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你我还能爱谁全文:孤独索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9:19:08

孤独索幽



北地梵音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5-1.html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在已逝生命的岁月里,谁都会有过各种各样的孤独感。这种感觉杂有难耐.企盼.感伤.失落......一些莫名其妙的味道,使人销魂。这种感觉,在青年身上尤甚一些。自己现在也是一个青年,时时也咀嚼一些孤独感,于是想写下来,留给以后的日子以警醒自己。

孤独是自我意识完成心理回归时对过去做出的否定和追忆,是生命力潜伏的宣示,是受阻的浪潮对礁石更为有力的冲击,是......心理里程的驿站,是人的自我体验中的一种美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里的“扁舟子”,在月华如水的江岸边,孤独而立孤独而思,才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句子,也才有“落月摇情满江树”的美好情思。尽管“扁舟子”倍受离乡思人的怀恋之苦,也正因此而酿出一杯怀思的“美酒”,让后人品味不尽。幽州台上,陈之昂因一再进计而受到武攸宜对他的降职处分。他郁闷孤独地伫立远望,不禁百感交集,发出了“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之慨。这种大悲大怆的孤独感决非出自一般人的胸怀,它蕴含的美也只有这种孤独才使后人为之共鸣.为之慨叹。

孤独也是一种蛰伏,一种孕变,一种爆炸前的宁静。它来自人们理智的痛觉与感悟,来自生活沉淀久蓄而断开的裂层,是个体意识最积极的潜移和改造。人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不能缺少和没有孤独。

年轻的鲁迅扶桑归来,怀着一颗文学救国的赤子之心,却最终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沉寂下来,心灵承受了长时期的孤独。也正是这种孤独使他自身的人格淬火般坚强起来,一种力量在他孤独中蕴蓄;他因孤独而冷眼审视那社会和人们,发现了阿q似的“国民性”,孔乙己似的“受害者”,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吃人”的封建专制社会的罪恶......。正如他《吶喊》自序里讲的,他因孤独而蕴积的满腔激情,化成铿锵有力的篇章而“一发不可收拾”。那么,这种孤独之于鲁迅是“一种孕变”,“一种爆炸前的宁静”。

对于天各一方的恋人心中的孤独来说,无疑是心中爱火的默默的自我焚烧。在这种焚烧中,爱更显得炙热.痴情,恋人间也真正品味到了爱的真谛与味道。难怪人们说“真正的友情是在离别之后”。对于一个在现实中碰壁而陷入孤独的志士,他无疑会审省现实与自身,另辟径路作更有效地进击。

当然,孤独不会使所有的人都体会到美并发生质的潜移和变化。孤独对于那些平庸无志之辈仅是下到沉沦的滑梯,对于那些饱食终日的人来说他们从生到死也不会知道什么叫孤独。

现在,似乎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孤独,都大叫孤独。真是这样的吗?不然,他们所感觉到的仅是民族整体人格的失落与解体时带来的一种烦躁,是道德消弱而私心极度膨胀.人格寻找各自依附的迷惑与不安。试想,现今社会上人与人的可信度是何等的薄弱!除了金钱与利益要找到真诚太难了。人们因为社会现象而闹着情绪,要人们承认和理解闹情绪的社会也实在太难了。人们不明白,为什么人和人的关系一下子竟这般虚伪与脆弱;人们不适应,要他们把一些原有的道德改辙易行。

但这些都不是孤独,仅是人们对整体民族性的失落感的一种沮丧。真正的孤独是一种冷静的正视与自身的省醒,敢于否定,敢于承受,敢于重新崛起。而我们的民族正是缺少这种整体孤独感的威胁.压迫,只是从古到今一味地感到民族的伟大.光荣.优越......。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她应该感到孤独而自醒.自强。 孤独绝对不是封闭与孱弱,孤独也绝对不是退却与畏缩。孤独是一种甘于寂寞的优秀品质,孤独是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如果人格自身的完美不能没有孤独,民族自强的历史也同样不能没有孤独。 (于1989年11月27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