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三只小羊历险记: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15:47
     

    我们可能还记得SARS病毒流行期间,大家最痛恨的就是不讲卫生的习惯,因为不讲卫生就是使SARS病毒流行的一个间接致命因素。还有一个机构为此组织了评选,结果评选出了我们中国人的十大陋习,第一位就是随地吐痰。

  养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习惯决定命运。

 
  给大家讲个故事:

  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报酬丰厚,要求严格。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就要如愿以偿了。但谁都没想到最后一关碰到了麻烦。这一关是什么呢?总经理要亲自面试。

  一见面,总经理就对大家说:“很抱歉,年轻人,我今天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啊?”

  年轻人说:“没问题,总经理,你去吧,我们等您。”

  

  总经理走后,这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围着总经理的大写字台很有兴趣,写字台上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结果,大家是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没有一个闲着的。看完了还互相交换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总经理说:“面试已经结束。”

  

  年轻人很奇怪,说:“没有啊,我们在等您,还没开始面试呢?”

  总经理平静地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不能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这些年轻人目瞪口呆,全傻了。因为从小到大,就很少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所以,在不知不觉之中痛失了这个机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一个坏习惯使你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使你走向成功。

  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当时几十个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感动了他。罗廖夫说:“我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

  实际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的习惯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坏的习惯往往使你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向失败。

 
  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专门论述习惯与命运的关系。他说:

  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的狂热可与之相比。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人力都难战胜它。即便是人们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有多大用。

  

  个人的生活受习惯支配,而社会的习惯,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古印度教徒为了遵守宗教惯例,可以引火自焚,他们美丽的妻子,也心甘情愿跟着跳入火坑;古斯巴达青年,每年要在神坛上受鞭笞,以锻炼坚忍的耐力。而伊丽莎白初期,一个爱尔兰死刑犯受绞刑前,要求用荆条,不是绳索——那是他们民族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我们终生不忘。幼年学习语言,轻松又自如,中年以后就很困难,这是一种习惯。体育运动也是如此。

  意大利著名女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三岁决定一生。3~12岁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我看来,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儿童成长是由四块基石决定的,即自信、兴趣、习惯、能力。自信产生兴趣,兴趣养成习惯,习惯化为能力,而核心是人格。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段名言意思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


  伊拉克战争有个特点,由于失误,美国兵打死英国兵挺多的,但是英国兵打死美国兵并不多,大家说这美国兵怎么回事?这美国兵真的对英国兵刻骨仇恨?那恐怕不是。这个跟他们的教育有关系,美国老师对学生采取过于宽松的态度,比方说,老师问:“五加一等于几?”学生回答:“五加一等于七。”老师会说:“差不多,差不多。”他很少批评,而是鼓励,五加一等于六,跟七差不多,所以美国人容易马马虎虎,马马虎虎的事情特别多。

  

  英国就比美国严谨的多,德国人那就更严谨。德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就非常有意识。孩子心血来潮:“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爸爸不会说“NO”或“YES”,他会说:“你的计划呢?你准备怎么去呀,跟谁去呀,带不带午餐,到哪个地方去?”“我还没有想过。”父亲就会说:“你没想过的事不要说。”德国人特别讲究孩子做计划,老问你的计划呢?这些习惯就使得德国人非常严谨。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孔老夫子说得很好,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首要因素。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有感

  很早以前就很想拜读谢万忠主任就向大家推荐一册教育读本孙云晓的《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一书,杨育林老师实现了我的这个愿望。初三的补课在炎热的夏日里进行着,但这册书给我带来了一丝丝的凉意,我欣赏孙云晓老师的理念:“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是的,在孩子成绩的背后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教给孩子的,教育孩子诚信与做人,成长与责任,与人学会合作和交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对待“性”,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读书习惯,要求儿童教育应该特别重视体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还希望孩子能和父母交流,不要制造“童年恐慌”等等。读他的书如行云流水,这本“讲”出来的书,亲切生动,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这种责任承载着下一代的希望和未来。新学期初中部学习洋思,仅仅学部的八大形象工程就是从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角度出发,从用餐、列队、集会、 仪容仪表、课堂、广播操、晚自习入手,从细微处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严格是一种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更能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本书中孙云晓介绍了以下的一些经验之谈,现摘抄和朋友们共享:

