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mp3百度云:前车之鉴:出国读中学的失败者是不计其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30:35

北京大学教授 孔庆东反对中学时期家长把孩子送出去留学

《坐视天下》看新闻 评天下;今日嘉宾:北京大学教授 孔庆东

  主持人:中国的留学生每年都成上升趋势,据媒体报道,在英中国留学生热衷于购买假文凭,具体情况来看一段微视频。

  主持人:孔老师您对于这样一个买假文凭的事情有什么看法?

  孔庆东:我去安徽就是讲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去了,现在又回到方鸿渐时代了,在国内不好好念书,在国外还是不好好念书,方鸿渐还有一个好处,虽然文凭是假的,为人还是很正义的,而且还是有点真才实学的,我也不要求人们都当活雷锋,当好一个普通人行不行,底线放到最低,就是当好一个普通人都不容易做到了,在国内假冒伪劣的东西盛行,而现在海归也是造假一条龙,满地都是方鸿渐。即使真听了课,考了试,这个证书是真的,未必有真才实学,这个是一个重新检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时代。所以有大量的海归找不到工作,变成海待了。

  主持人:您觉得多大的人适合出去留学?我们在中国的教育真的就不适合他们吗?

  孔庆东:根据我个人对教育事业的了解,我觉得大学以下的学习都在本土解决为好,还是研究生以后再出去,研究生可能靠自学是不够的,大学、中学、小学都可以自学完成,而且在中国的环境里,完成的最好。研究生可能跟实验室的设备有关系,国内可能提供不了那么多的研究生的位置,可以有一部分在国外读,我反对在中学就把学生送出去,最后就弄成个四不像香蕉似的,外边黄,里边白。

  主持人:我们应该总结一些什么经验呢?

  孔庆东:首先要知道西方各国为什么热衷在中国招生,第一不是给你培养人才,首要目的就是赚钱,你想一个孩子到外国留学,一年得多少钱?中国留学生构成了欧洲市场一个强有力的消费板块,等于说刺激了他们的经济,就成了一个小小的“驻京办”。一个留学生每年往国内买很多很多东西,你学习好坏当地没人管你,父母天高皇帝远,也管不了你。反正学分吗,你修吧。比如说有些负责的学校,规定5年之内没修满这些学分,你这个大学也就不要再念了,有的学校特缺德,你修一辈子才好呢,这样你源源不断的给它输入外汇,刺激它的经济了。

  网友:这个就是唯文凭带来的,这个不改变,没有办法解决。

  网友:围城了的方鸿渐又多了,留学要像钱学森一样。

  孔庆东: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海归就可以了。

  主持人:现在可能这样一个局面就是因为唯文凭带来的。

  孔庆东:现在很多人相信海外回来的就是好东西,根据我个人的接触,海外回来的坏东西更多。

  网友:国外镀金,迎合国情,这是我们的悲哀。

  网友:之所以购买假文凭,证明我们的社会还是媚外的。

  网友:这是再一次的历史周期律的重建。

  孔庆东:重现到60年前,方鸿渐时代了。

  主持人:我们还是希望这些人能够少一些。

谢谢博主分享,能写出来就是反思的开始,也就是行动的内动力在加大,所以,看过本文我很肯定:长大的那天,你将踏入成功的行程。祝福

原文地址:别把出国当做解脱"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866fca0100pmtv.html" target="_blank">16岁女孩“留学梦”:前车之鉴 别把出国当做解脱"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866fca0100pmtv.html" target="_blank">把出国当做解脱作者:太平洋海神这篇文章是我亲身经历,我现在留学。我想了很久,一直不知道怎么下笔。这篇文章是一个不太好看的反面教材。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别人可以借鉴的东西。只希望前车之覆,后人之鉴,希望大家在出国前有个慎重的考虑,不要盲目跟风而毁了自己,毁了自己的孩子。

  现在是本地时间凌晨5:16,再两个小时就要上课了。长期日夜颠倒,睡觉的时间少之又少,我知道,这样的人在我的同学中不算少数。

  我16岁出国读书,现在已18岁了。我这个年纪的同学在国内都已经努力准备高考,而我却仍然在读高二,逍遥法外。凌晨,我看到校内网上一个朋友说自己没办法考进大学,在想要不要出国。我想跟他说,别把出国当做是解脱。

  两年前我来到这里,踏上这片土地时我就开始想家。可能是因为心情不一样了,我感觉这个城市远没有我旅游时看到的那样恬静高雅。我的留学生活开始于一个不太和善的homestay(寄宿家庭),那些日子我已不想再重复,只用三个字来形容──一团糟.

