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碎江南二胡河图:社会发展史新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2:15:01
社会发展史新说 <<上一篇 >> 作者:宣扬社会化 提交日期:2008-7-4 21:43:00 | 分类:未分类 | 访问量:157
一般地,当我们研究分析社会发展历史及社会发展阶段的时候,总会运用一个基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并且把社会发展阶段一般地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其中一条主线就是剥削和阶级斗争。以上观点虽然是正确的,并且是经过过去的历史阶段所证实的,但对于我们人类社会已经出现和将来将要出现的一些现象,却无法作出有力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分析方法,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更深层、更简单的现实出发,来重新观察我们的社会史。
一、 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的需要。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无论如何大,也无法改变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有力地说明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然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它不可能也不应当是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生产关系,而只能是人们的各种需要。社会生产由社会消费需求拉动,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由人们的需要来推动,由人们的需要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由此可见,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都必须通过人们的需要来实现,因此人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二、 社会关系系统的开放度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另一标志
  我们过去把社会过程一般地分为原始社会(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分法的主线是剥削和阶级斗争。但是,当我们暂时抛开剥削和阶级斗争观点,而从社会关系系统的开放度的角度来观察时,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另外一种看法。
社会关系系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由构成这些关系的各种因素所组成的关系系统。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社会关系系统由简单的、狭隘的、封闭的构成方式,不断地向着复杂的、深广的、开放的构成方式演进,在进行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分离、分化的同时,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又越来越相互依存(联系),相互制约,整个人类社会又越来越融合为一个整体。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的演进过程中,从人类社会关系基础方面来划分,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族氏化社会、地域化社会、社会化社会。
所谓族氏化社会,就是以族氏血亲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基础,以族氏利益为中心的社会。处于族氏化社会阶段的主要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把原始社会归属于族氏化社会,是因其本身特征就是以氏族,氏族公社,部落联盟为基础的氏族社会,而把奴隶社会归属于族氏社会,则是因为奴隶社会是氏族部落向外扩张的产物,在奴隶制国家确立后,并未改变其统治阶级主要的社会关系基础,即族氏血亲关系和以族氏利益为中心。而此时奴隶仅仅被看作“工具”,对“社会关系”并不具有参与权。
所谓地域化社会,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系统以地域为基础,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社会。处于地域化社会阶段的主要是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的解体,不同氏族的人们相互杂居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自然部落。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再以狭隘的族氏血亲关系为基础,而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结合成农村公社。与地域化社会相对应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力。在地域化社会,家族,血亲关系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但在整个社会中已不再占主导地位。
所谓社会化社会,就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服务为特征,人们的社会关系以整个社会为基础,以社会利益为中心的社会。当代,处于这一社会阶段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与其相应的是现代大工业、现代科技、信息产业,以及现代化管理为支撑,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大家知道,当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市场化是社会化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和核心手段,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以市场为纽带而相互联系,而且人们的社会关系系统越来越成为整个世界。在承认个人合理需要和自由的同时,社会利益高于一切,以社会利益为中心是社会化社会的本质特征。
三、 社会关系系统的开放度,决定社会行为。
 归根接底,人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们的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系统。
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系统,就必然会出现相应的社会行为。影响个人行为的因素很复杂,但最基本的有这样两个方面: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各方面的素质因素(生理、心理、知识、道德思想等)及其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身份、角色等);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个人所处社会关系系统及其特点、自然因素。由个人需要产生个人行为,并受上述两方面因素的严格制约。个人行为又可分为纯粹的个人行为和可引起社会关系发生的个人行为,对于可引起社会关系发生的个人行为,从其本质意义上说,它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一般地,人们的需要总是表现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并受这种关系的制约,表现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他对周围现实的关系,人的需要总是具有社会性的,因为需要本身是在社会中产生,并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现实条件下产生的人的需要,并通过人有目的的活动来实现这种需要的行为,也就是说,人们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就必然相应做出什么样的社会行为。
