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哥老范 迅雷下载:批评界的“天罡星”——郑志刚评李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03:52
      李铎:字儿为什么这样红      

                                                                   郑志刚   
    据中国书法家协会网、人民网、中国网、凤凰网等多家网媒报道:2011年8月16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共同举办的“我爱我的祖国——李铎诗词书法展”在军博开幕。展览分“爱党爱国、强国强军、登临揽胜、写景寄情、抒怀励志、澄观思远、继日以追”7个部分,作品内容为李铎自作诗词(楹联)82首共140余幅。

    在国内书法界,很有几位资历殊深的“老先生”,巍然屹立于专业评价体系之外,安享由某些“综合元素”所带来的盛名与重帑。在私下场合,很有些人面有愠色地挑剔他们的字如何如何,直截而又尖刻地表达一己之不服,甚而不屑。但不管谁谁服不服,反正我是服了。若干年后,等到了他们今天的岁数,你也许才会幡然猛醒,没有过人之处,纵然活到200岁,那些“综合元素”也扑不到自己怀中。况且,即便单论毛笔字,清高的你啊,也不见得真比饱受争议的他们写得好。令人黯然的是,往往未臻耄耋,自诩甚高的你的所谓“书法艺术”,就已经被唯名是瞻、唯利是图的小圈子扫地出门了。

    对于年逾八秩的李铎翁的字,大概没有几个涉猎书法的人不知道的。在书法圈,老先生绝对属于公众人物。你可以不买他的字,但绝对阻塞不了他奔涌的名声。你可以不赞他的好,但时不时就会撞上他的字。你尽可恶语相加,但是对不起,你的骂,其实也是在为他赢得更大的名声增砖添瓦。所以,聪明的,你告诉我,他们的字为什么越来越红了呢?——是有人骂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事实上,李铎的字,是从仿写郭沫若体开始逐渐引人注目的。1960年代,李年方而立,文化巨人郭沫若正当如日中天时。北京、军事博物馆、办公室秘书,如是前提下步趋郭体,自然容易引起注意。再加上李铎勤奋灵透,机会一个个不邀而至:堂堂的《解放军画报》让他写标题,每期最少写一条,多则两三条;浙江某大水库要写标题的那个人(当时作者都不署名)给题写库名;水库附近的公社也搞一水库,领导说库名还请此君写;北京市铁路局早年有郎局长者,让李铎用郭体将毛主席发表的27首诗,写满一本大册页,自此逢人便夸李是郭沫若第二;郭沫若1976年填了一首词《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荣宝斋欲出一张发行数百万份的挂历,请李铎用郭体写郭词,推向全国各地。李因之书名大噪。

    李铎的特定经历,不是人人都能有的。尝到“用红人字写红内容”模式甜头的他,一发而不可收,直写得山欢水笑、国泰民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眼下这个题为“我爱我的祖国”的个展,依然是固有模式的延续与结晶。“神州歌盛世;华夏谱新篇”是迎面置于展览正厅高柱之上的一副行书楹联,不特字大笔老,平仄也没有丁点闪失。“红歌高唱党旗妍,日丽中天分外鲜。九秩艰辛强国力,诗人兴会更无前。”这首在展览新闻发布会上由作者李铎现场书写雅赠女歌手刘媛媛的七绝诗,更其光洁照人、正气沛然。

    郭沫若善写擘窠榜书,李铎将此优势承沿至今,故而整个展厅,尽是又大又红的字儿。盈壁巨幛,激情奔溢,爱祖国,颂母亲,辄令观者动容。就中那件模拟竹木简章法、满占整堵墙壁的四言诗行草书作品《祖国万岁》,更是“红”之尤者——“泱泱大国,雄踞东方。山河壮丽,百国来观。文明衍进,黄河长江。改朝更代,各历沧桑。沉狮睡醒,崛起一方。党旗高举,有纪有纲••••••吾侪之爱国兮,如孺子之爱母;祝母亲之永康兮,期万寿而无疆。”据报道,在开幕式展厅中,陪同观展嘉宾走过每一幅作品时,拄杖铎翁都要澎湃豪肆地高声诵读一遍那红彤彤的文字内容。老先生苍浑而又激昂的嗓音,在展厅上空盘旋回荡,任谁听了都会暗暗地搵一把感动之泪,为祖国,为母亲!以我欠成熟的看法,铎翁之壮举,事实上已经“客串”入行为艺术的范畴。或曰,李铎的“红色书写”,业已成为他文化个性重要而鲜艳的构成元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敢于红,善于红,习惯性地红,比起那些躲在阴暗处散布牢骚话的作派,总是要光明磊落得多。

    郭沫若的字,出入苏、米,上探六朝,以行楷、行草见称,拙厚苍辣,雄杰霸悍,饶天才,具功力。尤擅匾额榜题,譬如“故宫博物院”“中国银行”“荣宝斋”等,气吞河岳,堪称建国以来之“大字鼻祖”与“榜署圣手”。相较而言,郭氏的篆隶书就要弱得多了,苛刻点说,基本不怎么会写,尽管他是声被宇内的古文字学家。我手头置有郭氏所著《殷契萃编》一册,内有其书于1937年4月的“殷契萃编”小篆四字,臃肿犹疑,状同死蛇,笔墨俱亏,与劲健峻宕的行楷落款,别同霄壤。在展厅作品中,我们发现,在书体优劣方面,李铎与郭氏略相似。李的行楷、行草书,线条扎实,字势跌宕,见传统,有朴正之气,中年后竭力挣脱郭体藩篱,尽管未能脱尽依傍,也算颇有成效。但他的篆、隶书,譬如“扶云辞白帝;击水赴江陵”、“壩上煎硝陈白雪;匣中抽剑露青霜”、“田间小唱丰收乐;麦陇高吟富庶诗”、“祖国万岁”、“赤诚爱国”、“人心向党”、 “扬清涤俗;惟实唯真”、“‘学书之快慢’扇面”等,却显然未窥堂奥。另有一件看似《嵩高灵庙碑》集字、实为《爨宝子碑》集字的“灵察妙观”立轴,属于“书风多样化”心态所催生的凑数式作品,很业余,很不给力。这一点,与李铎声望相若的另一位旅京老先生欧阳中石,也有同样的圆缺,兹不饶舌展述。

    李铎的行楷、行草书,朴、正、厚、活,哪样都不少,比起当下书坛风行的忸怩作态“小情调”,自然姜还是老的辣。倘要吹毛求疵,则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致不能“透、亮、空、逸”,究察底里,可能还要归咎于个人综合文化修持,以及对东方艺术核心特性的把握与敏悟程度。这一节课的内容,引王安石的话说便是“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可以想象,斯般深水之中的课业,必呈“自然色”或曰“综合色”,而无法对应以具体色系,单靠表面一“红”,显然是不敷补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