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子女: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N个细节(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15:56
 记得在听初中语文《白毛女》选场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白毛女的第一场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学生回答时提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穆仁智到杨白劳家去讨债”,“穆仁智要杨白劳到少东家去”。老师作出评述,“无论用‘到’还是‘要’都不合适,应该用‘逼’或者应该用‘骗’”,然后写出“逼”和“骗”的板书。看到下面的同学没有反映,老师追加了一句话:“教参上也是这样写的。”

在课堂上,听到这句话说,我有点错愕。虽然我也知道老师在课堂上得出的认识或答案不少来自于教参,但在课上直截了当地坦承教参上也是这么写的,倒不多见。这里我们佩服的不是教师的坦诚和直率,而是引发的一个待思考的问题,即把教参上的答案作为教学追求直接目标是否恰当?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师越来越倚重教参,甚至有的教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了,对教参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自身的行为越来越受教参支配。教参在中国起于上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洋学堂出现。洋学堂区别于原有私塾教学的重大特点,就在于洋学堂是以班级上课制为教学主要形式的,教师由原有的个别化教学转为班级教学,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法指导作支撑,教参此时应运而生。一个世纪过去了,教参的作用和价值在今天都需要重新认识和限定,教师对教参的态度也应该从原有的简单借用和依靠转变为“参考”和借鉴,但对一些教师而言,似乎还没有做到这点。

我们常说,教学是充满智慧挑战的活动,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教参就应该降低其地位和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与即时资源的利用,就应该成为教学的常态形式。上述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有的教师对教参仍“言听计从”、“亦步亦趋”,没有跳出教参看教学,离开教参写教案。教参的答案不是唯一答案,将这些答案看作教学中的目标指向,并将所有教学活动都维系在这些答案身上,更值得商榷。

退一步讲,即使教参上的答案是正确的,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答案与教参答案之间的差距,对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剖析,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最终也得知了所谓的正确答案,也知道了答案的来源,但并不知晓如何得出这样的答案,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仍处在原初的认识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