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娜 撒加 爱情:名玉鉴赏[100P]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9:23:24
清乾隆御制白玉雕上方山角杯(估价1,000万至1,500万港元)。此器为孤品,以莹润的白色玉料仿犀角杯雕琢而成,刻有《大清乾隆仿古》篆书刻款及乾隆帝御题诗,殊为珍稀。器外雕以苏州石湖、上方山等胜景,吴越遗迹穿插其中,巧夺天工;杯顶刻有楞伽塔,高高耸立于山巅,令人叹为观止。

    千百年来,石湖上方山一带已成为游人向往的胜地。连乾隆帝也被这自然和人文景观深深吸引,并将胜景刻于此杯以作留念。此杯独特之处,在于采用高浮雕及镂雕两种技法精雕细琢而成,艺匠工艺娴熟,图案层次分明,属仿古器中之极品。



黄玛瑙瓜叶形笔掭,清,高2cm,水丞口径1.4cm。清宫旧藏。

    笔掭黄玛瑙质,卷边荷叶形,叶下花枝纵横,叶上托一小瓜,瓜开圆口,内空可盛水。

    此笔掭材质优良,瓜形水丞小巧玲珑,乃因书案濡笔墨用水不多之故。玛瑙色泽光鲜玉润,碾琢精细,置于书案上更显乖巧可爱。



这两尊寿星体态均匀,造型自然而生动.笑容可掬.栩栩如生.出自中国宝玉石雕刻大师刘林阁先生 (2004年全国53名雕刻大师之一)之手。



名称: 青白玉雕龙凤纹瓶 年代:清

  尺寸:高19厘米

  品位等级:美品

  简介:此瓶为带盖镂雕龙凤纹瓶,子母口。瓶体呈椭圆形,两侧雕龙凤纹后面花卉纹,但正面光洁,尽显玉质之美凤立于器物的左侧,尾部羽毛均采用了短阴线刻划的技法,更显雍容华贵;而象征皇族龙侧身昂首,龙鳞刻划精细整齐,四足遒劲有力。瓶的背面为高浮雕的花卉纹。瓶盖四周打磨光洁,顶部透雕缠枝花卉。



金盘托白玉 明代玉器  



金元 白玉透雕凤穿花佩

  鸾凤穿花为传统寓意吉祥纹饰图案,简称凤穿花。鸾为凤凰之类的神鸟,又说凤凰本有5种,羽青色者为鸾。而鸾通銮,因此鸾凤穿花寓意一为入宫为妃,一为夫妻和美,为妇人选用之佩饰。此佩饰琢硕大牡丹数朵,又寓富贵相伴之意。



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赠***中央副主席李先念。 

    朝鲜的玉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这个绿玉石神仙炉选用朝鲜产优质玉石精制而成,分为炉和锅两部分。锅盖盖钮为三只小鹅嘴顶一只小球,两旁各有一只提环,盖面以盖钮为中心,精雕一圈花饰。锅身两侧各有一只提环,锅壁图案为小鹅戏水,小鹅或展翅昂首,或曲颈拨羽,其脚下水波涟漪、纹线道道、逼真传神、生意盎然.炉内为一只带柄小壶,精雕细琢。壁图案与锅周围图案相同。整件礼品制作精美,令人生爱。



极品和田玉籽料黄金龙扳指,玉质上乘,质地细腻,油润丰盈,俏丽喜人的皮色被生动的刻画为一条盘旋飞舞的金龙,其间金钱点缀,气势磅礴而又吉祥喜庆,玉体精雕朵朵祥云,手法细致精美,令人爱不释手.扳指早期出现于皇室贵族,象征着权利与尊严,现如今也深受都市人的喜爱,这款和田玉籽料扳指无论质地,雕工,还是取意都堪称极品,在佩带赏玩同时更具收藏价值



羊脂玉人生如意雕件,雕工精细,线条流畅,玉质细润,前后都有糖皮巧色,前面是蝙蝠巧色,后面有小如意,巧色雕刻小巧好看,如意中间有和田玉少见的颜色翠绿色,犹如翡翠色,三色一体而且玉质细润的雕件比较少见



明,玛瑙单螭耳杯,高6.8cm,口径9cm。

    杯为花玛瑙质地,灰白色玛瑙中有黄褐色斑纹。器为不规则圆形,一侧凸雕一螭龙为杯柄,螭的双前肢及嘴均搭于杯的口沿上,下肢及尾部与器外壁浅浮雕的桃花枝叶相互连接缠绕并形成器足。底部琢阴线 “乾隆年制”四字隶书款。

