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入睡吃什么好:《柔性谋略——以弱胜强的博弈律》第二章、柔道无敌的王者智慧(一)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28:57
                                                                     第二章、柔道无敌的王者智慧
          上文说到,要想在激烈的社会博弈中取胜,就要运用不争而争的方法。
  其实,不争而争的方法,主要来自老子。《道德经》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正因为不敢为天下先,不去争,所以能成器长,能争得到。
  老子的柔弱不争,以不争而争的思想,是基于对天地万物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基于对历史兴亡、人道盛衰的深刻体察,因而是高明的、圆达的、充满智慧和辩证的。朱熹说:“老子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这就是说,老子提倡不与人争,正是为了达到不争而争、不争而胜的目的。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别人也都不与之争。别人不和自己争,自己就可以养精蓄锐、潜藏待机。一旦出现了有利时机,就能一动而发,争则必胜。
  其实,不仅道家讲不争而争,佛家也有类似的智慧。有这样一段公案:寒山寺的主持寒山问另一位高僧拾得说:“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说:“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默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就是说,骄纵对手,让其横行;暂时退让,待其自己毁灭,这是一种不争而争之术。
  由此看来,这个不争之争,实在是人们博弈的大智慧。
  进一步来讲,这个不争而争之道,其实就是“柔道”。
  事实上,不争之争,乃是靠柔道而争;奋力而争,乃是靠刚道而争。很多时候,只有拼了老命,用尽一切力气,才能于激烈的竞争中得到想要的东西;但更多时候,只有靠柔道,才能绕开诸多对手,于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想要的东西争道手。这种柔道,一旦施展开来,无声无色,无象无形,不着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种手段,看似无力,实则是四两拨千斤之道,看似费时,实则是以迂为直的最佳路线,看似平和,实则是大剑无锋大巧无工。而且,从历史上看,大凡那些擅长柔道者,不仅能够在极其惨烈极其复杂的竞争中有效保存自己,而且能够不断以柔克刚并积蓄力量,直到最后所向无敌;而那些不懂柔道者,要么会因为事事逞强而过早地被更强的对手消灭,要么即使成就了一番事业也会因不懂激流勇退而晚节不保。所以,过往的历史告诉我们,柔道是社会博弈的大道、真道、实道、不虚之道。人们想要创出一番事业,做出一番作为,就必须要懂得以柔道入局、以柔道制胜的道理。掌握了柔道博弈的方法,就能真正达到无人能敌的境界。
 1、柔,王者之道
          大凡是中国人,都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就是环境不利时,就保存好自己;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要造福苍生百姓。在堂堂十三亿人中,雄心壮志者不少!
  但是,要想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甚至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占据显耀之位,登上命运的顶峰,则必须要行之有道!
  这就如同登山。山顶光芒万丈、风光无限,可比作社会的顶层;而要想登上山顶,就必须有一条可达到山顶之道。找到了这条道,徐徐而行,就能登上山顶;如果走错了道,登到悬崖峭壁上,则不仅到不上顶,还有可能失足跌下山底,落个粉身碎骨!
  所以,道,实在是博弈的重中之重!
