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雄鹰全集高清下载:書體辨識 草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08:30

書體辨識——草書

草書一 釋名義、特徵

釋名義

草書的「草」是草率、草創、草稿之意。剛開始草書只是篆、隸的快速書寫,尤其只是隸書的輔助型態,用於文書起稿、赴急通信的一種潦草、率意、不規整的字體。後來經過演變、定型,成為一種獨立、完整、規範的字法系統,就是草書。

特徵

草書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各種書體相並列又相區別,同篆、隸、楷正體書與行書比較起來,主要有幾個特徵:

一、結構簡省:正體書的結構通常講求完整性,草書為求書寫便利,常衝破正體的束縛與格局,化繁就簡,以簡單的符號代替篇旁部首,以點線代替部份構件。當然行書,尤其行草書也有與正體書這樣不同的特徵,但是草書比行草書簡省的情形更加純粹,更為抽象,規定性更強。

二、筆畫連綿:正體書筆畫與筆畫之間,不用游絲連接,是字字獨立的靜態形式。草書與行書廣泛運用連筆,變為互相呼應、流暢、貫通的動態形式。尤其草書在橫斜曲直、鉤環盤紆,甚至在書寫中的乍徐乍急,忽往復收等,更是變化無跡,意態無窮。

三、藝術性強:正體書的實用性強,規律性亦強,很容易帶入無生氣的死路中。相對的,草書則藝術性強,束縛性較弱,而隨意性與自由性高。草書常因書寫者不同的激情程度而有不同的表現,是一種最能顯現個人情采的書體。

草書二 風格發展簡史(章草--漢至明)

1、章草

青川木牘

關於草書起源的時間,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序》、趙壹《非草書》、晉代衛恒《四體書勢》認為起于秦末漢初。又漢代崔瑗《草勢》說,秦時常有戰爭,文字使用甚繁,略小篆而作隸書,然隸書猶尚緩拙,乃作草書以求流變,可見秦時已有草書,是在篆書與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我們觀察戰國晚期以及西漢初期《青川木牘》、《天水秦簡》、《雲夢秦簡》、《馬王堆帛書》、《江陵鳳凰山木牘》、《阜陽漢簡》、《臨沂漢簡》等實物,尚未發現真正成為有系統的草書體,但確實能夠看出由篆書到隸書一系列「草化」的足跡,證明草書在這一個時期僅是萌芽階段。

史書又記載,漢武帝(西元前140—前88年在位)至元帝(西元前48—前33年在位)間有史游其人,作急就章,杜度即以此種草書知名,章帝(西元76—88年在位)極好其書,因名章草。史游生卒年不詳,曾任黃門令,西漢中期人;杜度生卒年亦不詳,曾任章帝齊國相,東漢初期人。由此可知,西漢中期已有專人書寫草書,因此留名,到了東漢初期,草書已完全成熟,名為章草。從出土的西漢中期到東漢時期的《居延簡牘》、《武威簡牘》、《地灣簡牘》、《破城子簡牘》 來看,許多字體結構上極趨簡化,用筆乾淨利落,線條飛動,仍保留隸書的「波磔」;相同的字,相同的部首,已可看到一定的規範,證明這種字體在當時已經約定俗成,廣為流傳。目前傳世有史游《急就章》、章帝《千字文斷簡》二件作品,實為偽託不可信。

章草形成後,東漢末期興起一股草書熱潮,章草成為文人競習的對象。章草從日常實用的領域脫離出來,進入了藝術廣袤的天地,一批喜愛草書的書法家已達到如癡如狂的地步。崔瑗(西元78—143年)、崔實、張芝、張超、徐幹、蔡邕等皆專精章草,可惜幾乎都無作品流傳。最為傑出的有張芝。

地灣簡牘二

破城子簡牘四

急就章 史游

千字文斷簡 章帝

張芝(?─約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人。書學崔瑗、杜操之法,以臨池學書,池水都成墨色而著稱,並被後人尊為「草聖」。張芝現存《秋涼平善帖》刻本,又稱《八月帖》(見圖)。用筆古樸含蓄,圓潤健勁,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變,自然流暢,是張芝章草的代表作。另有《淳化閣帖》中署名張芝的《冠軍帖》,屬於今草,有連綿狂草之意,從筆勢形體來看,應屬後人所書,為依託之作。