    此玛瑙杯的形制为明代的制式,雕琢技法为明代琢玉技法,款识应为清乾隆年间后刻。



玉九螭璧,明代,直径20.4cm,孔径5.8cm,厚2cm,清宫旧藏。 玉璧为暗青色,有黄斑,圆形,一面饰谷纹,一面浮雕9条螭纹。璧中央孔中1条螭纹为龙首、兽身,一前爪握火珠。璧正面凸雕5条螭纹,皆小头独角,团团围住中孔之螭。璧边缘处有3条螭,后肢与尾在璧的背面。 古人认为螭是龙的一种。宋、元以后,多以螭龙纹装饰玉璧。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际的广阔,以九螭表示皇族的兴旺,应是明代宫廷用品。



清,高7.1cm,口径8.7-11cm。清宫旧藏。

    笔洗青玉质,荷叶形,叶心下垂,叶边内卷,形成内凹的洗心。底部和叶边四周浮雕水草、荷花、小荷叶及蟹、螺、蛙等物相配。

    此笔洗雕工精细,莲叶造型与其它附属纹饰相映成趣。与其它荷叶洗不同,本器以把莲为形制特点,碾琢的物象生动逼真,且富于自然生趣。



青玉携琴访友山子,清乾隆,通高24.3cm,宽20cm。

    山子青玉质。正面凸雕一傍巨岩而建的小亭,亭内有老者凭栏而坐。亭外大树遮檐,流水湍急。蜿蜒的石阶山路上一老翁策杖而行,身后随一持琴童子,蹬阶趋亭,渐行渐近。背面仅雕三棵松树,大片空白处阴刻隶书清乾隆帝御制诗,题名“御题携琴访友图”,诗曰:“廉折和平理可观,高山流水感多端。相逢底用班荆论,便向松风深处弹。”山子配有椭圆形三足木座。

    山子是清代文房几案上常见的陈设品,可用以架笔。宫廷中的山子更为精致,常采用自然山势的走向作为笔架。此件作品表现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传统内容。以携琴访友的内容作图案由来已久。传说春秋时伯牙以钟子期为友,所著《高山流水》曲意为钟子期悟出,世称知音。于是伯牙带着琴童携琴访友的题材历代相传,成为书画、陶瓷、漆器、玉器等工艺品上永恒的主题。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清乾隆,高4.8cm,口径14.1cm,足径7cm。清宫旧藏。

    碗玉质莹白。器壁薄,横截面为圆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饰花叶纹,独具特色的是枝叶由金片嵌饰而成,花朵则以108颗精琢的红宝石组成。腹内壁有阴文楷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全文为:

    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

    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

    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

    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

    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

    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

    并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题”款识及“比德”印。碗内底正中有隶书“乾隆御用”四字。

    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制作者的审美取向相关,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错以黄金,镶嵌红色宝石,显得格外豪华富丽。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通过器物外在的华美体现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性格特色。正因此碗具有独特的艺术神韵且仿制功力精湛,所以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制成后始终为乾隆皇帝所珍爱,甚至在庆典活动时还被当作御殿赐茶的用具。



明代玉雕艺人常常忽略玉兽甚至人物的细部,因而造型生动但细腻不足,有粗放之感,地子打磨又屡屡见有不平现象,于是有“粗大明”之说,这件椭圆别子即为典型器件。双兽谐音双寿,江南有寓以国兽、人寿之意的说法,也不无道理。



八骏图为绘画、雕刻常见题材,原意喻指同时代才智超群的八个人物,如东汉灵帝时反对宦党专权的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祜、魏朗、赵典、朱寓和顺帝时“巡行州郡,劾奏贪猾”的周举、杜乔、周栩、冯羡、乐巴、张纲、郭遵、刘班,唐时又以八骏称帝王上朝的八匹仪仗马。这件八骏环为俏色玉器,艺有巧妙地利用皮子雕琢成山石树木,于是有林荫蔽日之感,骏马则悠闲自在。一环之上,八骏嬉戏,林木森森,小则小,包容的却是大景观。



名称:玉羊首提梁壶 年代:清代玉器

  尺寸: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cm

  简介:玉羊首提梁壶,清嘉庆,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 壶白玉质,玉白如脂。壶体为圆形,通体及盖、纽均雕作瓜棱状,腹部一侧凸雕羊首为流,肩部设3个系纽,上接3柄如意形铜胎掐丝珐琅质地的提梁。壶底中部阴刻隶书“嘉庆御用”四字款。

