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绝和末日隔绝:30年的腰背痛是这样治好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3:35:23
30年的腰背痛是这样治好的
    患腰背刺痛三十余载,曾按风湿治疗数年,无效,亦采用针灸、拔火罐等法治疗,也不见效果;西医则按脱钙、神经性疼痛治疗,亦无效。笔者以为,此由腰肌劳损、日久受风寒侵入滞留所致,加之年老素体肾阳虚,故久治不愈。有鉴于此,笔者投以加味麻附细辛汤一剂,疼痛减轻,四剂病愈。
  加味麻附细辛汤由以下九味中药组成:麻黄15g,制附片60g,细辛12g,桂枝12g,川芎15g,白芍25g,干姜30g,谷芽30g,山楂15g。
方解:方中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皆辛温之品,可发散风寒,又祛风止痛,尤以辛窜之桂枝,可驱除滞留之风,取其通则不痛;川芎乃血分气分两行之药,既可活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而腰肌劳损,乃因血瘀气滞,加之风寒侵袭,故持久刺痛;附片大辛大热,可温散停滞的寒邪,且兼壮肾阳,再加之温守之品的干姜的配合(俗称附子无姜不热),故可收温寒止痛之功;白芍乃苦酸微寒之品,既可协调营卫,柔肝止痛,又可节制温热之性,使之祛风温寒止痛而不伤阴;山楂、谷芽则可协同川芎散瘀行滞(山楂),更可养胃护胃(谷芽),盖因辛散温热之品有损胃的副作用。以上九味中药各尽其能,又相互协调,故可解除老年人陈旧性腰背疼痛之苦。
  据笔者所知,时下有不少老年人患有陈旧性腰背疼痛病,医者不妨用上方一试。服本方值得注意的是:药必须久煎(水开后用文火煎熬20~25分钟),以不麻口为度。服药时,药汁以温热为宜,否则便会影响疗效。
    腰背痛——委中穴 中医上有“腰背委中求”的说法,是说腰背部的疾病治疗是不能忽视委中穴的。委中穴 位于膝部腘窝的正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属于从腰背部而来的膀胱经的两条支脉的会合之处,是治疗腰背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委中穴 位于膝部腘窝的正中,如果腰背部不适而非疾病所致,趴在床上,可自己操作或由家人帮忙。用双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按压时,如果能搽上一点刮痧油或药酒更好。这样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酸麻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也有保健作用。
所以,出现腰痛疾病时,按摩委中穴治腰痛会非常有效。平时也可以经常按摩委中穴,按压时可能会有疼痛的感觉,但对身体十分有益。
   按摩委中穴可缓解腰背痛

导读:“腰背委中求”,即表示出腰背部疾病治疗,委中穴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中医指出,按摩委中穴可缓解腰背痛,下面教大家缓解腰背痛的具体按摩方法。

委中穴的位置:

委中穴位就在膝盖的正后方,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如上图)。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因为属于从腰背部而来的膀胱经的两条支脉的会合之处,所以是治疗腰背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中医认为一般腰背痛可以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类多由于感受了风寒等外在的邪气,或者是气血不和等导致的,常常表现为突然发作,腰背部剧烈酸痛,俯身仰身都很痛,躺下则更加厉害了。较重的到了阴天下雨的时候会更加痛苦。如果腰痛因为肾气虚弱导致就会出现疼痛是隐隐痛,进展缓慢,时间比较长,腰膝常酸软无力等。所以要找到病因才能治疗。

按摩委中穴的具体手法如下:

1、用两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连做10—20次。

2、两手握空拳,用拳背有节奏地叩击该委中穴,连做20—40次。

3、用两手拇指指端置于两侧委中穴处,顺、逆时针方向各揉10次。

4、摩手至热,用两手掌面上下来回擦本穴,连做30次。

提示:如果有腰背不适的人,可趴在床上,可自己操作或由家人帮忙。按摩的时候,最好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按压时,如果能搽上一点刮痧油或药酒更好。这样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酸麻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也有保健作用。因此,平时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按摩委中穴,按摩时力量可以稍微大一点,虽然按压时有疼痛的感觉,但对身体十分有益。