  自古以来,人们对道的研究有很多。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心怀天下的思想家,他们心系百姓,胸怀社稷,为了千秋基业、万代江山而殚精竭虑。他们专注弈道、特别是帝王博弈江山之道深有研究。以这些杰出的思想成果为基础,中国谋略学中慢慢出现了王道思想和霸道思想。王道思想和霸道思想虽然是帝王用以治世的谋略,但对普通人而言,也是指导其参与社会竞争的有力武器。对于人类文明的这朵奇葩,我们有理由拿来借鉴一下。
  在笔者看来,所谓王道和霸道的根本区别,就是对力和德的运用。恃力而成大业者,是霸道;恃德而成大业者,是王道。其实,力和德,不过同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霸道和王道,都是争夺天下稳定江山的必要手段。这是因为,凡是成大事者,必须有力又有德。力量是压服别人的手段,德行是安抚别人的凭借。光有力量而无德行,就会象桀纣那样,恃力而亡;光有德行而不懂力量,就会象宋襄公那样,变成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曹操之所以能成就其业,固然在于其有力,然而,曹操对于下属、对于百姓,也会抚之以德。假若曹操一味用力,见谁灭谁,试想,还有谁愿意跟随其打天下?刘备之所以能创立基业,固然在于其有德,然而,先主锄去当道之芝兰、屡反对其有恩的诸公如曹操、袁绍等辈,也算得上是力量的发作。假若刘备一味对人施以德行,没有实力做依靠,则早就被曹操袁绍等人给剿灭了。所以,无论曹刘,皆用力亦用德也。只不过,曹操做事,以力为主,以德为辅;刘备做事,以德为主,以力为辅。如此而已。
  《周易》言:君子以自强而不息,以厚德而载物。自强之道,就如同太阳一样,源源不断产生力量;厚德之道,就如同大地一样,兼容并蓄无所不包。所以,以力者,阳也;以德者,阴也。按照这个逻辑,霸道乃用力之道,所以属阳;王道是用德之道,所以属阴。而阴阳交合而万物生,所以,真正的帝王,无一不是王道与霸道并用。不过,乱世时是以霸道为表,诸葛亮说治乱世而用重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治世时以是王道为显,和平盛世,阳儒阴法的道理,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先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善下,就能成王。什么是善下?所谓善下者,就是“柔”。所以,结论就是:王道,尚柔也。故而从本质上讲,王道就是柔道,柔道就是王道。王道强调用德行延揽天下,柔道强调蓄力而不发,以柔克刚。在历史上,人们都公推刘备为得人心之主,说诸葛亮是王佐之才,可见刘备行的是王道。但是,更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刘备行的,其实也是柔道。他柔身侍奉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以柔术招揽天下英雄。人说刘备仁德充塞四海,就是说他是以柔弱取天下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商汤讨伐商纣的实例,看看商汤是如何以柔而致王道的。
  在历史上,我国第一个王朝更替发生在夏与商之间。商朝的开国之帝名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传说,商汤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看到一道白气直贯月亮,因而有孕。夏朝的末代皇帝叫夏桀。在中国历史上,夏桀和商纣是齐名的,就如同南慕容被乔峰一样。汉朝以后,如果君王被臣子誉为“桀纣”的话,就等于骂君主残酷无伦,马上就要断子绝孙了。所以,一般来说君主都会大怒,往往要把大不敬的臣子杀死。由此可见,夏桀在中国人的眼里,是极不成器的。
  事实上,夏桀为人很是勇猛,也很聪明。先说勇猛。夏桀有很大的力气,他能把铁钩给拉直了,能把铁块绞成一团。古代的时候铸铁,可能提炼得不到今天这么细,所以刚度可能不够,读者或许觉得没什么。但是,史书记载,夏桀能把老虎给活生生撕裂,这恐怕就是具有一定段位的武林高手了。
