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音的老婆是谁:汤大友眼中的美国——之教育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8:33:09

汤大友眼中的美国——之教育篇

(2009-11-29 16:03:01)转载 标签:

美国

教育

留学

孩子

大学

本科

生活能力

分类: 汤大友眼中的美国

汤大友是一位去过美国的访问学者,令雨妈(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lingyumama)在网上偶尔看到了他于2008年发的这篇长文,稍作了分类整理,和大家分享。本博客汤大友系列文章都来自 http://bbs.cbg.cn/discuz/viewthread.php?tid=557771&page=1

 

汤大友眼中的美国——之教育篇

 

美国普及高中教育,从六岁入学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免费上学。如果家庭经济困难,收入低于基本生活标准,则午餐还可以免费。上学放学有专门的校车接送,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一概如此。如果不需要接送,要专门与校方协商谈妥。接送学生的校车是有特权的,美国的交通法规有专门保护校车的条款。校车装有专门的指示灯和停车警示牌,它在停车前指示灯先亮,然后停车,警示牌伸出。此时,双向来往的车辆,即与校车同方向和反方向的车一律停下,等校车收起停车警示牌,指示灯熄灭后,其他车辆方可通行。如校车停在十字路口还有特殊的规定。另外,对开校车的司机有严格的要求,多年开车没有违章记录、一定的技术水平及年龄限制等等。如果你对校车有所不敬,违了章,那是非常严重的违章事件,第一次重罚至少百元以上,第二次就有可能被吊销驾照。所以,有位朋友说,路上校车最神气,连总统的车队都要让它。我所在的康州大学校区内有一所高中,每到下午4点多放学时几十辆校车同时来接学生,知情的人都避开此时或绕道而行,实在不愿在那里耽误时间。我就曾深受其苦,那是因我要开车去尼亚加拉大瀑布,900多公里的路程,早晨6点半便出发,本想开快点,可半路碰上了一辆接学生的校车,在我前面沿路接学生,一家一户地接,不远一家不远又一家,停停走走,又不能超车,真耽误了很长时间。美国的校车并不归学校所有,由委托公司承办。接学生时先接中学生,然后接小学生。送时先送小学生,后送中学生。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与我国不同,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和教师,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柜子,将学习用品放在里面,上什么课到什么教室去上。一般数学、英语是小学的必修课,其他课可以选修,外语课一开始开八九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一门或两门学习,有可能五年级的学生和三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上一门课。所以,严格地说,美国学生都是同校生,像我国那样的同班生没有,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试,各州有自己的计划和要求。这并不是说教学很随便,恰恰相反,学校将一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和计划做得非常严谨和详细。一开学每个学生发一本教学计划簿,就像一本挂历一样,将一学年的教学课程和课外活动内容、时间都安排得很清楚和严谨。上面注有校长、班级老师、校医、校车的电话,每天的课程安排、课外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等等。这个计划簿使老师、学生、家长都心中有数。学生教室也没有固定的座位,今天坐这儿,明天可能就坐那儿,尤其小学就像我国托儿所大班,上课很随便,作业也很少,学习成绩属于个人隐私,未经同意不得公布,更不用说全班和全校大排队了。重视和鼓励有创新思想的学生,训练动手能力。校园的橱窗里陈列的都是学生做的各种手工制作和工艺创作作品。

 

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所以上大学对于美国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你愿意,总会有大学可上。有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大学好读,其实不然,尤其是本科,美国的大学属于宽进严出。有些美国青年入学后因学不下来而不能取得毕业文凭。很多大学都有一个淘汰的百分比。

 

2001年,我工作的试验室从我国大连理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招了两位研究生,导师给他们两位选了两门本科生的课,他们两位都感到非常困难,一位学生甚至想打退堂鼓回国不念了。两位学生都深有感触地说,"原来认为美国的本科很好念,一念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比国内还难念。难在没有死搬硬套的东西,在国内上大学时快考试了突击一下,按照大纲做点题,找点以前的卷子做一下就八九不离十了。美国大学专业课的考试全是综合知识的大比拼,每个教授出的题都不一样,给你提出一个专业问题让你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全凭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我国大学生对这种转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美国学生对名牌大学和全美国大学排名顺序知之甚少。说起来真是笑话,你要是问中国高校的学生,很少有说不出美国前十名大学的,什么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开始还认为美国学生笨,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美国是美国人的美国,他们选择的机会很多,他们选择学校和专业并非看重大学的名气和排名,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考虑更多的是离家远近、环境、学费等各方面的因素,你要想与美国校友找话题千万不要谈及本校的排名、学校出了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个总统等,你只需谈论学校的橄榄球队、篮球队或棒球队的名字或球星,美国学生马上就来精神,并视你为老朋友。美国人愿意念博士的不多,更不用说博士后了。