注意:膀胱经最活跃的时候为下午3点到5点,在这段时间刺激委中效果更好。

    长时间久坐,背部会出现疼痛,如何缓解这种现象呢?专家指出按摩八髎穴,让你告别腰背痛。

八髎穴功效

八髎是8个穴位,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平时若能经常摩擦按揉这些穴位有防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等病症的功效。
 
    如何按摩八髎穴呢
双手后背,用手掌在腰骶部皮肤快速上下或左右摩擦按揉等,一天1~2次,每次100~200次。操作时,不仅感觉到局部发热,最好还仿佛有一股热流传导至前阴和小腹部,甚至通达到双脚。当然,由于用力的关系,一般自己操作的效果不如他人操作的效果好。可嘱被操作者屈肘前俯,坐在矮凳上,操作者立其侧,手掌伸直,用掌面着力,紧贴骶部两侧皮肤,自上向下连续不断地直线往返摩擦5~10分钟。此擦法有温经散
寒、调和气血、补益下焦、清热利湿的功效。

    温馨提示

    按压推擦此组穴,有引发女性流产、早产的危险,妊娠者慎用。经期要慎用,若闭经或月经量稀少,可如此操作;若月经量较大则忌用。还有,引起腰酸背痛的原因很多,若怀疑有肿瘤、结核以及化脓性炎症等,请不要如此按压摩擦。
最后要说的是,为了预防腰酸背痛,平时要加强项背部及腰腿部的功能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打打太极拳以及自我按摩等。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及受凉、感冒等,不要长久待在空调房内。常坐在电脑前工作的人,每隔一小时左右,最好站起来休息一下,有助于减轻腰背疲劳。
   腰背痛妙方补阳还五汤 腰痛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比较难治疾病。引起腰背痛的原因很多,如腰背肌肉损伤、强直性脊柱炎、肥大性脊椎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管狭窄,以及妇科疾病、泌尿系疾病、前列腺疾病等。中医辨治腰背痛的最大特点是审证求机,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腰背痛,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瘀血气虚证,选用补阳还五汤均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若非瘀血气虚证则不能随意用之。如吴某,女,69岁。5年前出现胸椎、腰椎骨质增生,经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但仍然经常腰痛,痛处固定,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下肢麻木僵硬,少气乏力,舌淡,苔薄,脉涩,以此而辨为瘀血气虚证。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6剂,药后病证得以改善;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腰痛基本解除。之后,复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治疗3个月,诸证悉除。

【临床表现】  瘀血气虚证:腰痛,或腰背痛,痛处固定,或活动后加重,或休息后减轻,下肢麻木僵硬,少气乏力,舌淡舌薄,脉涩或弱。病变证机是瘀血阻滞脉络,气因瘀血而虚,气虚不得帅血又加重瘀血,以此变生为瘀血气虚病理病证。

【治疗方法】  活血化瘀,益气止痛。

【方药组成】  黄芪120克,当归15克,赤芍5克,地龙3克,川芎18克,红花3克,桃仁3克。

【加减用药】  若气虚明显者,加人参、白术,以益气健脾补虚;若夹寒者,加生川乌、生草乌,以散寒止痛;若夹热者,加丹皮、丹参,以清热凉血;若夹肾虚者,加杜仲、桑寄生,以补肾强骨;若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服用方法】  本方既可作汤剂,又可作丸剂。汤剂每日1剂,具体用法是:将上药置于医用煎药锅中,加水约500毫升左右,浸泡药25分钟左右,煎煮约30分钟,取出药汁;再加水300毫升左右,煎约15分钟,取药汁。合并2次药液,分早中晚3次服。丸剂制法是:将上药研为细粉状,以蜜为丸,或以水为丸,每次用3~9克,分早中晚3次服。

【用药要点】  方中黄芪益气,使气能帅血而行;桃仁、赤芍、川芎行血活血,使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当归及少量红花补血养血,与黄芪相用,以达气从血中而生;地龙通经活络,畅通血脉。诸药相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证,慎用本方。

  腰背疼痛良方:“芎胡独生汤”