  但是,夏桀依仗自己勇猛而不修德政,他专走刚猛路线,一味残害百姓,这就给他的统治埋下了祸端。另外,夏桀一味宠幸美女,也忽视了朝政。自古以来,凡是刚猛过度者,必喜欢柔媚无骨者。从阴阳上看,这两者是相吸的。但如果过度沉溺,则可能会坏了自己的大事。比如,暴虐而刚猛的纣王,遇见了柔媚无敌的妲己,也就沉溺其中,最终亡了天下,丧了性命。夏桀也是如此。他征讨一个部落,得到了一个极柔媚的女人,名叫妹喜。夏桀异常宠幸于他。妹喜喜欢撕裂丝绸,夏桀就拿出许多丝绸让她撕。千年以后,曹雪芹写《石头记》,写到晴雯撕扇子一段,恐怕就是从史书上借鉴这个典故的。当然,夏桀不仅宠信美女,还奢侈无度,滥用百姓民力。这样,他就得罪了天下。这是他丢掉江山的客观原因。
  上文说到夏桀不仅勇猛,还很聪明,这在历史书中也是有记载的。当时,有个著名的能人叫伊尹,商汤得知其人贤能,就三次派人去请。这是夏朝版的三顾茅庐。最后,商汤打动了伊尹,伊尹当了商汤的谋士。商汤曾向夏桀推荐伊尹,伊尹先后五次向夏桀说起贤王统治之道,但是桀始终不听从。伊尹是个极聪明的人,他对夏桀说:“大王,这样下去,我们离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夏桀很有信心,笑道:“我拥有的天下,就好比天拥有太阳。太阳有消失的时候吗?太阳消失了,我才灭亡呢。”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夏桀非常聪明。夏桀能以太阳类比自己的江山,可见其人之才,断非一个糊涂帝王所能比拟。第二,夏桀过度自信。勇猛的夏桀过于迷信武力,忽视民心,以为自己的江山固若金汤,熟料却是垒卵之危。夏桀因为聪明,所以就容易过度迷信自己。这样,夏桀就对事物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这是他丢掉天下的主观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夏桀碰到了商汤这样一个惯于用柔的大家。
  商汤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历史书上记载,商汤非常精于用柔。有一次,他看见有人四面张开网来捕捉禽兽,汤就过去把三面的网都解开,并祈祷说:“愿意往左的就向左走,愿意向右的就往右走。只有那不听天命的,不想活了的,才投到我网里来。”后人说到商汤,常用这个“网开一面”的典故来形容商汤的高尚品德。但是,我们宁愿相信,这是身边的高人谋士为商汤策划的一场“政治秀”。因为不久之后 ,这件事就被商汤身边的人广泛传扬出去。诸侯听了,都感慨地说:“商汤的恩德真大啊,都已经惠泽到禽兽了。”于是,有四十多个国家归顺了商汤。
  夏桀看到商汤和别的诸侯关系如此融洽,感觉商汤在挖他的墙角,就把商汤给囚禁在夏台。但是不久,夏桀又把商汤给放了。联系到商汤一贯用柔的作风,我们相信,商汤一定是用了示弱之术,把夏桀给迷惑了。夏桀失去了除去政敌的最好机会,这就注定了他未来的厄运。
  夏桀朝政日乱,他也不管不顾,依旧淫乱不止。他派人凿大池,修建夜宫,把男女聚集到里面杂居淫乱,三旬都不上朝。他不珍惜民力,让人开凿山陵。有人进谏说:“泄露了天机,暴露了地藏,就会失去道的保护,以后必然要失败的。”夏桀二话没说,就把进谏的人给杀了。这时,历史上同比干齐名的忠臣关龙逢出场了。他忠心耿耿地劝说夏桀:“古代的君主都爱护百姓,节约财用,所以他们的统治才长久。现在您挥霍起来就好像财务无穷无尽似的,杀起人来就像没完没了似的。老这样,距离灭亡的日子就没几天了。大王,您怎么就不愿意稍微改改呢?”夏桀不听。但关龙逢站在那里始终不肯走,夏桀于是大怒,下令把关龙逢给杀了。
  这一年,天象异常。天空中出现了两个太阳在争斗。这可能是一种光线折射的自然现象吧。但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它同政治事件联系起来。同时,泰山崩裂了一角,很多江河都枯竭了。天下人心惶惶,都觉得要发生什么大事了。
