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志在一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51:29
志在一流 ——大庆电视台40年来的实践与探索 志在一流,放飞梦想 大庆电视进入“直播时代”

    本报记者 李东泽/文 刘为强/摄

        “志在一流”,这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韩学键对大庆电视台的勉励。 

        大庆电视台同时在用“赛尿精神”激励自己的勇士们——你能翻多大跟头,就给你铺多大毯子。 

        志在一流,赛尿,指向的都是超越。 

        40年来,“超越”这两个字已经融入大庆电视人的血液,只要热血还在涌动,他们就会时刻鼓动起“超越”的浪涛。 

        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大庆精神、大庆精神的新内涵,在大庆电视台得到继承与弘扬。 

        “志在一流”,这四个字是一种浓缩,它准确地把电视人这些年的追求表现了出来。这四个字是一种勉励,它告诫电视人前行没有终点,节目要长出精品。 

        “电视永远无精品”,大庆电视人昨天创造了一个时代,今天又在开辟一个时代。

        家住东风新村七区的刘先生是公务员,他每天都会在洗漱、做饭的同时,收看《百湖早新闻》。 

        家住万宝三区的李先生喜欢玩“三打一”,晚上都会准时收看《百湖争霸赛》。 

        家住肇源的王阿姨退休在家,忙完家务,总会通过《绝对现场》看看一天中发生的“家长里短”。 

        他们三人尽管爱好不同,可是都能在大庆电视台找到各自的兴趣点。实际上,对大庆所有的观众来说,每个人都能在大庆电视台的四个频道里,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 

        而对大庆电视人来说,他们追求日日新,千方百计地更新节目,满足广大观众的不同需求,践行着政治、经济、文化、新闻监督、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流媒体责任。 

        也因此,在大庆落地的100多个国内频道中,4年前开启的百湖频道收视率一直领先,今年推出的直播频道更是开创了中国电视24小时直播的先河。

        塔尖上超越40年

        一周前,在第四届中国广播电视传媒论坛上,300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他们所见过的地市级电视台中,没有像大庆这样好的。” 

        其实早在一年前,国家广电总局的领导就对大庆电视台有过类似的评价:“不像地市台。” 

        这样的赞誉,能让大庆电视台旗下的的500名勇士兴奋吗? 

        能,但只是一瞬。因为,他们志在一流,还有更高的目标要去超越。 

        2007年,大庆电视台提出“龙江排头、东北一流、全国知名”的目标。因此,达到地市台最高水准,在别人看来是一件大事,他们则认为是前进中的一小步。 

        而这一小步,放在大庆电视台40年的发展历程中,又是一大步。这正如美国宇航员首次登月时所说,他们迈出的一小步,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大庆电视台的这“一大步”,迈得骄傲,迈得艰难。它是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梦想、自信和心血的叠加。“白加黑”、“五加二”、“天天夜总会”,成了他们工作方式的代名词。 

        2007年,以一辆装备齐全、价值500万元的悍马车呼啸街头为标志,大庆电视台再一次气宇轩昂地走进市民的视野。开设百湖频道,开创《市民议事厅》、《绝对现场》、《今晚60分》、《天下搜索》、《大城小事》等节目,叫响“百湖”品牌,一举抢占了大庆文化的制高点。 

        与10年前相比,这“一大步”甚至有一丝悲壮的意味。刚刚走向市场,面对突然的开放,在谁去洽谈广告的问题上,电视人甚至需要一番“石头剪子布”才能决定。而如今,广告收入已经突破8500万元。 

        与二三十年前相比,这“一大步”相当于一步跨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庆电视台频频制造高潮:148万元的彩色转播车在全省是独一份儿,中央台都要依靠它传送全国冬运会的信号;投拍的30多部电视剧接连被中央台选播。 

