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卡佛:常熟的双桥——三步两条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7:17

常熟的双桥——三步两条桥

 

江南名镇周庄,过去地处交通闭塞的水乡一隅,“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为外界所知,过着世外桃源般的平静生活。自从青年画家陈逸飞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画了一幅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随后这幅油画被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收购,到1984年哈默访华时作为礼品赠给了邓小平,此画便名声大噪,以至画上所画的双桥所在地昆山市周庄镇,也一下子声誉鹊起,美名远播,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形成旅游热点。经过多年的建设、大力的宣传,现在周庄已成中国最著名的江南水乡特色古镇之一,不但国内游人络绎不绝,而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外,周庄人也因此而赚得盆满钵满,成为江南水乡开发旅游资源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

今阅《文汇报》,始知陈逸飞所画的双桥,其实并不是在周庄,而是在昆山的锦溪。这完全是宣传上的一次误报。

1983年春,陈逸飞要去水乡采风写生,当时交通不便,从昆山到周庄、锦溪(当时叫陈墓)没有通公路,要走水路,陈逸飞在昆山文管会程振旅先生的陪同下,租了船从甪直、陈墓到达周庄。一路上陈逸飞被江南水乡特有的美景深深吸引,为了保存水乡印象,陈逸飞拍摄了不少照片,准备回去后作为作画的参考素材。双桥就是依据所摄照片创作的一幅油画,但陈逸飞没有在油画上标明这是哪里的双桥。陈逸飞的水乡写生作品在纽约哈默画廊展出后,得到高度评价。其中那幅画有双桥的油画被误认为是在周庄的写生画。其实这幅画上的双桥是锦溪的南塘桥。南塘桥又叫里和桥,是锦溪镇古桥的代表,始建于南宋,是一座近千年的古桥梁了。张冠李戴,锦溪的南塘桥被移值到了周庄并得到了公认。不管怎样,双桥出名了,误以为双桥故乡的周庄也阴差阳错沾了光,从此美名远扬。

其实相接或相近的双桥在江南水乡并不少见。在常熟小东门外横街,以前就有这样的两座桥,一座高的大的横跨横泾塘,叫聚奎桥,通陈家市;一座小的平的架在花园浜通横泾塘的入口处,叫庆丰桥,通范家市。两桥桥堍相接,从大桥上下来,走不几步就上了另一座桥。人们形容两桥距离之近,三步之内连跨两桥,因此就叫“三步两条桥”了。连市志上也这样记载。

我曾经在小东门横街附近的通河桥弄居住过二十多年,对三步两条桥很熟悉。

在1976年前,现在的花园浜路原本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河名就叫花园浜,它东通橫泾塘,西至南新街口折而向南,与洙草浜相通。花园浜两岸有色织二厂、地区机械厂和漂染厂等企业,色二和地区机械厂门口都有跨河桥梁。由于工厂特别是漂染厂污水排放,到七十年代初,花园浜河水污染日益严重,发黑的河面上经常漂浮着大量生活垃圾,天气转暖,河水就散发出阵阵腐臭,加上不断有建筑垃圾、泥土砖瓦等任意往河里倾倒,河床也逐渐淤塞。

   1976年前,由于南门总马桥一带街狭桥窄又有农贸市场,交通十分拥挤,非常不便从南门长途汽车站进城的车辆行驶,当时的常熟县革命委员会便规划辟建一条从南门外一号桥往北不经过总马桥而进入市中心的另一条交通干道,也即现在的红旗桥南北路,这样,势必要填塞花园浜。1976年,开始实施填平花园浜工程。花园浜填平后,就成了一条平均宽约十四米的花园浜路,这条路与新辟的红旗桥路接通,成为进入常熟古城区的又一南通道。

随着花园浜河道一起消失的还有沿河的旧地名和河上的几座桥梁。花园浜南岸有高邱上,即当时色织二厂所在地,下沿河指花园浜的北岸;旧的桥梁有庆丰桥、石逊步桥、穆家桥,花园浜填河成路后这几座桥当然也消失了。其中花园浜口的庆丰桥,与聚奎桥一起称为“三步两条桥”。花园浜填塞成马路后,庆丰桥自然不存在了。但一提起“三步两条桥”,人们就知道指的是哪里,甚至有以讹传讹的,把聚奎桥成是“三步两条桥”,常可听当地群众说“到‘三步两条桥’上去”之类的习惯用语。三步两条桥如果画进图里,那体现出的江南水乡小镇特色,绝对不逊于陈逸飞笔下的那幅双桥名画。

我有时禁不住会胡思乱想,常熟也是江南名城,水乡特色浓烈,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老街、古桥、旧宅、城河,可是我们却并没有细心地加以保护,反而认为破破烂烂没有价值,阻碍交通,宁可拆了古物去建水泥的高楼大厦,宁可毁了有价值的文物去造一些假古董。从解放到现在,已经有多条城区小河被填平,有的造了房子,有的成了街道。故每每听到同胞还在津津乐道什么七溪流水,我都深感惭愧。

周庄和锦溪那两个地方我都去过,都真是水乡风味十足的江南古镇,怪不得成为旅游的热点。那里的旧宅石桥,小街弄堂,廊棚驳岸,古井码头,每天都被无数的游人参观探视,引发人们思古的联想,使多少人流连忘返,感慨不已。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古城,现在还有多少值得保留的文物、古建呢?当1985年陈逸飞画的双桥油画印上世界联合国协会首日封向全世界发售的时候,我们常熟某些人却在考虑如何把拥有众多文物古迹的老城区来个彻底改造。1986年,常熟取得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后,应声成立的却是“老城改造指挥部”,而同样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某市,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怎样保护名城,马上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一个是改造指挥部,一个是保护委员会,道出了对待历史文化名城两种不同的态度。于是,以改造的名义,以城市经营为目的,以房地产开发为手段,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大折大建,这里拆、拆、拆,那里拆、拆、拆,明清格局的幽深街巷消失了,历史悠久的学校拆毁了,一直为居民汲用的古井被填平了,用石条建筑起来的古桥不见了,几百年的私家藏书楼无立身之地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的蕴积被随意挥霍,祖宗的家底正加速陶空,有价值的文物古迹正在改变,而假古董伪文物却被沾沾自喜地大肆宣传。老祖宗的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可我们还在为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自得其乐。我们难道不应该自问,当我们的后人来阅读历史的时候,他们能相信我们这一代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尽了自己的努力?

也许我们从一始就错了,不该只盯着老城,而应该另外建一座新城,而把老城保留下来,只作必要的修葺。可事至今日,一切都晚了。

周庄(或者锦溪)的双桥,带给他们的是名镇保护意识的增强,是一种对历史负责对前人尊重的自豪;但从三步两条桥等文物古迹的消失中,我们却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

2009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