本面上来,因此可以呈现独立走势;但别忘了,怀俄明杰克逊的全球央行年会这一最大的石头还没落地,因此刚刚过去的周末实质上是消息的多发时段,并且国外有大事不假,国内也同样有重要新闻产生。它们对本周乃至接下来“准双底”反弹行情的影响值得进行初步分析。这就有了题头的《两大事如何影响本周大盘?》。
    国外方面:上周五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堪萨斯联邦储备银行主办的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的讲话受到市场密切关注。伯南克没有公布新的货币政策,他表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在9月评估新的宽松货币政策选择,9月FOMC会议将延长为两天。他预计美国经济复苏仍将持续,但国会关于提高预算赤字上限的政治斗争已经伤害了美国经济增长。伯南克还表示,目前很难判断近期股市暴跌的影响。他的讲话内容还包括重申联储决定维持低息政策至2013年中;预计美国通胀水平将回落至2%或更低,与联储政策目标一致;华府必须更为有效地制定清晰、明确、可信的财政政策目标。我们都知道,伯南克在去年的全球央行年会上为美联储的QE2搭好了舞台,刺激标准普尔500指数一路上扬28%,并在今年4月份达到三年来新高。但今年的情况非常特殊,首先就是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QE所带来的经济复苏到底能有多大“效用”,其二就是美国在遭遇债务评级“黑天鹅”后,人们又对复苏和现有模式有所担心,股市大幅走弱亟需信心扶持,这时候不能随便提QE免得“审美疲劳”,又不能不闻不问伤及投资者信心,伯南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界”,他当然不希望已经美国市场就这样走弱下去,但是怎样巧妙的把美联储的思想告诉大家?这是需要讲话艺术的。所幸的是,一向八面玲珑的伯南克似乎又没让大家失望,至少美股市场方面是报以正面评价的。
    具体来说,伯南克没有提及任何关于QE3或者擦边球的字眼,这让人奇怪么?不!道理主要在于两点:第一,前两次QE的边际效果递减,QE3能不能挽救经济实际上大企业和金融机构心知肚明,只要长期利率保持低位核心利益就不受太大影响;第二,市场已经对QE3做了乐观估计,宣布了QE3很难满足市场不断调高的胃口反而会加大市场波动,满足市场预期中难以实现的部分——货币挽救经济的承诺,而保留QE3留待市场悲观时使用要主动得多。而关于政策刺激措施与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态度的看法,笔者曾经用“病人”和“医护等级”的比喻在2008年做过说明,且看看美国人自己怎么说:嘉信理财交易与金融衍生工具部门负责人Randy Frederick表示,在伯南克讲话之后,CBOE波动指数(VIX)下跌了12%,表明“关于他会说出某些令市场感到惊恐的言论的预期,曾使市场情绪非常焦虑。但随着他讲话开始,市场上的焦虑情绪就一扫而空。”。而Springer Financial Advisors总裁Keith Springer则说道:“伯南克没有采取新的政策措施,藉此发出了‘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讯号,这一点最终会让市场感到安心。因为那意味着如果需要更多刺激政策的话,他早就使用了。如果使用更多刺激政策,那么投资者们就会认为,‘情况真的比我们所预想的更为糟糕’。”假设一个病人已经生病,你会因为“他病的更重了,可以住进ICU,进而得到更好的医疗手段”,所以认为这会“更加促进他康复”而高兴吗?(摘自笔者《拒绝深跌后市运行框架已逐步清晰》原文)现在看来,美国人的想法和笔者这个“病人”的解释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至少在这点上看,伯南克不提QE3是很聪明的提振信心之举。
    也正因此,尽管经济数据面:美国商务部宣布,2011年第二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环比年化增长率为1.0%(修正值),低于市场预期;密歇根大学和路透社联合宣布,8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终值为55.7点,同样低于市场预期。但伯南克的讲话还是让一度大跌的市场大幅转涨,收出上周波动幅度很大的一根阳线;至此道指在四连周阴后首次实现周阳线上涨,并且和A股类似——同样带有阳包阴性质。不过千万别以为伯南克会把话讲得太死,认为美国经济就彻底摆脱复苏与衰退反复的困扰,自此再走上告诉快车道,把未来“宽松政策”的路给堵上了。别忘了:伯南克也提到了美联储拥有一系列工具,可用于提供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刺激,并定于9月20、21日对这些工具和手段进行进一步讨论。这就奇了,既然货币利率已经是0,并且维持低息政策至2013年中,这还能有什么其他工具?答案很简单,当然只能是QE3,只不过这种QE3可能是变相的QE3,只是为了继续让美债“卖出去”的措施而已(既然上限已经提高了,那不就又有宽限的周期了么?)。之前笔者已经说过,现在美债的情况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是“愿意购买、无条件购买”,而现在则是“能不买就不买”。那么美联储再成最大买家是极为有可能的,不管美联储采取什么手段消耗掉这部分新增债务,都可能是“暗度陈仓”,无QE3之名但有QE3之实的举动(如果是新债顶旧债,那和技术性违约没有两样)。等到9月底,人们对QE3的概念有所淡忘,或者美股亟需要(或被动或主动)信心再度支撑的时候,伯南克留的这一招后手不就有用了么?所以要我说,伯南克的这个“缓兵之计”已经是美联储现今能够拿出来的策略中的上上等计谋了,说的通俗点就是毒,实在是毒!
