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机械制造企业名录:妈妈的同班同学何泽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8:36:48
                                             妈妈的同班同学何泽慧 徐城北

  两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住院,非常不幸,我得了脑血栓,正在康复。晚饭后护工用轮椅推我去广场夹道上“过风”,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也被轮椅推到我所在的夹道,这里风凉,所以患者都喜欢到这里来。我刚才下来时,在大厅中就路遇过她,只觉得面熟,但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在夹道里一吹风,脑子轰地一响,立刻要护工把我推回病房,护工有些不愿意,他问:“你不过风了?”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了强调的语气说:你帮我记住一个人的字:她姓“何”——“何”是人可何,“泽”是毛泽东的泽,“慧”是杨开慧的慧。我说,现在自己记忆很清楚,但马上就可能忘个干净。你一定牢牢替我记好,一进入病房再重新告诉我。

  等回到病房,护工一字不差地叙述了我的话,我找了个小本记下,塞在枕头下。

  我心里也惊奇,惊奇护工怎么能如此强记住一个不相干人名,而护工也同样惊奇,惊奇我为什么能记住一个不相干老太太的名字?护工告诉我,他认识那老太太的女护工,得知老太太住在与我同层的干部病房,而且是套间,得的也是脑血栓。在护工的认知世界中,病人分两级——住在我们这边普通病房的,都是普通人;而同层的高干病房,尤其是住套间的,都应该是大干部或者最富裕的大款。你徐老师住这边,和你认识的人也应该住这边;而那位老太太,不仅地位高,年纪又那么大,你却一眼就发觉认识她,这不有点跟开玩笑似的?

  “我告诉你:老太太是苏州人,跟我母亲是同班同学。1934年她们毕业,从此再没有见过面。我前年去过她们学校,在校史展览上见过老太太的照片,我把照片上的老太太记得很牢,但可惜我还没在北京见过本人……”她们的母校一直记得她俩,在母校的纪念册上,这老太太在著名校友系列中名列第三,我母亲则名列第四……

  第二天早晨,妻子赶到医院,我把遇到何泽慧的事情一讲,妻子则说:“你别是认错了人吧?哪儿会那么巧呢?”妻子看到护工迟疑的神色,便说,“我也怀疑你徐老师所讲的真实性。他现在脑子坏了,兴许是幻觉。如果真是他说的何泽慧,那可三生有幸。她和她丈夫都是现代科学史上的大人物。何泽慧曾到欧洲留学,后来嫁给了同在欧洲的科学家钱三强……”妻子不得不先向护工介绍了“三钱”分别是谁,然后才讲何老太为什么被世界科学界同行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而钱先生只能被改称为“中国的居里先生”了。妻子最后说:“何泽慧是她那个时代中国科学家中的尖子人物,是给中国增了光的。”

  我凑上去说:“但她又是我非常珍视的我妈妈那届的校友。全班46人,毕业时每人交出一张半寸照片,然后翻印了46份,最后粘贴在46把团扇之上,每人一把……”我几次去苏州,拜访了这46位当中还健在的几位。她们的家都在苏州,学校的大事小情记得十分清楚。我为了给母亲的母校100周年校庆写书,拜访了这许多母亲同班的校友……

  当天傍晚,当护工正在广场夹道上指导我走路时,何老太竟然在女儿的陪伴下,朝着我们过来了!她戴着一顶厚厚的鸭舌帽,还戴着一副很大的太阳镜,几乎把整个脸庞都遮满了。女儿走轮椅的旁边,轮椅之后就是那个认识我们护工的女护工,胖胖的她正和我的护工打招呼呢!轮椅经过我的身旁,我凑上前问:“请问这位老人家可是何老——何泽慧么?”

  她女儿十分谦逊:“是,是。”但未示意女护工停车,我只能赶上向她说:“我母亲与你母亲是苏州振华女中的同班同学,都是1934年毕业的……”

  轮椅已经走得很远,女儿急忙赶到她母亲身边,耳语。

  奇迹!何老太举手示意停车,她缓缓站起身子——啊,她还能站立,说明她还不厉害,更说明她坚强。只见她走出轮椅,转身,然后慢慢地朝我们这边走来!显然,她是听懂了她女儿的话,她是朝我走来!

  我支撑着起身迎接。“我母亲读书时叫彭雪珍,毕业后到《大公报》当记者,笔名子冈。在他们校史展览上,历届校友中的出名者,排第一与第二的是费孝通与杨绛……”我发现老太太非常耳背,更发现何老太的女儿站在跟前,于是一转脸,把述说转对着她女儿进行:“校史展览上排第三名与第四名的,就是你妈妈与我妈妈……我在她们母校100年校庆时,应邀曾给他们写过一本书……”

  我慢慢说,女儿慢慢地“翻译”。何老太已经坐回轮椅之中,听着女儿的转述,慢慢地点头。最后是“女儿”代替母亲表态:“这位作家,不知道您那本书,能不能借给我母亲看一看?”

  “我现在住院,书不在身边。不过我妻子明天中午前,可以把书带到病房。”

  “巧了,我妈妈也是脑血栓,不过她早离开第一线的工作,现在基本上不用脑子了。”

  我不失时机地问:我想和何妈妈合张影,可以么?

  女儿把手一摊:“相机我们没有带出来呀!”

  我拿出自己的手机:“就用这个,行么?”

  大姐(我在不知不觉之间,改称她“大姐”了)不好再推辞,我站到老人家轮椅后,护工用我的手机拍了一张,随即,他又用自己新买的高级手机,也拍了一张。

  我的手机像素不高,拍出的照片一般。而护工新买的是商务手机,拍出的照片特别清晰:我站在何老太轮椅后,就像她的护工一样,俩人的表情都极自然。

  随后一个月中,我们先后出院。我努力康复着。我也听一位亲戚说,自己住的离何老太不远。老太家住在一座街心花园附近,其女儿每天把老太太推出来锻炼。老太太是名人,只要一出来,立刻远远地就有人围观。近年,温家宝到她这所朴素的家好几趟,每次她送客的最后一个镜头,都是站在二楼阳台上向温总理招手。那潜台词是“还欢迎你再来啊”……

  知道老太太出院后一切平安,我也就没去打扰。如今老太太以天年告别人世,我站在我们家11楼阳台向苏州的母亲母校致意:“你们要不要派人来北京,送一送您最后的校友么?”只这样一想,顿觉心事充盈,心思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