八月帖 東漢 張芝

冠軍帖 東漢 張芝

急就章 三國 皇象

魏晉南北朝時期,章草仍然流行,擅書者甚夥,皇象、韋誕、曹操、鍾會、衛瓘、索靖、陸機、張華、杜預、王導(西元276-339年)、王羲之、王獻之、蕭子雲等人皆名列史冊。其中以皇象、索靖、陸機名氣最大。

皇象,生卒年不詳,三國吳廣陵江都人,字休明,師承杜度,尤善章草。傳世作品有《急就章》,是章草中較可靠又權威的作品。此帖字字獨立,嚴謹而規範,結體工整簡約,有牽絲連帶,但不過份誇張,純是隸書體勢,燕尾明顯,為章草字體穩定的典型。另有《文武帖》、《頑闇帖》二帖。

文武帖 三國 皇象

頑闇帖一 三國 皇象

索靖(西元239—303年),字幼安,敦煌人。張芝之姊孫,傳張芝草法而形體不同,稱自己的字勢為「銀鉤蠆尾」。其書特點用筆渾厚圓熟,結體遒密而峭拔,為極具魅力之書家。《出師頌》和《月儀帖》、《載妖帖》、《七月帖》為其傳世法帖。

出師頌 晉代 索靖

月儀帖 晉代 索靖

平復帖 晉代 陸機

陸機,(西元261—303年),字士衡,西晉吳郡人,工文章,擅草書。可惜在當時文名過大,掩蓋過他的書名。目前遺留有《平復帖》,內容是寫給病重朋友的問候書札。該帖用禿筆書寫,字體古拙,草法獨特,介乎章草與今草之間;收筆燕尾含而不露,意態高遠,筆意從篆書中來。《平復帖》為第一件流傳有緒的名人墨跡本。至今晉人手澤幾於無存,此帖獨存益顯其彌足珍貴。

唐宋時期,受到今草影響,章草備受冷落,書家不以學習章草為事,作品偶見於民間書手,此類作品可見於敦煌卷子《因明入正理論後疏》、《妙法蓮華經玄贊卷六》等。元明時期,復古思潮興起,章草再度受到重視,頗有中興之勢。但因時代所限,所見不廣,以臨摹前人《急就章》為主要學習對象,加以參入行、楷書的筆法,且更強調波磔,成為時代的特色。代表人物有趙孟頫、鄧文原(西元1258—1328年)、康里巙巙、宋克等。清朝時期,章草又進入另一個黑暗期,未有以章草名家的。有清之後,埋藏於地下的資料紛紛出現,書學來源日廣,書家取捨益多,方有專精章草名家出現。代表人物有沈曾植(西元1850—1922年)、王世鏜(西元1868—1933年)、余紹宋(西元1882—1949年)、卓定謀(西元1882—1965年)、王蘧常(西元1900—1989年)。

千字文 元代 趙孟頫

趙孟頫,傳世章草作品有《急就章》、《千字文》。《急就章》臨皇象《急就章》,用筆輕重有節,強調波磔,氣勢不凡。《千字文》,結體端莊大方,用筆凝重而不流於拘緊。

鄧文原(西元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稱素履先生,綿州人。工書法,師法二王、李邕,擅楷書、行書、章草,與趙孟頫、鮮于樞齊名。傳世作品《急就章卷》,整體典雅挺秀,用筆細勁,結體修長,雖是臨皇象《急就章》,卻有個人面目。

康里巙巙,章草代表作有《書李白詩卷》。特點是通篇運筆俐落,筆勢放縱,燕尾極具誇張,有粗頭亂服之美。

宋克(西元1327—1387年),字仲溫,長洲(今蘇州市)。工書,其楷書、草書二體,師法鍾繇、王羲之;最擅長章草,師法皇象,能師古出新,自成面目。他的章草在明初影響很大。代表作有《急就章》、《孫過庭書譜》、《草書進學解卷》。其特點乃將章草字體由扁勢變為修長,起筆、收筆用隸法變為行楷之法,表現出結體險勁,運筆流美的風格。