  玉壶是清代宫廷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样式极多,除羊首壶外,尚有凤首壶、龙首壶等,还有与玉杯、盘成套者。此壶以瓜棱形作器身,以羊首作流,结合了动物和植物的题材,又将玉器的素净与珐琅的斑斓集于一器,造型新颖别致,从质地到作工均属上乘,为清嘉庆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名称:青玉回首鸭 年代:清代玉器

  尺寸:长15cm,宽6cm,高10.5cm

  简介: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鸭之作多出新样。同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鸭更为精致,其背负的谷穗既有岁岁平安之意又有五谷丰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青玉朱雀纹玉佩,南北朝,长9.6cm,宽3.9cm,厚0.3cm。清宫旧藏。佩青玉制,片状,形似云头,边缘凸凹。其表面平滑光亮,琢细阴线花纹,一面为朱雀,长翎,口衔圆珠,三岐尾,展翅而立,身旁有带状及十字状云朵。另一面为3团火焰纹,火焰间以长带相连。玉佩上端正中有一半月形系孔。南北朝时,佩玉的形式较汉代有所变化。传统的璜、珩组合已很少见,出现了此类上部为连弧状的玉佩,同类玉佩在考古发掘中亦有所见,足以说明它在当时的流行程度。玉佩上的阴线图案也较汉、魏时期的玉器装饰有所不同,强调布局与疏密变化,代表了玉器雕饰风格发展的新潮流。



玉兽面纹剑格,战国,高2.2cm,宽5.5cm,厚1.7cm。清宫旧藏。

    剑格为新疆和田玉质,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兽面纹。兽面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两侧饰勾云纹。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全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件玉璧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超乎一般。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商、周以来,对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体形的表现则有所不足。此件战国璧之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在造型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作品自中部对半剖开,成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时所致。



名称: 玉勾云纹灯 年代:战国

  尺寸:盘径10.2cm,足径5.9cm

  简介:灯白玉质,有赭色沁。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本器的座、柱、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目前所知,此灯为孤品



名称:玉龙纹璜 年代:春秋晚期

  尺寸: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

  简介: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名称:玉虺龙纹冲牙 年代:春秋

  尺寸: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简介: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名称:玉牛形 年代:商

  尺寸:长4.8cm,孔径0.9cm

  简介:(音勒)玉料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状,牛形,一端较细,为牛首,另一端较粗,雕牛尾,四肢收于腹下。其横截面近于方形,两端间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纹。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数量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多为牛头形,整身的立体造型较少。这件作品较好地表现了牛的全形,艺术手法简练,外表可分解为上、下、左、右四个面,方圆兼顾。中孔较粗,可穿绳接连其它器物。



名称:玉兽面纹韘 年代:商

  尺寸:高3.2cm,直径2.8cm

  简介:韘有黄褐色沁,圆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纹,鼻两侧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处有一凹槽。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名称:玉兽面纹韘 年代:商

  尺寸:长4.5cm,宽2.6cm,厚1.5cm

  简介:清宫旧藏。此饰件呈梯形,上部凸雕兽首,大耳,环眼,嘴部向内勾卷,似鸟喙,兽首旁有阴线雕出的鹰翅及爪。饰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纹,底边略宽,呈多棱状。

  与此玉饰件类似的一件作品出土于山东滕县前掌大遗址,但凸雕的兽首已失。此件玉兽首饰件是目前发现的同类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发现得较早,对研究此类玉饰的图案内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艺都有重要意义。



玉柄形器,商代早期,长17.10cm,宽1.80cm,厚1.50—1.80cm。1975年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谷纹大玉璧

  东周

  直径21.5厘米

    青玉,浅浮雕排列整齐的谷纹,紧密晶莹。谷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这种大型玉璧是一种礼玉,可能已不在服饰中佩带。



白玉蚕纹壁

  战国

  直径7厘米

  估 价:RMB 35000-50000

  玉璧在商周以前均用以祭天,属礼器。有学者认为璧顶于琮上,孔门相对,以此祭祀天地,以通神灵,而墓葬时用璧垫于背上,亦是此意,有助于亡者的往生。



名称: 大玉龙 年代: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尺寸:曲长60cm,直径2.2-2.4cm

  简介: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名称: 玉兽面纹嵌饰 年代: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尺寸:高3.2cm,宽4.8cm,厚0.7cm

  简介:此器为传世古玉,表面纹饰较模糊,有较大面积的赭色斑。器近似梯形,凸面,顶端上凸,中线两侧向后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嵌饰正面为浅浮雕兽面纹,重点表现兽的环形双眼及阔嘴。兽面两侧饰前肢,短小,带爪足。兽面及兽肢上饰细密的阴线回纹。饰件背面有4组通孔,每组孔由两个斜孔对接而成,孔中可穿绳。

