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在朝鲜的评价:理智与情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4:31
理智与情感 安东尼娅•马卡罗 , 朱利安•巴吉尼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英文 对照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精神科医师

说到情绪,大多数人常常都体会过相互矛盾的不自在感觉。一种做法是由它去:我们的感觉只是感觉,没必要为自己辩护,而试图压抑自己的情绪只会有损身体健康。“我不会生气,”伍迪•艾伦(Woody Allen)在电影《曼哈顿》(Manhattan)中说,“但我憋出了个肿瘤。”另一方面,每个人也都会察觉到一些不当或不妥的情绪:别人莫名其妙地冲自己发火的感受,或心怀不应有的嫉妒之情。

或许充分思考过后,大多数人会认同这样一种观点:情绪可能会犯错。然而,他们很可能也会认为,即便自己的情绪不合适,也是无法克制的,所以就这样吧。尽管流行的认知行为疗法可能在宣扬这样一个观点:思想和情绪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改变一面可能会导致另一面也发生改变,但通常情况下,人们依然认为情绪是无法评估、也不可质疑的。

但我们不应把这看作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不加评判地接受自己的情绪,要么否认情绪、拒之千里。我们可以在注意到某种特定情绪、并接受自己正受到这种情绪影响的同时,充分意识到这种情绪是不恰当的,并知道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这种情绪影响下行动。

比如说,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嫉妒同事的成功(这是不应该的),最好警醒的你既能认识到这种情绪的存在,也能认识到这是没道理的,以防愤怒的你酿成大错。问题关键在于,从本能、片面的评价转换为全面、理性的评价。

因此,我们的头脑要负起责任,实时监控和检查心灵的反应和波动。但头脑在这一过程中不应独断专行:一个好的“头脑”也需要明白何时应放手,让心灵自行其是。

哲人

人们常常将头脑和心灵描绘成永远在打架的两个器官。在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德罗篇》(Phaedrus)中,理性是车夫,一边驾驭着一匹代表高贵情感的良马,一边鞭打另一匹不听话的劣马,试图让它走正道。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可能会认为,这个车夫是个自欺欺人的傻瓜,因为事实上,决定马车方向的实际上是那两匹马。“理性是(也只可能是)情感的奴隶。”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认为,两者之间的冲突与其说是力量的角逐,不如说更像一场相互刺探,因为“心灵有其自己的理智(道理),这是理智所不认识的”。

这三种观点都有些道理。但它们暗示头脑和心灵是相互冲突,这具有误导性。

实际上,除非两者协同工作,否则两者都不可被察觉。在通常情况下(甚至可能在所有情况下),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我们渴望得到自认为会带来愉悦感的事物,而如果我们发现它们无法带来愉悦感,我们的渴望会很快消退。类似的,如果我们认识到某人其实并没有冤枉自己,我们的怒火也会平息。或许柏拉图应该将理性塑造成马语者(而非车夫),与愤怒的劣马讲道理,让它平静下来,而不是鞭打它。

休谟所言最接近真理,因为他认识到:头脑需要心灵,甚于心灵需要头脑,因为纯粹的理性无法为我们提供任何动力。不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福祉,道德说理也无从开展。没有情绪或感觉的注入,理性只是冰冷、机械的推断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推断出我们的行为可能产生哪些后果,但它无法告诉我们这些行为是否可取。

简而言之,理性本身不能为我们的任何行动提供理由。因此帕斯卡说的不全对。心灵和头脑各有其道理,但它们相互分享的跟相互隐瞒的一样多。

译者/吴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