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瓦理发器re739怎么样: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究竟有多大?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59:30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究竟有多大?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谈到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大家基本都认同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比2008年金融风暴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对国家经济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大,又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大部分人都显得十分迷茫,而对于未来中国经济会走向一个怎样的方向,却出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家的态度变得异常明朗,居然会有人认为我们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赶超美国!我不知道持有这种论调的人真正是基于自己对外界的一无所知,还是认识到残酷的现实后不得不通过臆想来安慰一下自己可怜的自卑情结。在这里,我很想问这些人一个问题:中国人,你知道自己跟世界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吗?不管你对中国未来的自信源自何种原因,我劝你走出国门看一看吧,不要像癞蛤蟆一样整天坐井观天地唧唧歪歪,走到现实生活中去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外面,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同于你的臆想,不同于你的猜测。

  当然,我也很乐意提供一些资料来使你清醒。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它的国际地位是挂钩的,其他国家对你的认可,可以从签证政策中窥见一斑。中国公民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访问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几乎都要签证!就算总是不被我们看好的邻居,自认为我们高他们一等的东南亚诸国同样需要持签证才能访问他们的国家。

  我们也可以拿最强大的、最引以为傲的制造业与世界做一番比较。我不知道这种骄傲从何而来,在世界倡导发展高科技和环保经济的时候,中国在国际分工中被安排了最脏最累工时最长的加工生产环节非但不让国人感到悲哀,反而还认为中国取代了日不落帝国昔日的“世界工厂”地位是一种荣幸,我们拿21世纪跟19世纪做比较,难道没人觉得这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吗?好,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工厂总是需要有人来做的,那看看我们做的怎么样。Made in Thailand, Made in Malaysia等等几乎Made in any country在国际贸易中都是比Made in China贵得多的招牌!而讽刺的是,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工人工作的时间更长,工资更低。这就是我们制造业的现状。

  谈到个人的经济状况,我更感到羞于比较,中国现在至少有60%以上的公民过着每天消费不足2美元的生活,印度尼西亚在20多年前曾是这种情况。

  我们姑且不讨论中国即将面临一场怎样的经济危机,危机的影响有多长时间,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你凭什么得出结论,中国会赶超美国呢?

  是因为GDP吗?好的,让我们看看GDP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不记得我们的工资已经有多少年没改变过了,我们的收入似乎永远都保持固定不变,但可笑的是,我们可怜的靠省吃俭用节约出来的一点储蓄却在一天天缩水,一百块钱可以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真抱歉我完全想不出一个正面的国民生产总值对于百姓个人有益的例子。

  而实际上,对于GDP的本质,John Perkins(《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的作者)已经有了最真实的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最终只是让少部分人,比如拥有一家公共设施公司的人受益,而其他的民众则会背上沉重的债务。的确,这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提高了,财富也确实是增长了,但是财富只会聚集到少数人手里,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然而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

  所以,中国这些年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受益人群你明白是谁了吗?这与我们普通老百姓完全没有关系!

  而美国,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国家,经济发展追求的是全民富裕,其实,并不只有美国是这样,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在追求GDP增长的时候,优先考虑的还是民生问题,这就是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别说超越美国,我想我们可能很快就被我们的邻居远远地抛弃。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财富的艰难积累和畸形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最为显著的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对于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弊端,大家的评价各不相同,赞扬和批评的都有不少人在,我个人倾向于后者——改革开放时确立的经济发展模式绑架了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这是一个大的课题,我将分3节说明。

  1.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融资渠道决定了后来的经济结构

  就像财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表现一样,经济的发展也是依靠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来完成的。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在经历了毛泽东执政时期各种各样的经济、政治、文化运动之后,国内来自各个方面的矛盾在经历了长年的压抑之后集中爆发出来,其表现主要以经济方面最为严重:以1978年为例,尽管国民生产总值(即我们耳熟能详最为当今政府所津津乐道的GDP)高达3624亿元,自1965年以来年均递增率达到6.8%,但广大普通百姓的生活却非常贫困(这与我们今天的情况多么相似!),而且财政赤字也非常严重(抱歉,无法提供具体数字),中国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由此引发了中国共产党上台后遭遇的最为严重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在这种经济,政治,文化都遭遇巨大危机的生死存亡时机,改革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如果它不主动发生,也必将被动进行)。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不管执政党情愿与否,改革最终还是发生了。

  那么改革究竟要怎样改变和革新才能同时解决上述问题呢?

  不管是在任何地方的任何时候,人最关心的问题首先就是衣食,这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要素,而要得到这些物资,就离不开经济生活。而在计划经济的荒谬年代,执政者完全无视市场的供需关系,居然用政治手段强制分配,好像人的饥渴也可以由执政者掌控一样。新的国家领导人上台以后,立刻将改革的重点瞄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与毛泽东执政时期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

  与计划经济呆板的配给制完全不同的是,市场经济表现为活跃繁荣的商业活动。商业活动是以充足的流动资金做支撑的,而经历了大炼钢铁、大跃进、大锅饭、文化大革命这些“大”运动之后,国民财富几乎被洗劫一空,而配给制发行的票据又几乎驱逐了人民币,在配给制结束后政府又没有公平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老百姓已经被折腾地筋疲力尽,谁还有多余的资金来帮助国家发展经济呢?

  改革开放为日后的经济发展遭遇另一个瓶颈埋下了第一个伏笔——融资问题。

  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往往先从农业开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如此。粮食是人类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最必要物质,没有了粮食,人类便不会存在,更谈不上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任何文明。人们对土地进行改良之后,土地的剩余生产物多了,就可以更多地进行商品交换,交易的繁荣带来了技术的改良,技术的改良促进了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这种发展模式也是最科学的,它保证了一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们财富都在增长,传统的英国是这样,新生的美国同样如此(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第一大制造业强国,但很少有人提及,美国首先是第一大农业出口国,很多农作物的生产量同样位居世界第一)。

  与王朝时期的中国重农政策不同的是,共和国时期的中国发展经济时非但没有重农,反而还似乎淡漠了农业。毛泽东时期注重的是重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和工业在GDP中的比例是1:7,工业在GDP中的比例只有10%,到了1957年,这个比例变成了1:3和20%,到了1978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了2:1和40%。而改革开放后,中国更是确立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制度(虽然最初的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确立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当然,不能不说,依靠农业的发展来缓慢积累财富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这不符合当时迫切需要经济复苏的要求,但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也没看到政府推出任何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政策(近几年才免除了农业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