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霆为什么叫等等:方舟子攻击贺卫方:中国教授该做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17:57

    打伪人士方舟子微博攻击北大教授贺卫方20年没论文,没资格当教授,“尸位素餐”。随后贺卫方公布论文目录,提到连续四年蝉联“十佳教师奖”。事情本身虽已清晰,却引出一个话题,在中国,教授使命究竟是什么?论文的数量,对于能不能当教授分量应该有多重?大学教授写评论、演讲、搞普法,算不算不务正业?

缘起:方舟子错误攻击贺卫方20年没论文

方舟子指责贺卫方20年没论文

    几天前,方舟子以转发他人微博的方式,指责贺卫方“绝对是法学界的水货毫无疑问,根据北大法宝数据库期刊数据统计,自1993年贺卫方没有在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文章”。方舟子进而发表评论:“既然贺卫方20年不发论文,他是怎么当的北大法学教授?靠时评、演讲,还是像以前发现的那样,靠反复发表旧论文?与其拿纳税人的钱尸位素餐,何不辞职搞法普?”

贺卫方公开论文目录澄清真相

    面对汹涌的质疑,贺卫方在博客上,公布了1990-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与评论目录,其中仅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就有数十篇。贺卫方还援引上海交通大学两位学者何渊、徐剑的研究,他的三篇论文列为中国法理学界最具影响力论文五十篇内。“司法与传媒三题”一文还是新闻传媒学界引用最多的前三篇论文之一。
    另外,贺卫方还回应了教学情况,“在北大讲课第一学年后即获得法律学系惟一的一个教学一等奖。后来北大法学院设立了由学生投票产生的十佳教师奖,共评了四年,我四年蝉联此奖。2000年还获得全校学生代表评选的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奖并排名文科第一。从1996年起带硕士生(2005年停招,2011年因考试模式恢复如旧,我也重新开始招生),2000年起带博士生至今”。【详细】

2008年,贺卫方在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并离开北大。而后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浙江大学“拒绝接纳”,转而去了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2011年初回到北京。

围观:有人叫好,有人要求道歉

   有人为方舟子的求真精神叫好,认为不管是谁,都应该走下神坛,接受质疑;在方舟子的批评已被证伪的情况下,依然有人力挺方舟子的打假精神;而多数围观者,对于方舟子此次出手“失误”提出批评,认为应该为错误的指责道歉;还有人质疑背后的价值观,拿论文数量衡量能不能做教授,是典型的“伪科学”,违背学术规律。

支持方舟子的观点

    @fastmao:“1990-2010年间发表论文与评论目录”,为什么要把论文和评论混在一起呢?水平不够的网友表示鸭梨很大。
    @刘戈:方舟子攻击中医、气功把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得罪完了,支持转基因把“民族主义者”得罪完了,揭发唐骏假文凭把社会精英得罪完了,这回攻击李承鹏和贺卫方又把自由主义者得罪完了。方舟子为什么谁都要得罪?所以我说他没有政治立场,只求真,不看人。除了他还有谁得罪过这么多人?
  @Don_音速大叔:我觉得方舟子其实没错,只是说的话有瑕疵,不十分严谨,当然道歉是必须的,也是必须真诚的。至于贺卫方,我们还得看他到底从93年来有多少论文,目前看来,确实少了点。

反对方舟子的观点

    @何兵:方舟子批评贺卫方教授二十年没发论文,尸位素餐。事实成立否先不论,孔子发表几篇论文?包公写了几本书。毛选有五卷,实效如何?
    @judgehxz:像老贺这样的学者,还需要用论文多少来证明自己吗?!他的思想如果仅仅发表于学术论文,很有可能遭遇被仍进垃圾袋的厄运。一句话,他的思考价值已经超越了纯粹学术的范畴,而这正是当代人文学者应有的社会担当。
  @王利芬:我建议方舟子把精力、他不屈不挠的精神集中在一些更有意义的需要追根求源的事情上,比如说中国红十字会的帐目和723事情的真相。同意我的人请转发一下。

居中调解的观点

    @民工律师:方舟子跑偏了,您和贺老师都是我敬重的人,现在的这种纠缠真是让人痛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不同的,尤其是法律学科,其实并不存在所谓新的科研成果,您们俩一个德先生一个赛先生,本来应该共同推动中国进步的。


