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成一年级神犬小七:官曝: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不输美军大黄蜂F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12:11

官曝: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不输美军大黄蜂F18

更新时间:2011-08-17 14:51:18  网友评论 0 条  文字大小: -

 

目前停靠在大连港的“瓦良格”号  

  “航母已在建,但还没建成!等建完再说。”今年6月7日,《香港商报》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的这句话分析称,这是解放军高级将领首度对外承认中国正在制造航母。这15个字,再次点燃了外界关注“中国第一艘航母”的热情。

  全球媒体和军方所说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就是目前停靠在大连港的“瓦良格”号。英国路透社、《简氏防务周刊》和一些港台媒体都认为,这艘航母极有可能在2011年7月1日下水或“内部试水”,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不过,有消息人士透露,“试水计划”随时可能变动,可以是在今年年内的任何时间。

  “瓦良格”号何时下水,实际上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军事爱好者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显示,这艘航母的甲板上最近异常忙碌,工人们经常加班,改装工作已接近尾声,就连红地毯都已铺好……这意味着,它就要获得新生!这也意味着,中国将成为继印度和泰国之后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


  这对某些国家来说,自然不是好消息。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表示,“瓦良格”号并非只有象征意义,“它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印度的一位退役副上将则说:“一艘全副武装的中国航母,会极大地改变海域战略。”但几乎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位军事专家在《连线》杂志撰文称,“瓦良格”号还存在诸多缺陷,如自我防卫能力还比较脆弱,缺少足够的护航潜艇和战舰,中国一直未能解决国产先进发动机问题……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也承认,中国的武器装备跟其他较发达国家的相比,仍存有相当大的“代差”。

  但不管怎样,中国人的“航母梦”终于要变为现实了!

  攻防兼备的战斗力

  歼—15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达600公里,近防炮每分钟可发射8000枚炮弹

  刘建波 李大光

  随着“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的未来走向逐步明晰,其实力到底怎样,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互联网上流传的“瓦良格”号照片判断,从总体上讲,它的修复和改装工作即将全部完成,航行测试工作可能于今年年内开始。

  可携载近50架舰载机

  以姊妹舰——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为参考,“瓦良格”号长约302米,宽近70.5米;基准排水量(即空船的重量)为5.3万—5.5万吨,配备所有装备、设施后的满载排水量约为6.7万吨;速度为29—31节,即每小时可航行53.7—57.4公里。

  航母主要靠舰载战斗机形成战斗力。搭载何种舰载机,直接取决于航母本身。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航母,就有什么样的舰载机。因此,现阶段中国海军舰载机的选择,必须以符合“瓦良格”号的使用性能为前提。据此判断,“瓦良格”号的主力战机可能是俄制苏—33舰载机、中国生产的歼—15舰载机,以及预警直升机和反潜直升机等,总量不超过50架。

  西方媒体和防务专家早就开始关注中国的歼—15战斗机项目。他们将“已于2009年成功首飞的歼—15”称为“飞鲨”,并认为它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第一种航母舰载机。该机由沈阳飞机公司设计,属第三代战机,是在俄制苏—33舰载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歼—15的性能,各方持有不同的意见。据中国的一位武器专家介绍,歼—15的航空电子设备和导弹制导系统,要比苏式战机先进得多;其部分技术和性能可以和美国航母的主力战机F/A—18C“大黄蜂”相比。不过,歼—15的飞行距离较短,主要原因是它要在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滑跃式甲板上起飞,携带的燃料不能太重。而美国航母的甲板下方有功能强大的弹射助推装置,可以在帮助舰载机起飞的同时,使其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料。较短的飞行距离,将极大地制约歼—15性能的发挥。

  作为未来中国第一代远洋海军的核心,“瓦良格”号必须拥有一定的空中预警指挥能力。滑跃起飞方式,使得固定翼预警机无法装备到“瓦良格”号上。因为预警机的速度较慢,需要依靠弹射器提供外力,才能确保它在脱离航母甲板后不落到水里。因此,配备预警直升机就成了“瓦良格”号的首选。现在可以基本断定,“瓦良格”号服役后,将采用歼—15舰载战斗机和俄制卡—31预警直升机这一组合。今年6月22日,俄罗斯方面宣布,向中国提供9架卡—31的合同已履行完毕。这种预警直升机的探测距离为115公里,可自动跟踪20个空中目标,最大飞行时速250公里,最大航程600公里。也有报道称,未来,“瓦良格”号上的卡—31,有可能被中国国产直—8预警直升机取代。

