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坚强岁月萧雅没死:成品油定价机制亟需更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50:07

成品油定价机制亟需更新

2011-08-02 08:28:49 北国网-时代商报 作者:张敬伟  微博评论 浏览次数:39字号:T|T

7月27日,中石化在香港上调车用汽油价格每升0.18元。此前已于5月9日和7月2日两次下调汽油价格,而内地已近4个月没有调整成品油价格。业内人士称内地油价调整滞后主要是定价机制弊端,香港油汽价格调整频繁是因为完全市场化定价,石油公司自主调价。(8月1日《新京报》)

相比中石化在香港市场三个月内三次调整成品油价格(两降一升),内地成品油价格自5月份以来就没有发生变化。两地市场的动与静,凸显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和国际原油价格的脱节。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本应和国际原油价格无缝对接,市场反应更加敏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机制和市场隔膜的境况在现实中变得更为糟糕。因为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完全被阻隔为两个不同的区间:定价机制由发改委制定,炼油和成品油销售则有大型垄断国企承担。由于“石化双雄”模糊的官场身份,往往给公众造成定价机制照顾“石化双雄”的印象。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过去两三个月,国际油价走跌,成品油批发价每吨降了约800元,可是在市场末梢,公众依然要为不变的油价埋单。一些民营加油站,已经顺应市场变化给予消费者降价优惠。但“石化双雄”的零售价格岿然不动,而且可以将不降价的理由推给发改委;而发改委则以“22天+4%”的机制原则来应对公众质疑。由此,则形成了一个让公众无奈的市场怪圈,“石化双雄”则尽可利用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合法“弊端”赚取不合理的利润。

这不公平。首先,市场机制下的商品价格,应该根据供需关系进行动态调整,用市场杠杆的自适应来实现商品价格的平衡。成品油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接轨,是全球市场的普适做法。国际原油价格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但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却有着“22天+4%”的限制,因此只能算是“准市场模式”。这种模式,经过2年多的市场考验,偏离消费者利益的弊端尽显。其次,成品油市场,“石化双雄”占有绝对市场,民营加油站只能徘徊于市场边缘窘迫求生。尽管如此,民营加油站依然促销降价,这也意味着“石化双雄”可以有更多的市场让利空间。再者,中国已经迈入汽车消费时代,为了顺应民情,成品油定价机制也应该与时俱进。

客观而言,中国成品油市场最大的症结不是价格而是定价机制。若定价机制符合市场法则,随国际油价而波动,即使价格高企,公众也会理解。譬如香港市场的成品油价格,差不多是内地市场的2倍。

成品油定价机制要更新,不是单纯改变“22天+4%”的问题,而是系统化的流程再造。首当其冲的,则是祛除“石化双雄”的垄断身份,使其和民营企业一样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斩断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脐带,“石化双雄”能够摆脱公众质疑,成为市场化生存的“自由人”,获取较多的价格自主权,这对“石化双雄”未必不是好事;其次,没有垄断掣肘,发改委尽可以借鉴成熟市场体制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完成纯市场化的机制升级。

按照市场脉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短期内也许会让政策设计者、成品油销售方和有车族都经受难耐的考验,但这才是市场经济的正道。

时事评论员,在多家媒体开设国际时事、财经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