  商汤看到天象异常,又见到夏桀自断羽翼,和百姓离心离德,于是,就准备起兵讨伐夏桀。第二年,商汤就抓住人心思乱的机会,任命伊尹为相,自己亲自率领军队征伐,并一举打败夏桀,最终灭亡了夏朝。在上面的这个典故里,昏庸的夏桀过刚而亡,仁德的商汤以柔道兴国,以弱胜强,最终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夺取了江山,自己当上了商朝开国之君。
  商汤灭掉夏朝之后,吸取了夏王不施德政、得罪天下、离乱人心的教训,就专修仁政,以柔道治国。商汤在自己的澡盆上刻上“苟日新,日日新,竞日新”的文字,以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道德每日有新的进步、天天有新的进步,永远有新的进步。这其实就是他秉持柔道的表现。后来,百姓遭遇了大旱灾,商汤祭祀天地时虔诚地说:“老天爷,请别因为我一个人的过失而伤害到百姓啊。”他历数了自己的过错,说:“难道是我的政令不对吗?难道是我用人无道,使百姓失业吗?难道是我的宫室太奢侈了吗?难道是我的后宫女人太多了吗?难道是社会道德败坏,小人得志?……”商汤虔诚的祈祷或许感动了上天。话还没说完,就下起了大雨。于是,商汤为百姓祈雨的事就传为美谈,并被史官记录下来。
  在上面的故事中,商汤用柔保存自己,兴起义兵;等到形势有利,讨伐夏桀而取得江山后,再用柔治理天下,保佑江山。商汤“逆取顺守”,以柔而王之的方法,就是我们说的“柔者,乃王者之道”。
  当然,对夏桀这样的帝王来说,他们乃是世界的老大,是最有力者,因而他们用起霸道来有资本;但即使最有力者如帝王,也离不开王道。夏桀正是不懂王道、一味用刚而灭亡的;商汤正是汲取了夏桀灭亡的教训,在当上帝王之后,就以柔道行仁政,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江山。
  自帝王以下,从精英到草根,总有力所不逮之时。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时、某地、某事上处于虚弱地位,所以,用霸道争胜就往往会存在较大的风险,在同力量强于自己的对手较量时往往就要倒霉;而用柔道,则能够保存自己、逐渐发展直至王者境界,因此,王道,柔也。对弱者而言,用柔是战胜对手的最重要的方法。擅长用柔,就能建立王者的功业。
  前文已经说过,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竞争,存在着激烈的博弈。博弈的境界有三:一是适者生存,能通过博弈而保证自己生活;二是求得发展,能通过博弈而获得发展的空间;三是谋得高位,也就是通过博弈而实现生命的辉煌。这第三种境界,其实就是博弈的至高至强境界,可比之为王者的境界。而要达到以上三种境界,无论是生存、发展还是谋求高位,都离不开用柔。反之,不懂用柔,则即使是位列王位,也可能被拉下马来。
下面来看一个不懂用柔的反面例子。
  南北朝时期,刘宋文帝刘义隆身体很不好,因此,自从他即位开始,就把朝廷大事悉数委托给弟弟刘义康处理。时间长了,刘义康门庭若市,刘义隆反倒是有点大权旁落的感觉。
  有一次,刘义康在宫里吃柑子,一边吃一边说:“今年的柑子,形状、味道怎么都不如以往了呢?”刘义康正巧在座,一听说哥哥没好柑子吃,就很大方地派人回家里取来一大篓上好的柑子。两家的柑子一比,刘义康的比皇帝刘义隆的要大上一倍。刘义隆什么都看明白了,但硬是没吭声。而刘义康却没发现什么不对,一切照旧。
  明摆着,刘义康大权在握,诸大臣都会积极向刘义康靠拢。有什么好东西,当然会捡着刘义康去送。对这些,刘义隆当然一清二楚。当年,刘义隆继位当皇帝之初,手下有五个心腹,对外号称“五臣”。其中有一个叫刘湛的大臣,很得刘义隆之宠。但到了后来,刘湛看到刘义康势力看涨,并且貌似要接班的样子,就立刻从刘义隆的破船跳到刘义康的新船上。对此,刘义隆当着别人破口大骂:“我以前和刘湛谈话时,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生怕他离去。现在跟他讲话,怎么老觉得时间这么他妈的慢呀。”刘义隆吹风点火的目的,当然是要先造出倒刘的舆论来。其目的固然歹毒,其话语倒也真具杀伤力。这是因为,“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时间飞快;跟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时间漫长”,这种貌似“相对论”的话,不挖空心思是想不出来的。