腰背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发病率甚高,且发病原因很多。一些非外伤性的脊柱病变,如腰骶部先天性异常所造成的肌肉、韧带、关节面不对称、不平衡等,以及老年人退行性或增生性病变都可引起腰背痛。外伤性腰背痛,常由于急性扭伤未及时处理或治疗不当,以致迁延为慢性腰肌劳损。也可因长期劳累,引起腰背部肌肉、韧带组织积累性劳损。因为慢性劳损的缘故,可造成局部血循环差及淋巴回流受阻,导致周围关节及软组织常有浆液性渗出,并形成粘连。如此时受到寒冷、潮湿的刺激,即可引起局部血管痉挛、肌肉挛缩,以致局部缺血更明显,从而使病变加重、疼痛加剧。老年人由于骨、关节以及周围软组织都已有退行性改变,关节不太灵活,局部血循环也差,如再受到寒冷及潮湿的刺激,必然容易诱发或加重腰背痛。

中医对痛与不痛有个认定的说法,即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因此,治疗痛就要以调理气血,畅通经脉为主。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自拟“芎胡独生汤”治疗腰背痛,屡用屡验。一般服药3—7剂症状明显减轻,10—15剂腰背酸痛即可消失。

药物组成及用法:川芎15克,玄胡15克,独活15克,桑寄生20克,秦艽15克,鸡血藤30克,狗脊15克。水煎2次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

方中川芎辛温,辛能散瘀化滞,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有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之功;玄胡既入血分,又入气分,即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为活血利气止痛之良药;独活、秦艽既能去除风湿之邪,又能通经活络,使邪去血活而筋脉自利,为治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筋骨不利常用之品;桑寄生能除血中风湿,为祛风益血之品,兼能润筋通络,故对痹痛日久,筋骨不利,腰背酸痛之症,用之最益;鸡血藤活血而能补血,更能舒筋活络;狗脊补益肝肾,肝主筋,肾主骨,肝充则筋健,肾充则骨强,用于肝肾不足,腰痛脊强,俯仰不利,筋骨无力,功效尤佳。诸药合用,有补益强壮、活血通络、祛风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故治腰背疼痛颇有效验。  
 慢性腰痛非独治肾 □ 包春华 倪诚 北京中医药大学

慢性腰痛是疼痛限于腰部一侧或两侧或腰脊正中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持续性、反复性、难治性等特点。中医治疗慢性腰痛历来以补肾壮骨强腰为主法,有从肝、脾、督脉、带脉论治者,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不能通用于所有慢性腰痛患者。笔者认为,在补肾壮骨的同时,综合运用补中、调肝、温督、通带诸法,恢复“筋-肉-督-带”的协调作用,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策略。

腰痛由“筋-肉-督-带”功能链失调导致。一般认为,慢性腰痛病位在腰,与肾、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密切相关,其病性属虚多邪少,而虚以肾虚为主。近年来,研究者虽认识到肝郁、脾虚、督阳虚寒、带脉失养在慢性腰痛病机学中的意义,但多是从单方面进行探讨,难免有失偏颇。

腰背之屈伸转侧有赖于肌肉、筋膜的收缩弛张。“筋为刚”,“筋”包括现代医学的筋膜、韧带和肌腱。“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故“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如“筋不能动”,关节的屈伸转侧受阻,则可发为腰痛。“肉为墙”,“肉”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皮下组织。此外,督脉行腰背,贯脊,为“阳脉之海”,其为病表现为“腰脊强痛,不得俯仰”,甚则“脊强反折”,“脊强而厥”。带脉“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十二经脉及奇经中七脉也”,故“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慢性腰痛除与肾、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密切相关外,还涉及“筋-肉-督-带”功能链的多个环节。中医骨伤科学将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损伤等归属“腰骶部筋伤”也佐证了这一点。即便是像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退行性病变,“也因脊柱于背部的正中央,中央有椎管容纳脊髓、脊椎和椎间盘构成的一种锁链式的柱状,有神经、神经根、肌肉和韧带、筋膜、血管等的配合,这些组织结构损伤以及发生病变就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腰背痛”。这与我们的上述观点不谋而合。

调肝血可柔筋脉、通带脉

筋的功能依赖肝中气血的濡养,即“肝生筋”、“肝主筋”之意。肝之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故“肝为罴极之本”。若肝之气血不足,腰府筋脉收缩、弛张失调,即可发为腰痛。“带脉行于厥阴之分”,若举重伤腰,瘀血阻滞带脉,亦令人腰痛,表现为腰脊疼痛连腹,环如带状,不可俯仰。

