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纺冬天可以穿吗:《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02:23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

------------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林格,原名林耀升,学者,教育专家,曾任职于国务院体改办,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项目——养成教育课题组组长。学术兴趣涉猎儿童教育、青少年发展战略、宏观经济研究、管理分析等。有20部教育原创作品,如《怎样培养习惯》、《怎样提高智力》、《全部都是爱——中国家庭教育8讲》等,总发行量超过200万册。此外,他还参与推动了我国十余种本土化教育理念的创造、孵化及传播,较有代表性的有“讲授学”、“养成教育”、“阶梯式学习法”、“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和谐教育”等,为中国教育理念的创新及教育品牌的策划实施设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目录

  第一部分养成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养成教育意义重大3

  一、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3

  1.习惯的定义3

  2.习惯的特征4

  二、养成教育改变孩子一生5

  1.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5

  2.养成坏习惯终生受害6

  养成教育的四种方法7

  一、榜样法7

  1.解释7

  2.案例8

  3.要求和原则9

  4.操作方法9

  二、训练法11

  1.解释11

  2.案例12

  3.要求和原则13

  4.操作方法15

  三、层次目标法16

  1.解释16

  2.案例17

  3.要求和原则18

  4.操作方法19

  四、家校合作法20

  1.解释20

  2.案例21

  3.要求和原则21

  4.操作方法22

  第二部分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

  习惯一: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7

  一、导入部分27

  1.理念27

  2.描述27

  二、21天训练方案31

  1.训练要点31

  2.方法和步骤32

  3.训练及评估表格35

  三、主题延伸阅读36

  习惯二:孝敬父母43

  一、导入部分43

  1.理念43

  2.描述44

  二、21天训练方案48

  1.训练要点48

  2.方法和步骤49

  3.训练和评估表格52

  三、主题延伸阅读53

  习惯三:做事有计划61

  一、导入部分61

  1.理念61

  2.描述62

  二、21天训练方案66

  1.训练要点66

  2.方法和步骤67

  3.训练和评估表格69

  三、主题延伸阅读70

  习惯四:坚持每天锻炼身体77

  一、导入部分77

  1.理念77

  2.描述77

  二、21天训练方案81

  1.训练要点81

  2.方法和步骤82

  3.训练和评估表格85

  三、主题延伸阅读86

  习惯五: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95

  一、导入部分95

  1.理念95

  2.描述96

  二、21天训练方案99

  1.训练要点99

  2.方法和步骤101

  3.训练和评估表格101

  三、主题延伸阅读102

  习惯六: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109

  一、导入部分109

  1.理念109

  2.描述110

  二、21天训练方案112

  1.训练要点112

  2.方法和步骤114

  3.训练和评估表格116

  三、主题延伸阅读117

  习惯七:耐心听他人说话123

  一、导入部分123

  1.理念123

  2.描述124

  二、21天训练方案127

  1.训练要点127

  2.方法和步骤129

  3.训练和评估表格130

  三、主题延伸阅读131

  习惯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37

  一、导入部分137

  1.理念137

  2.描述138

  二、21天训练方案141

  1.训练要点141

  2.方法和步骤142

  3.训练和评估表格144

  三、主题延伸阅读145

  习惯九:微笑待人153

  一、导入部分153

  1.理念153

  2.描述154

  二、21天训练方案159

  1.训练要点159

  2.方法和步骤160

  3.训练和评估表格162

  三、主题延伸阅读163

  习惯十: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171

  一、导入部分171

  1.理念171

  2.描述172

  二、21天训练方案176

  1.训练要点176

  2.方法和步骤177

  3.训练和评估表格179

  三、主题延伸阅读180

  习惯十一:认真写字187

  一、导入部分187

  1.理念187

  2.描述188

  二、21天训练方案191

  1.训练要点191

  2.方法和步骤192

  3.训练和评估表格193

  三、主题延伸阅读194

  习惯十二:在错误中反思自己201

  一、导入部分201

  1.理念201

  2.描述202

  二、21天训练方案204

  1.训练要点204

  2.方法和步骤205

  3.训练和评估表格208

  三、主题延伸阅读209

  参考书目217

 

前 言

  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中国的博士曾对德国的酒鬼做了细致的观察:他发现在德国即使是一个喝醉了的酒鬼,也不会随地乱扔酒瓶;而是摇摇晃晃,为手里的空酒瓶子寻找垃圾箱;找到后还会努力定定神,仔细看一下垃圾分类,再把瓶子放进去……这就是典型的习惯行为。

  德国人以认真闻名世界,可能正是因为细节的养成所致。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曾对习惯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习惯就是心里痒痒的感觉。好比爱逛街的女人看见商场就产生一种心里痒痒的感觉,就想赶紧去逛,不让她逛,她心里就会难受。

  因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如果只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则的掌握,而忽视行为实践,不引导和要求学生切实付诸行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孩子就容易养成言行不一致的恶习,从而背离教育目标。

  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怎样举一反三,怎样从小处着手,是最重要的问题。这12个习惯的提出,参考了由孙云晓教授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课题的系列成果,还参考了由关鸿羽教授撰写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关于习惯内容的分析与选择方面的内容。这里的任何一个习惯都渗透了多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很多几乎可以成为一所学校的校训,或者孩子的座右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部分文字整理工作由我的学术助理吴贤春协助完成。另外,为了使之更加具有可读性,特邀请贾洪涛老师创作了“主题延伸阅读”。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家庭、学校、学生合作互动,完成学习、训练、评价一体化的科学操作规程,按照对比表格来实现,简单易行,举一反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训练应当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习惯进行一个概括性的阐述;第二部分是12个重要习惯的序列化训练方案。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养成教育意义重大

  一、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而全面了解有关习惯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里为大家做一些介绍。

  1.习惯的定义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同时指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阿瑟S.雷伯在其所著的《心理学词典》中将心理学中关于习惯的含义概括为四种:①一般指一种习得的动作。本义是指运动模式、身体反应,现在已不限于此,人们也常说知觉的、认知的、情感的习惯。②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③对药物的癖嗜,常用术语是药物依赖。④指特定动物物种的特征性行为模式,如“狒狒的习性”。他特别指出,最后一个意思与前面的几种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它的内涵通常是指一种天生的、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而其他几种意思都明确含有习得的行为之意。

从心理学的解释中,可以认识到: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2.习惯的特征

  关于习惯的特征这一问题,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进行过论述,在此结合他的论述进行简要说明。

  (1)后天性

  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

  (2)稳固性和可变性

  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也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有一个孩子时常生闷气,父亲就对他说:“假如你不希望自己脾气暴躁,就不要培养这种习惯,不要做出任何可能助长怒气的事。”这位父亲首先让孩子设法保持安静,然后让孩子计算自己有多少天没发脾气。从原来的天天生气,到后来两天生一次气,然后三天一次,再后来四天一次……这个孩子爱发脾气的习惯起初只是减弱,后来则渐至消除。

  (3)自动性和下意识性

  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

  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比如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喝,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如果想都没想,自动地去喝一杯白开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习惯了。

  (4)情境性

  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小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养成教育改变孩子一生

 

  二、养成教育改变孩子一生

  1.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

  在《成长的智慧》一书中,有一则故事讲到诚实的习惯能带给人幸运,大意如下。

  一位非常富有但脾气古怪的老绅士想找一个男孩服侍他的饮食起居,帮他做事,唯一的要求就是这个年轻人必须诚实正直。他常说:“向抽屉里偷看的孩子会试图从里面取出点东西,而在年轻时就偷窃过一分钱的人,长大后总有一天会偷窃一元钱。”

  很快,老绅士就收到20多封求职信。他决定对这些孩子进行考核,四个精干的小伙子来参加最后的面试。绅士提前准备了一间房子,要求四个人逐一进去,只要在里面的椅子上安静坐一会儿就行。

  第一个孩子看见桌子上摆放着一个罩子,很好奇,他掀起了罩子,里面的羽毛被气流吹得满房间都是。第二个孩子一进去就被一盘诱人的、熟透的樱桃吸引了,还拿了一个最大的放进嘴里,可是里面全是辣椒。第三个呢,看到桌子上有个抽屉没有锁,就想拉开那个抽屉,结果刚把手放在抽屉把手上,就响起一阵铃声……前三个孩子都被赶了出去。

  只有最后进入房间的男孩哈里在房间的椅子上静静地坐了20分钟,什么也没有动。半个小时后,老绅士满意地告诉他被录取了。老绅士问他:“屋里那么多新奇的东西,难道你不想动一下吗?”哈里回答说:“不,先生。在没有得到允许之前我是不会动的。”

  后来,哈里一直服侍老绅士,老人去世时留给他很大一笔遗产,他一直过着充实富裕的生活。

  无论这个故事真实与否,都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好的习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

  2.养成坏习惯终生受害

  在《读懂人生》一书中,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理发的师傅教徒弟理光头。开始时在冬瓜上练习,用理发刀刮冬瓜皮来模仿理光头,徒弟每次练习都有一个坏习惯:把理发刀往冬瓜上一扎。师傅见后说:“请你改变这一习惯。”徒弟笑曰:“这又不是真头,没关系的。”三个月后,徒弟出师。给第一位顾客理光头,理完后,他又照例把理发刀往头上一扎。结果可想而知。

  坏习惯常常让人们与幸运失之交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便会终身受害。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小孩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谴责我。”

  “但是,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人的行为习惯不好,直接影响自己的成长,给自己的形象造成阴影。不少人在公共场合不管不顾地抠鼻子、掏耳朵、打喷嚏,甚至随地吐痰,往往给人“这个人真没修养”的感觉,直接影响他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难免影响人际关系,为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

  

榜样法

 

  养成教育的四种方法

  一、榜样法

  1.解释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美妙的故事。

  18岁的少年海格里斯,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这时,他碰见了两位女神,一个叫“恶德”,一个叫“美德”。恶德女神千方百计诱惑他去追求能使人享乐一生、却有害他人的生活;美德女神则劝导他走为人除害造福的道路。最后,海格里斯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呼唤,拒绝了恶德女神邪恶的诱惑,选择了始终为同胞做好事的人生之路。后来,海格里斯成长为希腊人千古传颂的英雄。

  海格里斯从美德女神身上看到了美的品质,把美德女神作为榜样,自己也成为了英雄。如果他以恶德女神为榜样,可能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看来,古希腊寓言学家说“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并不过分。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非常糟糕。

  《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榜样,但是,父母除了给孩子当好榜样,也要给孩子寻找别的尤其是同龄的榜样。为什么呢?

  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长大一些后,常常喜欢模仿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自己喜欢的人,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这是正常的现象。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到了孩子的儿童期、少年期,家庭的影响渐渐在减弱、淡化,群体的影响渐渐增强。所以,每一个儿童都应该参与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从而在群体中学习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2.案例

  很多人忆及学生时代时,最难以忘怀的往往是那些可爱的伙伴。很多事实也证明,孩子有一个好的同龄榜样,终身受益。

  有一位学生回忆自己高中时的同桌时说:

我高中的同桌叫赵连城,他和我住一个宿舍,我们每天形影不离,学习、吃饭、睡觉……所有的事情都在一起。我们是当年中考的前两名,他只比我高1.5分。我们是好朋友,也是竞争的对手。他的英语和数学比我好,我的物理和化学比他好,所以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鼓励,当有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另外一个总是鼓励对方。

  和连城同桌两年时间,其中经历了无数的考试。记得我们的班主任数学老师经常在晚自习的时候突然进来,一脸严肃地对大家说:“先把手上的东西收起来,咱们考一下!”每当这个时候,就是我和他的一次较量。我们总是在考试的过程中暗暗赛着速度,在考试的结果上赛着分数。一般的时候都是我的速度比他稍微快一点,而他的成绩比我稍高一些。

  因为有了这个竞争对手,我在高中枯燥的学习中才更有动力。大学四年和连城的联系并不是很多,但是每每打电话时,都感觉到和他的友谊之诚、之真,那些情谊和关爱正是我们的进步之源。

  这样看来,榜样(尤其是同龄榜样)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刘邦也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如果孩子能与自己的榜样(尤其是同龄榜样)充分共享有利条件,就能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形成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不仅是一种学习和竞争,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3.要求和原则

  “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榜样也是孩子身边环境的一部分。给孩子选择榜样应遵循什么原则呢?

  父母是孩子最天然、最近的榜样,运用榜样法,父母首先就要“正己”,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来。

  除了父母外,其他人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也许有人说,那就“择优为邻”,找那些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的人作为孩子的榜样。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呢?

