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华遗体火化:由中考作文谈初中生写作不良习惯的矫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08:47
由中考作文谈初中生写作不良习惯的矫正陈玉中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
【专 题 号】G311
【复印期号】2007年09期
【原文出处】《江苏教育研究》(南京)2007年5期第25~27页
【作者简介】陈玉中,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224300


    一、现象扫描
    据笔者抽样分析得知,近三年,我市中考作文在“不设置审题障碍”的前提下,学生跑题或偏题作文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上升的趋势,分别达33.6%、37.75%、39.23%。为了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2006年9月上旬,我们进行了“中考考场写作经验再现”问卷调查。我们在四星、三星、二星级高中及省重点职中等四所学校中随机选取800名高一新生作为调查对象,最后回收问卷783份,回收率达97.9%。调查分别从读题、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成文、修改等方面设置了十五个问题,要求同学们将考场写作的情景或体验真实地予以再现。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着一系列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具体表现为:
    1.读题审题——浮光掠影。
    调查显示,有89.6%的同学在写作前只是将题目粗略地浏览一遍,没有读题审题的意识,更不用说掌握读题的方法和审题的关键了。如果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情形更是糟糕,往往仅凭借以往的经验即“下笔千言”。殊不知,作为中考的文题,一般来说总是有它独特的个性化要求的。譬如2006年我市中考设计了一道同学们都十分熟悉的以“和谐”为主题的材料题,于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假思索地大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而忽略了材料所表现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写作重点及“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写作要求,导致了跑题、偏题文的高频出现。
    2.选材立意——生搬硬套。
    有90.1%的同学文章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从考前读过的优秀作文或自己曾写过的与考题相类似的作文中套用来的,而缺乏从生活中找“米”的意识,更不用说选材立意的求新、求高了。无论什么样的题目,无论什么样的写作要求,他们总能“以不变应万变”,按既有的套路来写作:写老师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或到医院,或到家中为生病的同学补课;写父母总是顶风冒雨,为自己的孩子送雨具;写同学总是由于某件小事而闹矛盾,最后在老师或同学的调解中重归于好……在去年的中考中,就有相当多的同学自拟了《团结》《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力量大》等题目,选取的都是同学间的矛盾及其化解的题材。这样的文章不用说“新意”了,就是与题意的切合也牵强得很。
    3.列纲起草——绝无仅有。
    有95.1%的同学在考场写作中没有编列提纲或写草稿。不用说中考写作是如此,就是作文课上的写作也是这样,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写作文从来就没有列过提纲,写过草稿。即使在我省第五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预选赛中,两个小时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时间是很宽裕的,再说是竞赛,按理说应该认真地列提纲,拟草稿,力求精益求精。可是,据现场观察统计,能这样做的同学也不足10%。可以想见,这种“跟着感觉走”出来的文章是很难保证不跑题、偏题的。
    4.斟酌修改——敷衍了事。
    有93.4%的同学(在考试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文章写好后只是对添字、漏字作了些改动,没有从文章的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推敲修改。更有甚者,其中有20.11%的同学文章写好后连读一遍都没能做到。连写作的“最后一道防线”都自动放弃了,自然也就很难保证所写的文章不跑题、偏题了。
    二、原因探析
    1.目标意识薄弱,教学行为无序。
    据了解,目前有相当部分的老师对初中学生应达成的写作目标不甚了了,因而在教学中随意性很大。不用说没有切合实际的训练序列,就是学期的写作教学计划,也只是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检查的几条“筋”,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于是,写作训练往往成了应景、应时、应事的“花瓶”。新学期开学,就写《新学期的我》;春学期写《校园春色》、秋学期写《秋天的校园》;学校举行集会或开展某项活动,就写《记一次……会议(活动)》。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习作不能写,而关键是这样的写作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写作心理和需要,违背了写作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潜在规律,造成了学生对写作课“可有可无”的误解,使他们对写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进而对写作失去兴趣,且把它当作是额外的负担。
    2.重视技术指导,轻视态度培养。
    从近年来笔者所调研的数十节写作课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们在教学中明显地存在着重视写作技术和技巧指导,轻视正确的写作态度和健康的写作心理培养的现象。无论是七年级、八年级,还是九年级,老师们在写作课上都热衷于向学生传授“如何开好头”“如何结好尾”“怎样写人物的外貌”“怎样刻画人物的性格”“使文章语言亮起来的几种有效方法”“使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的技巧”等所谓的写作的“秘诀”,而忽略了写好文章的一个根本问题和前提条件: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端正的文风。目前学生作文缺乏新意,很难打动人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写作技术不成熟,而在于不能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不能从生活中找“米”,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而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显然,这与老师们教学行为的失当是不无关系的。
    3.追求多读多写,忽略示范引路。