  来这里前两天,寂寞、无助和思念就一个接一个摧残着我。跟房东交流上的问题使我对自己很绝望,不能上网也让我感觉在地球的这一边孤立无援,甚至连发泄的途径都找不到。当时就想努力快点融入这个社会。

  第三天,语言学校开学了,生活似乎变得有意思了许多。语言学校有入学分班考试,全校四个档次,我被分在了第三等。大家都刚到不久,每个人眼睛都是亮晶晶的,怀揣梦想,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期待,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问老师我们是属于哪个级别的啊?老师不回答,但后来我们还是知道了,并且很失望。这种失望并没有持续多久。

  有人开始不做作业整天在唐人街厮混

  不知不觉,大家都开始改变,一点一滴,从生活每一处。最初热情开始减淡,外界诱惑很多,大家又都是十六七岁的年纪,没父母约束。渐渐有人开始不做作业,沉迷于网络;渐渐开始有人逃课,整天在唐人街厮混;渐渐有些人开始挥霍,拿着爸妈的钱过着以前从没想象过的日子。

  女生丢弃了运动鞋,用各种各样衣服化妆品打扮自己;男生丢弃了双肩包,开始注意发型和潮流。

  有人完成这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我算是慢热的。第二个月开始,我不想再做作业,因为做和不做没有什么区别,老师不会检查也不会批评;第三个月,我第一次逃课,在别人的撺掇下;第四个月,我开始改变,买衣服买化妆品,因为我不想被人笑话,说我土。虽然我也知道,我的打扮只让自己显得更加怪异;第六个月,我语言学校毕业。

  到了高中我也没有像自己跟自己说的那样好好读书,仗着自己读高一,仍然挥霍金钱挥霍青春。有时我也觉得很窝囊。高中生活相对于语言学校来说单纯一些,因为都是通过考试进来的,过滤掉了很多已完全堕落的人。当然,这里也不缺乏我这样的人。大家都有个类似的转变过程,每个人来的时候都怀揣梦想,企图拥抱希望。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来到了高二。发誓了无数次,成绩也上不去。

  身边的每个人仿佛都是珠光宝气

  随着时间推移,我变得极度拜金。一个女性朋友说过,出国有一点好,就是为我们过滤掉了没钱男人。别怪她话不好听,这是事实。身边的每个人仿佛都是珠光宝气的,有钱没钱手上拿的都是名牌。在这种物质熏陶下,我是极其眼红的。我从小家教很严,家里有钱也不会让我拿去追求名牌,这曾让我觉得很不幸。一年半后,我买了人生中第一个LV钱包。买了之后我还良心不安了一天,但是这种不安很快过去了。之后又是Gucci的包……想想我平时浪费掉的也不少,什么衣服化妆品。刚来的时候买不下手的东西,后来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买了。

  像我这样的人数不胜数。我有时候觉得很内疚,内疚到良心不安,但是又仿佛是爱上了这种挥霍的感觉。

  我还算好,钱大多靠省,有的人直接用骗的,或者向父母伸手要。我来时只有不到40kg的行李,但现在,我连搬家都不敢。

  出国,其实让我觉得很绝望。不止是自己,我也看到了更多人的希望在破灭。我在国内时候还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初中高中都是重点。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出国,经不起诱惑,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然后我又去影响他人,让别人变得跟我一样。

  我亲眼看着我的一个朋友在转变,因为我的关系,原本单纯的小女生也开始化妆,打扮,逃课。没钱时就用各种理由向爸妈要。

  我跟一个朋友说了这件事,说的时候心里还挺内疚的。结果她说,这是每个出国的人都会有的过程。

  后来我国内一个好朋友也出国了。我记得我刚来时,我还打电话跟她哭诉过,她那时很心疼我,但无法理解我的痛苦。后来她走了,刚到也打电话跟我哭诉,说自己感到力不从心。情况和我当时一模一样,而我却说不出一句话。我也心疼她,但我也知道她很快就会跟我一样,变得麻木不仁。果然。