  其实,孩子身边的伙伴,哪怕他身上有一点值得孩子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特别认真、特别守时、很有礼貌、遵守交通规则等,都是值得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刻意寻找那些最优秀的同龄人做比较,由于目标太高,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因此,选择合适的目标,应当成为寻找榜样的一个重要原则。

  4.操作方法

  父母自身给孩子树立榜样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父母不管做什么,不管有意无意,对孩子都是榜样。孩子最善于模仿,父母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小节,言行举止不当,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2)欲正人,先正己

  就是说,父母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一个言而有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孩子,一个邋里邋遢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喜好整洁的孩子。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都应该先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再去要求孩子。否则,让孩子做这做那,自己却得过且过,孩子怎么会愿意听你的话呢?

  (3)身教重于言传

  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看看父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听父母说。因此父母最好少“说”多“做”,父母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更重要。比如要教育孩子诚实,父母首先做一个诚实的人,比说一千遍、一万遍的大道理有用得多。父母身体力行,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而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好的榜样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把握好交往的“度”,找到合适的榜样呢?

  (1)全方位了解孩子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父母要明确:孩子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对什么更感兴趣?比如孩子在清洁卫生方面有待改进,不妨让孩子交一些卫生习惯很好的朋友作为榜样;孩子喜欢阅读,不妨让他们与那些同样具有阅读兴趣的伙伴多交往,在交往中交流读书心得,等等。

  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对方的情况。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了解一下对方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他的家庭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朋友。

  (2)与孩子多沟通

  一般情况下,父母不应轻易反对孩子的正常交往,不过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与“好孩子”多交往。但是,孩子的衡量尺度可能和父母有所偏差,但他们的意见也值得考虑。如果孩子不听父母的意见,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他们好。

  一般而言,父母觉得孩子的朋友坏,无非是因为他们身上缺点较多,怕他们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完全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说明自己的担忧,表明立场,只要态度真诚,孩子是会考虑父母的意见的。

  其次,可以见见孩子的朋友。

  也许你并不喜欢孩子的朋友,但硬要强行阻止他们交往是不好的。你可以请孩子到家里来,近距离地了解他,然后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给孩子的行为加以指导。

  (3)为孩子规定一些行为原则

  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有限,而父母又不可能一直跟着他们,所以,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比如,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可以请朋友到家里来玩,但是不要随便翻家里的东西,要注意用电安全,等等。

  (4)鼓励孩子和自己的榜样共同进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由于孩子各自的局限,常常是你在这点比她好,她在那点比你强,大家各有优势,不相上下。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以互为榜样,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同时以自己的优秀之处影响别人,帮助别人进步。父母既要鼓励孩子进步,也要提醒孩子,千万不要被别人身上的缺点或坏毛病影响,好习惯没养成,坏毛病又形成了一大堆,这就背离了初衷。

 

  二、训练法

  1.解释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样的话:“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这些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这段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练习(也就是训练)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篮球巨星乔丹曾为了一个单手投篮习惯而靠墙苦练三个月,时装模特为了一个台步习惯甚至苦练终身。“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形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训练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小孩子常常不大能明白一些大道理,但这时若能给予他们很好的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那样做的好处,等到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此时,良好的习惯也已经养成了。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训练的重要性。因为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而训练恰恰是最合适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再好的理想,一味地空想而不去脚踏实地地做,永远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2.案例

  历史上,大凡有所成就者,无不与足够的训练有关。

  曾获得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小时候就得益于父亲将他从“蜜罐”送入“火坑”,接受了严格系统的训练,最终得以走向成功之路。

  巴顿出生于一个富足之家,是全家宠爱的独子。上小学时,他被送进一所走读学校,但因为那里环境与家里完全不同,老师也不像家中长辈那样百般呵护他。小巴顿很不适应,学习很糟糕,与同学关系也紧张。父亲感觉这对小巴顿的成长不利,于是在他刚刚10岁时,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

  这所封闭式学校实施军事化管理,学生们都过着军营型的生活。早晨,只要钟声一响,学生们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出操跑步,日日如此。如果跟不上节奏,就会受到惩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用凉水洗漱。伙食也就勉强算得上是“粗茶淡饭”……小巴顿简直是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由于条件确实艰苦,小巴顿对这所寄宿学校更不适应,每逢星期一早晨送他去上学时,他就大哭大闹,不愿意去上学,希望父亲能给他重新换一所学校。折腾了几个星期,小巴顿瘦了很多。母亲和姑姑对他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但父亲仍然坚持,始终认为磨难和锻炼对巴顿不是坏事,反而是一道十分有益的“营养剂”。

  这段生活为巴顿日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巴顿成名之后十分感谢父亲当年给自己吃的这些苦头。可以想象,若是一点苦头都不能吃,一点委屈都不能受,他怎能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怎能耐得住科学研究的辛苦和寂寞呢?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二王”。他们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由于众人的夸赞,他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一天,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背后。

  献之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献之仍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母亲见他骄气已经消尽,鼓励他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他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和父亲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倘若没有这样严格艰苦的训练,恐怕历史上就没有“二王”的出现了。

  3.要求和原则

  (1)“苦练”与“趣练”相结合

  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个十分艰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更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矫正起来颇有些“难于上青天”的味道,要克服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少人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训练,如果孩子光是苦练,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不妨“苦练”与“趣练”相结合,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

  例如培养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就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来进行,抓住去商场购物、乘车买票、外出游玩等机会,提醒和训练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好礼貌用语。如乘车时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要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售票员递过来车票,最好道一声“谢谢”;中途下车跟朋友分别,要记得说“再见”,等等。这种自然的生活场景对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十分有利。

  (2)严格遵守,不能放松

  训练的过程是痛苦,即使孩子不愿意,也要鼓励他咬着牙坚持下去。训练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不可能一蹴而就。

  严格的训练要避免情绪化。千万不要一高兴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对一个小细节斤斤计较。没有相当的磨炼,很难养成好的习惯。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

  (3)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在习惯培养中都是不可取的。

  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

  由于人的行为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了,也要反复抓。

  4.操作方法

  关于如何运用训练法,关鸿羽教授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曾作了详细的阐述,这里结合该书进行说明,供大家参考。

  (1)目标明确,要求具体

  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

  如学习洗衣服这项训练内容,要求较高,过程较为复杂,在训练时不妨分为四个步骤:一浸泡,二揉搓,三漂洗,四晾晒。在进行训练之前,最好是先让孩子观察父母是怎样洗衣服的,父母洗衣服的时候应给孩子讲解洗衣服的要领,然后再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样形成的印象往往比较深刻。

  再比如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时,说“谢谢”二字,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注意的细节其实很多。这时,不妨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建议,如:

  首先,说“谢谢”时必须诚心诚意,发自内心,要让人听起来不做作,不生硬,不是为应付人家,而是真心实意地感谢,只有真心才能使“谢谢”二字富有感情。

  第二,说“谢谢”时要认真、自然,要让人听清楚,不要含含糊糊,不好意思,更不要轻描淡写地凑合,好像不太情愿、应付差事。

  第三,说“谢谢”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很高兴,就是达到目的了;如果对方对你的致谢莫名其妙,就要说清谢人家的原因,以使对方感到你的真情实意。

  第四,说“谢谢”时要用整个身心说,除了嘴里说以外,头部要轻轻地点一下,眼睛要注视着对方,而且要伴以适度的微笑。

  第五,别人帮助自己解除了困难之后,应表示谢意。表示的方式可以说“谢谢”、“多亏您帮助”,也可以握手致谢,还可以赠物致谢。

  表达谢意的方式因人、因场合而异,一定要根据实际,选择最恰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训练才能既规范又不机械。

  (2)层次分明

  由于青少年年龄层次不同,各个年龄段掌握良好习惯的要求也就不同。如养成“文明乘车”的习惯时,最好是先训练孩子上车能主动买票、乘车时不向窗外扔杂物、不把头伸出车厢外等较为基础的要求,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孩子能主动为乘客让座、为乘客传票等更多的要求。

  (3)及时检查

  只有要求而没有检查,要求就容易落空,因此检查和评价必须坚持经常性。比如训练做作业仔细认真就要天天检查,哪天写不整齐就要求哪天的作业重做,一点也不能马虎,最好是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对作业的情况进行登记,以便一个阶段作一次总结。再比如让孩子养成每天早晨自己叠被的好习惯,就要每天检查他的被子叠了没有,叠得整不整齐,发现没有叠或叠得不好,一定要及时纠正,这样训练才能形成好的习惯。这些工作虽然比较琐碎,但是必须长期坚持。

 

  三、层次目标法

  1.解释

  循序渐进,按步骤进行,是我们做事情要遵循的基本规律。所谓层次目标法,就是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按照层次将较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这样孩子便能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地渐渐养成好习惯。

  有的父母过于心急,恨不得孩子在朝夕之间就能变个模样。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孩子去做到,岂不可笑?一会儿让孩子做这个,一会儿让孩子做那个,甚至想让孩子一步登天,这非但不能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时间久了,还会引发孩子对父母的反感和不信任,养成好习惯难上加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曾经指出:习惯之间不能机械地用年龄划分开,比如几岁到几岁培养学习习惯,几岁到几岁培养做人习惯,只能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在要求、水平、层次上要有差异。

  孩子不是“标准件”,习惯培养要注意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要考虑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而不是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孩子。

  2.案例

  “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往往能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自信,同时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

  有一个小故事。

  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多才多艺,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把曲子拉得如此流畅时,他说:“我是这样来练习的。每当练习曲目前,必定先了解曲目是由几小节构成。比如,准备练习30小节,一天练习一小节,一个月即可练习完毕。不过,我并非从头到尾依次练习,而是从最简单的一小节开始,第二天,再从所剩的29节中挑选最简单的练习。用这种方法练完整首曲子,不但轻松自如,而且还在练完之后找到了各个小节之间的呼应关系,从整体上理解了这首曲子的境界。”

  从心理学上看,这位大学教授的练习法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人总是具有惰性,往往会找出各种借口逃避学习和工作,尤其是有一些难度的学习和工作。而这位教授的方法恰恰满足了人的成就感,每完成一小节,就增加一份信心。

  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不容易,实现目标更难。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落实到每天中的每一件事上,不失为一种大智慧。

  两次在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夺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比赛中,就运用了一种十分巧妙的目标分解方法。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结合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还是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揭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很多时候,孩子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自己太远,确切地说,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许就会少许多懊悔和惋惜。

  3.要求和原则

  我们看看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而提出的几条原则。

  (1)运用“循环说”理论

  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反复,是螺旋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很难巩固。因此,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已经培养过某些习惯,父母依然不要放弃,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循环,每过一段时间就有意识地强化一下。

  (2)运用“阶段说”理论

  习惯形成各有不同的关键期,小学低、中、高年级有各自的训练重点,可以抓住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进行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选择适合本年龄阶段的习惯进行培养,不能心急。

  (3)运用“中心扩散说”理论

  行为习惯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要把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在短时间内培养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就要抓主要的习惯进行培养。重点习惯培养好了,就可以带动其他好习惯的形成。

  4.操作方法

  (1)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父母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不能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办事。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对此进行了举例说明。

  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左右儿童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3个阶段。第一阶段,5岁~7岁。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因此能够分清自己的左右手。直到7岁左右才可以分清站在他们对面的人的左右手。第二阶段,7岁~9岁。儿童能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分清左右空间关系,形成直观表象,并能初步掌握左右方向的相对抽象性,但对非直观、抽象的空间关系还比较模糊。第三阶段,9岁~12岁,儿童能够形成左右方位的抽象概念,能根据表象、记忆建立其空间关系。从上面的发展规律来看,儿童从小到大,对空间和距离的知觉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因此,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要他们理解几何图形结构及其空间关系,要他们理解圆形,老师要先讲解皮球,理解长方形,老师要先讲解电视机等,这样把实物和概念连接起来,他们才能逐渐理解。

  孩子的成长和认知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了解、尊重、利用好孩子的成长规律,少走弯路。

  (2)分层次确定目标

  例如,同样是要培养小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就要求他们保持正确姿势,一笔一画地认真写清楚;对于中年级的孩子,就要求他们不但要认真写,还要尽可能做到整洁美观;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要求他们树立一定的汉字意识,做到写出的字有一定的“艺术性”。有了这样的要求和层次,孩子就比较容易一步一步去做,容易达成目标。

  (3)目标分解要具体

  山田本一的成功表明,目标不仅要分解,而且要具体。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人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去跳高。两组个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1.2米,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对第一组说:“你们能跳过1.35米。”而对另一组说:“你们能跳得更高。”然后让他们分别去跳。结果,第一组由于有1.35米这样一个具体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跳得很高。而第二组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他们大多数人只跳了1.2米多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跳过了1.35米。由此可见有没有具体目标的差别。

  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时,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远目标变成近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

 