    要提高写作水平,多读多写,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这里也有一个怎么读,如何写的问题,正如俗话所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据调查,目前初中生课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不是文学名著,除“玄机魔幻”类作品外,就是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了。有相当多的同学阅读这些优秀作文,不是品味优美的语言,欣赏精彩的片断,揣摩巧妙的章法,丰富自己的积累,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而是为了解写作的“燃眉之急”。他们往往根据老师出示的作文题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到作文选中搜索与作文题相类似的优秀作文,以便“借来”为自己所用。这样的多读多写,恐怕连“事倍功半”的效果也达不到,甚至还会产生负作用(如前所列现象二即源于此)。对此,老师们没有引起应有的警觉,有的听之任之,没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必要的指导或示范;有的还积极提倡,在备考中,给学生印发若干范文,并要求他们背诵,以便应考时模仿套用。
    4.批改评价不实,讲评反馈空洞。
    据笔者调研所知,现如今语文老师改作文普遍地比较马虎,可以说很难见到“精批细改”的作文了。这其中不排除有班级学额或老师的周课时数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恐怕还是老师对作文批改的认识问题。有相当多的老师认为作文批改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劳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因而对学生的作文往往采取“只批不改”的处理办法,即文前打个分,文后签日期,文中勾出几个错别字。当然,有时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体现“精批细改”的要求,也会写上眉批和总批。而这些批语也大多是笼统的、程式化的,如有的老师在学生作文中的病句下面划上横线,然后作旁批:“语序不当。”至于这个句子究竟哪几个词语语序不当,怎样调整才恰当等,既没有对原句进行修改,也没有在旁批中用文字加以说明。再如“文章选材新颖,构思精巧,主题深刻,语言流畅”等笼统的、缺乏个性的总批也是屡见不鲜。如此批改,自然无法真正知晓学生在习作中的得失,讲评时也就只能是“清谈”一番了。这样的批改和讲评使同学们无法从习作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因无法真切地知晓自己习作中的毛病并及时地加以改正而形成了不良的习惯。
    三、矫正策略
    1.增强目标意识,构建训练序列。
    《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学段提出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九项要求涵盖了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到表达修改、定稿成文的具体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自觉地把它作为教学的准则和训练的要求,更要在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针对学生的需求,编制各年级段的写作训练序列,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分解落实到具体学段的每一次写作训练之中。只有扎实地进行目的明确、计划科学、循序渐进式的写作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突出文风建设,端正写作态度。
    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形成学生写作不良习惯的主要矛盾就是文风和态度问题。为此,我们要运用专题讲座、课堂渗透、赏读示范等多种形式,突出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文风,培育端正的态度,养成从生活中找“米”,坚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其它诸如“读题审题”“列纲起草”“斟酌修改”等问题,就可以通过设计“题意点击”“思路展示”“实力作证”“评价反馈”的训练规程得到有效的矫正。
    3.注重阅读指导,畅通汲取渠道。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阅读输入丰富的信息,没有阅读习得的表达技能,要想写好文章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原著”。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示范。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根据课文题材及体裁的特点,或予以适度启发点拨,或组织学生研讨赏析,使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进而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开列学期“阅读书目”的形式,规范学生的课外读物;利用“专题讲座”“作品欣赏”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阅读示范;利用“读书报告”“心得交流”等形式,检验学生阅读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既促使学生多读书,又能保证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写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发挥批改效能,矫积习于萌芽。
    我们要坚信“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要从思想上重视作文批改,即使工作量再大,也要确保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有2-3篇作文得到“精批细改”,对特殊的个别学生还要进行面批。在批改中,要力求批得准确,改得规范,尤其要发挥批改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对学生作文中的毛病不仅要予以改正,而且还要通过批语告诉学生病因,以及避免毛病再发生的方法。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讲评时集体纠正。当然,还要注意批语的激励功能,对每一位学生的作文在指出毛病之前,都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还要将修改文章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习惯。一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苏教版)中“修改文章专题训练”的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二要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每次作文写好后,可要求学生自由配对,分别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书写”等方面进行互批后,再交老师批阅。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