    据分析,作品原系嵌于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为一组,这样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类的器物。



名称: 玉兽面纹圭 年代:新石器时代

  尺寸:长9.1cm,宽5.2cm,厚2.9cm

  简介: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红山文化 玉兽行玦

  该器与辽宁省建平县征集的红山文化玉兽玦相似,红山文化中多次发现兽玦,行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首尾缺口切断,一类未切断。此器用黄青色玉料琢制而成,局部有黄褐泌。器形呈“C”字形,中央有一大圆孔,头部肥大,目圆睁,眼周琢饰圆形圈,吻部凸出,鼻上有许多阴线皱纹。兽身扁圆光滑,首尾弯成一圈,相接处以一条缺而不断的口相隔。颈背有两个小圆圈。造型奇特夸张,琢制精巧,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修养,有较浓厚的自然界动物特征,属罕见珍品。



名称:玉龙凤纹柄形器 年代:西周

  尺寸:长17.1cm,宽3.7cm,厚0.7cm

  简介:器青玉质地,绿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体为长片状。两面雕刻,纹饰相同。上部由两凤纹对称构图,尾下垂,回卷成勾状,在相对的两喙及身尾之间镂空大小两个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长尾凤,圆眼,尖勾喙,单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龙头顶之上,夔龙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线拉长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商到西周继续沿用,惟西周的纹饰最为精美,雕工手法多样,刀法有力,线条圆润,纹饰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宽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确切用途尚需进一步考证。



玉鸟纹刀,西周早期,长13.60cm,最宽3.80cm。1980年山东省济阳县刘台子征集,山东省德州市文化局藏。



玉立人柄形器,殷商时期,高12.50cm,肩宽4.40cm,厚1cm。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商代殷墟玉器



此件玉琮由一块质地细密的上佳整玉琢磨完成,器表色彩缤纷,整体厚重,气势不凡,制作规整,加工精细。器分四节,每节刻划九道平行直线纹,平行直线纹平直规整,纤细流畅。中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内壁光洁圆滑。这件玉琮无论从重量大小还是制作的精细程度上看,都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玉琮的精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四川盆地青铜文化中自有玉琮的代表和典范。



此件玉器质地清澈细腻,完全没有受沁的现象。器物制作也是极为精细,在器物的中部磨出一道凸起的脊棱,好似树叶的叶脉;脊棱与两侧边间过渡自然,线条圆润,两侧边磨出尖薄的边刃,整器显得含蓄典雅。该件玉器与成都平原东周时期的青铜矛在形制上有较大的区别,但器身呈柳叶形的主要特征却为该地区后期青铜矛所继承。



汉玉蝉

  因为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所以古人认为把玉蝉放入死者口中,表示灵魂可脱离污秽的死亡躯壳,而开始高洁的新生活。而把蝉配于身上表示高洁。因此,玉蝉既是活人的佩饰,又是死者的葬玉。

    专家介绍,这块“白玉蝉”大有来头,汉代王侯贵族和达官贵人认为,人死了可以再“生”一次,只要将一种经过精细加工的白玉质地的蝉形物品“含”在死者口中,就能得到“重生”。专家表示,宝应出土的“白玉蝉”材质取自新疆和田玉,造型栩栩如生,虽然已有2000余年历史,玉质仍然温润透明,如此造型和材质的玉器,即使在汉墓出土众多的扬州地区,也是首次发现。



汉代南越王墓龙虎并体玉带钩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精美纯正的和田玉进入中原,为玉器提供了广阔天地。美玉再加上雄健的气质,灵动的形态,自由的风格,精湛的技法,在我国工艺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

    这件玉钩首端雕成虎头,末端雕成龙首,两兽回首相视,中间的玉环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龙虎夺环”之势。整个造型打破传统格局,在小小方寸之间演绎出龙虎争斗的激烈场面,匠心独运,体现了典型的“汉风”。



玉荷鹭纹炉顶,宋或金,高5cm,底径4.3-4.7cm。清宫旧藏。

    炉顶玉质白色而局部为黑色,整体近似圆柱形,顶部略细,镂雕荷叶、芦草缠绕状,荷叶巨大而张开。一张荷叶上有黑色乌龟爬行,口吐烟云,其旁有荷花,荷、芦中可见5只鹭鸶隐现其间。器底部有一平板以示水面,其上有孔,可穿绳结系。

    荷叶、水草、水鸟、龟等图案在宋、金玉器中非常流行。四川广汉南宋窖藏出土有龟巢荷叶带饰,北京丰台金代涡古沦墓出土有龟巢荷叶玉饰,与此作品应属同类题材。此外,上海地区的元代墓葬中也曾出土类似的饰荷叶、鹭鸶图案的炉顶。这表明此类作品的使用地域广泛,流行时间长,对后世玉器有很大影响。

