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锤子:你有我有全都有——调????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6:44:35

你有我有全都有——调    和

(2007-10-17 07:50:46) 第七讲:你有我有全都有——调   
   
    调和,又称协调,它是指绘画作品或设计作品的同一整体中,各个相异的因素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的﹑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或者说,这些因素的构成中存在着共相意义。所谓的“共相意义”,即视觉艺术的各个构成要素上,除了存在着截然相异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使它们有相同意义的部分,一致的部分,或者相似的部分,能使那些结构中不同的部分趋于和谐﹑协调和一致。和谐是调和的结果。作为形式深层结构中潜在起作用的因素,美学大师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各种因素之中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他还说:“和谐是从质上见出差异面的一种关系,而且是差异面的一种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它们相互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美学家斐安说:“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总之,这些哲学家的论述,用一句话概括,调和指对比变化中应有的统一。这种具有共相意义的统一因素,可以使画面取得和谐﹑安定﹑完整的感觉,使人视觉产生舒适,心理产生美感。难怪亚里士多德有言在先:“心灵就是和谐。”,“和谐的节奏中,仿佛存在着和人类心灵的契合或血缘关系。”⑸
    在整个绘画与设计艺术中,特别是装饰性绘画和设计中,是非常重视构图的和谐美的,而要实现构图的和谐,调和就是一种重要的法则,因为,任何形式因素,都可以成为具有共相意义的因素。达成调和的最基本条件,是在任何作品中,必须有共同因素的存在。调和的方法有很多,一种是画内形象与边框的适合或呼应。例如,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油画《椅中圣母》,画面里人物的动姿——圣母玛利亚怀抱着幼小的耶稣,与圆形的边框是非常适宜的。再如,我国画家张光宇的连环画《林冲》第十八幅,画面上屋顶﹑墙面和地纹都在寻找与四周边框相平行的走向。再如,我国画家王怀庆的油画《三味书屋》,横亘的房梁和顶天立地的木柱﹑门,与方形的边框在形式上非常一致。
另一种是画面相邻的形象之间穿插挪让,互相补充。例如,
    还有一种是“共用线”“共用形”的运用。运用共用线和共用形,使相邻的形象进一步靠拢,是形象组合更为深入调和的方法。共用线,即线条具有互为边界的作用,一根线条成为两个相邻形象的公共轮廓线。有人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共用线也是一种更为隐晦的对称形式。它在构图与构成中起着微妙而神秘的协调作用。例如,画家孙景波的《滇边草》一幅插图中,年轻父母两张脸之间的的外轮廓线,巧妙地围拢成一个婴儿的全身。轮廓线的共用,在这里隐喻了双亲与儿子之间血浓于水的血缘感情。又如,日本画家加山又造的《斑马》一画,画面上的四匹斑马,巧妙地共用了一个躯干,共用形的和谐美真切地表现了朦胧诱人的月色,并反映出这个动物家庭融洽和谐的关系。罗马尼亚画家阿尔玛的黑白版画《母性》中,母亲与儿子两张脸贴在一起,暗部面庞的共用,也体现了和谐亲密母子情深。
    调和是变化中的统一,它强调共相意义的﹑一致的和相似因素的存在。凡是优美的构图构成,首先要富有对比和变化,然而,这种对比和变化,又必须与统一相结合,不能背离调和的法则。调和要求画面形式因素中,至少要有一种因素是一致的。
以线条为共相作用的调和:例如,荷兰画家梵高的油画《垂柏和星星之路》,画面里的一棵棵柏树的形状与笔触的线条,都呈垂直曲线,显得十分协调一致。我国画家虚谷的中国画《蕙兰》中,由于兰花与兰叶弯曲和下垂方向的一致性,而取得了画面构图的和谐。在这里,形的曲度和方向是画面形式中一致的因素。再如,我国画家关山月的中国画《俏不争春》,一律向上的梅树枝条,高潮和谐的画面,描绘了春天梅花烂漫的蓬勃生机。又如,我国近代画家任伯年的中国画《女娲炼石图》中,女娲的衣褶运用了近乎山石的线条勾勒,与她身旁的巨石,取得了和谐一致,又表现了女娲那坚如磐石的补天意志。并巧妙地表达了画家以女娲炼石来锤炼自己,要使自己成为补天巨石的浪漫主义的构想。还有,我国现代画家吴冠中的中国画《话说葛洲坝》中,以横﹑竖﹑斜的直线条,犹如一支直线组织成的交响曲,和谐而优美,生动地描绘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工地上,那吊塔林立的繁忙场面和雄伟壮观的景象。齐白石的中国画《煮茶图》,各种物体及画面的篆体题字,都运用了曲线的构成形式,从而达到了多样的统一,对比中的调和。
    以形为共相作用的调和:例如,我国画家林凤眠的中国画《黄花鱼盘》中,大小不等的园形是基本形的一致因素,造成了画面的和谐。鱼纹的水平线与桌腿背景的竖线,又使画面产生了变化。画面通过统一中求变,达到生动活泼的效果;又通过变化中求统一,显现室内静物的和谐美。再如,我国画家罗中立的油画《春蚕》中,老农妇那园形的头顶,肩部和两臂构成园形,以及笸箩的园形,手指的园形,还有蠕动着的蚕的园形(园的一部分),使单纯简洁的画面,自然和谐,平易感人,突出了画家对劳动人民质朴的爱。还有,意大利画家莫底格里安尼的油画《带项链的妇女》,枣核形的脸部与眼睛轮廓,是受了非洲黑人木雕的影响,透露出一种原始的稚拙美,同时也是形的调和与和谐。我国宋代一幅花鸟小品《雏鸡图》中,两只小鸡虽然动态各异,神色有别,但它们园园的头部﹑鸡身和椭圆形的翅膀调和一致,表现了小鸡的幼小与可爱,不失绘画中运用调和法则的优秀例子。