  四、家校合作法

  1.解释

  大家都知道,教育不只是家庭的事,也不只是学校的事,所以光靠父母老师某一方的力量,要想教育好孩子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父母老师的力量,让家庭和学校的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会成长得更好。

  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时,我们也提倡“家校合作”。尤其提倡父母和学校主动配合。父母只有及时与学校沟通,并相互做好配合,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2.案例

  在《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中,有一则《家务劳动承包合同》的案例,大意是这样的:

  四年级学生正在与家长举行《家务劳动承包合同》的签订仪式。在班主任的协调下,全班学生与家长一一对应,认真商讨起来。有的学生选择了洗衣扫地,有的选择了拣菜、烧饭,大多数学生都选了两三个项目作为承包内容。双方在合同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姓名。校长和大队辅导员应邀担任了双方的见证人,在每一份合同上盖上了公章。

  老师说:“这次家务劳动承包为期3个月,主要是为全班同学提供一个劳动岗位,促使大家学本领、练毅力、尽义务,从小懂得信守自己的诺言。我们也希望各位家长积极支持,帮助和督促子女学做家务,同时也应避免给子女过重的负担。希望双方共同履行合同。”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还印发了“家务承包中期联系卡”,请班主任走访部分家长,督促家长履行合同。

  从此,全班同学的家务劳动热情高涨起来,不少人除了坚持完成合同规定的家务外,还主动帮父母做其他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人悄悄地学会了几手“绝活”……

  看,很多父母为之头疼的问题,通过家校合作,就变得十分轻松了。父母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站在一条线上的。父母老师对孩子有着共同的爱心,教育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形成合力,争取最大的效果了。

  其实,上面的这个案例也是前面“行为契约法”的延伸。通过家校合作,契约也发挥了最大的效用。

  3.要求和原则

  父母与学校沟通配合,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注重协调,并形成教育合力。

  20世纪70年代,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论”,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在教育领域里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当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联要素彼此协调、合作、同步一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地向同一目标运动时,就会形成整体合力,就会产生大于各个要素孤立相加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协调效应。

  1+1不会简单地等于2,必须形成合力,才会产生协调效应,也才可能使1+1>2。有很多人常说“5+2=0”,就是讲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相互抵消,没有发挥出作用。

  4.操作方法

  父母该怎样主动和学校沟通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冉乃彦研究员给父母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具体如下。

  (1)主动联系

  父母往往认为老师很忙,如果总是老师联系,老师会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接待,或者感觉被打扰。其实,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孩子,如果父母主动与老师联系,老师会感到非常高兴的。因为通过沟通,会更方便老师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一个班主任整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任务很重,不要说是家访,就是给每个孩子的父母打电话,也要耗费好多时间。父母与老师沟通,重要的是把孩子生活、学习、发展中出现的重要信息告诉老师,及时与老师交流,或者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及时与老师配合,或者获得老师的有效地配合。

  (2)经常联系

  父母千万不要忽视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与老师交流,更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老师联系。平时,孩子的发展是一种平稳的量变过程。但是质变就孕育其中。要想发现微小的变化,抓住闪光点,在萌芽状态时实施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与老师经常联系。

  如果可能,父母最好能够与老师定期保持联系。这样,每一次联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时间短而且有效果。由于是经常联系,不必每次都介绍前面的情况,只需突出主题,交流新情况,研究新措施即可。

  经常联系,还可以使双方增进了解,发展友谊。很多父母在老师的交往过程中,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3)适时、适度联系

  父母与老师沟通的频率,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定,但也要尊重老师的意见。一般一周或两周联系一次就可以了。如果联系过密,会给老师增加负担。联系过疏,则不容易了解孩子的情况。

  父母与老师的联系方式,一般可以通过电话进行。何时打电话,要根据老师的工作和生活规律来定。如果是课间10分钟打进去电话,老师急着准备上课,匆忙说两句,效果肯定不好。最好打通电话后先询问:“我现在准备和您交谈几分钟,您看方便吗?”父母也可以与老师商量一个固定的时间。

  与老师交流的时候,父母要有所准备,尽量避免东拉西扯的聊天,最好直奔主题。父母不要光顾着自己说,还要注意听老师的意见,不仅要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还要提出自己的措施,也征求老师的建议。

  (4)对交流内容要进行教育性的加工,化消极为积极

  双方交流的内容,父母切记不要简单地、直接地传达给孩子。有些内容只是教育者了解就可以。必须让孩子知道的,也不要给孩子一种“告状”的感觉。比如,老师提到孩子最近上课走神,父母就应该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对孩子讲:“老师真喜欢你,他发现你最近上课有时走神儿,可为你着急了。老师觉得你从来都是专心听讲的,是不是没休息好?”

  (5)如果出现了误解,解决的原则是——有利于孩子健康

  成长

  老师也不是神仙,难免出现失误,例如老师误解了孩子,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这时父母首先要做到诚恳地承认并重视孩子自身确实存在的缺点,而不是急于大讲孩子的优点;二要在理老师的基础上去看问题;三要摆出事实,语言委婉但观点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要给老师改正失误的余地。

 

做事有计划

 

  习惯三:

  做事有计划

  一、导入部分

  1.理念

  做事有计划的人才会赢得信任。

  有些孩子每到期末复习就一团乱麻,做作业时总是被别的事情打乱,早晨起床上学常常找不到袜子,零用钱花不到月底就一分不剩……您的孩子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吗?您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避免这些麻烦吗?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事有计划,即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

  做事有计划,不仅能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照料自己的生活,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处理各种事情。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常常得益于做事有计划:

  福井谦一上学时化学测验总是不及格,曾因此打算放弃学业。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制定了学习计划,从头补起,从不及格到及格,成绩扶摇直上。198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竺可桢上中学时身体瘦弱,为了强健体魄,他制定了详细的锻炼计划,并手写了“言必信,行必果”的格言时时提醒自己。此后,他闻鸡起舞,从不间断。自从锻炼身体后再也没有请过一次病假……

  小到身边的点点滴滴,大到一生的目标追求,计划都是不可缺少的。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习惯,更反映了一种态度,它是能否把事情做好的重要因素。

  2.描述

  (1)时间像流水,抓起来就是金子

  狄更斯曾说过,延宕是偷光阴的贼。一天24小时,为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空留一片悔恨。有成就的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绝不虚度年华。

  《故事时代》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人从26岁开始,即从1916年元旦那天起,每天都要核算自己所用的时间,每个月底做小结,年终做总结。他56年如一日,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

  他靠的是记日记。没有什么能打乱他的这一习惯——休息、看报、散步、剃胡须……甚至女儿找他问问题,他都要在纸上做记号,一丝不苟地记下用了多少分钟。

  他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下脚料”:乘电车时复习需要牢记的知识;排队时思考问题;散步时兼捕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演算习题……读书时间盘算得更细,“清晨,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他算出自己一个小时的看书进度是:数学书4~5页,其他类书20~30页。最令他自己满意的是1937年7月,“这个月我工作了316小时,平均每天7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30%。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

  他统计自己1966年所用的基本科研时间为1906小时,超出原计划6小时,平均每天工作5小时13分;与1965年相比,超出了27小时。1967年他77岁,他对这一年时间的统计是:读俄文书50本,用去48小时;法文书3本,用去24小时;德文书2本,用去20小时;游泳43次;娱乐65次;同朋友、学生交往用去151小时……

  他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甚至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他将它视为神的赐予,于是时间也就给予了他丰厚的回报。这个牢牢驾驭了时间、创造出“时间统计法”的人,就是当代杰出的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可是很多人却无视时间的流逝,没有时间概念。在他们眼里,半个小时很短暂,浪费一天也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你不认真对待时间,时间也不会认真对待你。时间抓不住就像流水匆匆,抓起来却像金子般沉甸甸。

  (2)冷静思考,有条理地安排事情

  遇到事情不是冷静地思考,做出合理的安排,而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常常会让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新家教》中有一则故事:

  威尔逊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生活用品。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威尔逊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威尔逊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他回来了,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威尔逊的尴尬是计划不周造成的。做事情之前不冷静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常常会让人顾此失彼。因此我们作为父母,就要教孩子学会有条理地安排事情,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3)今日事,今日毕,及时完成才能从容不迫

  您可能会发现孩子定好了计划却总是没能按时完成,常常把当天要做的事情推到第二天去做,还在心里安慰自己:还有明天呢!可是,如果总是不能完成计划安排的内容,一天拖一天,岂不是永远都做不完了吗?

  《播撒诚信的种子》中,有一篇是讲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是著名的作家。5岁时,她得了脊髓血管癌造成高位瘫痪,成了残疾儿童。每当看到窗外上学的小孩,她心里就非常羡慕,因为她也想上学。张海迪虽然不能去学校读书,但她的爸爸妈妈利用下班的时间亲自教她。她很高兴。

  有时,张海迪实在感到疼痛和疲倦,连作业都无法完成,她就对妈妈说:“妈妈,这些作业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张海迪明白了,她要和学校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完成作业,不能拖拉。她还给自己立了计划,要是不完成当天就不睡觉。

  就这样,她把小学、中学的课程全部学完了,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并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她还写了《向天空敞开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今日事,今日毕,拖到明天有什么用呢,明天又要拖到后天,长此以往,只能永远也做不完。可是偏偏总有一些人,不懂得这一点,成天想着如何计划美好的未来,却不知道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把每一天的事情做好。

  (4)化整为零,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实现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困难。化整为零,常常是最有效的手段。

  《故事时代》中的这则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1968年的春天,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力普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预算,舒乐博士坚定而明快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这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不仅超出了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理解范围。

  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10行字:

  一、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二、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三、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四、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五、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六、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七、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八、寻找280笔25000美元的捐款;

  九、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十、卖掉10000扇窗,每扇700美元。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富商约翰可林,他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

  第65天,一对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了第一笔1000美元。

  90天时,一位被舒乐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其生日的当天寄给舒乐博士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支票。

  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诚意与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的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一万多扇窗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一万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水晶大教堂最终的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来的。

  不是每个人都要建一座水晶大教堂,也不是每个人都要移走王屋与太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的梦想,坐下来好好计划,找到实现梦想的种种途径。

 

  二、21天训练方案

  1.训练要点

  (1)形成时间紧迫感

  让孩子养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首先要让他形成时间的紧迫感,不能吊儿郎当,总觉得还有明天。我国古代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落。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时间不会留恋什么。如果现在不珍惜时间,不抓住时间的分分秒秒,它只会一去不复返。孩子越有时间紧迫感,越能珍惜生命,越不会虚度年华。

  (2)合理安排,重点突出

  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安排,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说,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再复习功课,有的孩子却恰好相反。哪种方法好呢?

  一天学下来的功课,没有消化就急急忙忙写作业,看起来好像节省了时间,实际上做作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导致错误百出。

  而反过来先复习再写作业,把一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后,再用作业的形式检查学习效果,最能发现学习上存在的漏洞。这样做作业,既是总结,也是查漏补缺。

  这样,哪种方法更好就很清楚了。

  所以,做计划时一定要找到合理的顺序,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当然,光顺序合理是不够的,还要找到重点。还要教孩子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重点所在。

  同样以孩子的学习过程为例,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等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那是不是就一定要平均分配精力呢?