  “瓦良格”号服役后,其有效覆盖、控制半径可能不超过600公里,因为歼—15从航母上起飞后的航程,预计就在这个范围之内。在这一区域内,依靠预警直升机和舰载雷达的引导指挥,歼—15既可有效保护航母编队不受敌方空中和海上力量的袭击,同时也能实施对敌地面和海上目标的攻击。一旦超出这一范围,歼—15将只能依靠自身的雷达系统等作战。

  有专家认为,在舰载机、航母指挥体系、航母配套战斗群、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海军才刚刚起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瓦良格”号具备近远海综合攻防能力,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先进的近防系统

  除舰载机外,“瓦良格”号自身也有一定的战斗力,主要用于近距离防御。如果由舰载机组成的外围防线被突破,“瓦良格”号上装备的近距离防御武器(即近防武器)将对来袭者发动猛烈攻击。其近防武器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近防炮。世界上现有的近防炮普遍是6管或7管,射速为4000—6000发/分钟。“瓦良格”号则在舰体四角安装了最新型的国产11管超高速近防炮,每分钟能发射大约8000枚直径为30毫米的炮弹,可杀伤4—5公里以外的目标。

  “瓦良格”号本来拥有12个反舰导弹发射井,导弹射程超过500公里。但有报道称,这些发射井在改装过程中被拆除,以便装备更多的舰载机和其他设备。不过,“瓦良格”号多了一种新型国产近程防空导弹系统——FL—3000N。该系统具备多发、齐射的能力,导弹长2米、直径120毫米,最大射程超过10公里,具有反应速度快、制导精度高的特点,可有效拦截各种超音速和亚音速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

  总的来说,与作战半径都在1000公里以上的美国航母相比,中国的第一支航母编队,属于一支典型的远洋自卫型、防御型作战力量,绝非欧美国家所说的“充满威胁”。在自身技术匮乏、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封锁的条件下,中国军工科研人员能够让“瓦良格”号具备现有的作战能力,让它足以掌控大部分南沙群岛地区,已属难能可贵。可以说,“瓦良格”号的试验、探索意义,远远大于实战意义。

  “瓦良格”号的前世今生

  随苏联一起“死亡”,在中国重获新生

  晓晨


  “瓦良格”号1988年从乌克兰黑海造船厂下水,到如今作为中国的第一艘航母亮相,已经走过了23年的风雨。这中间所经历的曲折和艰难,既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指远洋)的战略选择,也凝聚了亿万国人的热情和期盼。

  “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

  “瓦良格”号航母诞生于苏联时期。

  苏联的第一代航母是1963年开始建造的“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第二代航母则是1970年开始建造的“基辅”级航母。1982年5月7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经反复酝酿和讨论,做出了建造第三代航母的决定。当时,苏联计划建造两艘,编号分别为“105”和“106”。“105”就是俄罗斯海军现役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而“106”就是命运坎坷的“瓦良格”号。按照当时的设计方案,这两艘航母的满载排水量均为6.7万吨,全长310米,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母——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仅短22米;舰艏飞行甲板距水面有7层楼高,舰艉飞行甲板宽75米;最多可容纳60架战机;飞行甲板前部有12部SS—N—19反舰导弹发射器。


  苏联的航母建造基地——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承担了这两艘航母的建造任务。黑海造船厂创建于1897年,是苏联最大的造船厂,也是唯一的航母建造总装厂。从20世纪60年代建造第一代航母起,苏联的9艘航母全都是在这里建造的。为了建造第三代航母,苏联政府不仅拨款对黑海造船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还动用了800多位专家、7000多家工厂和科学研究院等力量。经过3年的努力,1985年12月5日,“105”下水。第二天,黑海造船厂开工建造“106”,即“瓦良格”号航母。1988年,该舰船体建成,并以苏联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首都的名字,被命名为“里加”号。但此时,苏联已经风雨飘摇。1990年,拉脱维亚宣布独立,“里加”号随即被更名为“瓦良格”号,以纪念在日俄战争中沉没的“瓦良格”号巡洋舰。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已经建造了68%的“瓦良格”号,从此被扔在码头上,成了一堆无人问津的“废铁”。


