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蛇迪亚海魔7.1驱动:评级三巨头连犯错引全球叫骂 欧洲称其为不靠谱的法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4:46

评级三巨头连犯错引全球叫骂 欧洲称其为不靠谱的法官

2011年08月28日 09:52
来源:都市快报

字号:T|T
325人参与22条评论打印转发

惠誉公司总部大楼

目前世界上共有约100家信用评级机构,其中受美国证监会监管的有10家,但标普、穆迪和惠誉这三巨头垄断了行业内大部分资源——它们每年向市场提供270万个评级,其他7家公司总共只提供8万个评级。

从某种意义上,三巨头掌握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被视为“金融市场的看门人”。可如果某一天,这个看门人打盹了怎么办。

评级三巨头连连犯错 引来全球一片叫骂

欧洲:它们是不靠谱的法官

记者 杨毅 整理

-过失

评级失误酿成大祸

人们第一次对三大评级机构产生疑问是在2001年年底。

当年12月2日,曾连续6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的安然公司因财务造假丑闻宣告破产。可就在几个月前,无论是标普,还是穆迪,都对安然公司保持着良好的信用评价。甚至就在30天前,标准普尔依然把安然的长期债券信用定在投资级别——“BBB+”。直到11月下旬,安然大势已去,标普和穆迪才如梦方醒,将其调为“垃圾债券”。

不过那个时候,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会计事务所,因为安然公司能够长期进行财务作假活动的大前提是会计事务所失职。至于评级机构,是依据安然公司公开发布的资料对它做出评价的。而法律规定,发布者对这些资料的准确性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在那场巨大的丑闻中,标普和穆迪受到的批评还不是很大。

真正冲击三大评级机构的事件是发生在2008年下半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关于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我们无需多言,但需要指出的是评级公司在这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正是它们把一个个原本属于有毒资产的“垃圾债券”贴上“具有投资价值”的标签,导致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政府基金能放心大胆地跳入这个巨大的漩涡。

此外,评级机构对投资机构的评级有时也非常不靠谱。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而就在不久前,标普、穆迪和惠誉给它的评级都是“A”。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局紧急出资950亿美元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由政府收购私人公司的最大宗交易——原因是这家金融机构已到了崩溃边缘。可三大评级公司之前给美国国际集团的评级依然很高。

不道德行为

到底是什么让评级公司出现如此巨大的失误?评级对象提供虚假资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评级公司本身是否也存在“不道德”的行为?

在这里,我们得提一下评级公司的营利模式。通常,企业要以较低的成本发行债券,就必须获得评级公司的“良好鉴定”,所以他们得花钱请评级公司。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自己花钱请人“评估”自己,那么我花钱多些,是否可以获得较高的评级?

这个……可以有。

今年8月中旬,已辞职的穆迪公司前金融衍生品分析师威廉·哈林顿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一封长达80页的信。信中说,和其他评级机构一样,在穆迪公司的文化中,其使命与利益间有着根本性的矛盾冲突:穆迪本应对其客户给予客观的评级,而这些被评级的客户又恰恰是穆迪资金的来源。穆迪要求其分析师接受向本公司提供资金客户的所有条件,并按这些客户的日程安排行事。穆迪管理层的目的是将分析师打造成为“顺从的公司公民”,以便让他们的定级投票符合公司的信条,而公司的信条便是利用特许经营权最大化地赢利。

哈林顿说,他本人在工作中就曾被警告,他应该使那些发行债券的银行家和公司老板“日子好过一些”。

-欧洲的愤怒

这样的评级 让我们怎么救希腊

对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收费又是另外一回事。

杰罗姆·丰斯曾是穆迪的高层管理人员,他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说,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收费不高,一般在5万欧元到20万欧元之间。主动找上门来的通常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他们需要信用评级去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至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和德国,从来不会这样干。而要求对发达国家主权信用进行评级的往往是这些国家债券的持有者。所以在对待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上,评级公司的标准相对客观,甚至有些严厉。

欧洲国家,尤其是欧元区国家是领教过这份“严厉”的。

过去1年半时间内,标普已经把希腊的主权信用级别连降7个等级,如今希腊主权信用级别是“C”——垃圾级别。穆迪公司则把爱尔兰的主权信用降到了倒数第二级,同样是垃圾级别。

这两个深陷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要渡过目前的难关,急需大笔资金输血。可是评级公司的做法让它们很难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款,除非给潜在的债主很高的利息,而这又意味着更大的还债压力。

欧元区的核心国家是德国,为了维持欧元区,它已绞尽脑汁。今年7月,德国政府和议会在艰难的讨价还价后达成妥协,同意让银行和保险公司等私人机构参与对希腊的救助。不过,这一计划却因为评级机构一句此举意味着“违约”而掀起市场波澜。对此,德国政府很恼火,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多次提议打破国际评级机构垄断。德国总统武尔夫指责国际评级机构的所作所为“令人震惊”。他说:“评级机构的作用必须与责任挂钩,它评估的影响越大,意味着它要承担的责任也越大。”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丹尼斯·斯诺尔在《南德报》撰文这样形容评级机构:“人们可以想象,一位法官作出判决,不容他人质疑,甚至不给出任何理由。而他对自己的错误,根本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在当法官的同时,他还与被告保持商业关系,他从被告那儿拿钱。”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