  来 源:故宫博物院



青玉镂雕螭凤鸡心佩,清中期,长8cm,最宽6cm。

    佩青玉质,有紫色沁。鸡心形,通体镂雕二螭、一凤。中心圆孔可用以穿系,以便佩挂。

    鸡心佩流行于汉代,此佩仿汉代鸡心佩式样,其上装饰的螭、凤纹样亦为战国至西汉时所流行,但清代鸡心佩中心的圆孔较汉代为小,孔四周的纹饰也比汉代复杂得多。

  来 源:故宫博物院



玉扭丝纹瑗

    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厚0.3cm。清宫旧藏。

    瑗呈内、外双重环状,环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处,其中3处饰横向的扭丝纹。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处,其中3条透孔中部开圆形小孔,应为穿绳悬挂所备。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就已出现内、外双重的环形玉,可见这类玉环源远流长,但在战国玉器中这类器物并不多见,尤其是扭丝纹环形玉多为单层,所以此双重玉瑗更显珍贵。



玉螭凤纹韘

    玉螭凤纹韘,汉,宽6.5cm,高7.8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状,中部为心形玉片,表面饰云纹,中心有孔。玉片上部透雕云头装饰,两侧分别透雕螭、凤,螭细身,大臂,长角,长尾,凤亦细身,长尾,头顶之翎长而分叉。



玉双螭纹臂搁,元,长10cm,宽3.4cm,厚1cm。

    臂搁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背面饰云纹。

    此件作品为已知的早期玉臂搁。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纹装饰,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的特点,更似爬虫。双螭灵芝图案在元代玉器上较为多见,据此作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所制造



玉夔纹韘形佩

    玉夔纹韘形佩,汉,长12.3cm,宽3.6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片状,弧形,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锋,其外饰有透雕的夔纹。此器应系东汉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径很小,其外的透雕装饰是从夔凤图案演化而成的非动物形图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状,外饰兽面纹,且有一道横向的凹槽。作品具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带于身的装饰作用。战国时期,玉韘变短,外带勾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这时还出现了环片状作品。西汉时期,玉韘发展为透雕片状,花纹图案日趋复杂,其上多有动物形装饰。东汉时,又演变出透雕长条形韘形佩。



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

    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宋,高7.5cm,外口径11-11.4cm,足径4.5cm。清宫旧藏。

    杯白玉制,圆形,口微外撇,壁较厚。内壁凸雕32朵云纹,外壁饰礼乐图,凸雕10人,或持笙、笛、排箫、琵琶等乐器演奏,或歌唱。杯两侧各雕一立人为耳,其人手扶杯口,足踏云朵。

    安徽的宋墓中曾出土过银质礼乐杯,与此杯类似。此杯之造型在宋、元时期极为流行。这件玉杯进入清代宫廷时间较早,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在清宫遗存玉器中有乾隆时期的仿制品。



玉鱼莲坠

    玉鱼莲坠,宋,长6.2cm,宽4cm,厚0.6cm。清宫旧藏。

    玉色白,表面有赭黄色斑。鱼小头,长身,无鳞,鱼身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鳍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细阴线。鱼身旁伴一荷叶,长梗弯曲,盘而成环,可供穿系绳。

    西周以后鱼类玉器数量锐减,唐代又有回复,宋代佩鱼之风又盛,出现了较多的玉鱼,样式、种类不一,或与荷莲、茨菇相伴,或仅单条鱼,或无鳞,或饰横向水线,或饰网格纹。此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荷花与鱼相并含有连年有余之意,是吉祥图案的一种。



玉孔雀衔花饰

    玉孔雀衔花饰,宋,长7.6cm,宽3.8cm。清宫旧藏。

    花饰玉色青白,有赭色斑,为半圆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衔花图案。图案主体为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衔花枝,枝上有花两朵,品种不同。

    花鸟类玉器在宋、辽、金的考古发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鸟翅一只伸开、另一只下折的造型,这种鸟衔花玉饰是宋代较流行的样式。北京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发饰,孔雀之尾端带有半月状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现相同。此件作品较一般宋代花鸟玉佩更为精致,据其形状,可能是一种嵌饰。



玉荷鹭纹炉顶

    玉荷鹭纹炉顶,宋或金,高5cm,底径4.3-4.7cm。清宫旧藏。

    炉顶玉质白色而局部为黑色,整体近似圆柱形,顶部略细,镂雕荷叶、芦草缠绕状,荷叶巨大而张开。一张荷叶上有黑色乌龟爬行,口吐烟云,其旁有荷花,荷、芦中可见5只鹭鸶隐现其间。器底部有一平板以示水面,其上有孔,可穿绳结系。