 

趣味童工

 

美国孩子从小就有生财之道,家长对孩子干的事也不过多地干涉。只要孩子自己有兴趣就让他去做。我第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家门口卖旧货(玩具居多)感到有趣,便停下来和他们交谈,也想看看他们在卖什么。只见东西还不少,原来是三家的孩子在一起办庭院拍卖,她们都是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与我同行的女士卖了几个芭比娃娃,50美分一个。我对那些不感兴趣,有两个钓鱼杆吸引了我。春天已到,在美国一人闲来无事,去钓钓鱼倒是一件惬意之事。因此,我问钓鱼杆多少钱一根,女孩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她说,"鱼杆是我爸爸的",我说,"我想买",于是她赶紧跑回房间去问价。回来告知一元钱一根,于是我花了两块钱买了两根鱼杆,还是很合算的,如果去超市买,一样的鱼杆至少要一多块钱一根。我又看到了一个文件包,几乎是新的,便问这个包多少钱,她说,"一块钱",我感到挺有趣,便和她讨起价来,我说,"太贵了,再便宜点",她又出价75美分,我说50美分,她说成交。于是我又花了50美分买了一个文件包。联想到中国有些父母,连卖废品都不愿让孩子去,不难看出两国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方面的差异。

 

后来到了暑假,在路边经常可以看见几个孩子在向来往的车辆举着广告牌,卖他们自己配制的饮料,50美分一杯。美国人对孩子很关爱,同时也是为了鼓励孩子,经常看见有人停下车来买水喝。我想这绝不会是因为渴得不堪忍受才喝这杯水。大学的朋友对我说,美国人注意培养孩子的能力。有时,邻居家的孩子上门售书、杂志、报纸等,本来是不想买,但为了鼓励孩子,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多数人都会买点。有些大一点的孩子,在路口举着擦车的招牌。男孩子通过为人家割草坪、修剪绿篱、在餐馆打工等方式挣钱。总之,打什么挣多少钱都是孩子自己的意愿,父母总是向孩子说你能行,你是最棒的,去做吧。所美国的孩子很自信,独立性很强,很有主见,敢想敢干,从来不畏惧什么。美国社会为他创造了这样的生长环境和社会氛围。

 

天伦之乐美国人对孩子的养育多是宽松的,不骄惯也不专横,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信心。父母与孩子就像朋友。美国儿童生活得轻松没有压力,不担心做错了什么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孩子的要求基本都能满足,有的家庭孩子的玩具之多,令你难以置信,就像国内的一个托儿所。不但玩具多,而且有很多大器械,如滑梯、转椅、蹦床、秋千等。孩子大一点的家庭还有篮球架、乒乓球台、自行车赛车等。不要认为这一定是很有钱的人家,其实只是一般的美国家庭,特别是在生活空间大的乡村,这种现象很普遍。

 

美国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创造精神,孩子做的事,即使再不好,也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例如,几岁的孩子,在家门口摆摊卖自己不愿要的玩具,甚至是家里的旧货。如哪个地段卖得好,几家的孩子会将东西凑到一起来卖。父母从不管东西的价钱和卖了多少钱。孩子也会和你讨价还价。我就在孩子摆的货摊上买过东西,跟孩子们谈谈天,讨讨价,使我感受颇深。在夏季,你还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路边出售自己配制的饮料,每杯约50美分;你还可以经常遇到几个孩子在路边举着擦车的广告牌招揽生意。这些孩子并不是家境贫穷,而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能力。一次我与几位美国同事到华盛顿旅游,其中一位同事带着一个6岁的孩子。在整个旅途中,孩子的旅游用品和吃的都是自己收拾整理,自己拉着小旅行箱跟着我们上车下车,住旅馆,早晨起床洗漱都靠自己。想起我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确实应该改进。百姓的孩子要当王子养,很多孩子都高中毕业了,生活能力还是很差,就连很多到美国来读学位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得让你难以置信。美国是个社会保险和福利完善的国家,因此,美国人没有养儿防老的思想,孩子大了很少跟父母住在一起,孩子18岁以后基本就独立了,成家后与父母来往更少,一般节假日很难相聚,多以电话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