草書三 風格發展簡史(今草-漢至明、狂草-唐至清)

2、今草

今草,又稱小草,它是在章草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是草書中流行最廣的一種書體。相傳後漢張芝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波磔筆畫,使字外出鋒的波挑,變為向內呼應的收筆;上下字之間的筆勢牽連相通,偏旁相互假借,甚至有了字型大小攲正的自由放縱,比章草更便利書寫,形成所謂的「今草」。張懷瓘《書斷.書斷序》中說:「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意兼包。」即是說明了章草變為今草的過程,也說明了今草與章草的不同。

今草誕生後,就特別受到書家的重視,尤其經過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晉代文人繼承並發展了張芝始創的草書,風格面貌為之一變,今草的體式已完全成熟,得以放出異彩,成為草書的標準。晉朝之後,今草的風貌基本上已跳不出二王系統的籠罩。各朝重要書家除二王之外,南北朝有王慈,隋有智永,唐有孫過庭、賀知章、李懷琳,五代有楊凝式,宋有米芾、薛紹彭、宋高宗,元有趙孟頫、鮮于樞、康里巙巙、饒介,明有文徵明、李東陽(西元1447—1516年)、王寵,各自名重一時。以下擇要介紹之。

宦遠帖 晉代 王羲之

王羲之,草書史上發展關鍵人物之一,他的草書作品有兩類,一類是章草,一類是今草。章草傳世甚少,今日能見的只有刻本《豹奴帖》一種。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還是在今草。作品有《初月帖》、《宦遠帖》(見圖)、《寒切帖》、《此事帖》、《七月都下二帖》、《妹至帖》、《旃罽帖》、《瞻近龍保二帖》、《行穰帖》、《游目帖》、《長風賢室四飛白三帖》、《上虞帖》、《其書帖》等鉤摹墨跡本;還有《十七帖》刻本,以及大觀、淳化閣、寶晉齋、鬱岡齋、平遠山房諸帖所刻王羲之法帖等等。

《宦遠帖》,用筆灑脫,氣勢連貫,氣息悠然。字形或大或小,或輕或重,或縱或橫,或斷或連,隨筆勢建構,皆疏密有致,跌宕錯落,體現了王書妍美流便的新體特色。

《十七帖》以卷首有「十七」二字,故名為《十七帖》。它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收王羲之二十九通尺牘的連卷。真跡久佚,歷代翻刻本極多,以「敕字本」及「賀本」為優。存世主要有一百三十四行的「唐拓本」;《青李帖》失兩行,殘六字的宋拓本;缺《朱處仁帖》、《十七帖》等共十行八十八字的北宋拓本。《十七帖》歷來被奉為草書圭臬,是章草轉為今草的代表作,習草者莫不從此帖入手。唐代孫過庭《書譜》把王羲之、張芝與鍾繇三人的書風作比較,其結果是比雄放肆恣的張芝,王書穩重有餘;比穩重平和的鍾繇,王書肆恣開張。由此可見王羲之的草書繼承前人又有創新,妙得中和。從這裡也可了解王羲之對今草的重要性與此帖的地位。《十七帖》的特點是運筆平和含蓄,不激不厲;筆畫轉折分明,線條準確細膩;字字獨立,筆斷意連,但是氣勢雄逸;字間的大小長短、俯仰向背都能自然和諧,表現出王羲之盡善盡美書風的追求。