  我父母看见这篇文章他们一定会很生气很失望

  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太多太多,原本计划要跟外国人做朋友什么的,都成了泡影。不是外国人不友好,沟通是最大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跟你说一句话你没听懂,他会说第二遍,但是两遍三遍过去了你还不懂,他就不会再跟你说了。还有文化上的差异,他们觉得很好玩的东西我们觉得很无聊,他们喜欢的东西我们觉得讨厌。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外国小孩脑子都有一些问题,经常做一些在我们看来非常傻的事情。

  学习上,因为语言障碍,很多原本在国内擅长的东西到这里都变得很困难。原本以为到这里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不是。因为交流上的困难,写作太多(大约意指写作比重高的,对写作要求高的)的科目并不适合我们。这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问题,文化背景的差异,让你再努力也没有办法考得比外国人好。所以大部分中国人都投入了数学怀抱,包括我这个原本非常憎恨数学的人,也选择了一堆数学。这时候我又开始羡慕国内的生活,想象着这些课程要是放到国内,那日子该有多惬意?我的成绩不算好也不算差。但是有的人,平均五天有一天不在学校,出勤率低的每周被警告一次,期末考试基本全部不及格。有时候我在想,他们到底是来干吗的?同时心里也很害怕,我怕自己变成这个样子。

  现在高二了,我刚关了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到高考和这个学期末的考试就头疼。实在睡不着又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

  不是没有后悔过。或许你看到很多人在国外功成名就了回来,你觉得很羡慕。但这只是因为他们成功了,谋得了一官半职;失败者是不计其数的,只是他们不好意思炫耀不光彩的过去。出国不是一种解脱,它意味着更多挑战的开始,也意味着你将面临极大的诱惑。

  如果没有很好的控制力,千万不要出国,它不是解脱,它会毁了你。

  现在是当地时间6:26,我写完了这篇文章自己都不想再看一遍。我心里其实很害怕,我怕如果真的让我父母看见了,他们一定会很生气很失望。妈妈始终认为我是一个很乖很懂事的孩子,看着自己现在的样子,我觉得自己很对不起他们,但是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原文地址:理性的留学作者:美加留学专家叶屿

有个16岁的孩子,他的父母准备送他去留学,我刻意地和他单独谈了30分钟,他一脸稚气及满不在乎地回答我他为什么要出国,他说:“出国就长长见识吧,反正这个社会关系很重要,我将来肯定我爸能帮我找个工作,学习是很辛苦,没什么必要,人生何必活得那么累?”诸位家长,您们觉得这像16岁的孩子说的话吗?

还有一对妇女,坐在我面前,开始女儿一言不发,父亲在旁训斥,希望她读个名牌大学,她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怒目回道:“我这样的成绩能读大学吗?能出国吗?你为什么老拿我和表弟比?”

再有一对母女,女儿高一,双方坐在我面前,唇枪舌战,女儿说:“这个烂学校我实在呆不下去了,你偏要我混到高中毕业再出国,我现在就要去!”

以上的情景历历在目,不胜枚举。

如果这样的家长及孩子出国,像赶集一样地去找个出名的留学公司,觉得这样就能买到孩子留学的成功,那么就不是真正的理性留学,而是纯感性的!

对类似上述的家长同学,在事情没有想清楚以前,最好不要出国,中介不是上帝,你作为家长却无法正确的指导,全面的了解出国的目的,及客观分析自己的孩子,误以为花了钱,找个能办出去不骗人的中介就万事大吉,那你只有等着失败了!

很多家长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博士,对教育孩子却彻底失败,老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觉得孩子不如自己,不成器,一厢情愿地希望逃避国内的教育模式,自我陶醉地编织美丽的梦想,殊不知自己的孩子早已远离了“学习氛围“,积弊已久,很难扳回来。如果不认清这个现实,很理性地想个可行又实际的解决之道,那么你就是找上帝做中介,去了也是枉然。

孩子的习性早已在十几岁形成,因势利导,找到最适合他们自己才是最重要。我在身为人父以前没有这个体验,有了三个孩子后,至今回想太太如何“养“及“育”三个孩子时,我才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家长不做好功课,势必最后要付出代价。一分耕耘未必有一分收获,但是不耕耘,肯定没有收获。

注意,找中介选校拿签证不是重点,重点的是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孩子到底是否适合出国,如何出国,去了以后能预期到什么?你的钱值得投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