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座会员卡积分查询:谭震林女儿谭泾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38:42
[人物]
  
  谭震林
(1902—1983)生于湖南攸县梅城镇,12岁开始当书纸业学徒工人。1926年10月在攸县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二、三支队副司令员,新九军军部巡视员,中共华中分局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治委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党的八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第四届、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病逝。
  
  
[印象]
  
  高贵中流露出历经沧桑的大气
  
  
7月20日中午,20多名湘籍将帅后人在北京一家饭店的包间聚会。坐在她周围的湘籍将帅后人中,有少将、中将,谭泾远退休前任中国科协计划财务部部长,级别是司局级。在座的也都很自然地听从谭泾远的吩咐,就像弟弟妹妹听从大姐的安排,但座中她并非年龄最长。
  
  这群有着同样背景,生长在北京红墙大院,经历共和国风风雨雨的将帅后人,现在也都步入了老年。他们相聚,没有世俗的讲究,像群孩子。
  
  67岁的谭泾远是谭震林儿女中的老大,花白的头发,一副金边眼镜,穿件白花篮底衬衣,言谈间,透出一种高贵而历经沧桑的大气。谈到第一次回故乡,她还是乐呵呵地说:“那是1970年,我在北京已经无家可归的时候,第一次回到老家攸县。”

  
潇湘晨报记者 刘立 北京报道
  
  从湖南攸县城关书店的装订工,到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
  
  从氵米水河畔到井冈山,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参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参与指挥反击国民党反动派一、二、三次“围剿”,保卫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坚持闽西南三年游击战。
  
  抗日战争中,指挥新四军取得对日“繁昌大捷”,打开苏南东路抗战局面。
  
  解放战争中,与粟裕指挥苏中七战七捷,挫败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打济南,激战淮海,渡长江,解放浙江,主政华东。
  
  “文革”中,带头“大闹怀仁堂”……
  
  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前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在女儿眼中是“小个子,硬汉子”。
  
  名字纪念出生地
  
  
“我出生在安徽泾县的新四军军部,因为之后送到上海寄养,远离泾县,因而取名‘泾远’”。
  
  1938年2月,谭震林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葛慧敏是名年轻的党员,年仅19岁,弃学从军后从上海到临汾八路军学兵队,后被分配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不久,调到第三支队。他们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39年6月,他们结成患难与共的终身伴侣。
  
  1940年3月,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决定将谭震林从皖南前线调往苏南东路地区,领导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23日晚,谭震林带领随行人员,从云岭出发,4月11日,到达江南指挥部,4月15日,谭泾远在泾县新四军军部出生。这一年,谭震林38岁。
  
  1941年1月,发生了皖南事变,这时,谭震林已远在苏南,没有经历军部突围。
  
  曾问父亲是否当过叛徒
  
  “文化大革命”时期,谭泾远已经是二十六七岁的大姑娘了。对最能表现父亲无私无畏,刚直不阿个性的“大闹怀仁堂”,她是事情过后很久才知道的。
  
  “那个时候,我已经参加工作,但还是住在家里。父亲和老帅们‘大闹怀仁堂’的那段日子,我在家里仅仅知道父亲很不高兴,但具体为什么,不知道,也不敢问。他们那一代人组织纪律观念特别强,什么事情都不在家里说。”
  
  1967年2月16日,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部分成员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碰头会议。对一批批老干部被打倒,早已憋了一肚子火的谭震林,见张春桥走进会场,劈头就问:“张春桥,陈丕显为什么不让来北京?”
  
  “文化大革命”中青云直上的张春桥没有想到有人敢直呼其名当众责问他。他怔了一下,说:“群众不答应啊!”
  
  这个回答,更加激怒了谭震林。他厉声地说:“你口口声声说群众,还有党的领导呢?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整掉老干部……40多年的老革命被你们整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我不是为自己,是为整个老干部,为整个党……砍脑袋,坐监狱,开除党籍也要斗争到底!”
  