  1、 在家里吃东西,不管是什么好东西,要大家都吃,最底原则是每人一份。要让孩子有一个份额意识,你只要能要一份。决不是全部,更不能最好最多的那份就是你的。这样做是让孩子懂得心中有他人。


  2、 让孩子去总结一些话,成为孩子的格言,从这里面选出一句话,在学校、在家里挂出来,这句话可能比一个习惯还要有价值。因为这种话是具有迁移价值的话。孩子们对照自己的行为来理解,他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就会成为自己真正的体验。

  

  3、 一定要孩子快乐地学习,感觉成功的体验。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初中一年级的,或者说所有第一学期的第一个月,大家特别当心的是要让第一个月成为快乐的月,这是非常重要的经验。

  

  4、 要是你的孩子来了个异性同学,你就大大方方的“啊,来了,欢迎光临,你们俩聊吧。你这么做,你的孩子特别感激你:爸妈多给我面子啊,他们这样信任我,我也不能让他们担心,我得让他们放心。

  

  5、 假如您的孩子让您非常生气,甚至怒不可慑,您最好的办法可能是冷处理。您可以对孩子说:这件事今天先不谈,你回去好好想一想,是对还是错?原因是什么?明天咱们再谈。因为在气头上,大火山对小火山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睡一觉起来,心态平和,也许会有更好的主意。

  

  6、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些胆小、做事怕风险、容易害羞、建议您让孩子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进行锻炼、如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杆、跳马、跳箱、平衡木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胆小等心理障碍,战胜困难。


  7、 我建议大家在家里边要营造一个读书的 气氛,就是在孩子的床头啊、桌上啊、沙发边什么地方都放上一些书,一些画册什么的,甚至厕所里也可以放有书,让孩子随手就可以拿到书看。孩子看书不详上课那样有计划,他往往是在偶然的状态下拿起书看,突然就有了兴趣。


  8、 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一定要有所节制,把钱的数额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说,零花钱的数额多少才合适并没有一个定数,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日常消费来预算。这些开支大多包括买零食、午餐、车费、购买学习必需品的费用。另外,父母还要给孩子一些额外的钱,也就是说,你给孩子的钱,要比预算宽裕一些,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储蓄创造可能性。

  

  9、 当孩子发出“陪陪我”的请求时,希望父母尽量满足孩子。别试图把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变成教育。亲情间真挚自然的交流更重要。比如,当孩子看到动画片哈哈大笑,玩游戏机累的满头大汗,聚精会神画画时,不要严厉的打断:“赶快去做作业!”静静地陪孩子坐一会儿,和他一起欢笑。在这一会儿,忘掉他的成绩、学业、功课------

  

  10、 如果你跟孩子交流遇到困难,孩子烦你,你别说他,在同一个屋檐下你可以给他写信,把你对孩子说的话,用写信的方式写下来,然后把这封信放在你孩子的床头,但是千万不要问他看了没有,是怎么想的。

  

  看完这些,每一条都给我很深的感触,不论是父母也好,教师也好,孩子是在我们的手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细微之处充满了爱,严格之处有浓浓的亲情,我不得不佩服孙云晓的独到之处。其中有一条我颇有感触——要让孩子为过失负责。

  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我们有时会听到教师这样教训孩子:“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总是记不住,你怎么就想不通,怎么就那么笨!”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可一旦孩子有了失误,又喜欢劈头盖脑地冷嘲热讽。所以,隐藏在悲剧背后的往往是教育的失误。 一般来说,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

  

  还有我们的父母,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或者一不小心伤害了别人的时候,许多父母会责怪孩子说:“你怎么搞的?讨厌!快走,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 父母则又是道歉,又是赔偿。如此一来,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而这恰恰就是父母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

  

  有记者问,如果是这样怎么办?孙云晓说:越是在这种时候,父母越要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词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 所以在我们学部学生处的和学生交谈的几条规则中其中有一个就是“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这也正是“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事实上,处理得当,孩子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我们教师合理的手段。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愿我们教师所付出的,能帮助孩子的成就将来,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我想说的是“我爱我的孩子们,我是教师的女儿,我可以做的更好,我希望我的工作能给孩子播下希望,收获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