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楚生经纪人周杰图片:初中作文指导要“掷地有声”——由一堂作文指导课引发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7:55:48
初中作文指导要“掷地有声”         ——由一堂作文指导课引发的思考与实践潘丽华 松江四中一、片段实录:【要求:在对初三学生讲解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随笔》中尝试运用了这种写法的内容,教师给予指导。】(一)学生1:爸爸下雨天来接我,老  师:“雨中送伞”来了。学生1:本来看着这么大的雨,我在矛盾要不要冲出去,淋着雨回家。可看到爸爸来了,我很勇敢地迈出了一大步。老  师:当你看到爸爸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1:他那很坚强的背影。老  师:那背影给了你——学生1:给了我力量!老  师: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很好!请坐!(二)学生2:运动会后,我因为腿疼叫了一辆黄包车,看到拉车人的辛苦,在想他以前肯定没有好好学习,所以才过着这种生活。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老师:坐黄包车的确是一件小事,从中明白了好好学习的道理,也是以小见大。但感悟到的东西有些空了。学生2:(沉默)老师:能不能把你的累和车夫的累做个比较?你很累但是还能坐车享受,而车夫却还得用力拉车。学生3:形成对比老师:很好。那还可以感悟到些什么?学生2:要学会坚持。老师:还有别的吗?学生3:(想了想)做事不能只图享受,应该学会吃苦。老师:很好,请坐! 二、教后反思:这堂课的重点,应该是学生学会怎样将小事写出大意来。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写作片段,最初目的在于分析其中的以小见大手法,更是针对学生个人进行有效指导。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地理解此写法,并能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以上两个教学片段相比,我发现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与五位学生在交流时,有的从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出发,和学生一起商讨来进一步深入;也有的只是蜻蜓点水,甚至没有针对学生自己的写作内容进一步修改。在之后的写作实践中,有的学生还是没有能够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其中。这也引起了我对作文指导的进一步思考。诸灵康老师曾说:要搞作文研究,要从学生的作文中去研究。我想,要给学生作文指导,也需要从学生困惑中去指导,做到对学生作文指导的有效。 三、改进措施:要想在作文指导上做到实处,需要教师从备课到批改各环节都要从学生出发,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特点、能力掌握、思维逻辑等方面,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我所教的是普通学校的学生,一是班级里学生写作能力层次相差较大,二是学生平日里缺少对生活的思考和积累。对此,我学习了有关书籍中的内容,结合自己所教班级来改进了自己的作文指导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借学生一双慧眼 狄泰尔认为,生活经验之于精神如同呼吸之于身体。要想在写作中有所感悟,有感而发。自然要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我们常说他们缺少发现的眼睛。那老师就应该借给学生一双慧眼,指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体味生活。1. 随课点拨,激活感动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这正是作文的来源,也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经常是学生对平凡的生活有些许的震撼与感动,即使是点滴的触动,并能及时的记录,那学生的作文就不会空洞,就不会编造。2. 范文举例,激发同感我们不仅要“随文写作”,还要结合某个写作知识给予一定的范文,学生能从中有所感悟、体会。给学生范文,是老师们常常做,也为此花费了不少时间。但要注意几点:①范文要符合这次写作知识点,具有代表性。②范文的难易程度要适合班级里的绝大多数同学,具有普遍性。③范文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经验回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点。这样,学生慢慢从芜杂的生活中辨别每次写作的主次,找出合适的材料来表现某个主题。当然,最初的“借”慧眼也是为了之后的“不借”。刘勰等人指出艺术创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特点。学生如果能跟随教师的指导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水平,日益进步,就会自然地、自觉地抓住生活与心灵的触动点,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内容。 (二)携学生做“潜水运动”写作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因而教师在进行指导方法时不能简单、临时地应对。我们常常有两种做法:一是作文课前匆忙找文题,课堂上淡化了写作指导,让学生上来就写,限时上交,结果学生也是临时对付。一是在课堂上对写作方法过分“精雕细琢”,课堂缺少重点,单纯罗列知识,学生实际写作仍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改用杨敏老师的一句话:作文的海洋中写作指导要做“潜水运动”,不要浮在表面,在指导写作上扎实、深入。因此,我的教学流程增加为五环节:指导1
 
指导3
 
指导2
 
教师出题———学生写作———师生讲评———学生修改———教师讲评三次指导针对性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会迥异。 指导1:用写作技巧做支撑古人讲:情动而辞发。作文应当是个人内心对生活感悟的自然流露、表达。但要想自然表达,先要对一般的写作技巧做到心知、笔熟。毕竟初中学生在写作上不自觉,缺少了写作技巧文章显得乏味、单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教给他们一定的写作技巧,要因材施教,比如对于那些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更多地从结构方面多学习,这对他们个人的写作成长,甚至对应试写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在诸灵康老师的“初中作文研修班”一年半的学习培训中也学到较为系统的写作技巧,比如:线索中“一句经纬法”“一词立骨法”;结构上三段式、总分式、插叙式等。这使得教师个人的写作知识更系统,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更好地给学生做支撑,指导学生写作时有“法”可依。     指导2:从学生习作找珠玉在学生完成写作之后,教师的指导更为重要。但在实际写作教学中,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常忽视此环节,或简单处理。于漪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采用的方法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在对《一件小事》习作讲评中,比较三篇学生习作,要求:每个同学给五分钟的时间准备,就一篇习作中的材料思考两种组织情节的方案,并在课堂上口头交流。这样的指导讲评,使得学生训练了发散性思维,锻炼了表达能力,也为写作提高做准备。王荣生老师指出,“作文是中小学特有的事物,它一头连着写作能力的培养,一头连着各式各样的考试,尤其是高考和中考。”要想让学生的每次写作真正达到有效、有收获,那么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习作,从中找到“珠玉”借鉴,理出“瑕疵”修改。于是我结合自己学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选取两篇学生作文,先请小作者谈谈个人的写作思路,再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其中怎样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之后请学生针对例文进行当堂修改,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当然在这期间,老师仍要把握尺度,并对学生的修改要斟酌点评,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这种写法的真正运用。最后,作业布置:根据课堂学习,从以小见大的手法出发,修改自己的习作。我还允许别的同学帮助修改。学生也的确能结合之前的分析再思考,有见地的修改。 指导3:以个别面批游有余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常用的方式有教师书面评改、学生互改、个别面批等,这里面个别面批自然是最花费功夫的,却也是最有实效的。当然,不可能个个面批。这就需要在前几个环节后,教师根据学生对前两次指导后修改的效果,再找出没能掌握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几位学生,一一单独面批,让他们能从中真正地理解学会,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我教的初三5班,有个学生写了下雨爷爷来送红雨衣的事情。平日他就不爱写作,只写三四百字,还语句不通。“红雨衣”也是正巧那天我在班级上课看到的,随口和他说了一句:“你爷爷送的不仅是件雨衣呀!”他笑了笑。一个星期后的课堂写作上,他就用了这个材料,只是在语言表达、写作技巧运用上不足。两次指导下来,他的作文已经有了些“以小见大”的味道,只是他的立意比较浅,从这一件小事看出爷爷很关心他,字数也只有362个。我和他在办公室里一起讨论、修改,在他说出爷爷平日里对他的种种好后,请他借助之前指导的插叙写作手法。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解决了字数不够的问题,他更是在反复指导修改中理解了这种写法,文章修改后有了很大改观。这两个多月来,写作指导的改进实践,会花费精力,但还是有实效的。只要坚持做到作文指导的有效实施,做到“掷地有声”,学生就能在写作上游刃有余,才会在写作的海洋里扬帆前行,不再谈“写作”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