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歌手 迅雷:(0205)石拐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6:23:36
石拐区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石拐是蒙古语“什桂图”的音译,其意为“有森林的地方”,是包头市的主要煤炭、陶瓷原料基地和重要的旅游景区。石拐区位于包头东北38公里处,铁路、公路畅通便捷,交通发达。全区面积618km2,辖一镇、五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6万,其中城镇人口约4万,产业工人2万余人。
目录
基本介绍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情况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农牧业发展
城市建设文教卫生财政税收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动物资源
旅游资源五当召敖包山马鞍山六道沟冰洞赵长城
基本介绍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情况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农牧业发展
城市建设文教卫生财政税收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动物资源
旅游资源五当召敖包山马鞍山六道沟冰洞赵长城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石拐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石拐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面积619平方千米,人口6万。邮政编码014070。
石拐是蒙古语“什桂图”的音译,其意为“有森林的地方”,是包头市的主要   石拐区行政地图
煤炭、陶瓷原料基地和重要的旅游景区。石拐区位于包头东北38公里处,铁路、公路畅通便捷,交通发达。全区面积618km2,
辖一镇、五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6万,其中城镇人口约4万,产业工人2万余人。由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10多个民族组成。
煤炭采掘业一直是石拐地区的主要产业,煤炭税收占全区财政收入的85%以上。从清乾隆至今,开采时间达300年,从1958年包头矿务局成立至今,共产原煤1.2亿吨,为国家上缴税收4亿元。随着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调整,关井压产政策的实施,地区煤炭资源的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近两年,石拐区大力发展工业开发区,建成2个工业园区,两年时间引进和建成50多家企业,形成了以硅系合金、工业硅和粗铜生产新的产业群,年可生产硅系合金100万吨,铜10万吨,形成了世界级工业硅生产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和以五当召为主的著名旅游胜地。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石拐”系蒙古语译音,意为“森林、树林”。清朝乾隆年间,石拐东部属五当召的缮召地,西部属乌拉特西公旗牧地,南部属萨拉旗厅。1949年后,为乌兰察布盟石拐沟矿区,1956年属包头市,设石拐矿区。1999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准(民发[1999]22号)将石拐矿区更名为石拐区。
1997年,石拐区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5.2万,其中蒙古族占1.9%。辖5个街道:石拐街道、白狐沟街道、大磁街道、大发街道、五当沟街道。区政府驻石拐。
2000年,石拐区辖5个街道、1个苏木、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行政划分图
全区总人口50337人,其中: 石拐街道 11819、大发街道 4668、大磁街道 4810、五当沟街道 8427、白狐沟街道 8085、国庆乡 8157、吉忽伦图苏木 4371。
2001年,石拐区行政区划一览:(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资料。根据当时《内蒙古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石拐街道:辖 环行路第一、环行路第二、包头矿务局第一、包头矿务局第二、包头矿务局第三、工人村、东梁第一、东梁第二、河西、水磨滩10个居委会。
大发街道:辖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6个居委会。
大磁街道:辖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5个居委会。
五当沟街道:辖 五当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8个居委会。
白狐沟街道:辖 包钢粘土矿、二工地、土建、红房子、河滩沟、东风井、新村、八千米8个居委会。
国庆乡:辖 缸房地、白草沟、新曙光、五当沟、厂汉沟、脑包沟6个村委会。
吉忽伦图苏木:辖 牧业、白菜沟、绍卜亥、白彦塄、三岔口、爬榆树、官牛犋、后坝8个嘎查。[1]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石拐区位于内蒙古阴山山脉大青山腹地,地处东经110°14′~110°28′,北纬40°37′~40°45′,东与武川县相邻,南与土右旗隔山而居,西与九原区相连,北与固阳县相接。