        与40年前相比,这“一大步”无疑是一次腾飞。大庆电视台创台初期,只能播放《地道战》、《南征北战》等战争影片,接着用“拉片子”的方式播放图片新闻,到1976年才能转播央视新闻,之后又一度中断,只能依靠第39次列车从北京捎来的录像带,播放前一天的《新闻联播》。 

        40年来,大庆电视台更换了3座电视塔,塔高分别是50米、121米、260米。这一个个增长的高度,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大庆电视人更上层楼、志在一流的心态,也即“塔尖上超越”。 

        “志在一流”,这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韩学键对大庆电视台的勉励。而大庆电视台,同时在用“赛尿精神”激励自己的勇士们——你能翻多大跟头,就给你铺多大毯子。 

        志在一流,赛尿,指向的都是超越。 

        40年来,“超越”这两个字已经融入大庆电视人的血液,只要热血还在涌动,他们就会时刻鼓动起“超越”的浪涛。 

        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大庆精神、大庆精神的新内涵,在大庆电视台得到继承与弘扬。 

        而大庆人又都是铁人的后代,大庆电视台能够迅速创台,也是完成了铁人的遗愿。1969年,铁人说,不但要建台,还要能看到毛主席的形象,听到毛主席的声音。 

        1971年5月1日,大庆电视台开播,大庆电视事业由此起步。脚踏晨露,头顶星光,志在一流的超越之旅开始了。

        实现铁人遗愿

        1971年4月的一天,二号院旁。在众人的围观中,一个井架子正一点点向上挺立。 

        立井架子,这在当时是最常见的事,之所以引起围观,一是因为它是由一个井队从安达拖到萨尔图的,二是因为它的顶端焊接了一根长管,上面有两只振翅欲飞的“蝴蝶”。 

        当它立起来,它就成了大庆电视台的第一代电视塔,高50米。这标志着大庆开始有电视台了。 

        上世纪70年代,全国各地掀起发展电视事业的热潮,这对“工业学大庆”的大庆来说,自然不会落伍。而且,大庆油田发展迅速,人们也都想借此看看“外面的世界”。 

        于是从1971年3月末开始,在大庆战备办通讯组长朱挺的张罗下,杜恩惠、郑忠厚、祁连周、秦克玉、孙兆利5个人着手建台。 

        大庆革委会给解决了电视塔之后,战备办又联系到哈尔滨拨来一台发射机。它价值16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他们原打算用仓库里的工业摄像机当设备,可是被北京的专家否定了。不过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结果用工业摄像机一试验,竟然成功了。他们还亲手制造了一台电视机,电子管显示器、9寸屏幕、木制外壳。 

        就这样,他们5个人昼夜奋战,从不懂电视到深入接触,奇迹般地建起了一个电视台。期间,杜恩惠的爱人生孩子,他只在半夜抽空去看了一眼。 

        时任大庆革委会政治部副主任、宣传组组长喻新盛觉得,这就像一次大会战,不知不觉就把电视台建起来了。 

        实际上,建电视台还是铁人的一个遗愿。那是1969年秋天,大庆广播站负责人孙爱忠遇到铁人,铁人对他说,不但要建台,将来还要站在钻台上看到毛主席的形象,听到毛主席的声音。 

        终于在1971年5月1日,大庆电视台进入“用屏幕发散世间万象,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的历史。当时大庆油田归安达管辖,因此呼号是“安达电视台”。 

        可是,要实现“看到毛主席形象”,第一代电视人摸索实践了5年时间。

        从放电影到播新闻

        建台初期,大庆油田只有20台电视机,节目内容也比较单一,直到荧屏出现雪花,观众才会恋恋不舍地离去。 

        当时,电视被称为“小剧场”、“小电影”,只播放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这类的战争影片,会反复播放好多次。

        这种状况的改变,是因为老领导宋振明的及时提醒。他问孙兆利:“不能老放电影吧?能不能搞点新闻,弄点图片也行啊?” 

