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一点愁离人心上秋:白宫发言人有一说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31:32
近日新闻发言人随着王勇平的去职成为热点。反观大洋彼岸,同样“拿政府钱财、替总统说话”的白宫发言人在发布新闻事件时却并非靠着空洞的通稿公布信息,面对质疑时也不会靠对记者的反问“振振有词”,更没拿出“反正我信了”这样的空话回应,这一切又是如何做到的? [详细]
 
白宫新闻秘书诞生于宣传需要,罗斯福首个任期开300场发布会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发展政治信息化的国家,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使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有了可靠的实现渠道。1829年上任的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最早聘用总统新闻发言人,宣传助手阿莫斯•肯德尔承担了向国会和公众宣传政治理念的重要任务。自他之后的几任新闻发言人是以私人秘书出现,直到1857年麦金利总统上台,新闻宣传助理才开始领取政府薪水。
富兰克林·罗斯福执政期间,当过记者的史蒂夫•厄尔利被任命为首任白宫新闻秘书。厄尔利向罗斯福阐述职业规划就要求不受限制地联络总统,直接向总统汇报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他还取消了事先提交问题的做法,提醒总统注意记者们可能提出的问题。罗斯福首个任期内先后举行了300多场新闻发布会。从那时起,记者在发布会最后总会说,“谢谢你,总统先生,XXX提问到此结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详细]
立法促使新闻发言人从主动宣传向被动尊重公民知情权转型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新闻界开展了争取信息自由和公开记录的运动。60年代,美国新闻界又从人权之不可剥夺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降低性等角度强化了“知情权”概念。1966年,美国颁布了《信息自由法》。该法律规定:公众有权向联邦政府机关索取任何材料;如果政府机关拒绝公众的特定请求必须说明理由等等。此后的《阳光下的政府法》规定,50多个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的联邦部门举行会议要公开。通过立法,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由主动宣传,转向被动尊重公民的知情权。 [详细]
“讲真话,不撒谎,不掩盖”等公开运作原则被用于所有对外公布信息的美国官员
公开运作原则由福特总统新闻秘书内森阐述并持续使用至今,甚至被用于所有负责对外公布信息的美国官员。从内森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总结设定了这样一套原则:讲真话,不撒谎,不掩盖,亲自公开坏消息,越早公开越好,加上自己的解释。
规范新闻记者与政府官员关系的基本规则建立后,关于“公开”、“背景”以及“不公开”信息发布规范也基本延续下来。“公开”信息顾名思义是对大众公开的,记者在报道时可说明消息来源人的姓名。 “背景”信息意味着信息来源人虽将消息提供给记者,但记者在报道时不可透露其姓名。 “不公开”信息则是指,记者不可以以任何方式公开使用所得信息。[详细]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新闻秘书查尔斯· C ·罗斯于1946年在白宫向记者介绍情况。
 
列席所有最高级别会议的“第五个人”
白宫新闻发言人是白宫核心班底成员,行政级别仅次于内阁成员。他可以列席所有最高级别的会议,除了总统、副总统、国防部长、国务卿,第五个人就是新闻发言人。在这个会议上他没有投票权也没有决策权,但必须全程参与,最短时间内了解决策全过程并思考如何向公众传播。
在遇到紧急事件发生时,白宫发言人一般选择不借助他人的帮助,直接走到会议室打断官员们的谈话,报告并征询总统意见。虽然这样的灵活性会打破既定计划,但结果是政府可以迅速的回应媒体。美国国家政府传播者协会(NAGC)主席约尼•殷曼说,当政府官员们再计划或者执行一项政策时,最好是让发言人加入会议讨论,参与早期讨论,而不是让他在事后跟上来,更不能让他被消极负面的反应误导和蒙蔽,具有公众意识的发言人的缺席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详细]
每天都要有和总统交流的时间,要参加会议,聆听讨论,观察决策的形成过程
福特总统任内的新闻发言人罗恩·内森这样安排一天的生活,在天刚亮甚至是未亮之前起床,读报、听广播或者看电视,在前往白宫的路上阅读报纸,通常在白宫吃早饭,这样方便和工作人员讨论当天重要的事情。之后他和助手开会,商讨当天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为了确保得到第一手的信息,在福特邀请内森出任他的发言人时,内森明确提出的要求就是,“每天都要有和总统交流的时间,要参加会议,聆听讨论,观察决策的形成过程”。[详细]
白宫发言人85%是记者出身或在媒体工作过,比政客更懂得媒体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白宫历届新闻发言人当中有85%是新闻记者出身或在媒体工作过,而在近30年来,这个比例几乎是100%。在选任标准中,政府看中记者出身的新闻发言人在传媒界积累的丰富人脉和经验,他们比一般政客更懂得媒体的价值,知道“枪弹”可能从哪里来,知道记者喜欢问什么问题,想得到什么答案。
从现任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的履历来看,“记者”传统仍然十分明显。卡尼1987年进入新闻界,先在《迈阿密先驱报》担任记者,随后成为《时代》驻迈阿密站的首席记者。在1990年至1993年期间,会说俄语的卡尼担任《时代》杂志驻俄罗斯记者。回到美国后,卡尼开始报道白宫和国会新闻。2001年 “9•11”恐怖袭击发生当天,卡尼是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上少数几名与布什同行的媒体记者之一。[详细]
奥巴马总统新闻发言人杰伊•卡尼曾任《时代》杂志记者,在克林顿和小布什担任总统期间,卡尼是白宫记者团的常客。
 