    荷叶、水草、水鸟、龟等图案在宋、金玉器中非常流行。四川广汉南宋窖藏出土有龟巢荷叶带饰,北京丰台金代涡古沦墓出土有龟巢荷叶玉饰,与此作品应属同类题材。此外,上海地区的元代墓葬中也曾出土类似的饰荷叶、鹭鸶图案的炉顶。这表明此类作品的使用地域广泛,流行时间长,对后世玉器有很大影响。



青玉双鹤佩

    青玉双鹤佩,宋,长6.8cm,宽4.3cm。清宫旧藏。

    质似白玉,微带青色,鹤头相对,双鹤翅爪相接,作展翅欲飞状。上部有孔备穿系,知是佩饰。

    这件寓意祥瑞的双鹤佩的制作,受道教影响,并反映出宋代道教的发展。宋代道教影响的扩大同某些帝王崇尚道教有关。史书记载宋徽宗好道教,并把鹤作为祥瑞之物。玉雕中对称动物布局渊自唐代,但这种双鹤题材却是自宋代逐渐增多的。



  玉海东青啄雁饰,金,直径7cm,厚2.1cm。清宫旧藏。

    此玉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形,上部雕海东青啄雁及荷叶图案。海东青体小而敏捷,腾空回首,雁于海东青身下,回首与其对视,欲逃不能,身傍荷叶,一荷叶束而未张,一荷叶张而卷边,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难寻生路。此玉饰两侧各有一椭圆形隧孔,可穿带或套入钩头,表明此物是一种用于人身的带饰。



  青玉把莲水虫荷叶洗,清,高7.1cm,口径8.7-11cm。清宫旧藏。

    笔洗青玉质,荷叶形,叶心下垂,叶边内卷,形成内凹的洗心。底部和叶边四周浮雕水草、荷花、小荷叶及蟹、螺、蛙等物相配。

    此笔洗雕工精细,莲叶造型与其它附属纹饰相映成趣。与其它荷叶洗不同,本器以把莲为形制特点,碾琢的物象生动逼真,且富于自然生趣。



  青白玉五子笔架,清,高4.6cm,长12.5cm。清宫旧藏。

    笔架青白玉质,以圆雕结合镂雕技法塑造姿态各异的5个童子,每人手中各持不同的花果枝叶。此笔架造型活泼,五子高低错落中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子形象表现于文房用具中则寓“五子登科”之意。



青玉三鹅笔架

  青玉三鹅笔架,清,高5.2cm,长12.8cm。清宫旧藏。

    笔架青玉质,三鹅相连形,各衔谷穗、花枝,鹅腹下饰小浮萍。

    “三鹅”是印度婆罗门教中月天(月神)的坐骑。中国古人对洁身自好、风度翩翩的鹅亦颇喜爱,古代以鹅为题材的工艺品为数甚多。此青玉笔架碾琢精良,玉色洁润,鹅之形丰满柔美,且衔谷穗、花枝,当是寓岁美年丰之意。



玉九螭璧

  玉九螭璧,明,直径20.4cm,孔径5.8cm,厚2cm。清宫旧藏。

    玉璧为暗青色,有黄斑,圆形,一面饰谷纹,一面浮雕9条螭纹。璧中央孔中1条螭纹为龙首、兽身,一前爪握火珠。璧正面凸雕5条螭纹,皆小头独角,团团围住中孔之螭。璧边缘处有3条螭,后肢与尾在璧的背面。

    古人认为螭是龙的一种。宋、元以后,多以螭龙纹装饰玉璧。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际的广阔,以九螭表示皇族的兴旺,应是明代宫廷用品。



碧玉葫芦万代莲座高把杯

  碧玉葫芦万代莲座高把杯,清,高18.1cm,口径7.4cm,足径7.4cm。清宫旧藏。

    杯为一对,碧玉质地,由杯体与柄足两部分连接而成。杯体为钟铃倒置形,柄为葫芦形,杯体与葫芦形柄之间有一俯仰莲瓣形座,柄下为双层圆座。杯由上至下分别雕琢藤蔓、葫芦、缠枝莲、莲叶、雷纹等纹饰。

