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野耘:【八卦民国】第5章:国父生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45:34

公元1866年11月12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广东省香山县一带下起了大雨,刮起了大风。到了夜里,雨仍然没有停息,渐渐沥沥地敲打在瓦片上,发出连续不断的烦人心绪的声响。深秋之夜的狂风,夹杂着雨水,一阵紧似一阵地袭来,给人以丝丝寒意。仿佛要告诉人们今夜有不平常的事情发生。

夜深了,翠亨村的人们早已入睡。唯有一户孙姓人家的破旧的窗格里仍透出一缕昏暗的灯光。房间里,一个中年男子,不停地来回走动,一副坐卧不安的神情;帘子后面传来一阵阵呻吟与喊叫,那是他妻子临产的征兆,是女人忍受分娩剧痛时的自然抒发。可是这呻吟这呼喊,却使得做父亲的更为焦急难耐了:怎么这样久?该不会出什么事吧?

时间像凝固了一般,令人窒息。在漫长的等待中,突然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那哭声竟是那样清脆响亮,划破了深夜的宁静,融入大自然的风雨声中,似乎传出很远很远。

父亲高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他一步跨进帘内,用他那双蒲扇般的粗糙大手,轻轻抱起刚刚坠地的骨肉。啊,是个男孩!他向妻子投去了感激而奖赏似的目光。疲倦的妻子从这目光里感受到鼓舞,嘴角边露出一丝快慰的笑意,像是回报自己的丈夫。然后,微微闭上双眼,平静而心满意足地昏昏睡去。

是的,在这个如墨的深夜、伴随着凄风苦雨降临人间的男婴,就是孙中山。并没有以往皇帝传记中描述的龙凤呈祥的效果,甚至没有一丝的非自然现象,伴随他的只有凄苦的风雨,仿佛意味着人们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孙中山的乳名为帝象,。广东中部的乡村妇女有个习俗,每当生了儿女之后,便拿着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俗称“生辰八字”)去求教卜相家,然后根据卜相家的指点,供奉当地庙中的菩萨为孩子的义父(广东人称“契爷”)以保长寿平安。跟现在的专家起名类似啊,“帝象”一名,传说是母亲在抱着幼小的孙中山敬拜村中北帝神象为义父之后给他起的。

这一乳名的由来,还有另一种传说。他的父亲虔诚地信奉北帝。村中的北极殿里供奉着三尊村神,中间坐着一个男神,两边各立一个女神。男神便是北帝,是翠亨村的主宰。他手持宝剑,拇指朝天。村民们在这里烧香,祈求村神给他们带来好运。一天,怀孕的妻子做了一个梦。她对丈夫说:在梦里,北帝垂头丧气向我走来,他披头散发地哭着,好像我怀的孩子是他的克星似的。我们必须设法消灾避难,把孩子奉献给神,求神保佑,我们就把孩子取名为“帝象”吧。丈夫同意了。儿子出生后就给取名为帝象。做父母的,希望把孩子奉献给神,他就不会危害神灵了。这或许就是中山先生出生唯一的超自然现象,预示着中山先生必然成为一个伟人。

孙中山,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人,医师、中国的革命家、政治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其后以此称谓对孙文的惯称为“孙中山”。

孙中山有两个兄弟,三个姊妹,按照现在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计划生育的家庭,不过,在当时,人多就意味着可以多干活,可以多打到粮食,可以理解,毕竟当时才4亿人口,孙中山的长兄孙德彰、二兄孙德佑、大姐孙金星、二姐孙妙茜,还有个妹妹叫孙秋绮。孙德彰在十八岁的时候,到檀香山做工。他向当地政府领得了一片茂宜岛的荒地,从事开垦与畜牧,孙德彰有着中国人传统的吃苦耐劳的本性,于是他做的很成功,到了二十五岁之时,已有上千的牛羊,于是衣锦还乡,回乡娶妻,并将妻子带到了茂宜岛去。孙中山当时想和他一起去,孙中山呢的父亲不允许,可能是因为孙中山太小了吧,当时才11岁,次年,孙德彰写信来,要接父母去侍奉,孙中山的父亲自己不愿意离乡远行,叫孙中山跟随母亲同去。(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之前的章节 有个孙眉为革命出力不少,对了,那个孙眉就是孙德彰,所以这里给孙德彰多了些介绍)

九岁时,孙中山进入私塾,接受国学启蒙教育,闲暇之余常听太平军老兵讲述太平天国故事,心生佩服向往。就以“洪秀全第二”自称。1878年5月,12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在当地,孙中山于英国圣公会主教韦礼士(Alfred Willis)主持、采全英语授课的意奥兰尼书院内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正式认识基督教。1882年7月,孙中山毕业,并获夏威夷王国国王卡拉卡瓦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1883年春,进入夏威夷最高学府——美国公理会教会学校奥阿厚书院(相当于中学)继续学业。然而入学不过三月,由于孙中山受洗为基督徒意向不减,又经常劝说工人不要膜拜关帝君神像,孙眉怕孙中山触犯众怒,又怕双亲斥责,于是不再自助孙中山读书,将18岁的孙中山送回家乡。

不久与同乡友人陆皓东一起“捣毁偶像”,破坏村中北帝庙神像,不为乡人所容。同年冬天,孙中山来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到基督教纲纪慎会接受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博士(Charles Hager)的洗礼,并就读于拔萃书室(今拔萃男书院)。1884年,孙中山进入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乡娶卢慕贞为妻。孙眉获知弟弟受洗的消息后,将其召回夏威夷,试图切断孙中山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可惜徒劳无功,几个月后在基督教友人的帮助下返回香港,由于中途辍学的关系,孙中山并未取得中央书院的毕业文凭。

1886年孙中山持喜嘉理博士的介绍信,到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学堂习医学,结识日后的革命伙伴郑士良。隔年转学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的前身)。孙中山曾回忆:“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方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而当中提到的这所“英文医校”便是香港西医书院。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有问到孙中山于何时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说:“我之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至于如何得之,则我于三十年前在香港读书,暇时则散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宏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员皆洁己奉公,贪赃纳贿之事绝无仅有,此与中国情形正相反。”

就读香港西医书院的五年期间,孙中山结识许多日后对其革命囊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师康德黎、陈少白与杨鹤龄,并经杨鹤龄介绍认识尢列。1892年7月,孙中山以首届成绩第一名毕业,并获时任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其后,孙中山于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不管是就学或在广州行医期间,孙中山都常与尢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当地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

孙中山早年的生活有两个特色:一是出身平凡农家,生活朴实而活泼,受传统名教的束缚少,因为敢于做‘洪秀全第二’;二是受西方新式教育,得科学文化洗礼,思想切实而具开创性,故不惜为“四大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