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诗兰黛洗发水:清静内心,和谐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4:56:37

清静内心,和谐世界

 “和”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前任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指出:“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内涵,是人心向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广雅》曰:“和,谐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说到和谐,大家自然就会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而我则认为,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人内心的和谐,惟有人人内心和谐,方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社会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却在对物质财富的过分追求中日益扭曲和变形。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流行、人情冷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层出不穷,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时,也承受着外部世界给我们的内心所带来的压力。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并没有给我们的内心带来持久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相反,我们的内心变的更加疲惫不堪,高压力的社会生活时常让我们心烦气躁、精神紧张,人们在“舒适而又疲惫”的生活中焦虑不已,却又不能自拔。那么,面对纷乱嘈杂、冲突不断的外部世界,我们怎样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得到精神幸福呢?我通过拜读《清静经》,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只有使内心清静,才能使世界幸福、和谐。

《清静经》,道教认为是太上老君西游龟台的时候,为西王母所说常清静经。后来经过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并用笔记录下来而流传于世。仙人葛翁曰:“吾昔受之于 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乃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清静经》篇幅虽短,但内容却非常丰富,短短的四百多字,为现实社会的高压人群求得内心的清静提供了一味良方。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期望吃要吃得更好,穿要穿得更美,用要用得更奢华。求财的人想着求更多的财,为官的人惦记当更大的官。一个人越是将精力投入到外在世界的物欲漩涡里,他的内心就越难守住清静,物质上的日渐丰隆,往往带来的只是心灵上的日益空虚,一种极致的“满足”,换来的只是另一种极致的“失落”。前不久有香客和我聊起他的朋友,说一天他去医院看朋友,推开门吓了一跳,一个大男人瘦成皮包骨头了,好像被虐待了一样。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太过劳累导致晕倒送进医院来的。他不解的问:“你现在房子也买了,车也有了,家庭和睦,什么都有了,日子应该过得惬意无比呀!干吗把自己搞得这样?”他朋友却说:“房子是有了,可也才100来平方米,看人家住的不是楼中楼,就是别墅,车子是有了,可也就是一辆现代,看人家的高档车换了一辆又一辆,想到这里内心的优越感顿时烟消云散。如今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要生存不容易啊,不对自己苦点怎么能赶上时代的潮流呢?”听香客说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因为物质追求而越来越不爱惜自己的人,何止是他朋友一个人呢?这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了,有多少人由于不满足于现状,为了住上更大一点的房子,买辆更好的车,过上更奢侈的生活而不断拼命挣钱,都快成了挣钱的机器了,结果透支了健康,迷失了本性,每天都生活在空虚苦恼之中。

那今天的人们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本性其实是喜欢清静的,却被人的心智干扰了,人的心智其实也是喜欢清静的,却被人的欲望牵制着,如果能够排除欲念,那么心自然就安静下来,心若是澄清了,那么本性也就达到清静了,那样就不会再产生欲望,身中的三尸也就灭绝了,而人之所以不能清静是因为心尚未能澄清,欲念没有排除。这里所谓的六欲就是六类欲望,即从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六种感官欲望,此六欲不但伤害了我们的器官而且还让我们的欲望无限彭大。三毒又称三尸,也是欲念所产生的,从而使人迷失本性与内心。说的通俗一点,人之所以变成这样就是由于欲望的不断滋生使人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清静心。贪求欲望之心过度,从而产生烦恼与焦虑,产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感叹人生苦短,而之所以“苦短”,是因为我们为“烦恼”所缠绕。而“烦恼”就起于“妄心”。故《清静经》曰:“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心身,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生命的真正价值,只知道在人生的列车上拼命地向前奔跑,只有当我们年老体衰,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我们才会懊恼地发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平凡人生中,我们忘记了保持生命的清静自然状态,由此我们错过了许多最为珍贵的幸福和快乐。人之所以苦恼,是来自内心的欲望,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来自梦想,正因为我们放纵欲望,才会在追求欲望中迷失了自己,最终伤害了自己。

那我们怎么才能去除欲望,守住清静呢?《清静经》曰:“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这几句就是在讲排除欲念的方法,意思是说:能够排除欲望的途径是,向内部观察自己的心,使心没有一个实体,向外观察自己的形体,达到形体也被遗忘的境界,向远处观察万物,却超越了万物的形象,如果这三者都已领悟了,那么认识的境界便超越了感官所能把握的世界了,但这里的观不是简单的用眼睛观看,而是一种认识的方法与过程。说的通俗一点,因为这些有形有质的事物是可以遮蔽人的认识,所以我们看到的形体和物相都是虚幻,应当从内心将之排除,这样欲望就不会滋生,内心又回到清静和谐的状态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一个小段子,话说有一对夫妻,辛辛苦苦打拼了好几年,终于买了个海景别墅。海景别墅很贵,所以还贷的压力就很大,夫妻二人不得不每天早出晚归的辛勤工作。别墅很大,夫妻二人每天都忙着工作没时间整理家务,所以就请了个保姆来打扫卫生。就这样,房主人每天早出晚归的上班,而他家的保姆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抱着家里的狗狗在阳台上晒太阳、看海、喝咖啡...... 说到这里我想很多人都会笑起来,笑他们想不开,自己找罪受。换个角度来思考,这对夫妻完全不用活的那么辛苦,他们可以把别墅卖了,去二三线城市买个小屋,用余款四处游玩,平时在家养养狗,种种花,叫三两好友喝茶看海,那是多么惬意和令人向往的生活呀。可他们已经习惯了和别人比较,与别人看齐,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夫妻少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不被欲望所吞噬,能坚守住内心的那份清静来领悟生活本身的真谛呢?我们任由欲望的曼延,无穷尽的点燃幻想的火种。火焰使人片刻温暖,却隐藏着层层杀机,欲望让人思想飞驰,却遮蔽着背后的万丈深渊。人倘若能够去除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自信而不自傲,自强而不自恃,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静,少私寡欲,无为不争,那么就能与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和谐世界中,各种生命自得其乐,这正如《清静经》所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千百年来,道教遵循老子教诲,强调清静和谐乃修道之根本,智慧之源泉。《清静经》则更具体的指出了如何清宁心神净化心灵,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使内心清静,使世界和谐的大道。通过研读《清静经》,并将其内化于我们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保持内心的清静,从而在缤纷多样的世界中获得一份宁静与幸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中获得一份满足与快乐。最后,至诚祈愿道气长存华夏大地,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共创美好生活。

祝愿大家吉祥如意,无量寿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