思考:不要夸大论文的评价作用

   论文数量当然是衡量教授是否合格的一个标准,但不可将这个标准绝对化、机械化和夸大化,有学者曾戏言,大学不是养鸡场,不能以下蛋量来考核教授。在当下中国,潜心做研究当然是一种选择,但参与公共事务,发表时评、做演讲、普及法律知识,是不是就不务正业,尸位素餐呢?恐怕未必。听听其他学者对大学教授使命的看法。

熊培云:发论文还是写书是个人选择

    熊培云(南开大学学者):从这件事本身来讲,贺卫方并不是没有论文,方舟子是该道歉的。抛开这个个案,思想上的创造是有很多种形式的,论文只是其中的一个备选项,像写书这些方式一样可以表达思想。如果写评论、演讲、搞普法这些事是不务正业,那很多人都在做不务正业的事情。反而东拼西凑,只有圈内人能看懂的论文本身,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

  这套以论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应该被重新审视。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是个人选择问题。就算按这套评价体系,评上教授之后,没有硬性规定要必须再发多少论文。贺卫方是选择发论文还是写书,或是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也属于他的个人选择。

易中天:不能硬逼着老师“下蛋”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说大学是个养鸡场只是一个比喻,现在的大学采取量化管理,规定老师们在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刊物发表多少篇论文。在这样的制度下,大学里的老师变成了母鸡,根本没有心思好好做学问,好好带学生,光忙着生蛋发论文了。
    论文创作必须先有心得,后才有论文,硬逼着老师在规定的时间下蛋的结果,间接导致时有老师抄袭论文、剽窃学术成果的事情发生。大学管理应该采取无为而治,不要怕养个别懒人闲人,至于“下蛋”,有蛋则生,无蛋则养。【详细】

朱清时:量化指标都是官员定的

     朱清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如果内行评估的话,一个教授干得好不好,首先是这一生是否为科学发展做过重要的工作,是不是干了实事,而不是SCI篇数。第二,如果年轻人没有做到这么大的贡献,那么看思想对不对,是否在做重要的科研课题。目前国内的科研,很多都在缝缝补补,对科学也没大的贡献,成果也没有什么重要影响。第三看年轻人有没有能力,方法对不对,如果有能力,做的事情重要,就应该继续干下去,哪怕十年只发一篇文章也可以。量化的指标都是行政官员主导,为了方便管理。【详细】

刘道玉: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学报

     刘道玉(著名教育家):我国的学术论文连年攀升,据说已超过德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了,但有多少原创性的成果?为什么我国至今没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所有一级学科的世界大奖也仍然还是零呢?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出版社和学报,任何人都可以出书,有多少有价值?有人批评说,中国大学众多的出版社和学报成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因此,应当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这有利树立严谨的学风,以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 【详细】

杨玉良: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使命

     杨玉良(复旦大学校长):大学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服务社会。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这是一个新赋予的使命。我并不认同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来划分大学的功能,因为教学不等于培养人,教学和教育不是一回事。科研也不等于培养人,科研必须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培养人。我更倾向于用大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新文化的创造以及对国家与社会的服务这三大功能来看大学的真正使命。
    大学服务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国际关系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依靠综合的、深奥的知识来予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事实上,只有大学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只有大学才有那么综合的知识和那么一大批辛勤钻研的学者。
  同时,随着社会、国家和国际上各种竞争局面的日益加剧,知识和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大学作为知识的积淀者、生产者、传播者以及人才的培养机构,必须为国家、民族和社会提供知识和人才,并以此来获得政府、社会和民众的支持。【详细】

结语

    方舟子攻击贺卫方20年没论文,没资格当教授。而事实证明,方舟子的攻击不仅在事实上犯了错,在价值判断上也存在问题。机械地、绝对地用论文数量考评教授,早已为各方诟病。既有学界认可的扎实的作品,又能在教学上受学生欢迎,还能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服务于社会,这样的教授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正如学者吴祚来所说:大学之病根在行政化官僚化,官员博导众多,假文凭泛滥,而这方博士却对此视而不见,只抓枝节,不问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