  当然,谁也不愿意即将完工的“瓦良格”号就此被废弃。1993年,时任俄罗斯总理的切尔诺梅尔金和乌克兰总理库奇马来到黑海造船厂,商讨“瓦良格”号的命运。当时,双方各有一套算盘。俄方称,“瓦良格”号未建成的部分,应由乌克兰方面承担建造任务,俄方负责在完工后支付尾款;而乌方则要求俄方以一条完整航母的价格,购买这艘航母。


  正当双方唇枪舌剑之际,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罗夫愤然说道:“‘瓦良格’号不可能再完工了!”马卡罗夫是建造航母的元老,苏联的9艘航母中,7艘都是在他任厂长期间建造的。切尔诺梅尔金阴着脸问道:“如果让航母完工,工厂究竟需要什么?”马卡罗夫答道:“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9个国防工业部。”这句话犹如兜头一盆冰水,让所有人清醒过来。为建造这两艘第三代航母,苏联政府动用了那么多资源,而今还剩下什么呢?马卡罗夫伤感地说:“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1995年,“瓦良格”号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的编制,并被俄罗斯政府送给了乌克兰,以抵偿债务。

  香港老板2000万中标


  1995年12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访问北京。随同出访的副总理基纳赫随后披露,中乌双方正在就“瓦良格”号进行谈判,这艘尚未建成的航母有可能在中国被解体。


  实际上,这条新闻背后暗含着许多玄机。当时,乌克兰计算,将“瓦良格”号解体需要花费2.5亿美元,解体后的废钢却只能卖500万美元。“乌克兰方面找到我们,非常希望能把这艘舰卖给中国。”曾任我海军副司令员的张序三中将后来披露,中国代表团曾5次赴乌克兰磋商,但屡屡受到美国的粗暴干涉。在美国的压力下,乌克兰将舰上所有的设备拆除、炸毁,使“瓦良格”号成为一个空船壳。在此情况下,中方估算,要花费700亿元人民币,才能把“瓦良格”号完全建成。1995年,我国的军费开支总共还不到640亿元人民币。考虑到续建的费用太高,中方最终放弃了谈判。


  美国插手的事情还不止于此。为了避免乌克兰继承苏联的军事实力,美国可谓机关算尽。苏联解体后,在建的苏联第四代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一直停放在黑海造船厂0号船台(造船厂中修造船舶的工作平台)。一家挪威公司找到船厂,声称要租用0号船台。不久,一家美国钢材公司也找上门来,说要以450美元/吨的高价,收购航母的钢材。缺钱的乌克兰人惊喜不已,立即决定拆解航母。可当航母拆得差不多的时候,美国人突然变脸,要求把价格压低到原来的1/3。接着,挪威公司毁约,说原定的6艘商船不造了。最后,这两家公司交了十几万美元的违约金后扬长而去,只剩下乌克兰人对着一大堆废钢七窍生烟。


  1997年10月,乌克兰表示要出售“瓦良格”号。这条消息吸引了一位叫徐增平的香港老板。他马上派人飞赴乌克兰进行洽谈。


  徐增平本是山东人,曾在广州军区当兵,退伍后投身商海,1988年携妻子移居香港,成立了创律集团。趁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动荡,他大胆抄底,一举成为亿万富翁。徐增平对“瓦良格”号动心思,主要是瞄准了澳门回归,想把“瓦良格”号改造成拥有600间豪华客房的赌场和娱乐中心,圆一个“赌王梦”。


  谈判开始后,乌方最初的开价是1亿美元,而徐增平只有2000万美元现金。但他做生意一贯胆大,常把“富贵险中求”挂在嘴边。他自称“一生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绝对不能犹豫”。他4次飞赴乌克兰,先预付了200万美元定金,然后与乌方官员喝酒交心,最后以2000万美元中标。中标后的徐增平意气风发,挥舞着粗大的古巴雪茄,放言要将“瓦良格”号改名为“创律”号。


  路上走了整整4年


  1998年4月,徐增平以旗下子公司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名义,买下了“瓦良格”号航母。1999年7月,在拖船的牵引下,“瓦良格”号驶离黑海造船厂,缓缓地走上了前往中国的漫长航程。此时,距离它下水已有11年之久。据说,在航母被拖走的那天,身患重病的黑海造船厂老厂长马卡罗夫泪流满面,站在海边的造船厂疗养院内,悲伤地目送“瓦良格”号远去。


