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刀图片:榆林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40:11

目录

·                                 • 城市概况

·                                 • 风景名胜

·                                 • 历史

·                                 • 历史大事

·                                 • 参考资料

榆林市-城市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最大的红碱淖湖面积67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

行政区划 全市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12个县区,222个乡镇,5676个行政村。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为国务院1986年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人口333.7万,其中农业人口287.6万,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19.6亩。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在西部(今靖边县北部)统万城建都,称大夏国。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先后设有专员公署.行政公署,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历史上,秦朝扶苏、蒙恬,汉朝李广,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宋代范仲淹、杨家将、折家将,明朝余子俊等名将曾镇守于此2。本市曾先后涌现出赫连勃勃、宇文恺、李继迁、杨继业、折可行(折赛花父)、韩世忠、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革命史实榆林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明末,由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1900年8月,本市三边(定边、安边、靖边)爆发了义和团反天主教的斗争,一直延续到1946年三边解放,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教案。
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1924年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爆发的清涧起义,是西北地区向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1934年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在这里发表了《东征宣言》,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和《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认务》等光辉著作;在这里召开了党中央特别会议、小河会议;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作出战略反攻决策,下达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军令,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解放战征;在这里为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多数劳动人民一边"。当时,陕北人民在欠收、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仍响亮的提出:"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一切为着战争的胜利"等口号,全力支援前线,发生过一年七次交纳公粮的感人事迹,谱写了兄弟争先、父母送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壮丽赞歌。佳县民歌手李有源情不自禁地高唱《东方红》,唱出陕北人民热爱领袖毛泽东、热爱党中央的真挚感情。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杜鹏程的小说《保卫延安》、张映文的《扶我上战马的人》、张俊贤的纪实小说《红太阳从这里升起》以及电影《悠悠故人怀》、《沙家店粮站》、《巍巍昆仑》等都是对这一段历史的写真。革命战争年代,榆林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有两万多人,涌现出李子洲、霍世英、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等一批革命先烈和著名人士,哺育了刘澜涛、马文瑞、郭洪涛、安子文、张达志、阎揆要、张秀山、贾拓夫、赵苍壁等一批重要的革命家和党的高级干部。

资源禀赋 矿产资源优势突出,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罕见,举世少有,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1460亿吨,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06-0.035%)、中高发热量(28.470-34.330mj/kg)的优质环保力煤和化工用煤,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 ,是迄今我过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中心主储区在我市靖边、横山两县,气田储量丰度为0.66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属干气,甲烷含量96%,乙烷含量1-3%,有机硫级微,在燃烧中不产生灰渣和有毒气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小。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292万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沙等资源。市内自产水资源总量30.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81亿立方米。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 “ 科威特 ” 。八十年代以来,进入大规模勘探开发阶段,在神华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接参与下,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建设资金 300多亿元,基本形成以大柳塔为中心的现代化煤炭基地,在靖边建成亚洲最大的天然净化装置,并实现向北京、上海、西安、银川等十几个大中城市供气。1998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截止目前,国家和地方已投入建设资金300多亿元,形成4000万吨原煤、40亿立方米天然气、250万吨原油、2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和近6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初步形成以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建材、轻纺为主的工业体系,能源化工基地初具规模。目前,榆林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建设的重要源头。 

榆林市-风景名胜

 

 旅游文化资源丰富,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使榆林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以及李自成行宫,秦始皇长子扶苏、大将蒙恬墓等。榆林民风淳朴,是陕北民间艺术之乡。热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昂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的绥德石狮、细腻秀美的三边剪纸,以及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厚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

生态环境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进入 “ 九五 ” 以来,国家把榆林列为防沙治沙重点地区, 12个县区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 “ 三北 ” 防护林四期等一批重点工程。榆林人民几十年坚持 “ 南治土、北治沙 ” ,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0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年减少入黄泥沙2.4亿吨,比五十年代减少45.2%;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30%,林木保存面积1629万亩,沙区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由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漠。