        之后,二号院有什么重要活动,孙兆利他们就用135相机拍下来,开始“拉片子”。就是找来一条白帆布,上下各安一个轴,把照片贴在中间,一个人念稿,一个人摇轴,念一件事摇上去一张,电视机里就出现一张。 

        就这样,为了实现声像并茂,第一代电视人克服困难,挑战自我。1975年,他们既当设计者又当泥瓦匠,在五排公路南重建电视台。121米高的电视塔,也是从安达运来的井架子。到1976年,设备更新了,新闻也能适时播发了。 

        那年,毛主席逝世,全国人民都想观看悼念大会。大庆电视台担起这份责任,给大庆人进行了实况直播。 

        9月11日,郑怀忠戴上防毒面具,攀上大庆化肥厂高高的造粒塔,进行电视信号转播。当时,从哈尔滨到大庆的信号不稳定,所以大庆电视台加派人手到各个站点,接力确保信号畅通,转播非常成功。 

        但是也有遗憾,此后信号又瘫痪了。因此,为了北京的声音和画面再次出现在大庆人眼前,大庆电视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直使用“货运”。 

        每天17时,从北京开来的39次列车驶入大庆站,列车长都会准时站在车尾,举起一盘录像带,与大庆电视台的人交接,然后这人再跑回台里播放录像。 

        这盘带里有前一天的央视新闻和文艺节目。原来,他们派人常年驻扎北京,现场录像。尽管播出晚了一天,但也竭尽全力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高潮迭起的上世纪80年代

        198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庆电视台也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这一年,大庆电视台在全省率先购进了

        一台彩色转播车,价值148万元。时任市长的王苏民看到电视台的请示报告,知道这是关系全市人民的大事,毫不犹豫地批了。 

        从此,大庆电视进入彩色时代,这台车更在3年后派上了大用场。从1983年开始之后好几年,全国观众看到的冬运会实况,信号都是通过这台车传送给央视的。 

        1980年,大庆电视台还制作了一部电视实验剧《恶果》,在全省电视台播出之后,引起一定反响。 

        随后,大庆电视台接连收获硕果,并开启了大庆电视人的又一个时代——电视剧

        创作。《弧光闪闪》、《油花并蒂》、《二林小传》、《作业队来了个合同工》等电视剧,开始在我省甚至东北三省获奖。 

        当时,大庆电视台第一批加入城市台节目交换协作体,一部电视剧可以换回100部电视剧。结果,大庆拍摄了30部,接连换回3000部电视剧,极大地丰富了大庆人的精神生活。 

        1983年开始,大庆电视台又迈出一步,选送的《油花并蒂》等电视剧、《创业艰难百战多》等纪录片,轮番在央视露面,让全国人民再一次认识了大庆精神、大庆人。 

        那些年,大庆电视台还实现了《大庆新闻》固定时间、固定时长播出,图片新闻、口播新闻、录像新闻并重。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常务副总编、大庆广播电台台长刘凤琴当时是电视台播音员,她说:“只要开始曲一响,红灯一亮,精气神儿马上就来了,‘观众朋友晚上好’,一定带着真情实感。” 

        与此同时,大庆电视台陆续推出文艺表演、晚会、智力竞赛等自办节目,全力吸引全市观众。 

        1989年9月26日,在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30周年之际,一座260米高的电视塔横空出世,当时号称“亚洲第一钢塔”。

        新千年前后的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市场经济在南方萌芽、发展、壮大,处于计划经济的大庆也开始求变。这在大庆电视台的探索中可见一斑。 

        建设“亚洲第一钢塔”就是探索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鼓励下,大庆电视人开始站在高处衡量自身位置、谋求长远发展。 

        1998年抗洪,大庆电视人冲到前线,把镜头推得足够近,拍回一组组珍贵镜头。 

        时任电视台记者敖祖龙说,他们就像站在一个悬崖上。时任电视台记者毕久洋说:“那时我就想,人崩坏了不怕,只要机器能保住,画面就能拍下来。” 

