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舞蹈艺考培训学校:史上最牛的四起征婚广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34:47
史上最牛的四起征婚广告文/远山狼声   征婚广告因其涉及男女婚姻关系,而变得神秘和引人入胜。今古征婚广告,也是形式众多,千奇百怪,读来趣味盎然。它是男女青年为寻找自己另一半,而采取隐蔽的、半隐蔽的乃至公开的自我推荐和交友活动,反应了各个阶段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步发展。由于受传统婚姻观、道德观等影响,第一个吃螃蟹者都是勇于挑战的人,特别文中提及的两个女性都是被人鄙视和唾骂的风月场中人,她们为追求自己的性福婚姻敢当出头鸟,甚至不惜身败名裂。但这种寻找异性的广而告之,也确实能收到意想不到甚至轰动的效果:既使自己找到意中人,也使自己出了名。  1、最原始的征婚广告。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才华横溢,然而婚姻却十分不幸,她被李亿的妻子裴氏扫地出门后,幽居咸宜观,暗中继续与李亿偷偷来往。当得知惜日的丈夫曾经的情人,不辞而别远走他乡做官时,鱼玄机对男人寄予最后的一丝希望彻底破灭,她对自己的前途不再抱有幻想。于是,丢掉所有的高尚,所有的冰清玉洁,开始放纵自己。她在观外贴出了一副“鱼玄机诗文候教”的大红告示,公开招徕天下风流才子。这无疑是一面艳旗,不到几天工夫,消息很快传遍长安,吸引众多心存挑畔的文人雅士、风流公子,纷纷前来咸宜观拜访鱼玄机,谈诗论文,聊天调笑,以至昏天黑地,他们当中有李郢、温庭筠、李近仁、李骘等著名才子。鱼玄机的生动、鲜活、泼辣、才华,迷倒了整个长安城,男人们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鱼玄机的艳名也和她的才情一样越传越广。“鱼玄机诗文候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子交友广告了,唐时道观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相当于现在的主要公共场所,在这样的地方公开贴告示,当可视作最原始的广告,只是女主人交友是为文学研讨为招嫖还是征婚,后人似乎众说纷纭,也很难说清楚,但不管属哪一种,鱼玄机公开征求男朋友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有合适的,发展成为老公也是顺理成章的。    2、媒体刊登的第一则征婚广告。1902年6月26日和7月27日,在中国南北最开明的两份大型日报——天津《大公报》和上海《中外日报》上,先后刊出了由同一当事人做的征婚广告,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例在媒体上刊登的征婚广告。广告全文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富贵贫贱,长幼妍媸,均可。请即邮寄亲笔复函,若在外埠,通附寄大著或玉照更妙。信面写AAA,托天津《大公报》馆或青年会二处代收。” 从他要求女方的“三点主义”推测,作此广告者应为思想开化的进步文人,而且很可能还是留洋学子。此一石必然激起千层浪,它对影响当时的青年思想(特别是婚姻观)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3、我国第一例女性征婚广告。据考证,这则广告出自一位21岁的青楼女子之手,广告刊登在1922219日《民国日报》上。广告内容如下:“自维陋质,少堕烟花。柳絮萍轻,长途浪逐。茫茫恨海,谁是知音?黯黯情天,未逢侠士。孽缘已满,夙债堪偿。无奈未遇知音,难奏求凤之曲。每念红粉飘零之苦,同抱天涯落拓之悲。好景无多,名花易谢。雅不欲托报章而择配,登告白以求凰。翻觉红粉颜羞,难免文人讥讽;奈何东皇力薄,可恨护花无方。章台作家,大半征逐风尘;惜玉怜香,总之花丛稀见。叹年华之逝水,付夙恨以何如?若蒙君子如司马之多情,小妹具文君之慧眼,不弃花丛贱质,请速惠临。”这则征婚广告颇具文彩,充满诗情画意,当为高档青楼女子所为。可以想象,古代女子大多足不出户,与男性交往极其有限,加上青楼女子被人歧见,做征婚广告,实属无奈之举。女子征婚广告,可能除了妓女,就是不太正经的女人,正规人家和具有传统美德的女子,一般不会做出这种“出格”之事,这也反映了男权社会里男女的不平等关系。    4、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改革开放初期,在“全社会都来关心大龄青年婚姻问题”的社会氛围中,媒体就此开展了空前热烈的讨论,课题如“大龄女青年为什么找对象难?”等。1984年6月29日,《中国妇女》杂志(第6期)第38页的“征婚启事”栏中刊登了两条征婚启事。其中一则这样写道:“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1.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 这与现在常见的体健貌端、温柔贤惠等模棱两可的用语相比,那位征婚者要实事求是得多,既展示了自己的优点,也把缺点暴露无遗,这可能与当时登征婚广告需要单位开具证明不无关系。《中国妇女》的征婚广告一登,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地飞来,未婚的大龄青年为了表示感谢,还在信中违规夹寄钱物。紧接着的第7期登了8则征婚广吉,“征婚启事”于是变成一座“鹊桥”,引无数男女青年千里姻缘一线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