基础建设 铁路有3条,包(头)神(木)铁路全长189公里,境内48公里;神(木)朔(州)铁路全长274公里,境内100公里;神(木)延(安)铁路全长385公里,境内299.9公里。形成 “ 一纵两横 ” 铁路总骨架。全市公路总里程 2016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077公里。中国首条沙漠高速公路、陕蒙半幅高速公路均已建成通车,府谷一级公路也将建成。榆神高速公路也将开工建设。公路密度为0.46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以210、307国道,包神府、榆靖西省道为干线的公路网络。航空,目前开通西安、包头的航班。电力装机容量57.5万千瓦,电网有330千伏线路两条,总长268公里,330千伏变电站两座,变电容量6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全长1485公里,主网架覆盖全市。通信,济银、西呼两条国家一级干线光缆交叉经过榆林,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6万户,城区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4.8部,移动通讯用户35.5万户,互联网用户2.2万户,是陕西第二大通信枢纽。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公共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成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乡乡通程控电话。

榆林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也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区域之一。经过建国 50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榆林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5%。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1.4亿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收入完成19.8亿元,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22.7%。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为今后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结实基础。
展望新世纪,榆林后发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完全有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率先突破、率先开发,实现由资源大市走向经济强市,成为陕西以至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陕西省 “ 三步走 ” 规划要求,我们在深化市情认识、总结过去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使榆林经济总量跻身于全省前列,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建成具有先进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建成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环境。第一步,从 2003年到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比200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2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800元,多数县乡或乡村基本达到或接近小康。第二步,从2007年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9%,达到400亿元,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4万元,基本建成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陕西畜牧业基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成为陕西经济强市。第三步,从2011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达到12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2万元,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 “ 三大目标 ” 。
榆林市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全市辖1区11县,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人口340万,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也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全市煤炭预测储量2714亿吨,探明1660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探明7474亿立方米,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靖边天然气净化厂是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探明3亿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的26%,已探明8854亿吨。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8000万吨原煤、65亿立方米天然气、300万吨原油、30万吨甲醇、10万吨真空盐生产能力,成为我国21世纪的能源接续地。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38亿元,财政收入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亿元。

榆林市-历史

 

榆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在今靖边统万城建都,称大夏国。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撤地设市。历史上,曾涌现出赫连勃勃、李自成、宇文恺、李继迁、杨继业、折可行、韩世忠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历史上曾因貂蝉美丽、吕布英俊,素有米脂婆姨、绥德汉之美称。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使榆林荟萃了众多风资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泊红碱淖,以及李自成行宫,秦始皇长子扶苏、大将蒙恬墓等。杨家沟是重要的革命历史遗址,是我军从战略性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中央指挥中心;马氏庄园和姜氏庄园是我国生土窑洞建筑的典范和代表之作。榆林是陕北文化的源头,陕北民间艺术的发祥地,悠扬委婉的榆林小曲,热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越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的绥德石狮、细腻秀美的三边剪纸,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厚浑朴的生活底蕴,驰名海内外。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24年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34年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共中央机关曾在这里战斗生活。

榆林古城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洪武二年(1369)建立榆林塞,正统十四年(1451)建城,是古代长城沿线著名的九边重镇之一。城内有明清古建楼7座、牌坊4座、石坊1座、寺庙70余所,明清时代的钟楼、新明楼、万佛楼和梅花楼至今保存完整,城墙呈古钱币形布置,周长7.5公里,大部分段落保存完好,雄伟壮观。素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之胜景。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建设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基本思路,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与保护并重,在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同时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新路子。

 一、制订科学规划,实现有序保护
    榆林建城已有635年的历史,历史遗存不胜枚举,人文景观、古代建筑遍布古城内外,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名城,科学规划是关键,只有制订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名城保护,在1988年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2001年,市政府拿出600万元资金向全国公开招标编制了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专项规划。《规划》从古城保护的实际出发,确立了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规划对2.14平方公里老城中的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四合院、重要文物古建及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目标;确立了“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原则;提出了保护、修善、恢复、保留、整饬、更新等六种保护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增强保护意识,加大保护力度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我们逐步启运实施了名城保护修善工程。在保护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的十六字方针,具体体现三条原则:一是体现历史的真实性,修旧如旧,风貌协调,尽可能多地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二是体现风貌的完整性,重点体现明清建筑特色和文化内函。三是体现生活的延续性,完善基础设施,维持原有的功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气息。2000年地改市以来,市政府先后投资近3个亿用于老城区保护修缮。到目前为止,已相继完成古城步行街面铺装、西古城墙维修及配套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河堤整治、城市绿化,正在修复鼓楼、凯歌楼、文昌阁、步行街两侧商用店铺、居民四合院、东环路、东城墙、凌霄塔、梅花楼、镇北台和红石峡道路等。通过实施古城保护,达到了尊重历史、延续历史、传递历史、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函,增强古城吸引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广大老百姓的称颂。同时,我们正确处理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按照榆林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围绕建设晋陕蒙宁接壤区重要中心城市,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管理服务中心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内函。2000年地改市以来累计投入15亿元,建城了一批城市道路桥梁、公园广场、供热供气、给水排水、绿化美化、护城河堤工程,启动建设了榆林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努力,目前榆林建城区面积扩大到2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27万人,自来水普及率96%,天然气普及率32%,城市道路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5.5平方米。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沿,历史上曾因风沙侵袭榆林城三次南移,为了保护古城,榆林人民大搞治沙造林,实施防护林建设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由过去的沙进人退,变为人进沙退,创造了世界奇迹,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专家的好评。目前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30%以上,榆林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28.8%。通过实施古城保护,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形象,提高了人居环境和城市文化品位。