  不是的。平均用力就失去了重点,有的孩子上课时接受速度较慢,可能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那就需要在预习上多花点时间;有的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就要在复习的环节下工夫。

  (3)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做好一件事情也需要一步一步地来。一个好的计划,应该是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

  时间安排得太满,会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放松,久了只会积蓄压力。时间安排得太松,又会使人懒散。

  张弛有度的节奏能帮助孩子更有效率地达到目标。所以帮助孩子制定计划的时候,不能太心急,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立节奏,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觉得不是很妥当,还可以根据实际的进程进行调整。

  2.方法和步骤

  (1)引导孩子学会运用和把握时间

  这是做事有计划最首要的一点。让孩子学会运用和把握时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时间规划的制定。

  首先要保证日常的基本需求,其次才能谈得上对事情的安排。时间的安排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也要注意紧凑。

  二是保证孩子的睡眠。

  孩子现在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时期,无论做什么计划都不能以破坏身体的正常发育为代价。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帮助孩子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以更好更快地完成计划的必要前提。

  三是孩子对时间的安排有模糊的地方,父母或者老师要帮忙。

  由于孩子对一些事情的时间需求量不是十分清楚,这样制定出来的计划不见得就十分合理,因此需要父母或者老师帮助,以使时间的安排更加合理。

  (2)教孩子学会合理计划

  一是对要做的事情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如每天用半个小时写作业、在一个星期内学会某种家务等。

  二是有所准备。既要有心理的准备,如饱满的精神状态、完成目标的自信等,也要有必要的物质准备,比如学习做菜要提前买好菜、准备好调料等。

  三是有具体的措施和安排。在某一个阶段,要达到什么目标,采取什么措施,最好有明确的安排。比如孩子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那么周一到周五除了上课之外,还要抓好早自习和放学回家后的时间。早上可以背诵、记忆基础知识,放学回家主要是复习、做作业和预习,还要安排出玩和劳动的时间。周末应该做一次小结性的复习、做作业和参加课外活动。寒暑假时间较长,除了完成假期作业,还可以安排较多的课外阅读和文体活动等。

  (3)监督孩子严格执行,按计划办事

  虽然孩子制定了做作业的计划和花零用钱的计划,却还是会作业写到一半就跑去看动画片,或一冲动花光所有的零花钱。是的,他计划了,这是好事。可是,制定了计划不去执行,等于没有计划,甚至比没有计划更糟糕。因为这样很可能让他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缺乏执行计划的行动力。这就需要父母监督孩子执行。

  监督孩子执行计划要注意这样几点:

一是必须完成。

  计划制定完了,必须执行,不能放在一边不管。“完成”是一种意识,既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为自己所做的事情画上句号,又要保证较好的质量,也就是“干得漂亮”。

  如果孩子制定了计划,却不执行;或者计划执行了一半就不再坚持,这时父母就要提醒孩子。当孩子完成了一项计划,父母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是严格按计划办事,在诱惑面前保持冷静。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大儿子詹姆斯20岁时独自去欧洲旅行。回家之前,他看到一匹好马,便用手中余下的钱款买下了它,然后打电报给父亲,让他快点给自己汇旅费来。结果,父亲给他回了一个电报:“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碰了这个钉子,詹姆斯不得不卖掉马,买了票回家。从此,他懂得不能随便无计划地乱花钱。

  三是可以适当调整计划。

  计划的执行虽然要求严格,但不等于呆板地执行。在孩子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或遇到突发情况,完全可以灵活处理。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求时间安排有弹性的原因之一。

  (4)让孩子学会每日小结

  “一日三省”是很必要的环节。因为反省容易让孩子发现自己执行计划时的遗漏,清楚自己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小结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介绍两种:

  一是睡前十分钟小结。结束了一天的生活,躺下来静静地想一想:我今天做了什么?是否完成了阶段计划的目标?今天有进步吗?有什么特别的体会呢?明天还要继续坚持吗……

  二是写日记进行小结。把计划制定、实施情况、心得体会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计划完成了,孩子会发现自己又多了一笔财富。

  3.训练和评估表格

  表格使用方法:“选择目标”、“自我检测”部分由孩子自己填写,“父母评测”由父母填写,“班主任评估”由班主任填写。

  选择目标目标

  测试□明确近期要做的某事,如组织全家出游

  □能合理安排时间□有具体的操作步骤

  □不明白处请父母或老师帮忙□按计划执行

  最终

  目标

  自我检测已完成目标未完成内容下一步安排个人心得

  7日检测

  7日检测

  7日检测

  父母评测完成情况□完成□大部分完成□少部分完成□完全未做

  与孩子

  沟通情况□沟通良好□有沟通,但时间很短□根本未沟通

  沟通内容/未沟通原因:

  建议

  班主任评估完成情况□完成□大部分完成□少部分完成□完全未做

  与学生

  沟通情况□沟通良好□有沟通,但时间很短□根本未沟通

  沟通内容/未沟通原因:

  与家长

  沟通情况□沟通良好□有沟通,但时间很短□根本未沟通

  沟通内容/未沟通原因:

  评语

 

 

  三、主题延伸阅读

  神奇的项圈

  (一)

  放学的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但四年级三班教室里的灯光还亮着。学校里已经没有什么学生了,因为六点钟的动画片马上就要开演了,谁还会在学校里耽误工夫呢?

  可是有一个孩子还没有走,今天班主任老师给他下达命令,不写完作业就别回家。这不,他正委屈地坐在自己的课桌前,愁眉苦脸地写着作业。

  他叫彭鹏,是星星小学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他的作业已经连续七天没有合格了,这不仅打破了自己创下的连续五天作业不合格的纪录,而且也把班主任的耐心给考验到了极限。所以今天老师下命令让他写完作业再回家。

  其实彭鹏自己也是一肚子苦水,他觉得自己每天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可是每天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写作业、游戏、看电视、复习功课、帮妈妈做家务、锻炼身体……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亲自完成,这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的确太不容易了。

  (二)

  好不容易写完了作业,天已经完全黑了,他急匆匆地往家里跑去,因为今天是他一直关注的动画片的最后一集,所以一路上他跑得飞快。

  “砰”的一声,他推开了家门闯了进去。巨大的声音把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妈妈吓了一跳。妈妈以为是强盗闯进来了,急忙拿着铲子跑出了厨房,看见彭鹏像一阵烟一样,冲进了客厅,用最快的速度打开了电视。这时动画片的片尾曲响了起来,节目结束了。

  彭鹏难过得在屋子里放声大哭,妈妈和爸爸急忙跑过来问:“怎么啦?怎么啦?是不是又被老师批评了?”

  彭鹏哭着说:“为什么每个人都跟我过不去,为什么我想做的事情一件也做不了呢?”

  爸爸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就这点事啊,好办,明天我就给你带一个好帮手来。”

  彭鹏半信半疑地问:“真的?”

  爸爸拍着彭鹏的头说:“那当然,你看爸爸什么时候骗过你?”

  听了爸爸的话,彭鹏破涕为笑。

  (三)

  彭鹏的爸爸是一个著名的发明家,研究出了许多科技产品,获得了无数的奖状和证书。为了实现对儿子的承诺,爸爸连晚饭都没有吃,一头钻进了实验室,科研开始了。

  彭鹏和妈妈正在餐厅里吃饭,却听见爸爸的实验室里不时传来一阵阵爆炸声。

  彭鹏担心地问:“妈妈,爸爸在干什么呢?”

  妈妈一边给彭鹏夹着菜一边说:“还不是帮你想办法?”

  彭鹏又问:“爸爸能想出来吗?”

  妈妈肯定地说:“当然,你爸爸什么时候让你失望过?”

  彭鹏想,妈妈说得也对,因为爸爸确实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他还记得小的时候他不会游泳,胆子又小,一见水就怕得大哭。可是爸爸为了让他学会游泳,特意为他设计了一个游泳机器人。机器人的身体是用有很大浮力的海绵做成的,要下水的时候,先把机器人的四肢和自己的四肢固定到一起,然后打开开关跳下水去。这样机器人的四肢带动着他的四肢进行正确的划水,而海绵的浮力也不会让他沉下去。渐渐地,机器人四肢在他不注意的情况下停止了工作,而他还按照原先的动作继续滑水。海绵的浮力渐渐消失,而他却已经可以自在地漂浮在水面上了。这时,机器人完全脱落,他的游泳技能也就练成了。

  还记得有一次,在彭鹏八岁的生日那天,爸爸送给了彭鹏一个神奇的电子宠物狗,这只小狗的作用可真是大了,他不仅每天要叫彭鹏起床,而且还可以和他游戏,甚至能当彭鹏的保镖。从那以后,没有人再敢欺负彭鹏了,他的朋友们很羡慕彭鹏有这样一个能干的爸爸。

  “砰”的一声巨响,把彭鹏的思绪从记忆中拉了回来。从爸爸的实验室里冒出来一股股黑烟。爸爸满脸漆黑地从实验室里走了出来,衣服上也到处都是黑色的斑点。

  “瞧你弄得,衣服白给你洗了。”妈妈不高兴地说。

  “哈哈,你们看,我研究出什么来了。”爸爸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妈妈的不悦,而是兴奋地伸过手来给他们看,在他手里有一个金色的金属圆环,圆环上还镶嵌了一些光彩夺目的宝石。

  “这是什么啊?”彭鹏问。

  “你们猜。”爸爸神秘地说。

  妈妈仔细地看了一会儿说:“这不是我们女人戴的项圈吗?”

  爸爸说:“再仔细看看,仅仅是项圈吗?”

  妈妈和彭鹏都摇了摇头,表示没有看出什么来。

  爸爸激动地说:“那么现在就向你们隆重推出,本年度最伟大的发明——计划项圈。”

  “计划项圈?”彭鹏和妈妈异口同声道,“这有什么用?”

  “你不要小看了它。”爸爸说,“它可是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的产品。只要你把你这一天要做的事情和时间安排扫描进项圈里,它就会像小秘书一样,提醒你什么时间应该去做什么事情了。”

  “可是他对我有什么用啊?”彭鹏问。

  “它不仅可以提醒你,而且只要制定出计划来,他都可以强制你去执行,呵呵,这样你就不会担心时间不够用了。”

  “真的?那我还真要试试。”彭鹏兴奋地接过项圈跑到自己的房间制定计划去了。

  台灯下,彭鹏把一张白纸写得满满的,这是他明天的计划。

  6点起床

  6点15分外出跑步

  7点吃早饭

  7点半去学校上课

  ……

  计划详细得甚至明确了上厕所的时间。

  看着自己的这份计划书,彭鹏激动地想:如果照这样的计划做下去,不久以后,我就会成为全国最优秀的少年了。

  彭鹏把计划扫描进了项圈,然后按下了执行键,开开心心地躺到床上睡觉去了。

  (四)

  “彭鹏,你的进步可真大呀,已经连续十次测验考了全年级第一了。”班主任老师激动地抱着彭鹏说,“你真是我的骄傲,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彭鹏第一次看见老师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班主任老师还拉着彭鹏的手要说些什么,彭鹏有些不耐烦了,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呢,而且今天下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采访。

  之后,他来到了操场上,本来热闹的操场一下子安静了。很多学生在小声地议论:“看,他就是那个举世闻名的天才。”

  接着,平静的操场沸腾了,很多学生如潮水般涌向了他,千万只手拉扯着他的衣服,每一个人都以能触摸到他而感到荣幸。

  费了半天的劲,彭鹏才从人群中逃了出来,可是衣服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了。这怎么能出席下午的记者招待会呢?彭鹏想。还是赶紧回家换一件衣服吧。

  回到家里,换好衣服,接他的车子已经来到了门口。两个带着墨镜的黑衣人恭恭敬敬地把他请上了车。

  车子开动了,加长的宝马高级轿车开起来就是平稳,不知不觉彭鹏就在座位上睡着了。等他睁开眼睛,却发现轿车已经开到了郊区。

  “咱们这是去哪?”彭鹏紧张地问。

  “去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个黑衣人说。

  “绑架!”彭鹏想。

  “救命啊!”他刚一喊,就被一个人捂住了嘴。

  这时另一个人说:“不要闹,只要你跟我们合作,一切都会没事的。”

  “合作什么?”彭鹏问。

  “我们想让你帮我们制造核武器。”一个人说。

  “我不干,这会挑起战争的。”彭鹏抗议道。

  “不干也得干!”黑衣人恶狠狠地说。

  彭鹏抓住了一个机会想要逃跑,但却被一个人抓住了,那个人掐着彭鹏的脖子说:“你不给我们干,我们也不能让你给别人干,我掐死你。”

  彭鹏觉得自己的脖子一紧,气马上就喘不上来了。

  彭鹏一边挣扎一边大声喊,这时他睁开了眼睛,发现刚才只不过是一个离奇的梦,但是脖子还是好像被人用手掐着,原来是项圈提醒他该起床了。

  (五)

  “这个东西还真野蛮。”彭鹏一边揉着自己的脖子一边说。

  很快,跑步的时间就要到了。彭鹏走出家门,发现天还是黑漆漆的,一阵冷风呼啸着从楼群里穿过。冷风吹在身上,冻得彭鹏直打哆嗦。街道上一个人也没有,冷冷清清的。

  “在这鬼天气里跑步,纯粹等于玩命。”彭鹏退缩了。他开始怀念温暖的被窝,后悔自己不应该制定这样的计划。

  他刚想退回去,脖子上的项圈就是一紧,勒得彭鹏直咳嗽。这是什么鬼东西!彭鹏一边心里骂着,一边找着项圈上的取消键,结果根本没有。看来他只好迎着寒风跑步了。

  30分钟的跑步,对彭鹏来说就仿佛是去了一趟地狱。回到家时已毫无力气。

  一进家门他就哭着对爸爸哀求:“爸爸,这个东西我不用了,你给我摘下来吧。”

  爸爸挠着头说:“哎呀,这个东西是新发明,我忘记装终止键了,看来这一天你都要按照你的计划来进行了。”

  听了爸爸的话,彭鹏难过得昏过去了,可是他还没来得及闭上眼睛,项圈就提醒他,上学的时间到了。

  在学校的这一天,对彭鹏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本来不想上厕所,可是项圈偏偏把他往厕所里拉,等想上厕所的时候,项圈又让他呆在教室里不能动弹。

  由老师放学晚了三分钟,项圈差点把他勒死。回家后,由于时间安排上的错误,彭鹏的作业和动画片都没有及时完成。

  终于,在十点的时候,项圈完成了一天的任务以后自动脱落了。彭鹏跑到爸爸的实验室大声地对爸爸说:“你给我的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好!”