编辑本段地形地貌
石拐区位于阴山山脉大青山腹地,属山丘地带,四面环山,中部为沟壑相间的黄土山丘。境内最高山峰海拔1 856米,最低点1 150米。地势北缓南陡,地域狭长。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本辖区内的矿产资源有:煤炭探明储量7.2亿吨,工业可采储量3.4亿吨,煤种   石拐区
齐全,煤质优良、低磷、高热的汽、肥、焦、瘦等不同类型的优质工业煤。除此以外,还有石灰石、硬质粘土、白云岩、油页岩、石英、石棉、云母、冰洲石、铌、钽等。动、植物有:狐狸、青羊、野兔、石鸡、松鼠、腹蛇、山鹰、鹞子、针松侧柏、柞、桑、山杏、山黄芪、甘草、柴胡、秦艽、百合、地黄、远志、黄芩、狼毒、麻黄和各种灌木等。
编辑本段气候情况
石拐区属温带大陆干燥气候。气候特征冬长而寒,夏短而热,降水集中,小气候为迎风多雨区,全年降水量375.7毫米,为包头市多雨区。四季温差明显,昼夜沮差大,干旱少雨。春末夏初,受风沙影响。夏短炎热,受东南季风影响。秋季凉爽,雨后浓雾。冬长寒冷,受西北季风影响。日照长,无霜期短。气温:年平均气温5.2℃。7月气温较高,平均27.8℃,1月气温较低,平均-13   石拐区
.5℃。极端最高温36.8℃(1989年7月25日),极端最低温-33.0℃。 生长期:全年日照3077小时。年平均生长期206天。年平均无霜期270天。年日均气温0℃以上的时间为249天。 降水量;年干均降雨375.7毫米,8月降雨为394毫米。全年降雨日61~70天。暴雨持续时间,年均15小时,最长54小时,最短2小时,极端暴雨日最大量24.2毫米11.0分钟(1971年7月23日)。年平均降雪38.3厘米,极端降雪年最大量94厘米,极端降雪年最小量13厘米,全年降雪日7~19天。
水文 石拐区境内河流属季节性河流,大多数为干涸河沟,平时无水,大雨后山洪暴发。主要河沟有:石拐西沟,雨季最大洪流量约900立方米/秒;五当召沟,区境内大发窑以上为干沟,以下有细流,雨季最大洪流量约1 200立方米/秒,后五当沟,郊区西圪堵以上为干沟,以下有细流,雨季最大洪流量约500立方米/秒;李家沟,雨季最大洪流量约800立方米/秒。全区各河(沟)的洪水都汇入五当沟而南流出沙尔沁,注入黄河。年均洪流量800立方米/秒,最大1 200立方米/秒,最小500立方米/秒。极端最大洪流量2 000立方米/秒(1958年7月)。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2002年,石拐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9 195万元,同比增长30.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 416万元,同比增长15.2%;第二产业完成19 319万元,同比增长38.6%;第三产业完成8 460万   石拐区
元,同比增长18.1%;限额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98.48%,同比增长1.33个百分点;乡街企业入库税金1 102.3万元,同比增长34.3%;利用自治区外资金10 700万元,同比增长52倍;利用境外资金86.48万美元,同比增长110.9%;对外贸易出口完成87万美元,同比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 642万元,同比增长5.7%;财政收入完成3 697万元,同比增长4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 800元,同比增长17.9%;农牧区人均纯收入1 837元,同比增长14.8%;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25亿元,同比增长129.2%。 工业发展
2002年石拐区高载能工业园区已经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继乌海市之后的第二个享受自治区同等优惠政策的工业园区。同时出台和完善自我配套政策体系,为全区高载能工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决定性优势。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至2002年底,工业园区共与24家客商签订正式合同文本,合同负荷量67.9万KVA,具备生产60万吨硅铁系列产品的规模,为打造世界级工业硅生产基地奠定坚实基础。2002年工业园区 企业固定资产投入1.2亿元,成为外来投资的亮点。入园企业在产品上档升级和多样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园区入园企业除主要生产硅铁系列产品外,还具备生产2万吨粗铜,30万吨水泥,4万吨硫酸规模和高纯硅、电石及其下游产品的能力,形成特色。工业硅成为全市构筑的十五大产业基地之一。园区建设软环境创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出台《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决定》等规范性文件,提出为企业服务“五度四全”服务承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生存发展空间,增强入园企业的投   石拐区五当召
资信心。1号工业园区基本建成,负荷量稳步增长。2号工业园区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到位。投资近300万元的入园公路基本建成,护园堤坝系统完工,部分企业已入园基建。园区核心工程220KVA输变电站已经自治区计委、电力集团公司批准立项,项目设计已经评审通过,2003年4月开工建设。
2002年石拐区原煤产量突破250万吨大关,煤炭产业工人年收入接近9 000元。建材行业基本完成鹿茵陶瓷三期扩规技改,鹿茵墙砖生产规模接近260万平方米。鹿城水泥扩规技改完成,生产规模达10万吨,拉动建材原料生产企业的发展。加快改革和重组步伐,电子、机械化工、轻工企业转制后轻装上阵。熔断电阻器生产达3 000万支、膨胀石墨生产达500吨。白酒和泡花碱产销两旺,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02年乡镇办事处建立乡街财政,全年入库税金1 102.3万元,其中地税507.5万元,国税594.8万元,基本上达到自养有余的预期目标。 农牧业发展
