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防盗窗价格多少钱:中国高校如何 “教而得天下之英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41:17

  恢复高考制度所体现的战略眼光和伟大精神是我们今天谈论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的最好的范例。资料图片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又开始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回望恢复高考34年的历程也许有着不同意义。

  教育,这一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的富民强国之梦,依然是国人难以割舍、念念于兹的重中之重。而高考改革仍然是其中无法绕过的坎。

  1“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精英教育何以保证教育公平?

  恢复高考,已经走过34年的历程,而国人关注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曾经因获得“自主权”而沾沾自喜的80所高校,却为每年如何实施自主招生选拔而头疼,于是,一些高校开始酝酿成立了“联考自招”的招商联盟,自京城5所高校自愿结成“京盟”联考自招以来,今年最受人关注的是,一大批具有“自主招生权”的重点大学纷纷通过签约、扩容组建起来被戏称为“北约”、“华约”和“同盟”的三大联盟,已经囊括了第一批国家重点投入的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985高校”的80%以上。三足鼎立的“招生联盟”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其中“同盟”又称“卓盟”,源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签约宣称以“卓越人才联合培养”为目的的全面合作而非仅以招生为盟)。有人认为这是给考生以更多的自由选择之机会,更有认为似乎是从中找到了回答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钱学森之问”的捷径法门:“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总能抢得培养“杰出创新人才”之先机;有人却斥之为是提前的“生源掐尖战”,加重考生负担,并指有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之嫌:只给大城市重点中学校长以推荐权将有损普通中学特别是农村考生的机会公平(尽管今年又增加了“考生自荐”一说,但事实上能通过预审而参考的“自荐生”寥寥无几)。

  本是一项改革“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一小步,为何会引起社会反应如此之迥异?

  面对“招考联盟”的热议,不禁又怀念起了34年前那一场转变许多人命运,也许也是转变中国走向的破冰之举“恢复高考”:“统一考试,择优录取”。1977年12月,有1000多万人报名、570万人实际参加了那场唯一在冬天里举行的全国高考,尽管最后录取人数只有不到5%的27万多人(半年后又举行了第二次高考,610万人参考,录取40万余名仍不到7%),但是所获得的社会的认同却是空前的一致。因为正是从这一体现机会公平的统一考试中,人们看到了希望,恢复了信心。那可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光照亮了你(我)”,也照亮了个人的希望,国家的前途。作为亲身经历者,如果允许我借用恩格斯形容在青年时代读到费尔巴哈的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著时所说,那时的兴奋感“只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作为高教研究者,本人认为,邓小平关于恢复高考的果断决策的伟大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会过高,这也可以说是邓小平1977年获得再次复出后大刀阔斧做出的第一项拨乱反正的重要决策!这是高扬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精神大旗,这也是抛弃“阶级斗争为纲”的一次前哨战:小平亲自提笔修改了有关考生政审的条条框框,大胆提出“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这是需要何等的理论勇气和精神力量啊。恢复高考这步棋所体现的战略眼光和伟大精神是我们今天谈论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的最好的范例。“有教无类”,“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不仅是对“文革”中“白卷英雄”的拨乱反正,也是对传统门第身份等级、“出身成分”观念的突破。

  然而,曾经令全国千家万户欢呼雀跃的统一高考却演变成了莘莘学子难熬的“黑7(6)月”。全国80余所取得“自主招生”权的高校的自主命题考试又使得相当一大批考生费时费财地“疲于奔‘考’”。早就听到中国教育之殇都是“考试”引的祸,然而教育总是离不开考试的。你瞧,各种“自主招生”的第一关不还是要靠“命题考试”选生源吗?既然是为了体现各校“自主权”,这回却并不是各校“自主命题”的考试,而是神秘的“第三方专门机构”出的卷,但结果仍难逃人们对试题的质疑,比如“同盟”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鹄的,据说考题以符合工程师培养为特色,但刚刚考毕即有试题几与“华约”同型类似于A、B卷之说流传。书面考试刚尘埃落定,就有来自高校的批评者责其仍然是重在考察考生中学知识的解题方法熟悉度上,而体现不出各校所希望录取学生的特点,更无益于发现“偏才”、“怪才”。而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则质疑这样的自主招生考试与统一高考相比,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除了有利于这些名牌高校提前抢生源之外,又到底要给中学教育以怎样的导向?当然,回答前者疑问的是,还会有各校自主组织的“面试”一关可“体现特色”。回答后者的理由还很少看到。看来更能体现“自主权”的并非仅仅是“考试”改革,而重要的是“招生/录取”的改革。但高考招生改革总要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学走出“应试教育”的困惑才是正途。而这又回到前面的老问题:高校都想“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考生及家长都希望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但何以保障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