  后来有一次,皇帝刘义隆得了一场大病,刘义康的一个亲信竟然昏了头,跑到国家档案室去找晋朝末年立康帝的档案。他大概以为刘义隆肯定一病不起,就想为刘义康登基提前做点准备吧。谁知,没多久,刘义隆的病居然好了。别人告知皇帝刘义隆此事,刘义隆就在心里起了杀机。刘义隆觉得,看这个架势,自己要是真正去见了阎王,说不定刘义康就可能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而自己继位。
  尽管刘义隆开始防范并想干掉刘义康,但为了避免杀掉刘义康而遭到天下人的诋毁,所以他也一直隐忍不发,却在暗地里较劲。等到过了几年,范晔(大历史学家)、孔熙先(大阴谋家)借口拥立刘义康而谋反,范、孔二人相继被杀,刘义隆总算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把弟弟刘义康给放逐了,并专门派人监管。几年之后,刘义隆还是不放心。于是就派人拿着毒药要将弟弟刘义康毒死。刘义康说:“佛教徒不许自杀,除了喝毒药,让我怎么死都行。”说然,从容受死。
  刘义隆不顾兄弟情谊而诛灭了专权的刘义康,这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江山。对外姓将领功臣如此,对自己的兄弟也是如此。一旦触犯了刘义隆的底线,当然更是杀之没商量的。而刘义康不懂这个道理,特别是不懂用柔的道理,所以最后被杀。
  当初,刘义隆刚和刘义康感情破裂的时候,曾派一个僧人叫慧琳的去看望刘义康。刘义康问僧人:“我还能回到京城吗?”僧人回答:“恨你不读几百卷书啊。”等到后来,刘义康读书读到西汉淮南王刘长的故事时,不仅掩卷叹息说:“原来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事情啊。我书读得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看来我获罪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如果刘义康多读几年书,他就会明白,处在他这个地位,应该像萧何免难那样,谦虚恭谨,低调做人,这样,才能免除灾难;或者像张良范蠡一样,激流勇退,不问政事,这样才能保住性命。然而,刘义康不读史书,参不透守柔的重要性,因此从高高在上的王位一落千丈,最后丢了性命。刘义康这个不懂守柔而死于非命的王,还不如山野乡间一个懂得谦让的老翁活得自然。
  商汤用柔而成帝王,刘义康不动用柔而丢掉性命,这用柔的妙用和不用柔的祸患,岂非已经是明明白白了吗?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容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他认为,只有坚持用柔,面对侮辱不愠不怒,忍辱负重,才能成为英雄豪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消灭吴国,成就王业,用的是柔的策略。韩信忍辱跨下,最终辅助刘邦成就霸业,走的也是同一路线。明成祖朱棣用逃回之计装疯卖傻,骗过了朝廷官员而起兵,最终夺取了明惠帝的江山,用的也是柔性策略。
  列子当年向他的学生讲致胜之道时,曾说:天下有常胜的方法,也有常败的途径。常胜的方法就是守柔,常败的途径就是逞强。这两种途径都是很明显的,但是人们往往看不出来。古人说,靠刚强只能战胜不如自己的人,而靠柔弱却能战胜强过自己的人。如果智能胜过不如自己的人,等到原来不如自己的人变得超过自己就危险了。如果能够胜过强于自己的人,这就比较安全了。这个道理可以用来战胜个人身心,也可以用来处理天下大事。列子的思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博弈中总能取胜的方法,就是以柔克刚,不战而胜。因此,笔者提出,善用柔者,可致无敌也;能致无敌者,王业可成也。《易经》中说,天道亏满而益谦,地道变满而流谦,鬼神害满而福谦,人道恶满而好谦。如此看来,知刚守柔,知强守弱,知盈守谦,以不争而争,以柔而争,这就是制胜的大道呀。所以,俺认为,柔乃博弈制胜的关键,更是成就一番伟业的法宝!