王獻之,傳世草書作品數量遠不及王羲之那樣豐富,在草書史上的名氣卻不讓其父。唐張懷瓘《書議》說:「子敬年十五六時嘗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這一段議論道出了子敬的卓越識見,後來王獻之書風的發展,也正如自己說的「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往「改體」的路上前進。所謂的改體主要針對改變章草的拘緊,使今草更加流美通暢。今觀王獻之作品確實走筆如風,酣唱淋漓,活潑飛舞,一筆相連數字,逸氣縱橫,遠比王羲之更放達,有別於王羲之的一種風韻。張懷瓘《書斷》的一段話評王獻之書法之美,他說:「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字拘制則,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游,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實在是深知王獻之的中肯之語。目前王獻之的作品有墨跡本《送梨帖》,以及收錄於《餘清齋帖》的《蘭草帖》刻本,與《大觀帖》卷十、《淳化閣帖》卷九諸帖。

王慈(西元451—491年),字伯寶,王僧虔子,南朝齊臨沂人,官至侍中冠軍。史稱其擅行、隸書,今存作品則以《萬歲通天帖》中的《郭桂陽帖》、《汝比帖》、《柏酒帖》三帖草書知名。王慈繼承二王書風又極具個人色彩,特點是重視筆意而不求字形完美,有誇張之態卻不失法度,運筆大膽迅疾如風掃葉,線條粗細參差而以渾厚為主,善於側鋒取勢有爽朗俐落之氣。

真草千字文 隋 智永

智永,吳興永欣寺僧,南朝陳至隋年間人,生卒年不詳。俗姓王,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曾經在山陰永欣樓上學習書法三十年,寫有《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當時的浙東諸寺,各施一本。有「鐵門限」、「退筆冢」佳話。今所傳《真草千字文》有二:一是紙本墨跡卷,唐時流傳至日本,為小川簡齋氏所藏;一是宋大觀年間刻於陜西西安刻本,即「關中本」。智永兼善諸體,而於草書最優,觀其《千字文》,字形平和安穩,字勢內斂含蓄,顯露出婉約柔美,秀潤圓勁的風格。其功績在於總結和傳播二王一脈的書法,進而為唐代的王學高潮奠定深厚的基礎。

書譜 唐代 孫過庭

孫過庭,字虔禮,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一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或作富陽(今浙江富陽)人,生卒年不詳,大致生活在武則天時代。出生寒門,仕途坎坷,最後客死洛陽。生前書名不顯,死後備受肯定。《書譜》是他的傳世巨著,也是他的書法理論結晶。就他的書藝來說,《書譜》凡三千五百餘言,煌煌大論,至始至終無一懈筆,可知孫過庭的基本功力深厚;全篇筆調起伏變化,前呼後應,看似隨意,卻又不失法度。尤其書寫自己的理論作品,更有一氣呵成,進入了一個心手雙暢的絕妙佳境。前人論孫過庭書一致的看法是他已入王羲之堂室,此言極是。秀美飄逸,流暢典雅乃深得二王真諦,而剛斷鋒利,破碎生辣的一面,倒是孫過庭自家風貌,又別開了一層新境界。《書譜》書、論具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堪稱絕世雙璧。

孝經 唐代 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唐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善草、隸書,與張旭齊名。與李白知交,為「酒中八仙」之一。傳世墨跡有《孝經》。《孝經》之作,縱筆快速而爽利,氣勢連綿奔騰,若行雲流水而有飄飄欲仙之姿。雖屬小草字字獨立,卻一筆書下牽絲縈回。筆法上則中鋒側鋒互見,尖圓方筆並施,表現出一種奇特的組合效果。其特點來自於晉人風韻,但將含蓄蘊藉轉為狂放外露,此與孫過庭《書譜》有異曲同工之處,代表二王書風在唐代的變化。

致通理當事屯田尺牘一 宋代 蔡襄

蔡襄,草書得力於懷素與周越,他的草書,沈括《夢溪筆談.技藝》說:「古人以散筆作隸書謂之散隸。近歲蔡君謨有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整體而言,蔡襄的草書筆勢流利飛動,筆意精到淡雅,然所作不多,主要有《陶生尺牘》、《致通理當事屯田尺牘》、《思詠帖》、《虹縣帖》等。

