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讯歌单:出身“碧螺世家”的全国女“状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2:18:28
提起苏州东山的“碧螺姑娘”,有个人是一定不能被忽略的,虽然她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当年她有幸亲手为朱德总司令炒茶的佳话却一直流传至今。她就是如今42岁的碧螺“茶王”施跃文的祖母周瑞娟,曾经的碧螺春全国大赛女“状元”。

  洞庭东山曾经是座孤岛,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辛勤劳作的当地茶农造就了闻名于世的茶中珍品——碧螺春。当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至太湖,该茶早已名声显赫,钦赐美名“碧螺春”后,此茶便成为清宫的贡茶。

  清朝末年,千年古村槎湾里,周瑞娟的曾祖父是每年开春第一个采制碧螺春进贡给朝廷的茶农。当时在南山有一大片茶园的曾祖父,被村里人称为“碧螺老人”,远近闻名。对于曾祖父,周瑞娟已然记不太清,但祖父终年采茶制茶的辛劳身影却依然印象深刻。祖父周凤林子承父业,之后在藏船坞里又买了几亩荒山开荒种茶,终日起早摸黑,很是辛苦。原以为能让年幼的父亲和叔叔宽心地过上好日子,哪知辛苦劳作最终却为奸商所压迫。那时的东山还是孤岛,外出极不方便,只有靠城中的奸商开着小货轮闯入东山收茶。他们在当地随意的压级压价,剥削朴实的茶农,自己却在上海高价卖出赚大钱发大财。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种茶人就这样被茫茫的太湖封住了生路。周瑞娟3岁那年,祖父终因劳累过度,卧病在床,但茶商为了收茶照样上门催货。祖父只得咬牙摸到茶锅旁,硬是令祖母生火炒茶。就是那一次,祖父积劳成疾最终倒在了灶台上,临终时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把茶叶。

  周瑞娟便是出身在这样一个世代以茶为生的农家。但到了她父亲周定昌那一代,家里开始考虑弃茶经商,另辟生路。但旧社会闯码头如果没有政治靠山,没有雄厚的资本,根本很难开展。几次碰壁之后,父亲不得不重拾旧业,重新上山种茶。当时才四五岁的周瑞娟就开始跟着父亲上山,学习起家族世代流传的制茶手艺。到十三岁时,长相秀气的周瑞娟被村里人公认为“碧螺姑娘”。自十五岁开始炒茶一直到青年时代,周瑞娟在方圆几里都是出了名的“炒茶能手”。在孙子“茶王”施跃文的印象中,祖母做事一向都要求很高,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子孙。当时队里养蚕,祖母便是做得最好的一个,更不用说炒茶了。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每道工艺她都做得娴熟且精练。

  1956年春天,朱德等中央领导一行赴东山后山、陆巷等地搞农村社会调查,当时夜宿雕花楼。听说当地远近闻名的“碧螺姑娘”周瑞娟炒茶技艺了得,中央领导便指定她现场炒制茶叶。接到任务说是要给中央首长炒茶,周瑞娟起初紧张得慌了神,但又没办法推脱,只得 壮了壮胆,进了炒茶间。进现场后见到那么多首长观看,虽然大家都微笑地注视着她,周瑞娟还是心跳加快,不服输的心态让她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和往常一样,甚至可以说比往常更好,那一锅茶炒得非常成功。起锅时,一位老首长关切地递过一条毛巾让她擦汗。还没来得及说“谢谢”的周瑞娟接过毛巾差一点惊叫起来,这不就是自己常在画像上看到的朱德总司令。在场的中央领导尝了她亲手炒制的碧螺春后都赞叹不已。这一段历史由此被当地人传为佳话,后来还被载入了《东山地方志》。

  27年后,也就是在1983年,凭着精湛的炒制手艺,周瑞娟在碧螺春全国大赛中一举夺得冠军,并因此获得全国妇联授予的在当时可谓弥足珍贵的“三八红旗手”金质奖杯。此时,周瑞娟已从年轻貌美的“碧螺姑娘”变成了七旬老妪。但身材依旧苗条,风韵犹存,手脚利索,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碧螺姑娘”的风采。作为一个罕见的历史久远的“碧螺世家”,祖上流传的炒茶手艺自然要世代传承下去。当时在周瑞娟众多的子孙中,从小聪明调皮的施跃文是最受宠爱的一个。因为贪玩,16岁辍学在家的施跃文不得不开始考虑跟着奶奶学炒茶。周瑞娟便把自己毕生所得的“真传”全部传授给了心爱的孙子,寄希望于他能把自己的“手艺”给传下去。

  碧螺春要上品,色、香、味要全新。色要泡出来的茶汤呈玉色,关键在于杀青,而杀青又关键在于温度,温度如果达不到120 摄氏度,茶叶会发黄,如果超过了则会变焦。炒茶手要不怕烫,双手不停地在锅中抖松、翻动,让青茶的水分尽快蒸发光。香的要点是揉捻,捻的力度把握得当,炒好后不但茶芽像银针,而且喝上口清香扑鼻……这些“真传”施跃文直到28岁时,才真正算是摸出了“门道”。中间 因为炒茶的苦累、不厌其烦的试验、碧螺春卖不起价,施跃文都曾想到过放弃。直到周瑞娟临终嘱咐“本事学到手,将来肯定有出息”,要求最疼爱的孙子一定把“手艺”传下去,施跃文才真正负起责任,一心做起了“炒茶 师傅”。

  直到现在,施跃文始终记得奶奶临终的遗言,也一直拿此要求自己。自从成为“茶王”后,施跃文开办了东山第一茶坊,现炒现卖的同时,也给更多的人传授技艺,让更多的人来重视和掌握碧螺春的炒制技术,以此达成奶奶的心愿,同时也推广源远流长的传统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