  爸爸笑着说:“真的是因为项圈的缘故吗?”

  彭鹏仔细地想了想,是啊,谁叫自己太好高骛远,制定了这么多计划弄得自己根本就完成不了。

  爸爸见彭鹏低着头没有说话,就接着说:“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出色,这样的想法很好,但是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啊。给自己定的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远,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呵呵,否则就变成灾难啦。”

  彭鹏说:“可是这个项圈也太厉害了。”

  爸爸说:“其实,项圈的作用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提醒啊。”

  爸爸接过彭鹏手里的项圈,想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我把它改改你再用。你也去把明天的计划想清楚。”

  现在彭鹏可吸取教训了,他知道计划不能定得过细,也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安排上,因为是计划,就不能把事情定得太死,应该适当合理地安排时间。可是灵活的计划,他以前也定过,但从来就没有完成过,真的能执行得了吗?

  (六)

  第二天,带着项圈的他,进展竟然出奇的顺利,项圈几乎就没有怎么惩罚他。只有当他想要偷懒和想要放弃的时候,项圈勒了他几下。晚上的时候,彭鹏惊喜地发现,这一天他不仅完成了所有的事情,而且还剩下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惊喜地问爸爸,这是怎么回事。

  爸爸笑着对他说:“这都是项圈的功劳啊。你以前也制定了很多计划,但从来就没有完成过,有了这个项圈,你看你做得多好。”

  彭鹏笑了笑。

  爸爸接着说:“还有什么感受,时间是不是还觉得不够用啊。”

  彭鹏笑着说:“不是,说来也怪,今天好像时间很宽裕。”

  爸爸笑着说:“不是时间富余了,而是你合理地安排利用了。如果一个人会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就能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如果这个人不会安排时间,那么他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而且还觉得忙忙碌碌的。”

  彭鹏说:“可是,有的时候我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爸爸说:“那就得靠项圈帮忙了。但是,你应该知道,一个人是不能永远依靠工具的,你应该自己管理自己。”

  彭鹏想了想说:“这样吧,爸爸,这个项圈先放你那,等我管不了自己的时候再向你借。”

  爸爸笑着说:“这就说明你长大啦。哈哈……”

  第二天彭鹏坚持完成了自己的计划。

  第三天彭鹏也是如此。

  后来彭鹏再也没有向爸爸借过项圈,他也再没抱怨过时间不够用。

  现在难题回到了爸爸的身上。他在为是否推广这个发明而犯愁。因为他既想帮助那些和彭鹏一样的孩子,又觉得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战胜困难。他相信,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不依赖任何工具而让自己变成一个出色的孩子。

 

  习惯四:  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一、导入部分

  1.理念

  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为了实现这些梦想,孩子们每天埋头于功课,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

  这件事,就是“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即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做一些适合他们的运动,长期坚持,以达到强健体魄、促进心智的效果。

  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不仅是在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也是在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锻炼身体,使很多人获益匪浅:

  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一向重视体育锻炼,从十几岁开始,直到百岁高龄,从未间断。他一生坎坷,却奇迹般地突破了百岁大关;

  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父亲酷爱体育运动,常常带着他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父亲给了他一支猎枪,他开始了独立活动,很快迷上了钓鱼、打猎和探险。海明威之所以能写出《老人与海》这样的作品,与其幼时的经历分不开;

  ……

  生命在于运动。每天锻炼身体,能强身,更能强心。

  2.描述

  (1)增强体质,获取强健体魄

  身体健康很重要,但很多人都忽视了体育锻炼的作用。一个身体孱弱的人,如果锻炼方法得宜,又能每天坚持,健康也会自己送上门来。

  《读懂人生》中讲述了吴图南的故事:

  武术大师吴图南幼时体弱多病,曾患过肺结核、黄疸肝炎,还因癫痫抽风,致使右腿比左腿短约两厘米。家里人都以为他活不成了。9岁时,幸遇清朝太医李学裕为他诊治。李太医说:“你这病光吃药不容易好,最好要配合习武练功。”于是他拜名家为师,学习武艺。练了一年多,他脸色红润,身体也逐渐结实起来了。经过十多年的刻苦磨炼,他学会了太极拳和刀、枪、剑、棍等各种技艺。从此,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当时的京师大学堂。

  进入晚年,吴图南每天早晚坚持练太极拳,每次都练得很认真,还请别人将其每个动作都拍了片,多达400多张,他自己从透视片上看每个姿势,遇有不符解剖之处,便逐一校正动作,使运动更为有益于生理活动。

  由于坚持练拳,吴图南在百岁之龄,仍然健康如昔,精力充沛,记忆力不减。他晚年仍坚持从事武术史和太极拳的研究,出版多种著作,并在“国际太极拳表演观摩会”上,以其炉火纯青的拳术,荣获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牌。

  由此可见,体育锻炼益处多多。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保障骨、脑细胞充分的营养,尤其对正在长身高的孩子来说,能促进长高激素分泌及肌肉、韧带和软骨的生长。

  (2)激活思维,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每天锻炼身体,坚持运动,看起来只是强健了体魄,灵活了肢体,跟智力水平的发展没什么关系。但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行为迟钝的人很难学习超群。因为大脑思维的灵活性与肢体的灵活性是相联系的。关于这一点,《好父母》一书进行过详细的阐述:

  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有学习问题的孩子,他们的视觉跟踪力差,阅读计算时常常出现丢字、串行、看错数,这和他们的眼肌控制能力差有关。而大脑对眼肌的控制,必须是在充分的活动中展开,像一些有追踪目标的运动和投掷运动都对眼肌的发展有直接作用。

  很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经测查,他们的内耳前庭发展不平衡,这导致孩子处于情绪不安稳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上课听讲和作业。内耳前庭的发展,正是在奔跑和荡悠中实现的……

  锻炼身体对智力水平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证,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曾讲过康健父子的故事:

  康康出生时才5斤2两,这让身为体育老师的父亲康健感到很失望。老师开始实施他独特的健康第一、体育为主的家教方针。从康康会走路到他初中毕业十多年的时间里,老师每天都带孩子进行至少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从未间断。康康大一些时,周围许多父母都带孩子去学习各种特长,老师经过思考,觉得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比学习美术、钢琴更重要。于是,当别人家孩子都去参加特长班学习的时候,老师却带着孩子到各种体育场所去,观看其他人的锻炼活动,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给人带来的活力,使孩子受到熏陶。

  运动对智力大有好处。虽然康康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比较少,但他的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因为康康经过体育锻炼之后,精力比别的同学旺盛,上课能够专心听讲,作业完成速度快。而且,康康抗挫折的能力也较强,如果偶尔成绩不理想,康康也不会垂头丧气,而是依旧对自己充满信心。

  很多孩子,为了学习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锻炼身体,这是很不明智的。不锻炼身体的人常感觉四肢乏力,打不起精神做事情或学习。身体健康是保障,只有身体好了,学习起来才会更轻松。

  (3)磨炼意志,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

  参加体育运动,经常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遵守规则、调节和控制某些不利的个性品质,因此能帮助孩子培养坚强的意志、勇敢、果断、积极向上等良好品质。

  罗伯特安德罗米利肯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他毕生努力奋斗,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与他幼时受到的锻炼分不开:

  米利肯是个穷孩子。他有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第二。父亲是个公理会的穷传教士,收入有限,加上孩子多,家境相当拮据。可父亲常常对孩子们说: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这句话深深扎根在小米利肯的心中。

  父亲还指导他进行体育锻炼,游泳、打球、骑马,他都很喜爱。因此他的体魄比起一些蜜罐里长大的孩子要强健得多,精力十分旺盛,这为他以后长期从事艰巨繁重的学习和研究创造了良好的身体条件。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乐观和热情。因为体育能增进快乐,帮助人调节情绪。一些研究证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内腓肽的物质,科学家称之为快乐素,它就是能使人愉悦的秘密。

  (4)提高生命质量,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人一生中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有健康就有希望,有健康就有一切。运动首先给我们带来健康。身体健康是获得高质量生命的前提,也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好父母》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是台湾著名律师。陈嗣庆除了律师职业外,最大的爱好就是体育。他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踢足球,网球场上也常有他的身影,撞球的水准一流,乒乓球少有对手。年逾古稀时,每天早晨必定作了全身运动后才上班,傍晚下班,要提前两三站下车,然后徒步回家。像这样对体育一丝不苟的精神,潜移默化地转变为他对事业的认真和执著。

  他对四个子女的培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希望有一个能成为体育运动员,一个成为艺术家,其余两个成为“正直的人”,能够自食其力即可。

  为了培养子女成材,他从不吝惜金钱。陈嗣庆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家中置办了各种体育器材,如乒乓球台、撞球台、篮球架、小冰场、篮球场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号称“白雪公主的姐姐”的大女儿陈日心成了一名钢琴老师;二女儿三毛成了一名著名散文作家兼画家;大儿子当了商人;小儿子陈杰继承了他的事业,学了法律。只有一项培养目标落空,即四个子女中没有出现一个体育明星。虽然如此,次女三毛和女婿荷西却以自己的爱好和坚持,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安慰。三毛和荷西都是体育爱好者。有一次,三毛从国外回来,陈嗣庆高兴极了,把培养体育明星的希望又放在三毛身上,他给三毛买了二手球拍,和孩子一起锻炼。

  正是由于三毛热爱体育运动,才有精力横穿沙漠,写出独特的文章。

  运动中需要伙伴,孩子能在运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和相处。据研究结果表明,凡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社会化的质量也好;相反,凡运动能力发展迟缓的儿童,其依赖性强,社会性也欠缺。

  另外,如果孩子在体育锻炼中发现了自己真正热爱并且想从事一生的行业,这何尝不是人生的机会呢?不少人就是在体育锻炼中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进而不断拼搏,最终在体育事业上一展英姿,为国争光的。

 

  二、21天训练方案

  1.训练要点

  (1)重视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孩子最主要的体育活动内容,在游戏中锻炼身体素质,发展基本活动能力的同时,也能满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需要。

  体育游戏中有发展各种动作的游戏,如“捉人”能发展跑的动作;“运西瓜”能发展抛接球的动作;“走钢丝”能发展平衡能力;“小猴摘桃”能锻炼跳跃能力;“小熊猫钻山洞”能发展钻爬动作等。

  还有使用玩具的体育游戏,不仅能使孩子心情愉快,对运动产生热情,而且能有目的地发展孩子的体能。分享玩具也能使孩子结识更多的伙伴,产生友谊。

  皮球、绳、沙包是常见的体育游戏玩具,在使用这些玩具的同时,也能发展视觉和触觉。在身体前后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孩子会变得更灵活、更敏捷,从而提高对空间和时间的知觉能力,增强反应能力。

  (2)活动尽量多样化

  很多孩子习惯于玩某一种游戏或进行某一种单一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在刚学会某种运动之后,新鲜感未退,兴趣正浓,会特别热衷于该项运动。但是这种运动习惯并不科学,一是容易产生疲劳,二是不能有效、均衡地锻炼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孩子现在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身体各部位尚未发育成熟,还未定型。如果长时间只进行某一种运动,很容易造成某个相应的部位特别发达,这对于身体的整体协调发展十分不利。所以活动要尽量多样化,双腿既要走、跑也要有蹲,身体有屈也要有展,双臂有伸有振也要有举,各种动作配合进行,才能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3)克服懒惰

  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并不是偶尔活动活动就可以实现的,一定是经过了长期反复的锻炼和不懈坚持才能获得。

  懒惰是最大的敌人。很多孩子在春暖花开和秋高气爽的时候,还能坚持每天进行锻炼,可是夏天太热和冬天太冷的时候,还是觉得呆在家里舒服,心想就懒这一次。可是,懒惰是会传染的,也会形成坏习惯。一天一天懒下去,好习惯怎么可能养成?