2002年,播种面积3.4万亩,粮经饲结构比例由上年的60∶24∶16调整为30∶30∶40。畜牧业完成饲料种植面积14 400亩,建成饲草料加工厂3处,推广秸秆青贮技术和舍饲圈养,至年底,全区牲畜存栏3万(头)只;奶业富民工程发展势头良好,全区新增奶牛683头,成为拉动农牧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林业生态建设完成造林面积3.43万亩,成活率达87%;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   石拐区马鞍山景区
度,全年水利工程建设开工23处,完工21处,新增水保面积4.2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积极开展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继续组织实施世行二期贷款项目、退耕还草还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水保国债项目和农村牧区饮水解困等重点工程项目,这些项目投资力度大,工程进展快,质量高,效益明显,成为保护和改善全区生态环境,提高全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主导工程;继续加大千村扶贫工程开发力度,编制完成8个嘎查村的村级开发规划,5个嘎查村的开发规划被批准实施,部分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带动效果明显。
编辑本段城市建设
2002年石拐区多方筹集资金完成大桥至化工厂近7公里的道路改造,9月底建成通车。开通包头电视节日微波传输工程。全面改造石拐区供暖锅炉,提高了供暖水平。投资900万元建设完成大发、河滩沟和杨圪楞移动手机工作站,提高移动信号覆盖率。投资290万元完成进入工业园区砂石公路部分工程,缓减了入园企业的运输压力。建成并启用环卫职工生活区,改善环卫职工的生活工作环境,按照政府补助、办事处自建的原则改造和修缮公厕28座,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卫生条件。
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九六年“五.三”地震重建家园项目的建设,石拐区已经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市容、市貌整洁、优美的包头远郊城区,这里环城路宽阔平坦,盘曲而上,如游龙、如锦带缠绕在高楼林立、绿树成萌的新石拐山川之间。入区盘山而上,丁字街绿染两畔、整洁优雅、道路两旁党政、经济、商业、供电、电机、文化、金融等各种功能的高楼伫立其间,并发挥金如   石拐区赵长城故址
土着越来越完善的城市功能。 全区拥有各种树木14万株,绿化面积1.2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8%,人均绿地面积200平方米。 文教卫生
2002年石拐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拐区技术创新方案》,积极争取科技扶持项目, 3个项目列入市级扶持计划。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科技致富、科技兴区思想深入人心。继续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待遇逐年提高。加强职工教育和培训,全区劳动者基本素质有较大提高。结合地区实际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以预防为重点,防治相结合,全区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医疗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医疗保险开始启动。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农村牧区就医难问题得到改善。加强疫病预防和地病防治及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财政税收
2002年石拐区财政收入3 697万元,同比增长40.4%,有力地保障石拐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了财政预算管理,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大宗商品的采购行为。合理调节支出结构,确保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的如期全额发放和社保、低保、失业保险金的支付。全年完成财政支出5 151万元,剔除专款补贴完成预算96.05%,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煤总领储量为7.2亿吨,工业储量为3.4亿吨。煤种为汽,肥、焦、瘦及弱   石拐区
粘结煤。煤质为中高灰,低硫、低磷。此外还有;硬质耐火粘土、石灰石、白云岩、油页岩,石英,石棉。云母、冰洲石、铌、袒等矿. 动物资源
狐狸,青羊、野兔、石鸡、松鼠、腹蛇、山鹰、鹞子等。主要野生植物有:针松、侧柏、柞、桑、山杏、山黄芪,甘草、地黄、远志、黄芩、百合、狼毒、麻黄、蝎子、蟾蜍等。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五当召