    以动态为共相作用的调和:例如,法国米勒的油画《拾穗》中,田里,三个农妇不同程度的弯腰动作,相同或相近,取得画面的和谐效果,犹如大自然中的舞蹈一样,优美而富裕节奏。再如,我国版画家牛文的套色木刻《朝阳》中,以三个民族妇女去田里劳动的路上,稍微差别的是走路的姿态,优雅而和谐,给人以清新的美。另外,我国画家周建夫的黑白木刻《打场》;比利时画家麦绥莱勒的版画《“国际歌”插图》;我国画家董其中的套色木刻《晒玉米》﹑《春播》均属于这类作品。
    以人物的精神和心理状况为共相作用的调和:例如,俄国画家列宾的油画《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的复信》中,哥萨克们围拢在将领和文牍官周围,嘲笑和蔑视敌人的神情和谐一致,更加衬托出查波罗什人的豪放性格﹑团结不屈的精神和对祖国深挚的爱。再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虽然画中,分组排列的门徒各自具有不同的姿态和个性,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然而他们的动作姿态和个性表现,又全是由于耶稣说过:“我已经被你们之中的一个人出卖了!”这句话之后,所引起的反响。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耶稣身上,充分显示了陪体人物精神面貌的协调一致,在突出主题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又如,俄国画家列宾的油画《意外归来》中,尽管画面各个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变化不尽相同,有的惊喜,有的疑惑,有的呆滞…然而,他们又完全统一在“意外”的感觉之中,人物形象精神上协调一致,这就把沙皇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揭露得更深刻,更彻底。我国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听琴”一段,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衣着各异,动作姿态也不相同,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侧身的﹑有盘坐在床上的﹑有默默打着节拍的﹑有拍着手掌的﹑还有藏在屏风后面的等等,然而,一个“听”的专注神情,把众多动态各异的人物和谐地统一起来,以侧面的描绘,反映了琴声的美妙动听,从而,反衬出中心人物韩熙载的苦闷心境。还有,我国画家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中,屹立山顶的五位战士同仇敌忾﹑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的精神风貌,把画面调和在一种悲壮的气氛之中,表达了八路军抗日战争中,万众一心抗战到底的决心。
    以色彩为共相作用的调和:日常生活中,比如,妇女有一件化上衣,想配一条一色的裤子,应该选什么颜色的呢?最好选上衣有的颜色,因为,正是这一颜色,将裤子与上衣的色彩的配置,取得调和的效果。在绘画中,例如,我国画家李焕民的套色木刻《初踏黄金路》,丰收的田野以金黄色取得和谐统一,成为整个画面的基调,象征了丰收的场面,烘托出热烈而欢快的气氛。再如,我国画家袁运甫的壁画《巴山蜀水》,以邻近的青色和绿色相协调,描绘了我国西南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又如,俄国画家库因基的油画《白桦林》,无论是树干,还是草地,全用同一色协调,使人感到绿色调中,既有丰富的层次,又非常和谐,并表现出林中闪烁的强烈阳光。还有,我国画家张桢麒的套色木刻《艳阳秋》中,绿叶与红叶之间,则运用黑色分割法,使画面色彩获得调和。荷兰现代派画家蒙德里安设计的《三原色构图》中,黑色的线框以黑色本身的黑度分别与红﹑黄﹑蓝对比,使框内的原色显得鲜艳发光;但画家还运用了浅灰色的背景,使原先加强的三原色对比,得到画面上的调和,并增加了它们的浓度。从色彩的角度看,这是一幅均衡和谐的构图。达芬奇在《论绘画》中,谈到比例的和谐时指出:“由各部分在同一时刻组合而成,都具有这种能力,并且它的优美,不论是整体还是细部都能同时观看,从整体看它的构图思想,从细部看它的组成整体各部分的意图。”⑹为此,设计图案时,为了达到对比色的调和,取得画面的协调统一,人们常常采用下列方法:㈠改变面积大小;㈡改变颜色的明度或纯度;㈢中间色隔离;㈣同一色调统一。
    对比之中相对立的因素,经过调和,呈现出圆满的状态,使两种对立的力量达到平衡,显示了调和这种特殊力量的作用过程。在构图与构成中,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对比是构图中的变化,而调和是构图中的统一。对比强调的是多样性﹑差异性﹑个性;而调和则强调统一性﹑整体性﹑共性。成功的构图与构成,应该是在对比中获得生动变化,同时,在调和中获得完美统一。只要对比,而不要调和,使画面必然“显乱”;相反,只要调和,不要对比,使画面“显死”,呆板而缺乏生气。所以,两者需兼而有之,并保持在辨证统一之中。调和是对对比的减弱,它是一种整体性法则。
    对比能给人以生动﹑活泼﹑而逼真的对比美,收到醒目﹑突出﹑自然﹑真实的艺术效果;而调和又给人以舒适﹑完整之感,显示出画面的整体美。

附图:     清代 任伯年 中国画《女娲炼石图》
       现代 王怀庆 油画《三味书屋》
       俄国 列宾 油画《意外归来》
       荷兰 蒙德里安 油画《三原色构图》

思考题:
①调和的含义是什么?产生哪些美感?调和的方法有哪些?
②试述对比与调和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