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福晋:从“蚁穴”攻破学问的千里之堤——读黑格尔《逻辑学》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7:16

从“蚁穴”攻破学问的千里之堤

——读黑格尔《逻辑学》的启示 

  初入学术领域,书目上的书数不清,这时候再碰到艰涩深奥的大部头经典著作,一时啃不动,怎么办?

  中国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我看来,无论多么难啃的书,都会有一个软肋,都会有一个容易理解、容易突破的地方,都可能有一个与你的实际经验有联系的地方。找到这个突破点,就好办了。你会感到轻松愉快,读懂它之后信心也会有所增加。何况,你找到一个容易理解的地方,还可以接着找。从点连线,进一步分析作者表述的基本方法,找到作者思维的基本途径,那就是找到了“蚁穴”,你面对的“千里之堤”,沿着作者的基本思路,立即有可能瞬间崩溃。

  非哲学专业的人,要想从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汲取思想精华,难免觉得困难。可以将它放在案头,工作累了,时不时翻一翻,看不懂的就溜过去。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突然眼前一亮,一个“蚁穴”找到了!

  “从结果到结果的无限进展,和从原因到原因的后退,完完全全是同一个东西。在后退追溯中,原因变成了结果,它又复有另一原因;反过来,结果也将同样变为原因,它又复有另一结果。”

  这段话多么浅显明白!

  这是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第三部分“现实”中的第三章“绝对的对比”中写下的,不但浅显明白而且极富启发意义。

  这不是一个一般的“蚁穴”,而是一个“四通八达的蚁穴”。在《逻辑学》第一部分的第一章,黑格尔写道:“量包含连续性和分立性两个环节。”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同一个因果连续转换的必然过程。它们在时间轴上“完完全全是同一个东西”。差别在于在时间轴上的方向:向前看是结果链,向后看是原因链。还在于你站在时间点的位置:你把站立的地方看作是结果,那么你向前跨越一步,它就是你新立足点的原因了。

  找到这个“蚁穴”以后,并且从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部分贯通到第三部分了,大堤可能被“冲垮”,啃动黑格尔艰涩难懂的《逻辑学》了。黑格尔论述因果关系实际上是在揭示存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知道他的这个哲学目的就容易理解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了。

  一般来说,很多人在认识事物发生的原因的时候,总是认识到直接原因就算完成了认识过程。而黑格尔说,从原因到原因的向上追溯是无限的,因为认识到的原因也可以被看作是结果,它的上面另有原因。反之亦同。这个哲学思想的价值之一是为我们打开了思维的方向,将思维引向无限。这个哲学思想不但揭示万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且启发我们如何应用这个思想。

  我们试着应用一下吧。与我们生活最近的是气象。气象预报员预报下雨,说因为冷暖空气就要相遇了。但是,气象学家却不会就此罢手。他们会站在时间轴上向后看,看原因的原因:他们还要探索为什么二者相遇会下雨?冷暖空气相遇引发降水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形成这些原因?怎么控制这些原因?由此他们提出人工降雨的办法。他们还会探索冷气团为什么能够形成。冷气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上溯原因的原因是什么?

  环境学家站在时间轴上会向前看,看结果的结果: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降雨量有多少,对地表的影响是什么?对山地的影响是什么?对江河湖泊的影响是什么?次生灾害的次生灾害是什么?由此他们提出环境灾害的预警。他们甚至建立起系统的预测生态学。

  应用黑格尔的这个因果链的思想,还可以用来审视科学家研究成果的“火候”是否到家。达尔文研究物种的起源,只是说是因为自然选择,物种竞争,物种变异。到此为止。至于为什么自然能够选择?为什么物种能够变异?他就闭口不谈了。他只是将物种进化的过程用几个概念加以描述而已。过程的内在机制没有触及到。所以,人们将达尔文的进化论称之为“达尔文的黑匣子”。

  直到有了遗传学、基因理论、双螺旋结构,这才将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的内在机制,才将达尔文的“黑匣子”掀开一个缝,将生物进化解释得透彻一些。

  至于基因为什么能够重组?什么力量形成基因链?进一步微观层次的研究,那是更加高级的境界,分子生物学家已经跨进这个领域。至此可见,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逐层次深入微观领域的因果发展史。这样,我们沿着黑格尔因果链不但能够审视和把握全部生物学发展史的基本阶段,而且有助于我们预测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阶段。只要审视一下我们的研究处于因果链的什么位置,就会看到新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了。追寻因果链是科学研究一条必经之路。当然它作为一个明晰的理论发展框架,也能够帮助我们正视自己思想处在因果链的什么地位。  2011年8月25日《中国教育报》7版  李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