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网站: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文学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00:15:21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文学大师——由茅盾文学奖引发的思考

   魏剑美  2011-08-22 01:35:01

浏览 7445 次 | 评论 15 条

无论有关方面如何高调宣称文化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当下中国没有文学大师是个冰冷的事实。虽然自然科学方面也不堪得很(迄今没有任何本土教育背景的科学家获得重大的国际奖项尤其是诺贝尔奖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事实),但我可以肯定,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领域与世界级水准相比更要远远落后于自然科学。
中国作协看起来在进步,因为他们不仅到各地征求意见,更以看上去更开明的姿态来评选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了。本届茅盾文学奖不仅公布了全部评选进程,更在最后阶段公布了每个评委的投票情况。这当然是受欢迎的,虽然也可能因此引来更多的批评——不过在他们自己发布的新闻中是一厢情愿宣布“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的。
程序设置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仅有这个,仅有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评选上的“公开”与“透明”,不说催生伟大的文学作品,就连当下最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都无法脱颖而出。这个不仅仅是作协这个机构所造成的,更是整个社会氛围、运行机制所造成的。
首先,我们缺乏自由批评的平台。一切人文艺术,最重要的是在自由批评的氛围中得以甄别优劣。当下中国,作品的品质衡量有着两个标准,一是所谓的官方标准,二是市场标准。官方标准是以政府奖如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作协这类机构评选的奖项为主,各地方政府和地方作协文联亦有基本上相同的评审模式和评审尺度。市场标准则更简单,谁的书卖得好,被牛逼导演改编,制作成动漫啊什么的赚了钱。简而言之,前者是领导看好,后者是赚钱多多。在这两个评价体系中,都不会受到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的影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所谓文学批评家都事实上成了“文学表扬家”,一味以吹捧为能事,谁出钱我评谁,谁有话题性我评谁。而且表扬的、鼓吹的到处可以发,批评的则都不待见。这样下去的结果是那些有权有势的附庸风雅者成了宠儿。以刚刚事发的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冯伟林为例,其所谓“新儒生写作”有多少评论家、作家、作协机构领导人为之呐喊吹捧,这样那样奖项的评委中有多少人得过他的好处?再比如附庸风雅的湖南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其在位时多少大报大刊的总编、文艺部主任和余秋雨之类的文艺名流为之鼓吹。我不说这二人的作品到底如何(李大伦的诗集我读了,非常的业余,大约相当于初级文学爱好者,有人事后诸葛地称为“墨猪体”“薛蟠体”),但只允许鼓吹不允许批评的社会氛围注定了一切官场文人和商场文人只有被追捧这一种可能。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但凡只有一种推演可能的,那就不足为信。比如要评价某个历史人物,如果只有正面的评价可以见报,那么这人无论被反复证明多么伟大都是不可信的。
第二,没有值得信赖的专业机构。一般说来,媒体和同行业者协会可以充当这样的专业机构,譬如国外的篮球、足球人物评选就经常由专业记者、专栏作家或者足球协会中相关人士组成。中国没有或者说较少有独立的书评人,更基本上没有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作协领导。作协更是一个奇怪的机构,一般说来,作协的实际领导人是党组书记,作协主席是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又是作协副主席。这样奇怪的模式估计也只有我们中国人能懂。党组书记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基本上都是某个权力机构来的,那么他有没有文艺实践经验或者文艺理论水平呢?这个不会也不需要谁去质问。作协主席团和理事会按道理都是有些文艺影响力的人士了,但这个名单是不是如选举程序所显示的那样是投票产生的呢?本人有幸参加过一次作协的代表大会,并荣任理事,但整个会议不仅是等额选举,更奇怪的是选举居然不发笔。按照设置,你同意的话不需要做任何符号,只要将发下来的选票再交上去就是。只有弃权和反对的才需要用笔画圈和叉。这些颇有学问了,你瞅着谁动笔画了,好家伙,他没有和组织上保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