  锻炼要经常,天天都需要。

  2.方法和步骤

  (1)培养孩子运动的兴趣

  孩子现在处于生长发育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可塑性很强,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好时机。

  孩子要养成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形成运动的兴趣,为此,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照射;

  二是经常带孩子去公共场所观看他人运动,感受运动给人带来的活力,从中获得熏陶和感染;

  三是给孩子机会参加一些运动游戏,尝试完成一些较难的动作或完成一项较复杂的游戏任务,扮演一个主要角色及遵守共同的约定等,品尝游戏的乐趣;

 

  四是让孩子通过电视、书籍等了解一些体育常识。

  (2)帮助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锻炼形式

  体育运动的多样化决定了锻炼形式的多样化,孩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形式,有助于他们更长久地坚持。

  如何帮助孩子选择最适合他们自己的锻炼方式呢?这里结合《好父母》一书对这个问题做一些说明,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按照他们的年龄和身体特点选择适合的动作变化:

  动作发展变化

  走、跑

  动作变化路线——直线走、后退走、横向走

  变化活动的方向——向前走、后退走、横向走跑

  变化身体的重心——脚尖走、脚跟走、半蹲走、脚内侧或外侧走或跑、高抬腿、踢臀走或跑

  变化节奏走跑——快节奏、慢节奏、快慢交替走跑

  变化动作的幅度——大步走跑、小步走跑、跨步走跑等

  跳跃

  动作原地向上跳——跳起顶物(头顶球、绒布制的小动物等)、跳起触摸玩具、跳起打击玩具等

  从高处往下跳——高度随年龄而变,10~40厘米不等

  原地向四面跳——双脚向前跳、向后跳、向侧面跳

  连续跳——双脚、单脚都可以做,连续向前跳、连续向后跳、向左跳、向右跳、模仿小兔子跳、模仿蛙跳等

  投掷

  动作投远——手拿投掷的玩具往远处扔

  投准——手拿投掷玩具投打地上/墙上画的目标、活动的目标

  发展平衡

  能力的

  动作旋转——自转、与小伙伴拉手转

  手拿或头顶玩具——在窄道上、平衡木上走或跑

  闭眼行走——闭上或蒙上双眼,行走或摸物

  玩玩具——滑板、独轮车、小自行车等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动作及其变化。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发育状况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注意不要让孩子贸然选择危险度较高的项目,比如在平衡木上走或跑等,最好让孩子在父母陪伴和看护的情况下进行。

  此外,还要注意运动场地的选择,最好选择专业的运动场地,不要在人多喧闹的地点进行,以免造成孩子意外伤害。

  第二,按照孩子性格特点选择适合的项目:

  性格特点建议选择的项目有利的影响

  不太合群,不习惯和同伴交往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逐步改变孤僻习性,适应周围的群体交往

  胆小,做事怕风险,容易害羞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有挑战性的项目不断克服害羞、胆小等心理障碍,战胜困难

  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拳击、跨栏、跳远、跳高、击剑等项目锻炼人的果敢性

  性情急躁,爱冲动打太极拳、慢骑自行车、射击等需要考验控制力的项目有益于稳定情绪

  自信心不够跳绳、俯卧撑、做广播体操等项目增强自信心

  做事不能正常发挥,容易紧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锻炼冷静沉着应对比赛的能力

  好逞强,爱自负技巧、跳水、体操、马拉松等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项目,多找几个对手懂得天外有天的道理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运动项目,在体育锻炼中完善孩子的人格。但要提醒一点,有的项目如平衡木、跳马等危险性较高,一定要在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时候才可以做。

 

  (3)鼓励孩子循序渐进有计划

  有些孩子刚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时,心态不是很好,恨不得一下子达到专业运动员的水平,所以常常违背了体育锻炼的一条重要原则,即必须循序渐进。

  青少年年龄小,肌肉发展不够成熟,耐力相对大人要差一些,心脏负荷相对也小。因此,做任何动作都应该逐渐适应,慢慢掌握。活动量也要逐渐加大,不要操之过急。在孩子刚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时,强度不要太大,只要有些微汗,面部觉得有些发热,动作协调,活动量就是比较适宜的。告诉孩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体育锻炼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非立竿见影的。

  在孩子制定锻炼身体的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每天有定时、定量的安排,比如早晨六点半至七点是长跑的时间,临睡前做30个仰卧起坐等。

  二是灵活安排地点。天气好可以选择户外活动,天气不好时则应安排室内活动。

  三是多种锻炼方式结合,避免活动单一化。

  四是可以和伙伴、家人一起进行,既能相互鼓励和监督,还能进行一些集体性的活动。

  (4)监督孩子坚持不懈

  要孩子坚持每天锻炼身体,难就难在“坚持”二字。坚持就意味着更多的努力和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忍耐。

  如果孩子有些时候实在无法控制自己,那就在实行计划之前,父母或者老师与其约定,对他们进行监督。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和要好的伙伴共同制定和实施计划。

  3.训练和评估表格

  表格使用方法:“选择目标”、“自我检测”部分由孩子自己填写,“父母评测”由父母填写,“班主任评估”由班主任填写。

  选择目标目标

  测试□有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有具体的计划和安排

  □每天实施

  最终

  目标

  自我检测已完成目标未完成内容下一步安排个人心得

  7日检测

  7日检测

  7日检测

  父母评测完成情况□完成□大部分完成□少部分完成□完全未做

  与孩子

  沟通情况□沟通良好□有沟通,但时间很短□根本未沟通

  沟通内容/未沟通原因:

  建议

  班主任评估完成情况□完成□大部分完成□少部分完成□完全未做

  与学生

  沟通情况□沟通良好□有沟通,但时间很短□根本未沟通

  沟通内容/未沟通原因:

  与家长

  沟通情况□沟通良好□有沟通,但时间很短□根本未沟通

  沟通内容/未沟通原因:

  评语

 

  三、主题延伸阅读巨大的星球

  (一)

  浩瀚的宇宙中,有一艘银色的飞船,如梭子一般划过漆黑的苍穹。

  “舰长,根据探测器传来的数据分析,在10亿光年左右的地方,有一个星球上面出现了生命的痕迹。”说话的是小绿,一个14岁的小女孩。小绿虽小,可不要小看她,她可是咕咕星球上最出色的导航师。然而在她看来,最让她感到自豪的,并不是她出色的导航技术,而是她烧的饭菜。虽然很多人劝她不要再尝试做饭了,可她还是把它当成了最大的爱好。

  “好,做好准备,我们全速前进。”舰长也是一个14岁的孩子,虽然他的年龄不大,可是他的驾驶经验却是咕咕星球上最丰富的。他叫安迪,是一个十分沉稳的孩子。虽然他有的时候很害怕小绿,但是通过漫长的旅行,他已经在这艘飞船上建立了威信。

  “舰长,不好了,大山闯进食物储藏室了。”一个个子不高的小孩子操纵着一个机械身躯走了进来。他叫彭客,是一个发明家,别看他只有14岁,可他发明的物品已数不胜数。不过,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懒得出奇,这不,为了能让自己更加省力气,他给自己发明了一个机械身躯,只要坐在这个机器人的大脑里,他就可以用自己的意念控制机器人,他想做什么,机器人就可以为他做什么。

  “什么?大山跑进了我心爱的食物储藏室?我要让他知道我的厉害。”小绿飞快地冲了出去。因为她知道,任何食物,只要被大山看见,就绝不可能有剩余。虽然大山只有13岁,但他的食量却大得惊人,而且胃口就好像无底洞,从来就没有感觉吃饱的时候。所以他每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寻找食物。

  (二)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艘飞船上,全都是一群年纪不大的孩子呢?他们在宇宙中要寻找什么呢?这就得从他们居住的咕咕星球讲起了。

  突然有一天,咕咕星球上产生了一种难闻的气味。所有人想尽各种办法都不能阻止这种气味的蔓延。他们洒了大量的香水,可是,香水的气味和那种气味混合在一起,变得更加刺鼻了。

  星球上的科学家,聚在一起研究了七天七夜,最后红着眼睛,疯狂地跑了出来,大声地喊道:“不好了,不好了,星球已经从芯里开始腐烂了。”

  这句话让全球的人都惊慌失措,很多人开始匆忙搬迁,可是他们忽略了,在这个星球上,已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了。

  最后,星球的最高统治者宣布,他要派人去寻找适合他们生存的星球,然后全体移民过去。

  在咕咕星球,孩子在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学完了全部的知识,十四五岁时,就可以在某个领域取得出色的成绩了。所以安迪、小绿、彭客和大山,作为寻找新星球的勇士,带着全球居民的希望,出发了。

  宇宙是如此浩大,在宇宙中寻找一个适合的星球,就仿佛是在大海里寻找一根针那样困难。他们已经找过了无数的星球,可是适合他们居住的却没有一个。为了不再漫无目的地寻找,彭客发明了一种探测器,这种探测器被他们发射到了四面八方,只要一有相关的信息,就会传达给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有目的地去寻找了。

 

  现在,探测器终于传回了一组数据,在10亿光年的地方,有一个星球,可能是他们所要寻找的。于是他们加大了马力,进入了翘空间,向目的地飞去。快接近目标的时候,小绿从厨房无奈地走了回来,说:“现在飞船上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

  看来他们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了。

  (三)

  飞船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着陆了。一群羽毛五颜六色的大鸟被飞船的马达声惊吓得飞了起来。

  “看来这个星球上有生命啊!”彭客激动地说。这是他们发现的第一个有生命迹象的星球。

  “呵呵,那一定有吃的东西啦。”大山激动地说。他庞大的身躯,挤在驾驶舱里,显得空间更加狭小了。

  “咱们下去看看吧,舰长。”小绿是个急性子。

  安迪沉思了一会儿,点头说:“好吧,下去看看,不过一定要小心。”

  舱门缓缓地打开了,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他们每一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深深吸了一口气——这种气味,他们已经很久没有闻到过了。

  彭客的机械脚踩在树叶和树枝上,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他们在森林里走了四个多小时,除了看见一些形状怪异的动物以外,没有看见任何高等生物。

  “看来这个星球就是咱们要寻找的。”小绿说。

  “还得再等等,因为我们只是探索了星球的一小部分。”安迪谨慎地说。

  “咚”的一声,安迪等人感觉到大地在微微地颤抖。他们马上警惕起来,是什么?地震吗?可是他们在着陆的时候,不是已经测量了这里的地壳活动稳定吗?

  “咚!”过了好久又传来了第二声。树叶因为震动,纷纷落了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彭客问。

  “咱们去看看吧。”小绿着急地说。

  “好,但是得带好武器。”安迪同意了。

  “等等。”大山喊道,所有人都停下来看着他,大山表情凝重地说,“是吃午饭的时间了,咱们还是吃完了再去吧。”

  没有人理睬他。

  (四)

  他们四个人,谨慎地顺着声音传来的地方跑去。没有多久他们就来到了森林的边缘。森林的外面是一片崎岖的山地,地面上全是巨大的碎石块。这时,他们看见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身高3米、宽5米的巨人,正靠在一座小山上呼哧呼哧地喘着气。

  “啊,这里住的都是巨人啊。这可真是太危险了。”彭客说。

  他们紧张地注视着外面,想看一看还有没有更危险的动物会出现。

  这时巨人从怀里掏出一块点心,开始吃了起来。

 

  巨人一定是烹饪高手,点心的香气顺着风飘了过来。他们几个从早上到现在已经没有吃过任何东西了,所以当他们闻到这股香气的时候,都不觉咽了一下口水。

  “不好,小心大山。”安迪突然喊了一声。可是已经晚了,大山的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巨人手里的食物,义无反顾地冲出了树林,向巨人走去。

  安迪等人急忙扑了上去,他们紧紧地抓住大山的衣服想把他拉回去。可大山的眼中只有食物,别的什么也不顾了。

  安迪等人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不但没有把大山拉回去,反而被大山拖着向前走。

  “这下咱们算是毁在大山的手里了。”彭客一边加大自己机械手臂上的力量,一边沮丧地说。

  终于,他们被大山拖到了巨人的身边,由于巨人的身体太胖了,所以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

  “这是个好机会,咱们赶紧带着大山跑。”安迪说。

  可就在这时,大山突然变得灵活起来,他猛地向上一蹿,一把抓住了巨人手里的薄饼,拼命往自己嘴里送。

  很快,巨人就发现了他们。巨人一边和大山争夺着薄饼,一边好奇地问:“你们是谁?我怎么从来就没有见过你们呢?”