笔者根据《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治阴阳两虚之脚挛急,引申用于肝之气血不足,筋脉缩张失调所致的腰痛。临证时,将原方中芍药、炙甘草用量调整为白芍30克~60克,炙甘草10克~15克,并加赤芍活血祛瘀,木瓜舒挛止痛。考“腰痛如以带束引痛,此属带脉为病,用辛味横行而散带之结,甘味舒缓带脉之急”(《张氏医通·诸病门》);又“带脉瘀血,宜用甲己化土汤”(《血证论》),即芍药五钱、甘草三钱,以“(甘草)甘入血分而能缓中……得白芍药则补脾,甲己化土故也”(《神农本草经疏》)而名。临证时,我们按上法调整芍药、炙甘草用量,并根据《血证论》原方加减法加入川芎、当归桃仁等活血通络之品,以利于祛除带脉之瘀血。

补中气可壮肌肉、主宗筋、引带脉

脾胃不仅主肌肉,还主宗筋,并引带脉。若脾胃气虚,肌肉失养而缩张失调可导致腰痛,表现为腰痛坠胀时轻时重,屈伸或劳作受力则加剧,喜温喜按等。

根据“虚则补之”、“损则温之”、“劳者温之”以及“脾宜升则健”的理论,可选用功善补中升阳的补中益气汤进行加减。方中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人参黄芪补中益气;白术“治死肌……和中补气”,“最利腰脐,腰脐利则水湿之气不留于肾宫”;甘草补脾益气以“长肌肉”。四药相伍,补中益气而壮肌肉。当归活血通络,且“润筋骨、皮肤”;陈皮理气调中,可使诸药补而不滞;为使脾胃之力直达腰肾,可去升麻柴胡,加川怀牛膝、桑寄生、独活、千年健;为加强脾胃主宗筋作用,可合芍药甘草汤;若腰痛重着,“法当去腰脐之湿,则腰痛自除”,可加薏苡仁、白术;带脉虚寒,阴雨天气腰部重痛,兼见“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可合用肾著汤;如久痛不愈,当考虑活血通络之法,合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温通督脉可强腰脊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因此,治疗肾督虚寒之腰脊疼痛不仅要补肾,而且还要着重温通督脉。叶天士指出:“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 其在治疗庄姓医案“督虚背痛脊高突”时用“生毛鹿角片三钱(切片),鹿角霜一钱半,杞子三钱,归身一钱,生杜仲一钱半,沙苑一钱,茯苓一钱半,青盐调入三分。”(《临证指南医案》)值得注意的是,该方在以枸杞子、当归身、杜仲、沙苑子补肝肾,强筋骨,茯苓、青盐引药人肾的同时,首用鹿角片和鹿角霜。叶天士认为:“鹿性阳,人督脉”;“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督脉之血”;“古人每以通络,兼人奇经”。如督脉虚寒明显,脊背疼痛牵及腰胯,可用《温病条辨》参茸汤(人参、鹿茸、附子、炒当归、炒茴香、菟丝子、杜仲)加减。

笔者体会到,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等脊柱旁肌肉、筋膜、韧带病变,常需补中气与调肝血合用,兼以补肾;而论治腰椎间盘脱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本身的病变,则以补肾壮骨、温通督脉为主,结合补中气、调肝血,以阳和汤合乌头汤加减常能取得满意疗效。D4

 

慢性肾病多与湿热并存

中国中医药报  2009年7月25日

□ 董飞侠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

湿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特别是在慢性肾病当中表现尤为突出。

水湿是湿热产生的基础

水湿属阴,最能伤人阳气,故叶天士《湿热论》中就有“湿胜则阳微”之说。阴湿过甚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使肾脏阳气虚弱,阳气一虚,就更难温化已成之水湿了。湿邪蕴蓄不化,日久化热,热与湿合,便成湿热之证,因此水湿是湿热产生的基础。水湿不仅是贯穿该病病情始终的病理产物,而且成为损伤人体正气、阻碍气机的主要因素,同时又是进一步伤阳、化热,使湿热形成,推动疾病发展的主要病理环节。脾肾功能失调是肾病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水湿郁久必生湿热,湿热是肾病发生发展迁延反复的重要因素,或肾病日久,阳损及阴,使真阴亏虚,虚热内生,热与湿互结而成湿热。治疗通常选用石苇、车前草、滑石、栀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金银花、甘草、生地、龙胆草、乌药、芦根等。