  《三国演义》中曹操评价英雄时,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他认为,龙之为物,就像世之英雄。英雄也能大能小,能升也能隐,能刚也能柔。而此时与曹操青梅煮酒的刘备,就正是这样一个英雄。在时机未成熟之时,刘备就潜龙在渊,积蓄力量而不妄动;等时机到来之后,就一飞冲天而龙行天下。刘备退而善隐善藏,进而能包藏天下;退而善忍善让,进而又能吞吐江河。所以,当时刘备虽然一无所有,而且屈居曹操之下,随时可能丢掉性命,但曹操仍要说刘备是个大英雄。等曹操说破刘备心思之后,刘备惊得连筷子都掉在地上,偏又故意说自己听到雷声都害怕,以显示自己心无大志胆小无能,将狡猾如曹操者也骗过了。刘备这种韬光养晦之术,也正是柔的灵活运用。
  总之,能成霸王者,必胜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也。自得者,必柔弱也。
 2、柔道,柔之用也
            历史上,懂得柔道的人有很多。晋文公以柔道退避三舍,其目的在于避其锋芒,寻机待发。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天下震动,但是却不奏效;等到学会了柔道,就帮助刘邦用柔道灭掉了秦朝。水泊梁山上的宋江,也是一个惯用柔道控制人心的人。当年他一时性起,杀了阎婆惜,因而身陷囹圄。几经周折,柔道渐臻妙境,因而最后能梁山聚义,赢得诸多英雄的归顺。
  《吕氏春秋•不二篇》中评价道:“老聃贵柔”,即老子推崇柔道。在谈柔道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则故事。
  据说,当初周武王灭纣之时,殷商有一个著名的大夫叫商容疾。他因看出天道移祚,故而避世隐居。等到周朝建立后,朝廷想请他出山,请了几次,他都一直未答应。商容疾修道有成,度百余岁而身体如常,长得一派仙风道骨。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疾知道老子不是普通人,就把他收在身边,传授他道法。
  后来,商容疾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老子叫到跟前,耐心地对老子说:“乘车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经过故乡要下车,大概是为了表示不忘故乡吧。”
  商容疾说:“你说得对。那么,我再问你。经过高大的古树时,要快速点走过,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大概是说要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者吧。”
  商容疾说:“说得对。”然后,商容疾张开嘴,问:“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商容疾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了。”商容疾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说明刚强的东西会消失,而柔弱的东西却能保存。”
  商容疾会心地点头,说:“说得好啊。天下万物都是这样的啊。你没见那水吗?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水积得多了,就成了海,海广阔无边,深不可测,大而无穷,远而无极。百川灌之,也无所增加;风吹日晒,也不会减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就是润泽。万物离开了它就不能生长,百事离开了它就不能成功。汹涌起来没有人能遏止,无形无状又无人能把握。刀剑不能伤它,石棒无法打它,斩不断、烧不燃。水锋利无比,可以磨灭金石;强健至极,可以承载舟船。深可以渗进无形之地,高可以翱翔于白云之间。涓涓之水回旋于川谷之中,滔滔巨浪咆哮于平原之野。水为什么具有如此之大的威力?这是因为它柔软啊。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人不知,却没什么人能实行。你明白了吧。”
老子点头回答道:“先生您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脆弱,死了以后,尸体就会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柔软,等到死了的时候,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刚强的东西就是走向死亡的东西,柔软的东西才是生机勃勃的东西。军队太强大,就容易因骄傲而被消灭;树木太坚硬,就因为不能低头而摧折。两国相争,往往弱的国家得胜;两人争利,柔弱的人能得到。皮革太坚固了就容易破裂,牙齿经常咬硬的东西所以会先消亡。坚强的东西只能胜过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则能战胜所有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反而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反而会处于优势。积弱可以为强,积柔可以为刚。想要变得刚强,就必须谨守柔道;想要变得强大,必须从弱小开始。这就是先生说的道理啊。”
  商容疾听到这里,露出欣慰的笑容,说:“你已经得到大道了。天下的道理都已经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再值得罗嗦呢?”
  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经年累月的柔软,也最终能形成无比的力量,将岩石洞穿;积少成多的数量,也能形成滔天之势,吞没一切物体。因此,水虽柔,但是又至刚;虽弱,但是又至强。再比如,空气无形无色,柔弱如无物,但是,经年累月,空气可以风华岩石,时期变成粉末;而当气旋汇成飓风之时,又能席卷万物。这也是柔者刚之的表现。所以,老子和商容疾的对话,句句紧扣柔道,从人世之柔道拓展到天地之柔道,指明了用天道即是柔道。
接着这个话题,我们下面来深入谈谈柔道。
  前文已经讲过,柔很重要。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光知道柔很重要,但却不懂用柔的方法,所以还是不能尽得用柔之妙。因此,不仅要懂得柔的妙用,而且还要学会用柔。柔道,就是用柔的基本方法。所以,很有必要研究一下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