石拐区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全国三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的“五当召”,乾隆饮笔御赐“广觉寺”,是包头市的重要旅游区。驱车前往22公里的里程,便进入这片大青山深处的净地。在这里旅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茂密的苍松,翠柏和潺潺的溪流,松涛泉的沁人心脾,进入殿区便见一座座雄宏的藏式建筑伫立山间,古松、古刹、经轮、法器透着威严和神密,锦绣的山川和络驿的游人、精美的商阜构成独特的风景线。在这雄伟的大殿内有彩画维妙的壁画、栩栩栩如生的铜塑镏金大佛、虔诚的信徒焚香颂经、顶礼摸拜。若在这里驻足,炒米奶茶、手扒肉的甘美、醇芳和蒙古族特有的热情礼仪会让你留恋。 敖包山
敖包山(当地人称之为脑包山)属蒙汉合名,敖包是蒙古语,山是汉语,因山顶有一敖包而得名,是有待开发的绝好的去处。沿五当召的河川北上约4华时,随着河谷的升高,山间便出现了茂盛的原始森林,敖包山脚下森林茂密、百鸟欢唱、山花遍地,在陡峭的山崖之上便是敖包山顶峰、如果在这里建缆车索道登峰远航五当沟及周边权落河道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马鞍山
马鞍山因其形似马鞍而得名,是石拐地区的最高峰,海拨1856米,马鞍山下   石拐区
森林茂密,山峦起伏,登峰远航,蜿蜒的黄河和土默川的绿浪收入眼底。收目鸟瞰,一览众山,层恋叠翠,大青山如一条巨龙腾海起波,“石浪”滚滚。 马鞍山是石拐出山的原始通道,经此可直抵山前沙尔沁、东园,是旧时山前北上经商的重要通道。在这里河谷幽深,狭窄,两岸为刀劈绝壁,山峰隽秀,平日水滚哗哗如乐,鸟鸣山静。夏秀洪水经过,整个山川隆隆作响,地动山摇,这马鞍山不但山色峻美,而且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六道沟冰洞
在石拐李家沟深处六道沟的冰洞,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盛夏,洞外处处烈日炎炎,树木茂盛,花繁叶茂,而进入洞中却是寒气逼人,景气全无,坚硬厚实的冰层晶莹剔透,是包头市境内少有的消暑佳境。 赵长城
战国时代赵国所筑的长城。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为赵烈侯(名籍),是晋大夫衰的后代,和魏、韩一起,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前386年迁都邯郸(今属河北省)。疆域拥有今山西省中部、陕西省东北角、河北省西南部。战国时代, 各诸侯国之间战争连年不断,加之赵国北方的东胡族势力逐强大,控制了赵、秦、燕三国边境地带。为了保卫边境的安全,赵国于肃侯在位时代开始修筑长城。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肃侯十七年为公元前333年,是年赵国因对魏、齐两国联合互尊为王一事不满,派军攻魏,包围魏北部军事重镇(河南内黄西),久攻不下,被迫撤军。为防御魏、齐两国的报复,赵在南、北边境、漳水和滏水之间修筑一道长城。漳水、滏水在今河北、河南省交界之地,从赵敬侯四年到肃侯十七年这五十一年间,赵、魏之间大小战争达13次之多,赵败了九次。这十三次战争都发生在漳水北岸,所以赵选择此处修筑长城,其目的是非常明显的。这道长城在今河北磁县、临漳,内蒙古包头一带(图片所绘的是包头一带的赵长城),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除肃侯时所筑长城之外,赵武灵王在位时也筑了一道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继承王位之后,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一系列改革,"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按《史记。赵世家》所说,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攻打中山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二十七年(前299)武灵王把王位传给儿子,自号主父,身穿胡服,带领将士从云中、就原向南攻秦地。据此推断,赵武灵王筑长城的时间当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99年。这道长城的走向分南北两列,北列西起高阙,即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沿阴山南麓东去,经五原、固阳县北境,至呼和浩特西北大青山北麓:南列西起乌拉特前旗黄河东岸,傍大青山南麓逶迤东去,经包头、呼和浩特、卓资北境,向南折入察右前旗。
经历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这条赵国北部长城只保存下局部遗迹,而以在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脚下的这段较为清楚。这段赵长城大部分是用土夯筑的,在一些土壤不多的山谷口多是用石块垒砌的。呼和浩特市西北方的乌素图召后面保存的一段长城,残高3米左右,虽还不是保存最好地段,但以其交通方便,在游览召庙之后就可登临赵长城,东西瞭望犹如长缨缚住阴山,远处茫茫苍苍,壮丽景色尽收眼底。据考古专家鉴定,这是我国赵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段落。此外,固阳县、达茂旗境内还有汉长城遗迹。
参考资料 1
历史沿革  
http://www.xzqh.org/quhua/15nmg/0205sg.htm
开放分类: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包头市
我来完善 “石拐区”相关词条:
青山区固阳县东河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云矿区九原区白云区
青山区固阳县东河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云矿区九原区白云区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