論書帖一 宋代 米芾

米芾,行書跳蕩多姿,迥立於時代高峰;草書則一反常態,大多以沉著安逸,溫文爾雅的筆調書出,偶有大草,亦屬少數。傳世作品有《論書帖》、《元日帖》、《吾友帖》、《焚香帖》、《中秋登海岱樓作》。

趙孟頫,各體皆精,流傳的作品極多,以行草書為大宗,純粹草書反而少見。其草書以王羲之《十七帖》為學習對象,只是書寫的更加圓熟,如同其它書體風格一樣,儒雅平和,深得古法三昧。傳世作品有《陶潛詩帖》、《吳興賦》、《補唐人臨瞻近帖》、《保母磚跋卷》、《二體千字文冊》等。

鮮于樞,其書法在元代與趙孟頫並稱「二雄」。擅行、草書,以草書最具聲名,成就凌駕於趙孟頫之上。草書學二王與懷素,主張寫草書必須以懸腕為之,故能腕法圓轉,筆勢飄逸放縱。傳世作品有《唐詩卷》、《論草書帖》、《草書千字文》、《歸去來辭》等。其中《論草書帖》,多用晉法,古穆渾厚;《唐詩卷》則參入唐人大草之法,筆勢跳躍,姿態開闊。

論草書帖 元代 鮮于樞

唐詩卷 元代 鮮于樞

草書詩軸 明代 文徵明

文徵明,精小楷、行草書。草書學懷素、黃庭堅。為人拘謹內斂,一絲不苟,書如其人,用筆不誇張,字體不變形,不逞奇尚怪,平中見奇。傳世作品有《答陳汝玉書》、《晴明帖》、《千字文》、《草書詩軸》等。

3、狂草

狂草,又稱大草,是唐朝張旭、懷素在晉朝王獻之連綿的今草基礎上發展為更縱肆、更誇張的新型草書。以其筆勢連綿環繞,字形點畫變化無跡,章法布白不受拘束,有驚蛇走虺,驟雨狂風之意而得名。

狂草是草書發展的最後階段,可說是草書中的草書,基本上已遠離了字體的實用性,而有較高程度的藝術價值,也是一種最能逞才抒懷的書體。此書體建立之後,已牢牢地成為書家們必經的一道山門,多數書家縱情於此,又能自出機杼,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張旭、懷素以後,以狂草聞名多矣,重要的有高閑、蘇舜欽(西元1008—1054年)、黃庭堅、趙佶、吳說、陳璧、解縉(西元1369—1415年)、張弼(西元1425—1487年)、祝允明、陳淳(西元1483—1544年,一作西元1482—1539年)、徐渭、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擔當(西元1593—1673年)、宋曹(西元1620—1701年)、許友等等。以下擇要介紹之。

唐 張旭 肚痛帖

冠軍帖 唐 張旭

自言帖 唐 張旭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唐吳(今江蘇蘇州)人。官左率府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唐開元初,與賀知章、包融、張若虛皆有名,號吳中四士。性嗜酒,與李白、賀知章等人有「飲中八仙」之稱。尤精草書,傳其常於醉中以頭濡墨而書,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世人有「草聖」之譽。張旭的作品傳世可靠的僅有楷書《郎官石記》、《嚴仁志》,草書則難以斷定,有《古詩四帖》、《自言帖》、《肚痛帖》、《冠軍帖》、《晚復帖》、《草書帖》、《千字文殘石》、《波羅密多心經》等。這些作品中,《古詩四帖》、《自言帖》為墨本,其餘僅存刻本。以《古詩四帖》、《肚痛帖》、《冠軍帖》的筆勢雄偉奔放,意氣縱橫自如,不可端倪,有如「印印泥」、「錐畫沙」的線條特質,最能傳達張旭那種寄託懷抱,激發感情,不拘成法,時出新奇的書風。

