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动九天txt:教育如何因材施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6:07:57

本文摘自台湾教育同仁张仁章先生之博客

 

教育很简单:因材施教而已。但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偏离了这个主题,所有的学生都在浪费生命,包括台大这些顶尖的孩子,他们只是比较幸运,受到比较少的伤害而已。

「一个自由人不应该在被迫的情况下去学习任何事物。虽然,强制的体育训练对身体并无伤害,但强制的学习却不会在心灵里生根。」—柏拉图,《理想国》

「我要阐明两条教育的诫律:『不要教太多的学科』以及『凡是你所教的,都要教得彻底』。…介绍给儿童的概念要少而重要,并且要让这些概念运用在各种可能的组合之中。让儿童把这些概念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怀海德(A. N. Whitehead),《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

「读、写、算这些基本能力固然是必要的,但我们要的是阅读的理解力和对阅读的热爱,而不只是识字;是运用写作或算数的能力,而不只是会写作技巧或背数学公式。」—J. G. Brooks & M. G. Brooks,《理解的追寻:建构式教室的例子(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学习是个人的事。一个人必须先有学习动机,然后运用各种感官、肌内筋骨、以及各种脑内思考来学习。只要他自己真的想学,就会有毅力学到令他满意的地步才停下来。…事实上,孩子比大人更爱学习,整天学个不停,一点也不嫌累。只不过他们想学的,不一定是大人要他们学的。」—Daniel Greenberg,《自主学习(Worlds In Creation)》

「最致命的一点是『进度』这个老魔头。如果老师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把整本书教完,此举无异向学生保证,大部份学生都无法真正学会课程内容。…唯有深入研究某一事件的细节,发展思考能力,才能具备训练有素的思维,光是把脑子填满事实是不够的。」—Howard Gardner,《学习的纪律(The Disciplined Mind)》

以上这些数据是在怀鸣的部落格上的摘要,他的文笔很好,教学经验丰富,这篇文章很值得推广细细品味。

以下是我对教育的看法:

  一个老年人在树下泡茶聊是非,是教育;孩子偷东西被抓到,是教育;玩捉迷藏、打篮球,是教育;做家事、买菜,也是教育。唯独学生上课排排坐、考试、改考卷、写作业、打手心、因打架被记过,这些不是教育。连背唐诗、背数学公式、背英文单字,都不是教育,因为这些不是「因材施教」。
  所以,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管理,甚至是反教育,让他丧失本性,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我们制造出很多的乖乖牌的学生,但他们受到的反教育,是要受到惨痛的代价的,使他们懦弱、胆怯、叛逆、自卑的心理,却要以坚强、服从、命令、冲突等方式来伪装自己。以我的标准,台湾社会的所有人都是教育的受害者,都因学校教育而造成人格扭曲,包括我自己。
  教育既然是「因材施教」,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教材,由学生自己来决定他要的教育内容。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教育规模,人数当然不能太多,每班以5-8人为宜,只有「私塾教育」能符合我的理想。在私塾里,学生都在忙什么?读书、讨论、研究、发表、参观、欣赏、运动、休闲、聊天、旅行、体验、实作……,每个人依照自己的读书计划及进度,忙着充实自己的生活。这种学生哪里找?我要说的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只要我们给他空白的时间,给他们自己规划的权利,他们都会找出自己的读书计划。当然,教师的职责,是要协助他拟定读书计划,私塾还有全年的读书计划,透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去强化个人的学习动机,如安排到欧洲自助旅行一个月,就值得忙上三个月了。
  人类的社会发展与信息发展,已使得学校型态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以往,在落后社会才需要盖学校,让孩子仿真未来社会的型态。但今日,知识的快速更新、整体台湾的小区营造,已使各地的环保工作及文化产业,都成为活生生的教材,不需再纸上谈兵了。
  私塾的投资当然比送到学校要贵,但这绝对是值得的,用对的方法在办教育,学生不仅学得快乐,更有效率,一个月的美国生活,英语就能顶刮刮,何必背得那么辛苦且无效。读到大学毕业,需要花十六年的时间吗?我很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