    清代宫廷中各种形制的玉酒具一应俱全,且多为构思巧妙、工艺精细之作。此对杯造型独特,雕琢细腻,可称清宫玉酒具中的精品。



痕都斯坦白玉单耳叶式杯

  痕都斯坦白玉单耳叶式杯,清,高4.5cm,口径11.3-7.9cm。清宫旧藏。

    杯白玉质,胎薄体轻,呈花叶形,口、壁舒张而器足收束细小。单耳雕成叶蔓,杯身刻叶筋,花叶之形态既生动逼真,又颇富装饰性,雕琢之纹饰于简练中见精致。

    此杯造型为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以凝脂般的白玉雕为花叶状,于清丽素雅中又显出富贵之气,当是清代御用之饮酒器。



青玉异兽砚滴

  青玉异兽砚滴,清,高9.3cm,长16.5cm。清宫旧藏。

    砚滴青玉质,利用玉斑圆雕作异兽形,兽背上驮有一水注,为贮水口,圆形水注上又雕饰小兽。

    此器造型别致而又不失工整,为清宫造办处玉作的制品。



玉八仙纹执壶

  玉八仙纹执壶,明,通高27cm,口径7.8-6cm,足径8.2-6.5cm。清宫旧藏。

    壶青玉质。体扁圆形,细颈,阔腹,圈足。盖钮镂雕寿星骑鹿,盖缘刻一周山字纹。器两面凸雕八仙、花草及山石等图案,口沿和足亦刻山字纹一周,夔形柄上有一镂雕兽。颈部有两首剔地阳纹草书五言诗,其一为 :“玉斝千巡献,蟠桃五色匀。年来登鹤算,海屋彩云生。”末署“长春”。其二:“芳宴瑶池熙,祥光紫极缠。仙翁齐庆祝,愿寿万千年。”末署“永年”。

    执壶是明代一种极具特色的玉器,造型多借鉴其它工艺门类。图案丰富多彩,其中有些受道教的影响,八仙图案即其一,为明代中晚期工艺品上常见的题材。花草和山石图案清朗洒脱,盖缘、口沿和足部的山字纹更反映出明代艺匠的美学倾向。颈部雕刻的两首草书五言诗运笔流畅,使此壶在铭文不多的明代玉器中更显珍贵。



黄玉三阳开泰双连盖瓶

    黄玉三阳开泰双连盖瓶,清乾隆,通高10.8cm,宽17.5cm。清宫旧藏。

    瓶黄玉质,大瓶居中,扁圆形,椭圆形口、足,口上有盖,盖面凸雕一兽纽。瓶身光素,凸雕蟠螭纹。瓶底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大瓶一侧凸雕3只羊,两大一小,小羊立于一大羊的背上。大瓶另一侧由一玉兽承托小瓶,小瓶圆形口、足,瓶外凸雕螭凤纹。

    作为与中华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人们时常将羊之名附会人事祸福,如“羊祸”、“悬羊头门上,除盗贼”,又以“羊”与“祥”相通,将“吉祥”写作“吉羊”,汉瓦当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样。加之古人认为“美”与“善”皆与羊相关,因此,以羊作装饰多为寄托吉祥美好的愿望。

    此器选用上好名贵的黄玉精雕细琢,并有“乾隆年制”的款识,不失为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珍品。



玛瑙桃形小水丞

  玛瑙桃形小水丞,清,高3.5cm,口径2.4-3.2cm。清宫旧藏。

    水丞白玛瑙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色,作桃形,器内空,器外装饰镂雕的桃枝、桃叶,以巧做技法使料中的红色恰好置于桃尖上,生动逼真。

    巧做也称俏色,最早见于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质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设计加工。此水丞匠心独具,玛瑙光莹润泽的材质与桃的造型相结合,仿佛传说中天上的仙桃落于书案,突出了仙寿的吉祥寓意。



玉螭纹笔

  玉螭纹笔,明,通长23.7cm,管径1.6cm,帽径2cm。清宫旧藏。

    笔管青玉制,直管,无斗,顶部封堵玉片。笔管端部饰阴线回纹,中部饰凸雕的蟠螭。笔帽亦为青玉制,直管式,较笔管略粗,可套接于笔管上,笔帽两端饰阴线回纹,中部亦雕一螭。

    一般毛笔应由笔管、笔毫、笔帽三部分组成。一些笔因毫较多,需另配笔斗以固定笔毫,谓之斗笔。此笔因年代久远,笔毫已失。



玉寿鹿山子,明,高14.8cm,宽9cm。清宫旧藏。

    山子玉料青绿色,雕立体山林景致。作品下部为山石,其上高树成荫,并结有桃实,树下一老人当风而立,著长袍短褂,左手轻抚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衔灵芝,仰首面向石上的老人。