    既然短期来看QE3不会成行,那么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输入性通胀迅速再起的威胁不会马上出现,最快也要等到九月,这应该是权衡利弊后当下的一个最好的结果了。温总理在张家口考察时特地强调:毫不松懈抓好农业生产,这是为什么?因为目前中国的通胀和食品价格挂钩,食品价格又和基础粮食挂钩,如果此时秋粮供给不得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新的价格上涨苗头,要知道秋粮占全年粮食供给的75%。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以及近年来中国的物价走高其实都有“供不应求”的因素在其中,很明显金秋之际保证“秋粮丰收”是尤为重要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尽管各方依然大谈“把稳定物价作为调控的首要任务”,但发改委给出的“若干稳物价的措施”当中,已经没有了“去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的提法。中央用了“稳物价”的提法,而不是“抑制物价上涨”或“压物价”。为什么用“稳物价”而非“压物价”?张平和谢旭人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什么要“稳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就是:既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这就是说:压低物价,不能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要找到“平衡”。它实际是指出“稳物价不可以过度紧缩货币”。我们多次强调过:货币政策属于“总需求”政策,过度紧缩货币会对中国“内需经济”构成严厉压制。所以,如果采取紧缩货币方式抑制“输入型物价上涨”,那不仅物价压不下来,而且会使中国经济增长失速,形成“滞胀”。现在“输入性物价上涨”仅仅是趋势稍减,根据上面对伯南克讲话的推测,我们不保证9月份它会不会出现,换个说法,只要零利率时期伯南克还提“继续宽松”,那就是QE或者任何变相QE无疑,控制输入性通胀的路还任重道远,此时中国的政策能做什么?不能改变这个事实的话,就请不要再加一层的勒紧货币了!不要一看到物价上涨就是货币超发,就喊紧缩货币。这样的压力,势必挟持中国的货币政策,而把经济推向“滞胀”。综上所述,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美国的缓兵之计短时间内会让外围股指趋于平缓,甚至可以说是“趋于积极”(因为信心略微得到增强了),这对营造A股波段的反弹行情,尤其是延续上周的迅猛势头是绝对有好处的。
    国内方面:根据东方早报记者得到的讯息: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已于昨日下发通知,计划将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从9月5日起实行分批上缴。这意味着大量资金将被冻结,相当于未来6个月内上调两至三次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末,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单位项目下保证金存款余额为44222.36亿元,如果再加上个人保证金存款余额192.80亿元,共计44415.16亿元。简单测算,如将存款准备金率考虑为21%的平均比例,则商业银行体系累计需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在9500亿元左右。尽管央行为银行设定了一定的“过渡期”,但根据交易员的说法:“总的来说,就按100%计,还是相当于未来6个月内收紧约8000亿元资金,接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的效果。前市场预计银行体系内的资金最多只能再承受一次存款准备金的上调,按目前的情况,如果还要上调存款准备金,就意味着整个银行体系的资金面临枯竭,不排除央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放松一点流动性。”银行间债市26日现券收益率继续上涨,市场早已流传央行拟扩大银行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因补缴准备金将回笼大量资金,引起市场对于未来资金面的悲观预期。不过,经过几天的“消化”,隔夜市场拆借利率已从23日(存准基数调整消息最早传出日期)飙至4.2306%后于26日小幅回落至3.2235%。