  尽管“瓦良格”号只是一个空船壳,但中国人买走它的消息,还是让美国十分不悦。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甚至对此作了专题报道。此外,一家有台湾背景的公司多次试图接触徐增平,想用高价收购“瓦良格”号。但徐增平表示,他愿意让“瓦良格”号为国家服务,无论是船身,还是买来的30多万张设计图纸,国家需要什么都可以。


  当“瓦良格”号驶抵黑海南部,准备通过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在第三国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拦住了它。土方的理由是,“瓦良格”号船体过大,一旦出现意外,可能会撞上伊斯坦布尔大桥,阻塞海峡。在土方的强令下,“瓦良格”号被迫退回到出发的港口。


  这一下,徐增平遭遇了空前的困难。“瓦良格”号滞留黑海期间,他每天要向拖船公司支付8500美元,每个月还要向乌克兰的港口缴付1.7万美元的停泊费。当时正逢金融风暴过后,香港金融机构拒绝贷款,徐增平只好跑到北京求援。他甚至找到已经退休在家的原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表示愿意把航母原价卖给海军。


  在背后指使土耳其强硬阻挠“瓦良格”号通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1999年12月,美国驻土大使皮尔森在会见土耳其国防部长米尔札欧鲁时,就表达了美国政府对“瓦良格”号的关切。2000年3月,米尔札欧鲁应邀访美。临行前,他向土总理艾西费特呈交报告,建议拒绝中国的要求,禁止让“瓦良格”号通过海峡。据说,“瓦良格”号滞留黑海期间,曾有一架不明国籍的直升机突然降落在甲板上,跳出3个人进行测绘。拖船船员察觉后立即登舰驱赶。这帮人在离开前,狂妄地用粉笔在甲板上写下了“法国人到此一游”。


  为了给“瓦良格”号疏通去路,中国政府出面,与土耳其政府展开了长达16个月的协商。通过中方耐心的外交磋商,土方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政府同意让“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并为此专门派一位部长飞赴北京,通知中方。中方随即派出一个专家代表团访问土耳其,就技术问题进行磋商,备妥了土方要求的多项“安全措施”,并承诺一旦出现意外,中方将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2000年11月1日,博斯普鲁斯海峡风平浪静。土方从凌晨起关闭了海峡,暂时禁止其他船舶通过。“瓦良格”号航母在11艘拖船的牵引下缓缓前进,终于安全通过海域,进入爱琴海。由于埃及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瓦良格”号转头驶入大西洋,一路向南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向中国方向进发。2001年2月20日,这艘命运坎坷的航母,终于进入中国领海。3月3日,“瓦良格”号抵达大连港。从徐增平买下它时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4年。


  然而,就在“瓦良格”号靠泊大连的当天,徐增平在澳门的博彩营业许可证被吊销。海上赌场开不成了,他开始忙着打官司,处理为买航母欠下的贷款。最后算下来,他为了“瓦良格”号,花了大约1亿美元。

  “穿上”中国海军灰色涂装


  “瓦良格”号来到中国后,在大连港沉寂了3年。一位曾经登舰考察的海军专家告诉记者,他曾看到,舰上到处锈迹斑斑,船舱内满是垃圾,看上去就像是一艘要被拆解的旧船。


  但是,国内的广大军事迷一直以极高的热情关注着“瓦良格”号。2005年4月26日,他们发现,“瓦良格”号动了。它在大批拖船的护航下,被缓缓拖进不远处大连造船厂第一工场的30万吨级船坞,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3个小时。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有关人员开始清理“瓦良格”号上的垃圾,并重新为它喷漆。到了当年8月初,它已经以中国海军的灰色涂装全新亮相。随即,技术人员开始全面重建其内部系统。2009年4月27日,“瓦良格”号再次转移,进入大连造船厂第三工场的30万吨级船坞。工人们铲除了舷侧的俄文舰名。这意味着,它将改用中文名字。对此,军事迷们展开了热烈的猜想。有人说它会叫“施琅”号,也有人说它应叫“毛泽东”号。实际上,这是美国现役航母的命名法则,和中国海军的传统并不一致。


  2010年3月19日,“瓦良格”号的重建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开始安装机电设备和武器系统。根据军事迷们观察,目前,航母上的各种雷达已基本安装完毕,近程防空导弹和近防炮也陆续亮相……这次大改装,特别是相控阵雷达基座的出现,让多数人相信,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就要亮相了。