  “我们是从别的星球上来的。”安迪说,“这是我们的同伴,他太饿了,所以……”

  “呵呵,没什么,我可以分给你们一些食物。”巨人很和善。

  于是他们坐在巨人的身边,一边分享着巨人的食物,一边快乐地和巨人进行交谈。正在说笑中,巨人突然眼睛发直,然后痛苦地叫了两声,向后倒了下去。

  “他犯病了。”安迪喊道。

  “赶紧抢救。”小绿一边说一边冲了上去,她以前学过医学,对自己的医术相当自信。

  他们急忙给巨人进行检查。

  “他的心脏出现了间歇。”小绿喊道,“赶紧进行电击。”

  “可是咱们去哪里找电啊。”彭客无奈地说。

  这时,安迪突然抓住了彭客的电动机械胳膊,用力扯下了上面的电线,然后一手拿着正极一手拿着负极在巨人的身上一插,巨人的身体颤动了一下,心脏终于开始工作了。

  过了好久,巨人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然后感激地对他们说:“谢谢,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你的心脏可不好。”小绿向来说话很直接。

  “那我该怎么办?”巨人紧张地问。

  “你太胖了,只要你减减肥,心脏就能恢复正常了。”小绿说。

  “减肥?好,你们告诉我怎么做,我一定去做。”巨人发誓道。

  “好,那我们就帮帮你。”安迪说。

  “你每天运动吗?”小绿在为他做减肥计划的咨询。

  “当然,我每天的运动量可大了。”巨人说。

  “那你说说,你每天都做什么了?”小绿很感兴趣。

  “嗯,就像今天,我的运动量就非常大。”巨人认真地说,“我今天从早上到现在一共走了两步。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小绿在本子上记下:缺乏运动。

 

  (五)

  第二天,巨人在这几个小人的带领下开始运动了。他巨大的身体已经在原来的地方停留太久了,他的骨头就像是已经生锈的齿轮,运转起来十分困难。

  每当他挪动一下身体,汗水就像雨点一样,哗啦哗啦地掉下来。还没有走上半米,他就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我不锻炼了,还是让我死了算了。”巨人痛苦地喊了起来。

  “我有办法。”彭客喊道。

  安迪还没有来得及问,彭客就已经飞快地向他们的飞船跑去。

  过了好一会,彭客从飞船里带来了一大堆零件。他兴奋地说:“还是看我的吧,我要发明一个工具,让他迅速减肥。”

  说完,彭客就叮叮当当地干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巨大的跑步机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在跑步机的前端,高高地挂着一块蛋糕,这样巨人就可以望着蛋糕跑步了。

  效果果然明显,巨人由于对食物的渴望,果然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跑步,所以动作极其笨拙。

  后来巨人对那个吃不到口的蛋糕感觉厌烦了,他很轻易地就捣毁了机器,把蛋糕吞了下去。

  “我不会再动了,这简直是要我的命。”巨人躺在地上说。

  (六)

  他们又变得束手无策了。这时小绿站了出来说:“这样吧,我亲自为你制作一份减肥食品吧。”

  听了这话,安迪、彭客的脸色都变了。小绿根本就没有注意他们的表情,而是全心全意地准备晚饭去了。

  不一会儿,一锅热气腾腾的红色的汤端了上来。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古怪的味道。

  “这是我精心熬制的营养汤,希望你们喜欢。”小绿一边说一边开始给他们盛饭了。

  “我胃突然有些疼了,我过一会儿再吃。”彭客机灵地说。

  安迪刚要说话,可是在小绿目光的注视下又咽了下去。他端起盆小心地尝了一口,天啊,就如同下到地狱里一样。

  大山对食物的味道并不挑剔,所以稀里哗啦喝了起来。

  看着大山吃得如此香甜,巨人的胃口也大开。他端起了那口大锅,把汤倒进了自己的嘴里,咽了下去。很快,巨人的肚子就如同排山倒海一样响动起来,他的脸色也由原来的红润变得惨白。

  突然巨人狂吐了起来,那气势,仿佛要把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吃的第一口饭都吐出来。

  过了一会儿,巨人喘着粗气说:“这东西以后是不能再吃了。”

  安迪突然说道:“不行,你一定得吃。要不你就去锻炼身体,要不你就吃这减肥食品。这两样当中你就选择吧。”

  “只有这两种选择吗?”巨人痛苦地说。

  安迪威严地点了点头。

  (七)

  第二天早上,巨人正在和彭客做着运动,小绿端着一大锅汤一边走一边说:“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选择我的美味汤,偏偏要选择这么辛苦的运动呢?”

  一周以后,巨人的身体明显变得灵活了。

  安迪他们离开的日子就要到了,巨人也觉得自己的身体轻松了很多。彭客给他发明了一个机器,提醒他每天要坚持锻炼,这样他的身体才能健康。

  对于安迪,他们此次之行也不是没有收获的,巨人已经热烈地欢迎他们星球上的居民移民来这里。这对于安迪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银色的飞船再一次冲向了宇宙。和以往不同的是,大山被下令强行控制饮食,而彭客也被他们从机器人里拉了出来,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彭客不锻炼的话,也会像巨人一样出现健康问题。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妈妈厌倦了从地板上拣衣服,所以她上星期开始实施一项新政策,告诉罗宾将没收每一件拣到的衣服,一个星期以后才能拿回去。罗宾以为这没有关系,但她突然发现有那么多衣服扔在了地板上,她衣柜里的衣服越来越少了。

  其实罗宾有整整一晚上的时间可以收拾,直到第二天早上她出门上学。但她却从不付诸行动。等罗宾上学走后,妈妈就会走进她的房间,把所有的没挂起来的和没在洗衣筐里的衣服都抱走。妈妈有一个箱子,外面写上了从那天起一个星期之后的日期。妈妈把衣服放进去,再把箱子存放在衣橱的架子上。在那个日期以前,罗宾不能拿走那个盒子里的衣物。

  此时,罗宾又来到厨房,她已经换上了舒服的牛仔裤和旅游鞋。“妈,我得走了。学习小组6点结束。再见!”她出了门,但很快又回来了。

  “等等!我好像把鞋子落在了浴室——我应该放在壁橱里的。妈,别进去——我上床前收拾!”

  其实,很多父母都能在罗宾身上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和谐的生活、学习、工作状态一定是有秩序的,失去秩序会让人感觉十分糟糕。假如一个人习惯了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就会近乎本能地拒绝杂乱和肮脏,因为后者会破坏他已经建立的秩序感、清洁感。

  (2)自觉“归位”

  用了东西放回原处,需要有一种“归位”意识。归位意识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公共场合中,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公德心和对公共财物的责任心。遗憾的是,“归位”的意识在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似乎并没有完全形成。

  《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报道说:

  在北京图书大厦三层学生部,来这一层买书的中小学生居多。书架上的新书琳琅满目,但有些书并不是按顺序、按门类整齐地放好,原因是一些学生看完书后不懂得放回原处,而是随手放进离自己近的书架。粗略统计,在大约四五十名买书的学生中,只有约十人把看过不买的书放回原处。也有学生知道把不买的书放回去,但只是放到大体位置,找到原来位置放回去的占少数。

  国家图书馆是爱书人常去的地方,按要求来这里借阅书的人都在18岁以上。但在这里,学生的表现也不能让人满意。在二层中文社会科学期刊阅览室,查阅期刊的学生大多来自高校,记者发现,多数读者知道看过期刊后放回原位,但90%以上的读者离开时不知道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还有,15分钟前图书管理员刚排好的椅子又都被拉了出来,管理员只好重新整理,每次整理座椅时,他还会收拾到一摞被读者丢放在桌上的杂志和废纸、杂物。

  我们稍稍留意便会发现,图书馆、阅览室、学校、商场等很多公共场合都有“请将看后的书放回原处”、“请将用后的雨伞带回来”、“请将用过的公共物品还回”等类似的标语。这一方面是提醒,另一方面也说明用完东西不能“归位”的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

  在有些国家,用完的公共物品“归位”已经成了人们的自觉行为,就像排队买票、购物一样自然。方便别人也是方便自己,对公共财物更加爱护已经成为一种美德。我们为何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这种美德呢?

  

  (3)省时即高效

  用了东西放回原处,能帮助孩子节省很多不该浪费的时间,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光华日报》曾刊登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这天傍晚,我们一家三口准备好要赴一朋友的婚宴,地点是在莎阿南的一间旅馆。临行之时却找不到请柬,我们对那一带的路线不熟悉,请柬附上的地图可帮我们避免走许多冤枉路,于是再度在一些可能的地方细心翻找,最后仍然徒劳无功。

  妻子催我上路,说:“反正找不着,不如趁着天色还亮,去那里兜一兜找更好。”于是,我们便上车向莎阿南进发。幸好接近那一带就看到路旁告示牌有那间旅馆的方向,结果我们很顺利就到了那里。

  宴毕回到家,刚进家门不久,妻子就说:“哎呀,请柬不是乖乖地在这儿吗?”我转头一看,那请柬一直都在钢琴上面的一个小斜书架上!是我看了顺手放在那里,过后也不在意,没有把它放回收信件的篮子里去。

  回想这晚的一切,却也庆幸没有闹得不愉快(妻子对走错路或迷路颇介意)。然而,这也是一个提醒:东西要放回原位!这是从小学已经学过的浅显道理。这一个简单的动作若养成习惯,的确可以省去许多翻箱倒柜的时间,避免不少的心头闷气,何乐而不为?

  很多人经常因为找不到要用的东西翻箱倒柜,甚至大动肝火,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身心健康,真是很不值得。要是此前能养成良好习惯,用过东西放回原处,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会一目了然,有时候取放东西就像本能一样自然,根本不会花费什么时间。

  (4)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在公共场合用过东西放回原处,表面上看只是方便了别人,其实也是方便了自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设计的“小学生10个好习惯”中,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

  张青的爸爸妈妈都在公司里上班,平常没有时间购物,到了星期天,他们大多会去超市,把一周吃的、用的东西买回来。

  每次买完东西结了账,妈妈都会把购物车或购物筐放到指定的地方。看到有的人把车子、筐顺手就扔下了,张青有时也觉得爸爸妈妈有点儿傻。

  有一次,张青把这个想法跟妈妈说了。妈妈说,其实我们这样做,并没费多少事,而且也是为了方便自己。你想,如果大家都把车子顺手一扔,走起路来就会很不方便,我们来购物的时候,还要到处去找车子,也不方便。超市可以安排人来做这件事情,但是一方面他们可能做不过来,另一方面做这样的事情的人多了,超市的成本就会增加,东西也就会贵一些了。我们顺手把它放回去了,并没费什么事,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别人,这样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做呢?

  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有的孩子在家把用过的东西到处乱放,下次急着用的时候怎么也找不着。尤其是早晨上学时,找不到红领巾、小黄帽、袜子等等,还要全家人一起帮着找。这样,不仅给自己添了麻烦,也给家人添了麻烦。也有的孩子在图书馆看书时,看前耐心寻找,看后随手一放,不管他人寻找是否方便,更不尊重图书管理员的劳动。

  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从小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21天训练方案

  1.训练要点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必须注意一点,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候孩子写完作业没收拾,父母就去代劳,时间长了他们就总也不会收拾。如果总是父母帮着做,孩子会变得依赖父母,久而久之也就淡忘了“归位”的意识。

  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也是让他们学着对自己负责。比如放学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书包、外套、小黄帽、手套等物品统统放在固定的位置,这样,既能保持房间的整洁,还方便在第二天需要时取用。如果哪天他们忘记了,第二天找不到需要的东西,也会立即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过失,应该吸取教训,而不是责怪父母没有给自己收拾。

  (2)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人们的行动是受思维支配的。思维有序,行动才会有秩序。用了东西放回原处,强调的是秩序,因此我们也需要对孩子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一是让孩子尝试固定摆放物品的位置。比如说,放学回家,鞋脱在门廊的鞋架上、大衣挂在衣帽间、书包放在书桌上、红领巾放在床头等。把物品摆放的位置固定下来,能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是教孩子学会将物品归类。比如将书籍、衣物等物品分类,分别置放。

  三是告诉孩子选择放置物品的地点应该合理明确,常用的东西要放在容易拿取的地点。不要选择一些难以记忆或难以取用的地方。

  (3)孩子自我约束要严格

  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外,不论是否有人监督,都应该教育孩子坚持用过东西放回原处。

  有些孩子在自己家里能做到保持整洁,用过东西立即归位,可是一出门却变成了另一副模样:购物时,拿了不想要的东西随便一扔;买书时,翻过的书随手一扔;在邮局或银行填写单据时,用完圆珠笔随手一放……这就是因为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

  要告诉孩子,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一个人没有做好这一点,就会影响其他的很多人。

 

教育孩子在家里这样做

 

  2.方法和步骤

  (1)教育孩子在家里这样做:

  一是向父母说清楚自己的目标,父母可以监督和提醒,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不要帮孩子做他忘记了的事情;

  二是父母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些惩罚措施,可以由父母来惩罚,也可以由他们自己来惩罚,或者是以他们自己承担后果来进行自然惩罚。比如约定如果回家后写完作业忘记把作业本放回书包,父母可以不提醒他们,第二天也不能打电话请父母送作业等;

  三是父母加入孩子的计划,家庭成员相互监督。可以参观爸爸妈妈的房间,与自己房间的整洁程度进行对比;

  四是做好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

  五是做到房间整洁,物品摆放有序,不乱扔乱放东西,用过东西之后放回原处。

  (2)教育孩子在学校这样做:

  一是借用老师、同学的东西要及时归还至原处;

