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层材料:万得买同花顺为什么 双方激烈火拼机构业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1:33:57
核心提示:“万得系”合计持有同花顺53.7726万股,持股比例为0.4%,实际为同花顺的第六大股东。

同花顺(300033.SZ)8月16日公布的半年报引起了市场的热议。

首先是业绩再度变脸。其半年报显示,同花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19.4%。而一季度同花顺的净利润下滑了18.57%。

更让投资者疑惑的是,同花顺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上首次出现了其竞争对手上海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得)的关联公司。

同行持有对手公司股份的举动,可以说是罕见。万得买入同花顺股份意欲何为,一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万得到底想干什么

截至2011年6月30日,南京万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南京万得)、上海万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万得)分别持有同花顺28.3214万股和25.4512万股,持股比例0.21%、0.19%,为同花顺的第8和第9大股东。

据同花顺中报里的说明,南京万得是万得的全资子公司,上海万得是万得的股东。“万得系”合计持有同花顺53.7726万股,持股比例为0.4%,实际为同花顺的第六大股东。

万得至今仍未出面解释其持有同花顺股份的原因,并拒绝接受任何采访。

而市场对其意图做出种种分析,大致可归纳为“投资”、“收购”两种可能性。

一季度报中未见披露“万得系”持有同花顺的信息,由此可判定万得持有同花顺股份的行为发生在二季度。以二季度同花顺股价平均值25.11元来计算,这笔投资花了万得1350.23万元。

问题在于,同花顺有没有投资价值?

从业务层面看,同花顺在行情交易业务、个人金融资讯及数据服务方面要比万得稍胜一筹。而从市场机会来讲,3月中旬以来同花顺的股价一路狂跌,整个二季度下滑了28.99%,而3月1日至8月18日的跌幅则为34.7%。即时假设万得是在同花顺二季度最低点21.46元进入,截至8月18日收盘价格为21.15元,万得的这笔投资目前来看是浮亏。

某上海股民直截了当地指出,“跌得厉害的股票有的是,为什么万得非得抄竞争对手同花顺的底?”

第二种猜测是“收购论”。某金融资讯公司总经理说,“之前万得和同花顺之间市场重叠性不大,但现在万得开始做个人业务,同花顺也想发展机构业务,相互之间就有了竞争。万得可能是想通过控股进行整合,两者的业务可以互补。”

问题是,即便万得有收购的意愿,它有收购的资金实力吗?

按6月30日同花顺的总股本13440万股以及二季度均价25.11元计算,同花顺的市值近30亿元。如果要超过第一大股东易峥的持股比例36%从而达到控制同花顺的目的,万得至少要花10亿元。

此前有媒体报道,万得2006年-2010年的营业收入约为7000万元、1.2亿元、2.5亿元、3.5亿元和4亿元,未上过10亿元。即便万得真的有10亿元的充裕资金,也不一定会花这么大的代价来收购同花顺。专业人士纷纷表示收购的可能性较低。

“说万得通过二级市场收购同花顺,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需要很多的资金。”某上海券商分析师认为。

同花顺董秘朱志峰回应理财周报记者说,“万得收购同花顺,可能性不大。这个问题我们并不担心。”朱志峰表示,对于在二级市场上谁购买我们的股票,我们并不能加以限制。

朱志峰还说,“做中报的时候发现了万得持股这件事,确实觉得有些诧异。但持股比例比较小,我们也就没有去交涉。”

万得究竟打着怎样的算盘来买入同花顺的股份,至今尚无定论。

双方火拼机构业务

万得持有同花顺股份一事只是契点,竞争激烈的金融资讯公司的生态,或许更值得关注。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资讯公司不得不求“同”存“异”。

“同花顺属于B2C模式,销售终端是中小股民。大智慧和同花顺类似,不过大智慧的营销做得比较好,到处都可以看得到它的广告。东方财富的重点是网站,例如天天基金网。万得的客户主要是机构,机构的价格敏感性较低。”一位计算机与通信行业研究人员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不过现在资讯公司的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基本上没太大差别。”

同花顺有三大主营业务,分别是网上行情交易系统服务、金融资讯及数据服务、手机金融信息服务。而万得主要是做金融财经数据。根据同花顺招股书显示,2009年同花顺尚未推出机构版金融数据库产品。也就是说,截至2009年同花顺与万得暂无业务竞争关系。