  四代领导人的“航母梦”


  60年前提出计划,改革开放后加紧实施


  苏坦


  “中国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上世纪80年代,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曾如此表达他对航母的渴望。其实,渴望拥有航母的中国人,远远不止刘华清一人,也不止他这一代。


  中央军委提出建航母计划


  中国人的“航母梦”由来已久。1928年,国民党海军将领陈绍宽,就曾提出花2000万元建造航母的计划。当时还是航母发展的初期,距世界上第一艘航母诞生,刚刚过了10年。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原因,这一计划最终没能成为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内忧外患,国防建设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海军的建设相对耗资大、见效慢,但毛泽东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1953年2月,他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58年6月,毛泽东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说,继续加强陆、空军建设以外,必须大搞造船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随后,中央军委提出了发展远洋海军的船舶工业8年建设计划。这个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以导弹为主,潜艇为重点,同时发展中小型水面舰艇;第二步,建造航空母舰。


  不过,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缺少现实基础。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大范围的人才流失,当时,中国实力最雄厚的江南造船厂,也造不出一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货轮。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停止对我国的技术援助。我国雄心勃勃的船舶工业8年建设计划,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航母梦”随之变得遥遥无期。


  “买还是造”的痛苦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航母梦”经历了“买还是造”的痛苦抉择。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终止了军事建设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将经济建设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核心。从表面上看,这使得“航母梦”更加遥远,实际上却使中国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为日后建造航母打下了基础。


  当时,中国刚刚打开大门,在外界的新技术面前,很多人失去了追赶的信心。“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一度充斥着不少人的头脑,他们希望通过购买方式,尽快更新陈旧的海军装备,提升海军实力。1980年,中国开始与英国接触,计划从英国购买42级驱逐舰,并引进技术,改造中国自己的051级驱逐舰。42级驱逐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如果中国能够购进这一驱逐舰,对海军战斗力会有极大的提升。但是,英国人提出了让中国难以承受的高昂价格,同时也拒绝进行技术转让。这项购买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这次经历,让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实现军事现代化;只有自主研制出先进的驱逐舰,具备了现代化的造船能力,中国的航母计划才能够有所依托。1983年,中船重工701所的全体研究人员联名上书,建议独立自主地研发驱逐舰。邓小平当即拍板:“还是自己搞放心,不会被卡脖子。”从此,中国海军走上了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断学习,我国相继研发成功了“江湖III”级护卫舰、“江卫”级护卫舰、“旅大”级导弹驱逐舰等。至此,中国解决了“买还是造”的问题,造船业逐步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的航母计划虽然依旧停留在图纸上,但放飞梦想的时刻越来越近。

 “航母梦”喷薄欲出


  上世纪90年代,在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推动下,中国的航母计划进入了具有实质意义的预研阶段。


  此前,中国海军从未真正深入地接触过航母。所以,相关人员研究的突破口,就放在了各国退役的老航母上,希望通过分析这些退役航母,获得宝贵的研制信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购买了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号航母,之后在广州将其拆解。这是中国海军科研人员第一次认真细致地了解航母的结构。1996年,中国与乌克兰就购买“瓦良格”号事宜进行了谈判,但终告失败。此后,中国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购买了俄罗斯退役的“明斯克”号和“基辅”号航母,在对其进行分析及修整后,改建成海上公园。就这样,中国海军的科研人员,逐渐对航母的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


  与此同时,我国在航母的重要组成部分——舰载机项目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从1992年开始,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有关引进苏—27SK战机的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涉及270多架苏—27SK战机,总金额约25亿美元,中国从俄罗斯分3—4批购买72架成品战机,剩余的200架则由俄罗斯提供技术,在中国组装生产。这个号称“用200亿人民币换取10年时间”的协议,迅速增强了中国空军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以这个项目为依托,沈阳飞机制造厂建立了完整的苏—27国产化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出国产化的歼—11B型战机。如今,可能装备在“瓦良格”号上的歼—15型重型舰载机,正是脱胎于歼—11B型战机。


  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国造船业,不仅早已恢复了元气,而且还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实力。舰载机技术的突破和造船业能力的迅速提升,使得中国的“航母梦”喷薄欲出。