  二是运动之后要把运动器材放回原处;

  三是在图书室看书,看过的书要放回原处;

  四是班级、学校的东西用完之后要放回原处;

  五是在学校用餐后餐具要放回原处;

  六是可以请老师监督自己,和同学一起培养这个好习惯。

  (3)教育孩子在其他公共场合这样做:

  一是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做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事;

  二是在超市购物,要把不打算买的商品、购物车、筐等放回指定处。

  三是在邮局或银行填写单据后将圆珠笔放回原处;

  四是在书店看过不买的书要放回原处;

  五是在图书馆或阅览室,看过的书要放回原处。

  3.训练和评估表格

  表格使用方法:“选择目标”、“自我检测”部分由孩子自己填写,“父母评测”由父母填写,“班主任评估”由班主任填写。

  选择目标目标

  测试□决心做到用过东西放回原处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努力去做

  □不论是否有人督促都努力去做□加强自我管理

  □请父母老师监督

  最终

  目标

  自我检测已完成目标未完成内容下一步安排个人心得

  7日检测

  7日检测

  7日检测

  父母评测完成情况□完成□大部分完成□少部分完成□完全未做

  与孩子

  沟通情况□沟通良好□有沟通,但时间很短□根本未沟通

  沟通内容/未沟通原因:

  建议

  班主任评估完成情况□完成□大部分完成□少部分完成□完全未做

  与学生

  沟通情况□沟通良好□有沟通,但时间很短□根本未沟通

  沟通内容/未沟通原因:

  与家长

  沟通情况□沟通良好□有沟通,但时间很短□根本未沟通

  沟通内容/未沟通原因:

  评语

 

  三、主题延伸阅读混乱之都

  (一)

  早上醒来的时候,小刚的家里和往常一样,要经历一场大的混乱。

  “妈妈,我的鞋放在哪里了?”小刚大声地喊道。

  “自己找找吧,我正在找铲子呢!没有铲子我就不能做饭了。”妈妈在厨房里着急地说。

  “你昨天做饭的时候不还在用吗?”爸爸从书房探出身来说。

  “是的,我就是忘了用完以后放在哪了。”妈妈一脸无辜地说。

  “瞧你这记性。”爸爸批评道,“我还想让你帮我找找上班用的皮包呢,这下可好,你先找铲子吧。”

  小刚的房间里,已经十分零乱了,衣服遍地都是,唯一空的就是放在门口的鞋架。小刚正一边抱怨着上学要迟到了,一边在一堆脏衣服里找他的球鞋。

  妈妈在厨房里也忙得不可开交,所有的锅碗瓢盆都搬出来了,就是没有发现昨天做饭时用过的铲子。

  爸爸也没有闲着,他正翻箱倒柜地找皮包。所有的衣柜和箱子都打开了,还是没有找到,爸爸搬着梯子想打开柜子顶端的箱子找。

  终于,小刚在他的洗脸盆里找到了球鞋,虽然有些湿,但是他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因为上学的时间就要到了。

  这时妈妈也终于在厨房阳台的花盆里找到了铲子,但是现在她已经不需要做饭了,因为小刚和爸爸都马上要出发去上学、上班了。

  爸爸最后放弃了寻找皮包的想法,虽然他今天开会的发言稿还放在皮包里,但是楼下来接他的司机早就等不及了,正在不停地按着喇叭。

  最后一家三口,快乐地拥抱道别。这些事情他们早就习以为常了,只要在混乱之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在这座城市里根本就不算什么。

  走出楼道,小刚开始去找他的自行车,他每天早晨都要在小区里整个搜索一遍才能幸运地找到他的自行车,有很多人和他一样,所以在早上,你会看见很多低着头仔细寻找自行车的人。

  小刚的爸爸就幸运多了,由于他是公司的领导,每天公司都安排固定的小车来接他。可是今天早上却让爸爸吓了一跳,因为接他的不是以往经常坐的小车了。正当爸爸感到十分疑惑的时候,司机从车上跳了下来,十分内疚地解释说:“主任,真是对不起,昨天晚上忘记了把车停在什么地方了,所以只好临时借了一辆。”

  “不是有固定的停车位吗?”爸爸问。

  “我没把车停在原来的地方。”司机不好意思地说。

  

  (二)

  刚走进教室,上课铃就响了,班长开始收昨天的作业。所有的学生都低着头在自己的书包里寻找着,不时会有人喊上一句:“我明明记得是把作业放在书包里的,怎么就不见了呢?”也有人会这样喊:“哎呀,我把我爸爸的书包给拿来了,这下他该出丑了。”总之,有各式各样的借口,过了老半天,班长才收到了三本作业。

  不一会儿,班主任老师怒气冲冲地走进了教室,看见讲台上只有三本作业,老师生气了:“你们怎么总是这么丢三落四啊,唉,我的教育全白费了。”老师叹了口气,拿出课本准备讲课,这时他发现他把语文书带成数学书了。于是语文课只能改上自习课了。

  (三)

  爸爸走进办公室对他的秘书说:“马上准备,一会儿我要开会,这个会议很重要。”

  秘书答应了一声就马上去准备了。

  爸爸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等了半天也没有见秘书来叫他开会,这个会议十分重要,是关于科技进步的会议,国家的最高科技研究单位还要派学者来参加。眼看时间就要到了,可是秘书却迟迟没有通知他会议准备好了。爸爸终于坐不住了,他起身向会议室走去,走到会议室门口,他看见很多人聚集在那里焦急地寻找着什么东西。

  “你们这是干什么呢?为什么还不开门?”爸爸的语气里已经有些愤怒了。

  “主任,会议室的钥匙上回用过之后忘记放哪了。”秘书着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那怎么办,参加会议的领导就要来了。”爸爸也着急地说。

  “用别的会议室呢?”一个人提议道。

  “别的会议室都已经被占用了。”秘书无奈地说。

  “那怎么办,要不把门给撞开吧。”爸爸在无奈中只能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于是,几个人找来各种各样的工具,开始向装修考究的会议室大门撞去,一下、两下、三下……等撞到第十下的时候,大门终于被撞开了。这时他们突然发现钥匙就挂在爸爸的腰带上,爸爸也想起来,他是怕第二天找不到钥匙,才特意把钥匙挂在腰间的。

  还好,没有耽误会议,领导和专家都走进了会议室。服务人员开始手忙脚乱地端茶送水了。会议开得还算顺利,专家对爸爸提出的设计方案很感兴趣,并决定马上投资建设。爸爸幸福地笑了。

 

  (四)

  而同一时间,小刚却在学校饱受着煎熬。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没有带尺子和圆规。地理老师的地球仪怎么也找不到了,下午上体育课的时候,在篮球筐里发现了地球仪,可是篮球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急得体育老师只能把篮球课改成上铅球课了。更可怕的是,烧锅炉的大爷每一次给锅炉添煤以后,总是忘记把炉门还原,险些酿成大火。害得小刚他们不得不紧急疏散了四次。

  终于,身心疲惫的学生们盼到了放学的时间,可是传达室的人员又忘记了把大门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了,于是学生们就仿佛被囚禁的犯人一样,紧紧地抓着学校的大铁门呼喊着救命。

  (五)

  小刚的妈妈在家里开始准备晚饭,准备出去买菜时,发现自己的钱包怎么也找不到了。“有小偷。”妈妈想,并且马上打电话报警。警车呼啸而来,几个身手干练的警察飞快地冲进了小刚的家。妈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对警察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房间,可是钱包就不见了,这可是我们全家的生活费啊,现在的小偷也太缺德了。”

  警察一边安慰妈妈一边检查现场,他们发现屋子的门窗紧闭,不像是有人进来过的样子。于是警察开始小心地检查现场,终于在一堆废报纸里找到了妈妈的钱包。

  “我明明记得是放在桌子上了,我每次都放在那,怎么跑到报纸堆里去了?”妈妈一脸的迷惑。

  由于这次意外,爸爸和小刚进门的时候,晚饭还没有好。要是在往常,爸爸早就大发雷霆了。可是今天他却跟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笑着对妈妈和小刚说:“没什么,不就是一顿饭嘛,咱们去外面吃。”

  小刚一听这话,兴奋地大喊起来。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出去吃过饭了。

  走进餐厅,小刚一家发现餐厅里所有人的桌子上都没有食物。原来厨师忘记了昨天做饭使用过的秘制调料放在哪儿了,但是小刚他们还是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因为今天爸爸的心情真是太好了。

  等全家都坐好以后,爸爸才神秘地告诉他们说,他研究的产品被选定要放到飞船里带入宇宙了,并且他们一家还被邀请参加飞船的升空仪式。全家人都为这个消息感到高兴。

  晚上十二点,厨师终于找到了他的秘方,大家终于吃上了盼了很久的晚餐。

  

  (六)

  过了几天,小刚一家欢天喜地地来到飞船发射场,等待这历史性时刻的来临,因为这是这个国家第一次发射飞船。发射场上人山人海,不仅云集了世界各国的记者,而且很多国家也派了大臣和领导来参观。他们国家的总统也要出席这盛大的仪式。

  “咚咚咚”三声礼炮,乐队奏起乐来。几辆豪华的轿车缓缓地驶进了发射场。人们都站了起来,激动地鼓掌欢迎。总统走到了主席台,工作人员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因为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丢脸。

  一切都进行得十分完美,总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时,从喇叭里传出控制室里控制人员的声音:“火箭发射进入倒计时……还有1分钟……50秒……30秒……10秒……9、8、7、6、5、4、3、2、1发射。”

  控制人员的声音异常激昂,每个人都踮着脚急切地注视着发射场中心的火箭。当操作员数到1的时候,全场都屏住了呼吸。

  一分钟过去了,火箭没有任何动静。两分钟过去了,火箭还是没有动。五分钟过去了,火箭还是停在那里。看台上的人骚动起来,人们纷纷议论:“怎么了?到底出什么事情了?”

  过了一会儿,喇叭里又传来了控制人员的声音:“对不起,由于出现了意外,火箭将推后发射。”

  总统的表情变得难看了。他站起身,怒气冲冲地向控制室冲去。后面跟着一大帮世界各国的记者。

  推开控制室的大门,只见里面已经乱成了一团。一群身穿统一制服的研究人员,全都蹲在地上全神贯注地寻找着什么。总工程师已经昏了过去,有两个人一边用扇子为他扇风,一边向他的脸上喷着凉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总统冲着已经乱成蚂蚁一样的工作人员喊道。

  “发射器的钥匙找不到了。”一个人慌慌张张地说,那声音仿佛随时都会哭出来。

  “怎么搞的?”总统怒了。原本应放着钥匙的密码箱里面空空如也。

  “昨天总工程师带领我们做完最后的演习,就把钥匙随手一放。现在他也不记得钥匙是不是放回密码箱里了。”一个人哭着解释道。

  “没什么,赶紧找到就没关系了。”总统和颜悦色地说道,因为在他的国家里这种情况太普遍了。这时在总统身后,各国的记者纷纷举起了照相机,把这混乱的一刻拍了下来。

  “这下完了。”总统想,“这脸是丢到全世界了。”

  虽然事后工作人员在饭盒里找到了钥匙,并且成功地发射了飞船,但是发射前的这一场风波却在全世界传得沸沸扬扬。

  丑利坚的《月亮日报》发表了题为“混乱之都里的混乱发射”的社论。

  小不列颠的《小笨钟》时报上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和这样的国家合作,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

  这时,混乱之都的总统四面楚歌。很多国家同他们终止了贸易往来。全国的出口货物订单减少了98.93%。有10个准备和他们建交的国家推迟了访问的时间……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一场在他看来“没有什么”的小事故。

  (七)

  国家陷入空前的危机。晚上,总统带领着全体市民来到女神神庙。

  “万能的神啊,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让我们的国家陷入了如此重大的危机?请给我们指引方向吧。”总统向高高耸立在神庙里的雕像祈祷着。

  一道绚丽的闪电划过了夜空,神庙里的火把在没有一丝风的情况下,猛烈地摇晃起来。神庙里的女神像开口说话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混乱的缘故啊。你们想一想,有谁愿意和一个生活没有规律的人交往呢?”

  “可是我们该如何是好呢?”总统痛苦地说。

  “我派一位神来帮助你们,她就是秩序女神。只要你们听从她的指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天际闪过一道柔和的光芒,一位身穿洁白长袍的女神,款款地从天空中微笑着向他们走来。

  后来混乱之都在秩序女神的指引下变得怎么样了呢?反正有很多国家争先恐后地想和它成为朋友,纷纷要求和它发展贸易。而那里的人们也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变轻松了,再也不会为找不到东西发愁了。

  如果还有人忘记了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来的地方,那是因为混乱女神一直跟着他,舍不得离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