奥巴马称吉布斯为“一个伟大的朋友”
今年2月11日,美国白宫发言人吉布斯离职前召开的最后一次发布会上,总统奥巴马突然出现,并将一个附有照片和领带的玻璃框送给吉布斯,上面还附有留言“我想我终于可以把你的领带还给你了。”这条领带是2004年奥巴马在波士顿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演讲前,吉布斯临时借给未来总统用的。奥巴马笑着对记者说。“这条领带一直让我想起一个非同寻常的新闻发言人和一个伟大的朋友。”[详细]
布什在记者会亲自为弗莱舍宣布婚讯
阿里•弗莱舍在《白宫发言人》书中描述了与布什总统形影不离的发言人生活。他跟随布什去了总统前往的每一个地方,与教皇见了两面,参观中国的长城,走进克林姆林宫普京总统的办公室。在2001年9月11日,弗莱舍全天跟随总统,在世贸中心大厦的瓦砾堆上,他们只有一步之遥。弗莱舍还曾受邀去布什在白宫三楼以及戴维营的家,也曾乘坐海军一号和空间一号随他旅行。2002年11月,布什破例在白宫新闻发布室亲自向记者宣布弗莱舍的婚讯,算是对这位得力助手的最大犒赏。[详细]
克林顿与麦克瑞曾就性丑闻激烈对峙
总统处于危机中,备受信任的顾问会变得非常关键。克林顿面对莱温斯基事件带来的压力时,新闻秘书迈克•麦克瑞需要为总统做好应对攻击性提问的准备工作,以防止陷入记者的“枪林弹雨”。在麦克瑞的回忆录中,他披露了与总统准备发布会的对峙场面,“我有机会直视比尔•克林顿的眼睛,问他最难以忍受的尴尬问题,那天我们快要吵起来了,你能看见他满脸通红,对我摇着手指说,‘你正在摧毁这个国家的所有体面’。”[详细]
布雷迪替里根总统挡子弹
作为白宫发言人,有时甚至还可能要冒生命危险替总统挡住真枪实弹。在发言人这个位置牺牲最大的要数里根总统任内的发言人布雷迪。1981年3月,刚入主白宫50天的里根要在一个集会上发表讲话。 一名叫约翰•欣克利的精神病人开枪,击中了里根的左胸和布雷迪的头部。里根很快治愈出院,布雷迪头部受伤太重,虽保得性命但失去了工作能力,再也没能回到发言人岗位上。后来,美国国会制订并通过了枪支管理法,并以布雷迪的名字命名这项法案。[详细]
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新闻发言人阿里·弗莱舍2002年在新闻办公室工作。
 
发布不实信息等于“自绝于人民”
遇到事关总统个人的热点问题,聪明的白宫发言人往往得以独善其身。1998年,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风流韵事东窗事发,时任白宫发言人麦克瑞审时度势地在新闻发布会上一遍遍重复克林顿否认此事的话,但又从不为总统在媒体面前打保票。到克林顿自己最终承认确有其事时,麦克瑞早已递上了辞呈。最后克林顿名誉扫地,但麦科里却毫发无损。
麦克瑞卸任后对《华盛顿邮报》记者谈及此事,一方面他有义务对克林顿保持忠诚。但与此同时,除了总统之外,白宫发言人身上还有更为重要的职责,那就是对全体美国民众负责。说到底,是美国的纳税人在付他薪水,如果他发布了不实信息,就等于是“自绝于人民”。[详细]
一仆二主,有些事可以避而不答但千万不可撒谎
白宫新闻发言人面临的其实是一仆二主的处境。两个主人:一个是总统,他要求你忠心耿耿;一个是公众和媒体,他们要求你开诚布公;发言人常常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福特总统的发言人内森选择的方法就是尽力回避。 “当时越战还在进行,我知道一些信息,却不能说。因为如果我事先透露这些事情,新闻媒体的报道会危及美国士兵的生命和安全。”遇到这种情况,内森会直接告诉对方此事现在不能说,但千万不可对记者撒谎。前《洛杉矶时报》记者尼尔森则对卡特总统的发言人鲍威尔的诚信大加赞赏,“假如他不想告诉你一些事情的话,他会告诉你(他不能说)。但是他要告诉一些事情的话,那么就可以相信它们的确是真实无误的。”[详细]
美国前白宫发言人吉布斯因与加拿大总理发言人苏达士就两国冰球队输赢问题打赌连输2次,按照约定穿加拿大冰球队红白球衣出席记者简报会。
白宫新闻发言人的办公室在地理位置上包含着一个微妙的隐喻。往那边走50英尺是椭圆形总统办公室,往这边走50英尺就是新闻发布厅。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在关系紧张的敌对双方之间保持中立。克林顿的新闻秘书迈克•麦克瑞在任期的最后一天这样写道,如果我们忠实诚恳地报告总统的工作——只要无愧于良心,那么我们一定会获得美国人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