    如果从紧缩方面考虑,才说了“在美国随时可能宽松的情况下,中国一味的进行紧缩可能导致‘通胀继续升,滞涨还降临’的‘双碰头’,如此会得不偿失”就传出这样一条重磅讯息,对A股市场的信心可能构成显著的打击。许小年当年有个生动的描述,他说:货币政策就像一根软绳子,拉住经济增长很容易,只要货币紧缩就行;但如果指望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那它“软的很”,无能为力。这个认知十分正确,日本、美国、欧洲的现实情况都证明了这样的论断。现在我们还没指望它“宽松”,紧缩政策就持续到来,该如何应对呢?市场舆论的普遍猜测在于两点,即央行不会仅仅做“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这一件事,还会进行两件操作:第一是加大公开市场的净投放,这一点已经部分得到证实,未来还可能显现:上周各期央票利率均走稳,说明央行上上周主动提升央票利率只是把一、二级市场的价差缩小,其目的是提高公开市场调节流动性的功能。这也让市场由于担忧加息而虚惊一场。本周公开市场央票及正回购到期释放资金量为250亿元,较上周的890亿元减少640亿元,在3年期央票停发的情况下,央行将净投放资金160亿元。至此,央行已连续六周在公开市场实施净投放,共计2190亿元。第二个则是猜测,即保证金存款的波动性较大,上缴存款准备金对市场的资金面影响太大。从国内外的情况综合来看,现在开始缴似乎不是合适的时期,相信央行很慎重。如果真要扩大基数,那就可能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了。从研究员角度看,在传统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处于高位的情况下,进一步上调法定存准的压力较大,因此拓展准备金基数成为下一阶段央行工作重点,现在基数扩大有没有意义?自然是有,但这之间的对冲措施显得尤为关键,建议股友们接下来依然要密切关注这方面新闻。
    倘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配合连续净投放,这一消息对资金面的冲击应该是会减少很多,但我们还是会担心,如此一来银行的资金更加紧缺,业绩还能增长么?老股民先生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不可否认,这是银行股的一个利空因素,这个不需回避。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是个无所谓的利空,无非就是理论上减少一点银行股的净利润而已,不会影响或者说改变未来银行业经营业绩的成长性,不会根本性的影响银行股的未来成长性。也就是说,会影响每一年业绩的数字(略微下降),譬如计算过按照目前民生银行的总股本267亿股,那么就是相应减少每股净利润0.037元左右;但不会伤筋动骨的影响到银行业绩增长的本质,即:假如从定性分析,央行调整存准基数的政策调整属于利空。但通过定量分析我们得知,这个利空是无所谓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在目前全社会处于“资金饥渴症”的今天,央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预期而进一步收紧银根,将提高银行业的议价能力,将进一步推高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也就是说,提高存准率不一定降低银行业的获利能力。如此看来,这样一则讯息对银行股的冲击,还是在于心理层面上,结合近期对银行股各种不分青红皂白,各路诸侯齐上阵“人人喊打”的精神(其中的谬误简直不值得一驳),我们也就不奇怪了。
    总的来说,两则消息分开看国外偏正面,国内偏负面,结合起来应该为中性,但笔者认为对市场的短期趋势影响还是较小的,尤其是周线反弹格局不会轻易的被改变。道理一是上周反弹“放量”的坚决性你我都看到了,在强势市场中万一出现低开反而是不少资金抢进低吸的机会,二是目前市场的反弹是由“中线跌不动”,估值相对低所引起,带有一定的空方低位回补做阶段行情的味道,甚至可能是部分游资下半年的吃饭行情,由此看来对于这则已经渲染“有对冲措施”的负面新闻来讲,心理冲击未必会非常的大。因此上周我们认为市场还会沿着震荡向上的轨迹运行,先考虑攻击2640-2661点这一含有诸多关键点位的阻力带的预期仍不改变。只是我们仍要注意的是,国外消息证明经济复苏仍有波折,国内消息证明增量资金入场几乎无望(还是存量资金在折腾,基金仓位增了减减了增,还是大盘局,甚至可能重心在持续向下),在这些情况综合的影响下,我们现在不要去期待任何的“新牛市”或者“反转”,这波行情再怎么升级,也就是一个大反弹,是到时候要去“见好就收”的。此外,国外和国内的不确定性对权重股的持续走高都构成压力,因此本周行情仍可能维持二搭台,八唱戏的局面,除非外围出现明显的大幅上涨,不过此是后话了,我们仍要结合每日行情进行具体分析和选股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