  沪东造船厂热火朝天


  进入21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军工业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此时,中国的“航母梦”已经完成了从科技到经济等各方面的储备,开始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2009年3月2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在接受多家海外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中国军方高层首次公开作此表态。


  此时,大连造船厂的船台上,最新型的相控阵雷达已被安装在“瓦良格”号上。而上海长兴岛上,另一个规模巨大的造船厂也不平静。当时,有海外媒体报道称,大批科研人员和造船工人云集于上海沪东造船厂,巨大的航母造船台上热火朝天,“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承担中国首条国产化超大型水面作战舰艇”的标语清晰可见。西方媒体认为,几年后,两艘崭新的中国国产航母将在这里下水。


  中国的“航母梦”,在几代领导人的努力与追求中,终见雏形。

  中国航母不是威胁


  军事专家告诉本刊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李妤航


  几代中国人的“航母梦”,如今即将成为现实。“瓦良格”号到底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为何要花如此大的力气来修复它?我们将有什么样的航母战略?为此,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了海军专家李杰和国防大学教授韩旭东。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为何要修复“瓦良格”号?它的出现对中国有何意义?


  李杰: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已明显增强。这实际上是战略需求和海外利益扩展等推动的结果,也是中国海军海上力量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如果想成为一个世界强国,我们就必须经历这个阶段,必须拥有航空母舰。


  韩旭东:修复“瓦良格”号,首先可以使我们尽快掌握建造航母的技术,缩短航母下水的时间。如果我们自己造的话,花费的时间太长。第二,我们可以利用“瓦良格”号进行军事实践,比如进行军事演习实验,使海军尽快掌握航母的“脾气”,如性能、操作方法等。


  环球人物杂志:“瓦良格”号下水,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海军的实力?


  韩旭东:我觉得,它对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并不大。航母实际上就是比较大的军舰。它要形成战斗力,必须先形成战斗群。而从试水到服役,再到形成战斗群,进而发挥战斗力,都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们现在就说航母下水后对海军实力有多少影响,是不现实的。尤其是,我们刚刚拥有第一艘航母,还得摸索,其他国家不会告诉我们怎样使航母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环球人物杂志:航母从下水到形成真正的战斗力,还要经过哪些阶段?


  李杰:航母下水后,我们还需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时间,进行设备的调试、安装和实验等。经过不断的调整、完善后,航母才能真正服役。此后,我们还要进行正式的海上训练,包括舰载航空兵的训练、配合等。航母是个复杂的体系工程,一般需要5—8年才能形成战斗力。


  环球人物杂志:以“瓦良格”号为代表的俄式航母,是否代表了中国航母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杰:“瓦良格”号应该不是我国航母的发展方向。因为它是上世纪80年代初设计的产品,技术水平还停留在那个时代,即使经过我们的改装、改进后会有很大提升,但比起美国的航母,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差距的。我们的总参谋长说有二三十年的差距,这是事实。


  环球人物杂志:与其他国家的航母相比,我们目前存在哪些差距?


  韩旭东:我们只是买了俄罗斯航母的外壳,电子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武器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其他国家是不会给的。在航母的核心技术方面,我们还需要提高,比如帮助舰载机起降的弹射和拦阻技术,等等。我们只是在外壳上修修补补,使它成为一个能用的航母,但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还有很大的距离。


  环球人物杂志:有消息称,中国还将在上海长兴岛建设国产航母。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在那里建造的国产航母会是什么样子?


  韩旭东:我想,中国发展武器装备都有这样的特点:首先是适合中国的地理位置,第二是集纳西方国家武器装备之优点。这就是说,我们会把西方国家航母的优点拿过来,结合我们的实际需要,制造我们自己的航母。中国航母的使命,一是保卫我们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二是能够对我们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支撑。


  李杰:我觉得,对我们这个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有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来说,小型航母难以完成海上行动或作战任务,我们可能需要中型或中型以上的航母。在能源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各国海军要实现在海上的持续航行或活动,可能要走发展核动力航母这条路。


  环球人物杂志:有了航母以后,中国在战略上会怎么考虑?