  这时,“中央文革小组”的陈伯达、康生、姚文元等也都已到场,谭震林的正义让这伙人感到瞠目结舌。随后,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李先念、李富春、余秋里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对这伙人的倒行逆施予以谴责。
  
  这就是著名的“大闹怀仁堂”事件。但是,当时毛主席听取了“中央文革小组”一伙人的歪曲汇报,严厉批评了谭震林等老同志。此后,“大闹怀仁堂”被称为“二月逆流”,谭震林作为“二月逆流的黑干将”,遭到错误批判。
  
  在这以后,江青、康生等人污蔑谭震林是叛徒,谭泾远回到家里问父亲:“爸爸,这是怎么回事?”谭震林说:“你要相信组织,相信党。毛主席了解我。”
  
  无家可归回老家
  
  1969年9月底,林彪、江青一伙以中央的名义,将一批老干部逐出北京。谭震林被“护送”到桂林,幽居3年。
  
  谭泾远说:“‘文革’前,我家住在中南海乙区,李富春家住第一个院,我家住第二个院,邓小平家住第三个院,陈毅住第四个院,后面就是刘少奇家。这些老一辈,我们在散步的时候经常可以遇见。父亲去了桂林后,1970年我从东北回到北京就无家可归了。这个时候,我第一次回了老家攸县。”
  
  “二月逆流”后,谭泾远作为“黑干将”的女儿被下放东北。从东北回京,已经没有父母的等待,甚至连寄身之所也没有。这个时候,谭泾远能够想到的去处,就是父亲的老家攸县城关,那里还有叔叔。
  
  “那时叔叔也在挨整,我辗转找到他。他把我带回家,逢人不说我是谭震林的女儿,说是堂妹的同学。我这样就在老家住了一段日子。”回忆起这段心酸的经历,谭泾远脸上仍然保持着微笑。
  
  和丈夫都是“黑”人出身
  
  采访时,谭泾远的丈夫虞大江坐在旁边也津津有味地听着妻子讲故事。他是谭震林在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江华的儿子。记者问:“您退休以后在做些什么?”虞大江笑着说:“给她当司机。”
  
  说起自己的婚姻,谭泾远还是直率爽朗:“我们是小学同学,那个时候,他父亲是‘三反’分子,我是‘黑五类’子女。以前,他有女朋友,我有男朋友。‘文革’时期,我们的父母都被打倒了。1971年,我在七机部工作,一个阿姨把我们叫到一块,就处上了。都知根知底的,又都是‘黑’人,门当户对。”
  
  耀邦叔叔捎口信
  
  “九一三事件”以后,一批老干部的处境开始有了转机。1972年,毛主席参加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在小范围内对“二月逆流”予以了平反。
  
  当时,胡耀邦把谭泾远找到家里说:“你要赶快给你爸爸报个信,让他给主席写信。现在又有人造你父亲的谣,说,谭震林讲在什么范围把我打倒的,就要在什么范围给我平反。”“耀邦叔叔知道当时的政治气候根本不可能,要我尽快给我父亲报个信。”谭泾远说。
  
  当年5月份,谭泾远已经去桂林看望过父亲了,年内不可能再有假去桂林。如何将胡耀邦的口信带到,谭泾远想到结婚请婚假。
  
  “我的结婚报告递上去了,他们不批,说,你的情况我们清楚,但对虞大江要政审。他是江华的儿子,政审通不过,他们就拖着不办。这个时候,很多阿姨让我找邓颖超妈妈。我就写了封信,当时妇联的一位阿姨把信转去了,邓颖超妈妈在信上作了批示,七机部就乖乖地批准我们结婚了。”
  
  1972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谭震林特意选择这一天将信发出去。毛泽东收到信后,当即批给中央政治局,同意谭震林回京。
  
  父亲是个男子汉
  
  在谭泾远眼中,父亲谭震林一直很忙,总是不在家,而且对子女要求很严格,是严父也是慈父。
  
  “每年春节,他总是张罗举办家庭文艺联欢会,他的拿手好戏是京剧《借东风》,后来又喜欢唱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唱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父亲还喜欢和妈妈合唱新四军时期的战歌《繁昌之战》,家里其乐融融。
  
  谭泾远说,父亲是个讲真话,敢负责,疾恶如仇,刚直不阿的男子汉。不说大闹怀仁堂,就是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那个时候,对彭德怀已经开始批判,但是在小组发言上,父亲还是肯定彭老总的不朽功绩和崇高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