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晶华电话:毛泽东专为四川编了一本什么样的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9:06:12

毛泽东专为四川编了一本什么样的书?

 2011年08月19日           毛泽东一生中编辑出版了大量的书,但是全部都是《毛泽东选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还专门编辑了一本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四川的,毛泽东究竟为四川编辑了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博主曾经购买过一本书,封面正上方是毛泽东同志手书的五个大字“诗词若干首”,这就是它的书名了。这本《诗词若干首》,薄薄的约200页左右,气韵灵动的手书下边,是一行印刷体的小字“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这是书的副题。字下有淡淡的水墨画“梅花”作衬,把人带进“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的静雅意境中。

  这就是毛泽东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从茫茫诗海中,亲自挑选、圈点出来的唐、宋、明三朝诗人的佳作汇集而成的书。它原本是印发给参加成都会议的同志们的一册资料,当年四川省委在重庆开扩大会时重印过,不过成为书籍公开发行是在1979年4月。四川人民出版社约请刘开扬作注后,公开印行,第一版就印了36万本,风行于世。

  杜诗里划了五个圈

  这本《诗词若干首》中,共选录了唐、宋、明三朝28位诗人的83首诗词,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前毛泽东手书:“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第二部分前他又亲笔题写:“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其中有咏曹操一首,不关四川,放在咏刘备一首之后,因连类而及。)”从这几句看,毛泽东细辨诗和词,及每一首间的关联,绝不模糊为一团,其做学问的认真与严谨,行文之细密,都是罕见的。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毛泽东读书的习惯,对读过的诗文,他会在每篇标题前都划上一个大圈,也常作些批注。为了推选出古人吟咏四川的佳作,他不知在多少本书上作了圈点。在毛泽东踏访过的杜甫草堂,记者亲眼见到了他在《杜诗选》上划的五个圆圈。这套《杜诗选》是线装本三册装,据说是蜀中明代状元杨升庵编选的,毛泽东在《暮归》等五首诗的标题上方,都留下了铅笔划的淡淡的圆圈。也许是对《白帝城最高楼》有特别的喜爱吧,他在这首诗的标题右边加划了两道重重的竖线。

  张贻玖统计过,毛泽东光是研读杜诗,就先后从杜甫草堂借阅了《杜诗选》、《杜工部集》等12部书108本。而这108本,在《诗词若干首》里,淘选成了钻石一般的25首,首首耐人寻味,令四川人感到亲切。

  鉴赏诗作不存偏见

  “外国人常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臧克家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毛泽东有着坚强的马列主义信仰,有着坚韧不拔的革命斗志,同时,他心中充溢着诗的感情,他有一颗炽热的诗心。”

  诗人,浪漫主义,是毛泽东最基本的精神特质。他作为一名伟大诗人,毕生与诗词结缘,一生中公开发表了60首气度非凡的诗词。而作为一个热忱的诗歌鉴赏者,毛泽东在一生中圈划批注过的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涉及到历代诗人429位。眼前这本《诗词若干首》,或许可说是毛泽东成都会议24天工作、读书之余的“妙手偶得之”,但其对诗的选录之妙、涉猎之广,正显出毛泽东在诗词鉴赏上的深厚积累,厚积而薄发。尤其值得留意的是,诗目选录上毛泽东的客观公正的态度———李、杜并重。

  《诗词若干首》里,李、杜的诗排在最前面。李白的幼年、青年时代是在江油、成都度过的,而杜甫几乎是在四川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两大诗人都留有不少咏叹四川的辉煌诗篇。毛泽东本人尽管很喜欢李白的浪漫主义之风,但读诗及评价时依然是“李杜并重”,公正客观。《诗词若干首》里,共选录了李白诗篇6首,而选录的杜诗多达25首,原因也许在于记录四川的史实上,杜诗更多更好吧?而毛泽东在此中体现出来的,不受个人风格的影响,力求公正、准确的编选作风,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

  编选中毛泽东不看作者名声大小,既录有李、杜、李商隐、陆游等名家的大作,也不放过唐玄宗及谢榛、吴骐等人的佳作。编选只依从严格的标准,看作品的艺术性与对四川的贴近性,比如名动蜀地的唐代女诗人薛涛没有一首诗入选,而明代状元杨慎的夫人黄娥,却有诗篇入书。光看该书目录,人们就会感叹毛泽东读书之杂、之多、之认真。

  诗外余韵

  毛泽东习惯于深夜工作和读书,在历时24天的成都会议期间,省图书馆古书部为此专设了夜间值班人员,方便借阅。毛泽东读书速度极快,当年为他借书的李定邦回忆,有时一天就要借两三次,从《薛涛诗》、《曹操集》、《李太白集》这样的诗集,到威廉斯的《土壤学》等科技著作,内容庞杂,无所不包,诗集当然是占了绝大多数。还书时,书装满了一辆汽车,分送至省图、市图、省委机关及四川大学的图书馆等处归还。

  李定邦还记过一件趣事:有次毛主席提出要找一篇文章看看,谁都不知道文章出自何书,连省图古书部的老同志,也被考倒了。最后还是田家英想起一点线索,找遍几个图书馆,在市图找到本《晚清文选》才救了急。

  毛泽东对任何形式的传统精华,都很有兴趣,成都会议期间,他百忙中抽空踏访了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等名胜。在武侯祠他细读了那副赵藩撰写的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随后更吩咐秘书抄给他。而在杜甫草堂的“大廨”,他看到一副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就自言自语“是集杜句,好联。”

  史载,成都会议期间印发的资料上,还选录有《战国策》中的《司马错论伐蜀》、枚乘的《七发》赋等。前者道出了“欲强兵者务富其民”的千古不易的道理,而后者的意义,毛泽东自己在次年著文阐明:“(它)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党、政、军工作人员,一定要做些劳动,走路、游水、爬山、广播体操……”

  学以致用,这精神贯穿毛泽东一生的读书、实践中,今天同样值得发扬光大。

  “我是个师范生,和你一样的中等学历。”毛泽东曾经这样对陪同考察三峡的燕汉民说,并把成都会议上印发的咏四川的诗词集作为礼物送给他。毛泽东嘱咐他,“这些诗词,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请你和同志们好好读读,这是很有价值的。”

  毛泽东不仅留给我们四川一本编选出色的书籍,填补了地方诗词合集这方面的出版空白,更是留下了一种好学深思、读书不倦的精神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