  李杰:中国一直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即使有了航母,我们也不会对外搞侵略、扩张,更不会轻易对其他国家动用武力。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实现领土统一的大国,而且我们的海洋利益也越来越大,很多岛屿争端问题和海域划界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方面还越来越复杂。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用航母来提升海上实力。如果有些国家敢于肆意挑衅,我们的航母也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和能力。


  韩旭东:我们首先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才能使航母在海军服役,更好地为维护我们的海洋利益服务。之后才是让航母走出国门,树立中国海军的形象。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航母未来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韩旭东:中国航母未来的用途,一是保卫海疆,二是为海外利益拓展提供支持。没有航母的话,中国的海外利益确实无法保障。比如说撤侨,要是只去一艘航母的话,肯定撤不完。三是保护我们的海洋运输线。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未来可能建成几艘航母,形成几个航母编队?


  李杰: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艘航母,除了执行任务的编队之外,还会有一个在船坞或修理厂进行维修、保养。我觉得,至少要有3艘或3艘以上。


  韩旭东:中国至少要拥有两个航母编队,即一个大的海区至少要有一个航母编队,台湾以北的黄海和东海一个,南海一个。


  环球人物杂志:航母是一种花销巨大的战略武器,您觉得中国建造航母是否值得?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有帮助?


  李杰:我觉得非常值得。搞航母肯定花钱比较多,但航母的作用也非常大,能够担负海上几乎所有的任务。它不仅可以威慑其他航母,还能拉动国家工业体系的发展,相当于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它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韩旭东:中国建造航母,提高硬实力不是关键,提高软实力才是关键。因为它能起到提高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的作用。软实力也是战斗力。这对提高我们海军和整个民族的士气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发展航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我们现在一改军工企业生产军队的东西、民用企业生产民用物资的状况,采取的是军民整合的策略,很多军事领域的高技术都在“民用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动很多企业的积极性,使一些企业成长、发展起来,也有利于技术的推广,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环球人物杂志:对于中国修建航母,美国等欧美国家大肆宣扬 “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什么?


  李杰: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展势头还很强劲。随着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军力必然会不断得到提升。这几年,我们的国防预算也有所提升,将来肯定会加快发展航母等大型武器装备。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而且正在将其军事战略的重心向西太平洋地区转移,它当然对我们发展航母非常关心。美国人宣扬“中国威胁论”,就是不希望我们发展航母,怕中国的海上实力增强后,会对美国更多地干预和介入地区事务产生一定的遏制或阻抗作用。


  环球人物杂志:“瓦良格”号会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战略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李杰:不会有什么影响。以后我们的海上力量提高了,对美国的挑唆及周边别有用心的国家,会有一定震慑作用。但是,一些国家出于南海利益的考虑,故意把这个问题炒大。


  韩旭东:实际上,“瓦良格”号就是一个大船。从这个角度看,它不会对亚洲和中国周边的形势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但是,周边国家中,有的国家可能不这样认为。因此,“瓦良格”号下水后,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使东亚的军事形势产生波动。不过,等它们心态平静后,会慢慢地接受这个现实。所以,“瓦良格”号对这一地区的军事格局不会有太大影响,外界不应把这艘航母的出现,看成是西太平洋地区军事格局的一个“拐点”。

 世界航母百年历程


  1918年首次参战,二战中成为主力,如今美国全面领先


  罗山爱


  1941年12月7日早晨,美国海军最强大的战舰编队,在珍珠港被日本海军的飞机消灭了。这些飞机是从数百公里外的日本航母上起飞的。就在珍珠港被偷袭后的第三天,英国皇家海军引以为傲的“威尔士亲王”号战舰,在马来半岛附近水域被日军战机击沉,而这些战机,也是从几百公里外的日本航母上飞来的。这两场战斗,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航母的超强作战能力,也极大地巩固了它“海战之王”的地位。


  航母自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各国海军先后建造了200余艘。在这一过程中,其战斗力不断得到提升,战略作用也日益重要。


  美国引领重大变革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战斗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也是一支航母编队中的核心舰船。它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能执行多种任务,具备强大的威慑力,因而备受各国海军的重视。


  早在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一些军方人士,就曾设想制造一种能供飞机起降的大型船只,以便飞机飞往任何地方。1910年,美国飞行员尤金·埃利,驾驶一架老式飞机从美国“伯明翰”号巡洋舰上成功升空。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有飞机从停泊的船只上起飞。此后8年间,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但那时的大型船舶,只能算作飞机起降的平台。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是1918年完工的英国“暴怒”号。它于当年7月19日出动7架飞机,空袭了德军基地。这是航母首次投入作战行动。


