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秀滋养水乳套盒:越桔 Vaccinium vitis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11:28

越桔

种中文名:越桔
种拉丁名:Vaccinium vitis-idaea Linn.
种别名  :温普(盛京通志),红豆(黑龙江),牙疙瘩(大兴安岭)
..............更多图片:
国内分布:黑,吉,蒙,陕,疆
海    拔:900-3200
命名来源:[Act.Hort.Pc—trop. 1: 312. 1872]
中国植物志:57(3):147
组中文名:越桔组
组拉丁名:Sect.Vitisidaea (Moench) Koch
属中文名:越橘属
属拉丁名:Vaccinium
亚科中文名:越桔亚科
亚科拉丁名:VACCINI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鹃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常绿矮小灌木,地下部分有细长匍匐的根状茎,地上部分植株高10--30厘米。茎纤细,直立或下部平卧,枝及幼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密生,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卯形,长0.7—2厘米,宽0.4--0.8厘米,顶端圆,有凸尖或微凹缺,基部宽楔形,边缘反卷,有浅波状小钝齿,表面无毛或沿中脉被微毛,背面具腺点状伏生短毛,中脉、侧脉在表面微下陷,在背面稍微突起,网脉在两面不显;叶柄短,长约1毫米,被微毛。花序短总状,生于去年生枝顶,长1一1.5厘米,稍下垂,有2—8朵花,序轴纤细,有微毛;苞片红色,宽卵形,长约3毫米;小苞片2,卵形,长约1.5毫米;花梗长1毫米,被微毛;萼筒无毛,萼片4,宽三角形,长约1毫米;花冠白色或淡红色,钟状,长约5毫米,4裂,裂至上部三分之—,裂片三角状卵形,直立;雄蕊8,比花冠短,长约3毫米,花丝很短,有微毛,药宅背部无距,药管与 药室近等长;花柱稍超出花冠。浆果球形,直径5--10毫米,紫红色。 花期6—7月,果期 8—9月。
产地分布: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常见于落叶松林下、白桦林下、高山草原或水湿 台地,海拔900—3 200米,常成片生长。环北极分布,自北欧、中欧、苏联、北美至西格陵 兰,在亚洲分布于东北部的蒙古、朝鲜、日本、苏联西伯利亚至远东部分[堪察加、千岛群 岛、萨哈林岛(库页岛)];生于高山沼地、石南灌丛、针叶林、亚高山牧场和北极地区的冻 原,通常生于稍干燥的生境,但也生于相当潮湿的泥炭土。
本种提示:叶可代茶饮用,也可入药作尿道消毒剂,果可食用,味酸甜。
参考文献:Vaccinium vitis-idaea Linn.Sp.Pl.351.1753;Dunal in DC.Prodr.7:568.1 839;Ledeb.Fl.Ross.2:901.1844—1846;Maxim.Prim F1.Amur, 186. 1859:Komarov,F1.Manch.3:21 5. 1907;Nakai,H.Kor.2:71.191 1;Busch in F1 Sibir.“Orient.Extr.3:126.1919;Chen,111.Man.969.F. 858. 1937;Kitag.Lineam.F1.Manch.349.1939;Sleumer in Bot.Jahrb.71(4):433.1941;E.Busch in Kom.P1.URSS 18:100.1952;陈嵘,中同树木分类学968.1953;东北木本植物图志456.图版143:360.1958;N.Polunin,Circump.Arct.N.344.I959;J.P.Anders.1、.Alask.And Adjac.Parts Of Can.367. 1961;T.N.Pop,in Fl.Europ.3: 13. 1972;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1 96.图4346.1974;Ohwi,Fl.Jap.1045.1978;内蒙古植物志5:1 9.1980.--V.iesoense Miq.in Ann.Mus.Bot.Lugd.—Bat.1:28.1863.Nec Koidzumi 1930.--V.Vitisidaea Linn.Var.Genutnum Herder in Act.Hort.Pc—trop.1:312.1872.
本组概述:Sect.Vitisidaea (Moench) Koch,Syn.Fl.Germ.Helv.Ed.l. 474.1837--Vitis-idaea Moench,Meth.47.1794,p.P. 常绿池木,附生或地生。叶通常小,顶端钝圆,微凹缺或不凹,全缘或具不明显的小 齿。总状花序顶生稀同时有顶生和腋生;花梗与萼筒间有关节;花冠口部多少缢缩成坛 状;花药背部有眶稀无距。浆果5室。 已知12种,分布东喜马拉雅至我国西南,南达越南,1亚种东至台湾,1种分布于亚 洲东北及北美、北欧的环极地区。我国有9种,主产云南、西藏、四川。 本组模式种:越桔V.Vitis—idaea Linn.
