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遵:民间传说:骡子为什么不会“叫”,也不会“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41:05

 

 

民间传说:骡子为什么不会“叫”,也不会“生”?

 


      #thisismycontent img{border:1px solid #DDD;padding:8px;margin:10px auto;text-align:center;clear:both;}.onhandled{border:1px solid #99CC00;}       这还是一则王莽撵刘秀时发生的民间传说故事。       在黄河北岸,刘秀被“蝼蛄救命”、被“桑树解困”,那都是夏天发生的事情。转眼间进入秋天,天气渐渐变凉了,刘秀由风餐露宿,转入向偏远的庄户人家借宿,这样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天傍晚,他来到远离城镇的一庄户人家门口敲门,请求借宿一晚。主人打开院门一看,见一高大陌生人站立门口,有几分“狼狈”像。刘秀自然不能暴露“身份”,只说是远道路过。庄主见刘秀态度和善,就请他进来。       这家主人做了些粗茶淡饭,请刘秀食用,边吃边聊。借着油灯的黄光,庄主见刘秀虽衣冠不整,衫履破旧,但谈吐间流露出“非凡气质”,庄主暗思:此人绝非等闲之辈。晚饭之后,庄主又备些温热水请刘秀做些简单洗漱,并拿出家里最好的床被让刘秀睡觉使用。这天夜里,是刘秀被王莽追杀以来睡的最舒服的一夜。       第二天一早,庄主准备了一桌上等饭菜,刘秀吃过以后连连表达感谢之情,庄主也是满心欢喜。临行前,庄主把家里仅有的“重要农业生产工具”----一匹大青骡送给刘秀,请他在路途当中骑行,刘秀喜出望外,又是一番感谢的话语,然后骑上大青骡,告别庄主,登上了新的征程。      骑着骡子赶路,虽不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但比起徒步快了许多。走着、躲着,不知不觉到了中秋时节。夜晚,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刘秀借着夜晚亮月的光照,加快了进程。一天晚上,正在走着,大青骡突然大叫起来,原来这匹骡子已“临盆”了,要“产子”了,骡子大叫是要“下崽”的“前兆”。这时,刘秀有些害怕了,夜深人静,骡子的叫声极容易被追兵听到,后果很严重。于是他说:骡子呀骡子,别叫了,会把追兵吸引过来的。这骡子一听刘秀说话,再也不叫了。又走了没多远,大青骡不走了,并卧在地上准备“生产”,刘秀更害怕了,追兵离他们不远了,骡子这一停下来“下驹”,有可能成为王莽的“俘虏”。于是,他又说:骡子呀骡子,就别“生”了,不然,你我都有性命之忧。这骡子听刘秀这么一说,就立刻站了起来,“下崽”的意识顿时全无,驮着刘秀小跑起来。刘秀转念一想,骡子这么忠诚于俺,不能让它“绝后”。于是又说:骡子呀骡子,不会让你“断子绝孙”的,以后就由驴和马一块儿替你生育后代吧。从此以后,骡子不再生育,驴和马就有了给骡子生育后代的“额外”任务,而且生下的骡子也不会叫了。       有了“真龙天子”亲口“封令”,这驴和马倒也十分卖力,生下的骡子高大、健壮、体型匀称。不过,有趣的是:“驴爸、马妈”、“马爸、驴妈”生下的“骡孩”长相有别,最明显的特征是“骡子”的耳朵。“驴爸”和“马妈”生下的“骡孩”耳朵像其“驴爸”,耳朵长,通常人们把它叫做“驴骡”;“马爸”和“驴妈”生下的“骡孩”耳朵像其“马爸”,耳朵短小,通常人们把它叫做“马骡”。如今,生活在农村的人们还能经常见到“骡子”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也能在一些拆迁工地上或城市近郊见到“骡子”拉运一些“建筑材料”。      骡子作为“军品”,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发挥过极大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高级将领在战场上所骑的威风凛凛的“战马”,其实就是“骡子”,说是“战骡”更准确一些。我们看一些纪录片发现,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接受检阅的马拉炮车方队,实际是“骡”拉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