        因为电视台的报道,大庆人掀起了抗洪抢险的高潮。之后在电视人领衔创作的一台晚会上,上至市委书记、下至受灾百姓都参与了进来。他们的诸多镜头也通过央视播出,成为全民族的经典记忆。 

        那时,除了《大庆新闻》,大庆电视台还制作了《新闻视点》、《在水一方》、《千家万家》、《花好月圆》等节目,一度在观众中引起热议。 

        但是也伴随着阵痛。2000年,电视台开始企业化管理,财政不给拨款了,上百人还要开工资,所以压力特别大。 

        最初跑广告时,电视人没有和商家打交道的经验,甚至要用“石头剪子布”来一比输赢,输了的去跟商家谈判。 

        负重前行,他们又推出了《正在关注》、《新闻直通车》、《今晚30分》、《梦想舞台》等节目,一方面赢得观众的青睐,一方面通过插播广告来创收。 

        这种情形直到2007年才宣告结束。那年,一台悍马车出现在街头,吸引了观众关注的目光。 

        又一个时代开始了。

        迈向新时代

        2007年下半年,大庆电视台领导班子调整。几个月后,大庆新一届领导班子也开始履新。 

        市委“站在高处看大庆、跳出大庆看大庆、分析对比看大庆”的“三看”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指导了电视人的探索和实践。 

        外出考察开拓视野、更新理念,投入巨资更换设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 

        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大庆电视台总编辑杨国军说,当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就是想把宝贵的经验带回来,让电视台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 

        2007年9月15日,一档全新的节目《市民议事厅》开播。直播和互动的新颖形式,让观众很快接受,引起强烈反响。 

        之后,这档节目接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在全省政务公开会上介绍经验,还一举登上了央视的《焦点访谈》,被全国电视台竞相模仿。 

        大庆电视台趁势而上,制作了《绝对现场》,把《大庆新闻》和由《今晚30分》扩容的《今晚60分》打包形成“百湖大直播”,在新推出的百湖频道播出,进而开启了全国电视直播节目的先河。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庆新闻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大庆电视台台长冀年勇说,在大庆经济、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或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大庆的新名片是百湖,所以重点打造了百湖频道。 

        仅仅用3年时间,百湖频道就力压群芳,在大庆落地的100多个频道中,无论是收视率还是美誉度都一枝独秀。 

        同时,百湖频道成功打造出一个品牌——百湖。敏锐的商家窥见了“百湖”的商业价值,纷纷抢注“百湖”商标,就连外地人也想搭车体验这个大庆原创的文化魅力。 

        就在酝酿百湖频道时,要价118万元、装备完总值近500万元的悍马车,要不要去买的事,一度成为班子成员议论的焦点。 

        最后,悍马车还是买了。这匹奔跑的“黑马”,携带着超越的气质,笑傲长空,甩掉了电视台几年前的沉寂。 

        每年一度的“两会”等大型时政活动,大庆电视台总是以“政治是新闻的生命线”要求自己,很好地传达了市委、市政府的大政方针。 

        此外,以奥运火炬传递为代表的其他大型活动,又让大庆电视人经历了一次次历练。火炬传递那天,大雨也没有影响电视直播——为了不让信号中断,技术人员硬是把身体当成了避雷针。国家体育总局给全国的传递安全等级打分时,给大庆打的是最高分——五星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大庆电视台又同央视一起把奥运赛场的信号传递给全球。这是大庆电视人的骄傲,更是大庆这座城市的自豪。 

        成就有目共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韩学键到大庆电视台视察时,给电视人题词“志在一流”。 

        这四个字是一种浓缩,它准确地把电视人这些年的追求表现了出来。 

        这四个字是一种勉励,它告诫电视人前行没有终点,节目要长出精品。 

        “电视永远无精品”,大庆电视人昨天创造了一个时代,今天又在开辟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