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系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封闭到复杂、开放的演进过程,同时,人们的需要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需要是不同的,因而也必然会作出不同的社会行为。由于决定人们社会行为的是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系统,因而在不同开放度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必然会出现相应的不同的社会行为。
四、 社会秩序需要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既体现出不同的个人需要,也体现出不同的社会需要。所谓社会需要,就是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关系系统,为了维持本身的存在,稳定和延续,而形成或体现的必然需求。这种需求既有从前阶段继承的,又有本阶段所形成或衍生的,它是人们之间的各种需要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它既包括社会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包括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既需要与之相应的生产力水平,又需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个人必须服务、服从于社会需要,才能实现其需要。由于人们之间的需要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为维持社会状态稳定,就要求维持社会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由此形成(或衍生出)社会秩序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这种秩序需要的形式是不同的。
在族氏化社会阶段,人们之间的关系,以狭隘的族氏血亲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基础,由此决定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基本的主要方式只能是实行“族治”。在原始社会氏族内部,为了维护集体的生存和利益,平等、忠诚、勇敢、团结互助等成为氏族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否则,这个社会集体就难以存在,个人也将无法生存下去。氏族内部成员的共同准则,体现了与之相应的以整个氏族利益为中心的“族治”这样一种社会秩序需要;同样,在部落和部落联盟内部,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利益,也体现了“族治”这种社会秩序需要;可以说如果不实行“族治”,那么,人类社会将不可能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发生以及剩余产品的出现,人类逐渐步入到奴隶社会。奴隶最初来自战争中的俘虏,战俘曾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奴隶社会的产生是氏族部落向外扩张的产物。在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奴隶制国家又是维护本族的生存和共同利益的代表者,因此,奴隶制的本质是一族对别族人们的压迫、统治和剥削,为维护奴隶制这种社会状态的稳定,也必须实行“族治”,虽然在本族内部存在利益关系和地位的不平等。随着债务奴隶的出现,奴隶制社会动摇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统治秩序需要的基础“族治”,并使其逐步步入封建社会。
处于地域化社会阶段的主要是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社会的解体,人们之间逐步地打破了狭隘的族氏血亲关系,形成了不同血亲关系的人们相互杂居、相互融合的自然村落,进而以有限的地域关系为基础,而不再以族氏血亲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基础,从而使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地域为特点,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由此决定,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基本形式只能是“人治”。在地域化社会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与其相对应的是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在一个大的地域结构之中包括许多小的地域结构,而在小的地域结构中又包含着许多更小的地域结构。)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很难经常在不同的地域间流动,同时,传统的族氏血亲关系依然是人们之间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在同一地域内不同姓氏之间的相互通婚,相互交往,则加强了同一地域内人们之间关系的相互融合,从而在每个地域结构内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关系系统,在这种关系系统中,心理排外、利益排外是很自然的事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则减少了其对外部的依赖性,所有这些,都限制了人们在不同地域间的相互交往。同一地域范围内,在人们之间关系相互融合的同时,财富、权位与势力日益相互结合、融合生长,成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所形成的人情网、关系网,则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部分,所有这些,构成了个人之间、势力之间、个人与势力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又相互斗争、相互冲突的格局,其实质则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以财富和权位为目的所进行的争夺和占有。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所形成的社会秩序需要的基本形式,必然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治”,虽然这种“人治”是代表着一定的集团(或势力)的利益。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秩序演进中,专制主义是“人治”这种秩序形式的最高级形式。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系统受地域条件的限制,人们可供选择的空间比较狭窄,而同一地域内各种社会关系既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相互冲突,因此,人们从自身需要出发,更多地考虑自身周围的利益因素,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以社会公平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虽然实现社会公平曾是大多数处于社会低层人们的梦想)。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否定社会公平,其结果必然是个人以权势为基础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来保障社会统治秩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地域条件的限制,进而向社会化社会过渡。
处于社会化社会阶段的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化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系统以整个社会为基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使整个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日益社会化,同时整个社会的分离、分化加速,使得人们的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人们不再单纯地考虑自身周围的利益因素,而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择自身的位置,从自身需要出发,以此决定自己的社会行为,由此决定,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基本形式必然是“法治”。由于社会主体的多层次和复杂多样性,社会成员数量的空前膨胀,单个社会成员行为自由度的提高,各种社会主体自主性的空间越来越大,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力量的不稳定性越来越大,传统的以“个人”为中心,以“权势”为基础的“人治”统治方式已无法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必须代之以“社会利益”为中心的“法治”方式,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社会主体和社会成员的行为的规范化。“法治”作为社会化社会秩序需要的基本方式,其核心就是否定以“个人利益”危害“社会利益”,并体现社会公平。唯其如此,才能保障社会化社会状态的稳定、发展和延续,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五、 计划经济的地域化特征。