朱志峰也表示,“之前和万得的正面竞争比较少。”

金融资讯及数据服务,一直是金融资讯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业务。据其招股书及财报显示,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同花顺金融资讯及数据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75.48%、90.12%、87.98%和85.82%。近年来同花顺金融数据产品毛利率的下降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无关系。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同花顺和万得都在进行战略层面规划和调整。

“同花顺前期的重点是个人业务,行情交易,手机炒股等,现在开始涉足机构数据服务市场,而万得之前是提供机构数据服务,现在也在着力开发个人市场。”同花顺内部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万得的个人业务已经做了一两年,不过效果不明显。”

机构版金融数据库项目是同花顺当初上市时,在招股书中写明的募投项目之一。2009年年报中,同花顺提出了2010年的战略规划,业务模式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调整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并重”。2010年年报则显示同花顺已推出试用版的机构版金融数据终端。

“我们做机构业务正好一年了。”前述同花顺内部人士说。

“同花顺追求综合平衡发展。个人业务的优势在于数量多,受消费习惯、对购买服务认可程度的影响,目前付费用户不多,不过开发的潜力很大。机构业务则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将来行业到了一定规模,机构就是市场的主体。”朱志峰说,“在机构这一块,其实我们在两三年前就着手进行技术、资源上的储备了。”

伴随着双方战略规划调整而来的,是直接竞争关系的产生。

如前所述,万得新进入的个人业务开展得并不理想,同花顺自2004年就开始大力发展的个人业务暂时并不直接受到万得的威胁。

“之前万得一直在做的是机构金融数据,而同花顺与券商合作,通过券商服务个人。以前两者的竞争关系较少,现在慢慢地变多了。”前述金融资讯公司总经理对理财周报记者说。

人才竞争:相互挖角

既然同花顺与万得在机构金融资讯及数据服务业务上对上了,那么,这两者目前的竞争情况如何?

某公募基金研究员曾向理财周报透露,“我们公司已经将万得的软件换成了同花顺的,因为同花顺的价格要便宜一半。”

机构改用同花顺的现象是否普遍,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业内包括用户都反映万得的产品较贵。

据悉,使用万得金融终端和金融数据库,都需要预先支付一年的服务费用,一个登录账号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而同花顺的招股书显示,同花顺大机构系列产品价格一般在12800-22800元/年,再次续费时购买价格一般为首次购买价格的40%-70%左右。

“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我们不便评论。但同花顺的定价策略是,在争取较为合理的定价空间的前提下,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是在垄断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定高价,但现在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朱志峰说。

如果是在产品可替代的情况下,机构客户弃万得用同花顺,也是有可能的。

一家同时使用两家产品的机构人士向理财周报表示,两家产品都各有千秋,万得现在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及经济数据库。这两项是同花顺所没有的。但是同花顺终端,研究报告的数据却是万得所没有。

在市场中,万得曾使用过一句广告语“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理财周报记者从购买同花顺和万得产品的机构方了解到,同花顺产品一直在更新,他们的市场销售人员对外销售宣传方式是“最新的产品和万得的产品功能一模一样。”

不仅同花顺的机构产品在一直在追逐万得,人事方面更是互相抢夺。

同花顺一前员工在股吧上透露同花顺内部有人事动荡,业内疑为万得挖角。

“同花顺市场部,包括做了很久的徐勋、张晓林、郑江源都走了。产品部之前的人也都走了,销售组组长级别的基本全走完,总共20多个人出走。”

理财周报记者就此事向同花顺董秘办公室人员张国茅求证,张国茅对此现象并不否认,他表示,“业内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离职的员工是出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公司的核心人员还是没变。”

而当问及离职人员是否流向万得,张国茅表示不知情。

据悉,曾有万得的离职员工向媒体透露,“万得这两年从同花顺挖了不少技术方面的人员。”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员从万得流向了同花顺。

“来我这里销售同花顺的销售人员,以前都是万得的。”一家同花顺的客户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更有曾在万得就职的同花顺中层人士向记者表示,“早在两年前,万得华南区销售人员大批离职转向同花顺,上到地区性负责人,下到普通销售员工。离职的原因不仅有万得销售压力,也有同花顺开出了比万得高于一倍工资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