本属概述:Linn.Syst.Cd.1.1 735:Sp.Pl.349.1 753. . 灌木或小乔木,通常地生,少数附生。叶常绿,少数落叶,具叶柄,互生,稀假轮生,伞 缘或有锯齿,叶片两侧边缘基部有或无侧生腺体。总状花序,顶生,腋生或假顶生,稀腋外 生,或花少数簇生叶腋,稀单花腋生;通常有苞片和小苞片;花小形;花梗顶端不增粗或增 粗,与萼筒间有或无关节;花萼(4--)5裂,稀檐状不裂;花冠坛状、钟状或简状,5裂,裂片 短小,稀4裂或4深裂至近基部,裂片反折或直立;雄蕊10或8,稀4,内藏稀外露,花丝 分离,被毛或无毛,花药顶部形成2直立的管,管口圆形孔裂,或伸长缝裂,背部有2距,稀 无距;花盘地状,无毛或被毛;子房与萼筒通常完全台生,稀与萼简的大部分合生,(4--)5 室,或因假隔膜而成8—10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花柱不超出或略超出花冠,杠头截平形, 稀头状。浆果球形,顶部冠以宿存萼片;种子多数,细小,卵圆形或肾状侧扁,种皮革质,胚 乳肉质,胚直,子叶卵形。木属约450种,分布北半球温带、亚热带,美洲和亚洲的热带山区,而以马来西亚地区 最为集中,有235种以上,有几种环极分布,少数产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但不产热带 非洲高山和热带低地,也不产南温带。我国已知91种,24变种,2亚种,南、北各地均产, 主产西南、华南。 本属模式种:黑果越桔Vaccinium myrtillus Linn. 本属有一些种的浆果大,味佳,且富含维生素c,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尤其是分布北 温带的一些落叶种类,分布广,产量大,加工成果酱或果子冻,在北美已成为商品。国产有 少数种类如南烛、乌鸦果、越桔等的果、根或叶可药用。
亚科概述:Drude in 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49.1 897; Sleumer in Bot.Jahrb,71(4):375.1941. 灌木,稀小乔木或乔木,地生或附生;叶常绿或落叶;花梗上部增粗或不增粗,或顶端 扩大成杯状、浅杯状,与萼筒间以关节相连或连续不具关节;花药背着,药室背部有距,稀 无距,顶部形成分离的、短或仲长的管或喙,花粉粒为四分体,聚合成球状;子房下陷于萼 简内,与萼筒的全部或大部合生;浆果,台多数种子,稀坚果状核果,含1粒种子(产国外);种子无翅。全世界约有32—35属,我国产2属:越桔属、树萝卜属。 本亚科植物不含有在杜鹃花科其他一些属、种中普遍存在的棱木毒(andromedotoxin) 及其几种衍生物。
本科概述: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顶部通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伸长的管,顶孔开裂,稀纵裂;除吊钟花属Enkianthus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四分体;花盘盘状,具厚圆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1枚;花柱和柱头单一。蒴果或浆果,少有浆果状蒴果;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狭翅,或两端具伸长的尾状附属物;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约103属3350种(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这里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多样化中心,且极富特有类群。此前曾记载国产属还有伏地杜鹃属Chiogenes[见《中国植物志》57(3)]、云间杜娟属Therorhodion(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扁枝越桔属Hugeria(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这3个属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订:Chiogenes=Gaultheria,国产的1种恢复其本来名称: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许多属、种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已为世界各地广为利用,我国常见的有杜鹃属、吊钟花属、树萝卜属的种类。杜鹃属的木材是优良的工艺用材。产我国北方的一些越桔属植物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此外从本科植物中提出过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酚类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从白珠树属中提取冬绿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于医药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但已知杜鹃属、马醉木属、金叶子属的一些种,其叶、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强的成分为四环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时必须注意去毒问题。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西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的湿润山坡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落等等,它们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本科不同属、种的植物。杜鹃花科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个亚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为本科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于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特征,将越桔这一类从杜鹃花科独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纪以来也有众多学者以各个学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统,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统仍被传统地应用。本志亦采纳了O.Drude的概念,并认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级上的更动。
亚科概述:Drude in 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49.1 897; Sleumer in Bot.Jahrb,71(4):375.1941. 灌木,稀小乔木或乔木,地生或附生;叶常绿或落叶;花梗上部增粗或不增粗,或顶端 扩大成杯状、浅杯状,与萼筒间以关节相连或连续不具关节;花药背着,药室背部有距,稀 无距,顶部形成分离的、短或仲长的管或喙,花粉粒为四分体,聚合成球状;子房下陷于萼 简内,与萼筒的全部或大部合生;浆果,台多数种子,稀坚果状核果,含1粒种子(产国外);种子无翅。全世界约有32—35属,我国产2属:越桔属、树萝卜属。 本亚科植物不含有在杜鹃花科其他一些属、种中普遍存在的棱木毒(andromedotoxin) 及其几种衍生物。
本科概述: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顶部通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伸长的管,顶孔开裂,稀纵裂;除吊钟花属Enkianthus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四分体;花盘盘状,具厚圆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1枚;花柱和柱头单一。蒴果或浆果,少有浆果状蒴果;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狭翅,或两端具伸长的尾状附属物;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约103属3350种(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这里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多样化中心,且极富特有类群。此前曾记载国产属还有伏地杜鹃属Chiogenes[见《中国植物志》57(3)]、云间杜娟属Therorhodion(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扁枝越桔属Hugeria(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这3个属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订:Chiogenes=Gaultheria,国产的1种恢复其本来名称: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许多属、种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已为世界各地广为利用,我国常见的有杜鹃属、吊钟花属、树萝卜属的种类。杜鹃属的木材是优良的工艺用材。产我国北方的一些越桔属植物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此外从本科植物中提出过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酚类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从白珠树属中提取冬绿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于医药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但已知杜鹃属、马醉木属、金叶子属的一些种,其叶、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强的成分为四环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时必须注意去毒问题。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西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的湿润山坡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落等等,它们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本科不同属、种的植物。杜鹃花科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个亚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为本科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于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特征,将越桔这一类从杜鹃花科独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纪以来也有众多学者以各个学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统,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统仍被传统地应用。本志亦采纳了O.Drude的概念,并认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级上的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