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方式并不适应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现在,许多曾经实现计划经济方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转而实行市场经济方式。过去,曾有部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之所以不适应于经济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而这种不适应,不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而是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水平。但是,当我们从社会关系系统的开放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计划经济的时候,却得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计划经济仍然处于地域化社会阶段。
首先,计划经济体制是政企合一的政治经济体制,由政府按行政区域和行业管理经济,其结果是使社会经济生活与行政地域结构相结合,使每个行政地域结构和单位都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关系系统;其次,由于这种经济体制的封闭性,使得人们很难在更为广阔的地域范围内选择自身的位置,并使人们的利益关系同“具体”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主体”紧密结合,从而把人们的利益范围限制在比较狭小的空间内;再次,作为地域化社会阶段的生产组织形式,即农村中的田庄和城市中的行会组织不仅没有被打破,而且还得到了强化,这突出表现在农村中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和城市中类似于行会组织的行业主管局;次之,社会经济生活与行政地域结构相结合,限制了不同地域结构间的人口流动,形成不同地域间的利益分割和人们的心里排外,利益排外现象;最后,作为地域化社会阶段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基本形式的“人治”方式,依然得到了延续,并且成为阻碍“以法治国”的直接原因。
计划经济产生的理论依据是:社会生产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的社会性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占有,并由社会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和分配,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行计划经济的结论。事实证明,社会占有不等于国家占有,而国家对生产的计划管理也并不能代替生产的社会化。
六、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社会的客观要求。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形式则是从地域化社会阶段向社会化社会阶段过渡。第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了社会关系系统由封闭向开放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给人们提供的条件,使人们的利益范围、选择范围、活动范围迅速扩大,使人们的社会关系系统由狭窄的相对独立的单个地域结构,将逐步变为以市场为纽带的整个社会。第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了社会经济生活社会化的客观要求。社会发展到社会化社会阶段,不仅在生产领域,而且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社会化程度都在加深,用传统的计划管理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化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人们需求迅速变化的要求。第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社会“以社会利益为中心”的客观要求。通过市场使生产要素等资源实现了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利益;同时从制度方面保证了社会化社会“以社会利益为中心”的物质基础,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财产所有制形式依然得到了保护。第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了社会化社会分配形式的要求。由于“以社会利益为中心”是社会化社会的最本质特征,因此,劳动的概念不应仅仅限制在具体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一切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活动都应称之为劳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则体现其社会劳动价值。与社会化社会相对应的分配方式是指按人们对社会的贡献大小程度来满足其个人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体现了这种要求。在承认个人合理要求的同时,提倡无私奉献社会,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要求。最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坏了形成“人治”的社会环境基础,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虽然都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质的差别:一方面,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利益为中心的社会,“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资本主义社会却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社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资产阶级专政,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社会主义国家则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镇压和打击一切危害社会利益和公共秩序的行为,体现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本质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拥有社会化的形式,却延续着地域化社会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延续着否定社会公平的行为准则,所以说,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社会,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才是真正的、成熟的社会化社会。
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系统及其各因素以人为中心而使社会关系系统不断开放的过程。把社会关系系统的开放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另一个标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发展史,对于我们研究分析和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
 2001年7月20日


 (以上内容中,有些个别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