懷素(西元725—785年,一說西元737—799年) ,字藏真,俗姓錢,自幼孤貧,出家為僧,為玄奘門人,唐長沙(今屬湖南省零陵)人。在事佛之餘,愛好書法,因無錢買紙,就種芭蕉,以供揮灑。他用漆盤練字,把盤子都磨穿了。廢棄的筆頭也堆積成丘,於是專門造墳葬筆,號曰「筆塚」。其書學張芝、鄔彤、顏真卿,自稱其草書出於張芝與張旭。性情疏朗倜儻,不拘小節,喜好喝酒,常乘酒酣興發,揮毫疾下。懷素時人稱之「狂僧」,與張旭合稱「顛張醉素」。傳世作品有《自敘帖》、《聖母帖》、《小草千字文》、《大草千字文》、《秋興八首》、《食魚帖》、《藏真帖》、《律公帖》、《苦笋帖》等。最負盛名的作品《自敘帖》,是懷素的自傳。前半部述及他本人的學書經歷,寫來飄逸瀟灑,從容不迫;到後半部時人的評價則活潑飛動,狂態畢露。總體來看,《自敘帖》顯現了一種疾風驟雨式的抒情方式,其過人處正是使用了那圓轉流利,一洩千里的筆觸,建立高度自由的生命形式。這種形式,為後世立下了不滅的典則。

自敘帖

大草千字文 唐 懷素

花氣薰人帖

黃庭堅,宋朝草書第一人。草書師法張旭、懷素、高閑、周越等。其書體勢外拓開張,如長槍大戟,左右輻射,旁若無人;結字奇峰危聳,詭異變幻,意態縱橫;線條則凝練蒼勁,圓勁飛動。《花氣詩帖》、《諸上座帖卷》、《李白憶舊游詩》、《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劉禹錫竹之詞卷》是他的狂草代表作。

草書千字文 宋代 宋徽宗 趙佶

趙佶(西元1082—1135年),即宋徽宗。他是一位才情極高的皇帝,工書善畫,以瘦金書體名留青史。實際上他還兼擅大草,源出懷素。作品有《千字文卷》、《掠水燕翎詩團扇》。《千字文》筆法精熟,至始至終,無一懈筆。以側鋒取勢為主,線條流宕飛揚,字形安排隨意,大小參差,深得懷素之風。《掠水燕翎詩團扇》與《千字文》格調一致,但是多了圓潤瀟灑的氣息。

徐渭,(西元1521—1593年),字文清,更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清藤道士,或署田水月,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詩畫俱佳,書法能追求新意,不流於俗。以繪畫寫意之法接移於草書創作,別具一格。他的草書縱意縈繞,雜以點法,奔放豪邁,行間布白隨意參差錯雜,通篇又行氣貫注,渾然如畫,純以神韻勝。作品有《書杜甫秋興八首》、《草書論書法卷》、《草書七律詩軸》、《草書七律詩軸》等。

祝允明,其小楷、行、草書皆善,狂草書尤為當世所重。他的作品極具藝術魅力,天風海雨般的氣勢,連綿跳動的筆觸,顛逸狂縱的字型,疏密互補的章法,彷彿是一曲激昂的樂歌,與張旭、懷素、黃庭堅同傳一脈。《雜詩書帖》、《草書自書詩卷》、《草書琴賦卷》、《前赤壁賦》、《閑居秋月詩卷》皆其傳世之作。

臨古法帖 清 王鐸

王鐸,明末清初化古創新的大書家。其運筆險勁沉著而多變,尤其特別注重墨色的調和,起筆濃重,運筆時往往由濃到淡到枯,一任自然,將草書的抒情性表現的淋漓盡致。整體來說,蒼茫雄強,筆勢奔騰,極富陽剛風格。草書作品有《草書錄語軸》、《草書詩卷》等。

高適五律 清 傅山

傅山,明末個人抒情書風的總結者,也是表現狂放書風的極至者。他的草書不追求流俗之美,甚至不理會傳統規範。大筆濃墨,縱橫牽繞,不注重使轉提按、點畫形態,連章法佈局也不刻意經營,純任信筆所之。完全注重個性宣洩,擺脫技法規則束縛,可說是傅山最常見的創作方式。其作品有強烈的個人性格特點。代表作品有《草書臨帖軸》、《草書五古軸》、《草書孟浩然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