由湿热毒邪侵犯形成

薛生白曰:“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说明在脾虚不运,水湿停留的基础上,如果外感湿热毒邪也可形成湿热证。其发病关键是中气偏虚,若人体“不夹内伤,中气实者”,即使感受湿热毒邪,“其病必微”。从临床看,有的肾病患者(如慢性肾炎)发生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疡等之所以表现为湿热证,多是由于先有脾虚不运的基础,但从肾病来说,其湿热证则是单纯外感引起的少,内外合邪所致者多。所以说湿热毒邪侵犯人体是肾病湿热证形成的重要原因。治疗通常选用石苇、牛膝、徐长卿、知母黄柏苍术、马鞭草、茵陈、金钱草等。

药源性损害也可引起

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在长期大量应用类固醇药物激素而助火生热并易招致外邪热毒入侵,致邪热与水湿互结酿成湿热。湿热久结难解难分致气机壅塞,水道不利,进一步加重,从而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肾病未愈而继发医源性皮肤质酮过多症或继发感染,出现面红体肿,头胀头痛,心悸失眠,心烦多汗,流脓涕,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白腻,脉濡数等,这是典型的湿热证表现。

有人把类固醇药物类比为中药纯阳之品,并认为上述湿热证的表现是用药后耗津损液的结果。有的医家还解释说,激素类药物长期大剂量的应用,每致损真阴、抑真阳之变,机体阴阳失济,气化之机怫郁,水湿无以宣行则内蕴为患致使湿热证形成。所以说有湿热必清,清湿热可以降低其复发率。治当用芳化淡渗利湿与清热解毒之品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连翘、益母草、竹叶、薏苡仁、滑石、玉米须、车前草等,并用党参黄芪益气固本。

现代研究认为湿热证与感染密切相关。感染是肾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无论是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皮肤感染、尿路感染还是霉菌感染,患者多呈现不同程度的湿热证表现。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清利湿热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一方面有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改善肾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另一方面具有抑制免疫反应,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总而言之,在慢性肾病过程中,由于湿热证的广泛存在,并且成为慢性肾病最基本的病理表现之一,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在慢性肾病病程的某一阶段或整个过程,以湿热为主要表现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值得从事肾脏专业的医师高度重视。

  • 益气活血清肝汤治乙肝
  •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
  • 慢性肾病多与湿热并存
  • 冠脉内支架术后胸部发热治验
  • 藏医药对疫病防治的认识和经验
  • 婴幼儿湿疹试试中药敷脐外洗
  • 禁区也可突破——读《实用中医禁忌学》
  • 辨证思维十二要

  • 又挖到一个鲜为人知的奇方
    贵州省南部有一村庄几十户居民,世代长寿。
    有一健康报记者前往调查,其中一户,父一百三十岁,母一百二十岁,长子九十余,次子八十。
    记者采访其长寿之道,老者遂将祖传秘方公开。

    记者母亲常年身体健康不佳,便依方给母亲配制,母亲服用二月后,胸前喘气之病,霍然而愈,尤其妙在牙齿不复摇动。
    遂发愿广为流传,希望同登康寿之道。遗精、失眠、腰酸背痛、月经不调、强身补脑、白发转黑、增加食欲、无病养身、有病治病、男女老幼皆宜。
    此乃良方,对人身体大有补益。
    处方:杜仲三钱、甘草二钱、熟地三钱、川芎一钱、防风二钱、柴胡三钱、羌活二钱、枣仁五钱、茯苓三钱、枣九二钱、续断二钱、陈皮二钱、沙参五钱、枸杞五钱、大枣五个、玉竹二钱、大茴三钱、木瓜二钱、牛七三钱、灵仙五钱、白芍三钱、肉桂三钱、碎补一钱、淮大一钱、大巴戟一钱。
    方法:上药二十五味一剂,每剂以上好白酒拾斤浸泡,待七日后放入冰糖二两浸两个月,每日服用一次,每次五钱约20cc,饭后服用。
    对中、老年酸痛病非常有效,孕妇请勿服用。酸痛严重的人,每天早、晚饭后各一次。
    睡眠有障碍者,睡前服用一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