  一战结束后,航母并未立即受到海军强国的恩宠。由于之前“海战第一主力”——以坚甲巨炮著称的战列舰受到国际条约的限制,一些国家不得不将已造出来的战列舰改造成航母。结果,世界上突然冒出了大量“半路出家”的另类航母。它们既能停放飞机,又装备有重型火炮。二战前后,航母得到大发展,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迅速成为现代远洋舰队的主干。


  二战结束后,随着喷气式飞机成为航母搭载的主要机种,航母的打击威力与打击距离进一步增加。1961年,美国推出的采用核动力的“企业”号大型航母,堪称航母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该航母机库和飞行甲板的面积大幅增加,使得它能够搭载60—80架重型舰载机进行环球航行,成为无与伦比的“星际战舰”。此后,美国海军确立了建造排水量超过8万吨、依靠核动力推进的“超级航母”的基本方针。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则推行“导弹至上论”,对航母持鄙视态度。后来,苏联人逐渐改变了对航母的认识,其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于1991年开始服役。然而此时,苏联也到了土崩瓦解的时候。


  最早建成航母的英国,由于国力渐衰,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便放弃了所有大中型航母,如今只保留了一艘轻型航母,沦为一个二流海军国家。法国虽是美国以外唯一拥有核动力航母的国家,但其不少关键设备都需要美国提供。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印度和泰国这几个“航母俱乐部”的成员,多半只能使用被美国视为“玩具”的轻型航母或二手旧船,这些航母在真正的海战环境下并没有多少价值。


  一艘“吞”掉330亿美元


  通常,按动力源不同,航母可分为核动力航母和常规动力航母。前者可连续航行100多万公里。比如,已服役50年的美国“企业”号航母,只更换过4次核燃料。常规动力航母依靠的则是燃油,航程只有1万多公里。按满载排水量的不同,航母分为大型航母(6万吨以上)、中型航母(3万至6万吨)和轻型航母(3万吨以下)。有人将9万吨以上的航母称为“超级航母”。目前拥有航母的9个国家中,美国的11艘航母全部为“超级航母”、核动力航母,其中10艘“尼米兹”级航母的排水量均超过10万吨。两艘“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和中国的“瓦良格”号,属于大型航母,法国的“戴高乐”号属中型航母,而其他国家的均属轻型航母。目前,全球有21艘航母处于现役状态,部署在14个港口。


  航母不仅仅是简单的战争机器,还有“吞金兽”之称。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推算,一艘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建造费用约为50亿美元,算上配属舰艇、舰载机、人员开支、日常消耗和训练等费用,从服役到退役,一艘航母总共会“吞”掉约330亿美元。此外,一个航母编队每年的维护费用,也高达20亿美元左右。美国计划建造的“福特”级航母,单舰成本即高达120亿美元。


  航母上配备的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航母操纵人员,主要负责航母及舰载武器的操作;另一类为航空勤务人员,包括地勤和空勤人员,主要负责舰载机的飞行和技术保障工作。美国航母飞行甲板上的作业人员多达千余人。为了在飞机起降过程中便于组织,他们根据分工不同,身着颜色不同的工作服和头盔。比如,穿蓝衣服的负责把战机从机库升至甲板,穿黄衣服的则负责引导战机起飞。


  航母上大多数人员的任务都与飞机有关,因为航母的战斗力主要依赖于舰载机。美国航母除装备有火炮等自卫武器和战斗机外,通常还会搭载固定翼预警机、固定翼反潜机和加油机,舰载机的总数超过80架。俄(苏)制航母尽管携带有大量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用于对水面舰艇进行攻击,但舰载机仍然是作战的主力装备。除了舰载武器装备,航母出动时,也需要驱逐舰和核潜艇随行,对其提供保护。作战时,这些承担防守任务的舰艇,也可以变成“攻击手”,用导弹对上千公里外的目标实施打击。


  未来的航母将是什么样的?军事专家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进技术,将被运用到航母上。比如,电磁弹射器将取代蒸汽弹射器,不但可以弹射重型战机,也可弹射无人机等轻型飞机;装备电磁炮等新概念武器,使炮弹的射程增加数十倍;发展隐身技术,降低航母被敌人发现的概率。此外,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航母上勤务人员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可以肯定的是,航母这种“漂浮的军事基地”,将变得越来越“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