三、加强制度建设,实行科学管理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管理,树立《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严肃性,真正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序保护,市政府制定了《榆林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技术规定》和《违章建设处罚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了增强规划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体现“阳光规划”,市政府成立了由专家、有关领导、市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榆林市规划委员会,体现民主、科学、集体决策的办事原则,监督规划的实施。在规划管理中,制定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措施。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和“三线”(放线、验线、复线)管理制度,对古城区范围内的各类建设项目的强制性指标和建筑风格色彩、高度、体量、功能等都提出了具体量化指标、目标要求和保护方式,禁止修建与古城保护要求不相协调的其它建筑物,保持明清建筑格调,使整个古城的环境风貌达到和谐、整齐、美观、有序。
展望未来,榆林古城更加美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今后,我们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把榆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得更好,使其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榆林市-历史大事

 

【战国秦筑长城】秦昭襄王时,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东胡、匈奴南下骚扰,在今榆林周边地区修筑长城,从内蒙古伊全霍洛旗古城壕七盖沟经陕西神木进入榆林地界,在城北2.5公里处的红山跨越榆溪河,蜿蜒西向穿过巴拉素镇乔家峁村,直至红石桥乡古城界村,全长约60公里。出榆林界向西南,经横山、靖边、吴旗等县与甘肃环县北上的长城相接。

【李广北逐匈奴】西汉文帝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掠扰上郡,西汉丞相灌婴发骑八万击之,匈奴败走。后元六年(前158)冬,匈奴三万骑入侵上郡,杀掠甚众,后出塞。此后,匈奴仍不断进行侵扰。于是,汉景帝任命飞将军李广为上郡太守,坐镇肤施(今榆林城南30公里)。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六月,匈奴由雁门关入侵上郡,李广率部御敌。李广率精兵与匈奴多次作战,终将匈奴逐出上郡。

【永乐之战】北宋元丰五年(1082)初,宋神宗命令给事中徐禧主持修筑永乐城。永乐城主体城堡位于今横山县党岔乡与榆林市鱼河堡紧邻石峁村的龙家寨山上,在其周边还依山势建成12个寨堡。同年9月,西夏派大将叶悖麻率20万兵向刚刚竣工的永乐城发起进攻。攻破后,徐禧、高永能、李舜举等200多名将校战死,士兵和役夫损失20多万人。永乐城及所有堡寨被西夏占领。消息传到京师,宋神宗面西痛哭。

【辛亥光复榆林】1911年11月22日,杨昆山以哥老会龙头大爷名义,召集哥老会成员秘密开会,决定利用内外有利时机,立即发动起义。当晚11时,起义士兵分头向镇署及府县衙门冲去,清朝官员几乎全部束手就擒,起义军占领了军事要地,接管了武器弹药库,迅速控制了全城局势。第二天建立了新政权,公推杨昆山为秦陇复汉军榆林分统,主持军政大事,并分设机构,整编军队,布告安民。第三天传檄各县,怀远(横山)、佳县、神木、府谷、米脂等县均表示拥戴杨分统之反清义举。不久,陕西省秦陇复汉军大都督张凤NB234正式委杨昆山为复汉军榆林地方统带。 

【第一次榆林战役】1947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发动了第一次榆林战役。8月6日,解放军在榆林外围发起攻击,经过六昼夜艰苦的攻坚战斗,歼灭国民党驻军两个整团、一个营,但未能将榆林城攻下,且伤亡约1000人以上,遂于19日晚从榆林撤围。

【第二次榆林战役】1947年10月27日至1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第二次榆林战役。在围城打援中,共击毙、重伤国民党军队5000余人,俘虏2000人,解放军伤亡约4000人。仍未能攻占榆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