    玉山布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现吉祥长寿的主题。加工时采用了镂雕技法,作品中保留着较多的镂雕孔洞以表现山石的风化与穿孔,树木枝叶处精雕细琢,因势就形,边角处打磨圆润,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艺术的造型风格。这类玉雕作品主要用于室内陈设,今人称为“摆件”。



玉条纹兽耳簋,明,高8.8cm,口径13.2cm,足径9.4cm。清宫旧藏。

    簋玉色暗青,圆形,敞口,颈部微内收。簋两侧各有一个兽吞式耳,形为兽头口吞夔形柱。器身两面图案相同,每面各有两个用以装饰的凸戟,中部为凸雕片状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一阴线夔纹。簋的腹部排列纵向条纹,其下有圆形圈足。

    簋为商、周时流行的食器,这件作品为仿古器,造型较商、周古器有所变化。明代,这类仿古簋可用于室内陈设,也可用于燃香。此簋的木盖为清宫所配,紫檀木质,上雕仿古云纹及镂空卷草纹,盖钮为元代玉件。从木盖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宫廷中曾作为贮放香料的香薰。



玉兽钮夔龙纹樽,明,通高11.2cm,口径6.2cm。清宫旧藏。

    樽玉料青白,略显黄色。圆柱状,一侧为环形杯柄,柄上部有扳。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樽身外壁饰夔龙纹及谷纹,下部近3足处分别饰兽面纹。盖隆顶,盖面上等距立雕3个兽形钮,似羊,盖面中部饰涡纹。

    樽为古代酒器,在汉代较流行,常见有铜、漆、玉质作品。此件作品与汉代玉樽相似,花纹略有变化,工艺不如汉代作品精致。清宫旧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北京地区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陆子冈款的代表作品。陆子冈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见此类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玉卧鹿寿星山子

  玉卧鹿寿星山子,明,长8.5cm,宽5cm,高11.5cm。清宫旧藏。

    山子玉色青绿,玉中有杂色。雕一鹿卧地,寿星老人坐于鹿背。老人长头大耳,长髯,右手持龙头杖,左手抚腰带。鹿回首,依老人长袖,头顶有枝杈形角,身饰“米”字形花纹。

    作品造型繁简相宜,老人头部的雕琢细腻而鹿则仅具外形,衣褶也只以直线及折线表示,仅有少量弧线。这类雕饰风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运用。



青玉双连尊

  青玉双连尊,清,高27.4cm,长26cm,宽13.5cm。

    此尊玉色青白,无瑕斑及杂色。高、低二尊,下体相连。高尊圆口无盖,颈部环一凤,展翅似飞翔,腹上部较粗,浅浮雕夔龙纹,两侧各一象首,下套活环。低尊扁而宽,有椭圆形盖,上饰浅浮雕夔凤纹,宽腹,亦饰夔龙纹。两尊相连处亦雕一凤,与另一凤呼应。器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件双连尊是清中期制造的宫廷陈列品,设计巧妙,于仿古中融入新意,加工工艺精致,是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代表作品。



黄玉三羊尊,清,高14.2cm,口径7.6cm,底径6.8cm。

    此器黄玉质,局部有褐色浸痕。圆形口外侈,颈部有环状凸棱,腹部凸雕三羊首,三羊前足形成器足,足下衬一圆托。

    三羊组合的艺术造型和纹饰图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玉器外,陶瓷、绘画中也往往以“三阳开泰”为题作为岁首称颂之辞。但黄玉雕三羊尊这样的器物却非常少见。



青玉三阳开泰

  青玉三阳开泰,清,高9.5cm,长18.2cm,宽10.5cm。

    整器圆雕3只羊,青玉质地,玉色青白。羊一大二小,大羊侧卧于地,左前肢支踏于地上,其余三肢曲起收于腹下,抬首转向左侧,口衔竹叶。大羊左侧以竹叶铺地,其上卧伏两只小羊,一小羊居前,侧头转向大羊,右前肢踏地,似欲从大羊口中取食,另一小羊紧伏于大羊身后。三羊皆有角,角上有节。以三羊为饰,寓意“三阳开泰”。



















































价值5000万的黄田石



黄田石产于寿山溪坂,颜色为黄者,都可称为黄田石或田黄石。其特点市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清澈,且有细密清楚的萝卜纹。其中黄金黄,桔皮黄为上佳,尤罕见;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石中的下品。田黄石中的田黄冻石,是一种极为通灵的灵石,色如鲜蛋黄,产于寿山中坂,是罕见的稀世珍品,历史上列为贡品。此外,还有一种“银裹金田黄”外表包裹白色石皮,肌理为纯黄色,酷似蛋白包裹着蛋黄的熟鸡蛋,也产于中坂,更为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