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少女队出道名单:《我一生该做些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3:28:23
 

  “我一生该做些什么?”, 除了白痴,大部分人如果不是经常,至少偶尔也会自问自答地找寻这个题目的答案。结果当然是失望居多,因为太简单的生活哲学问题往往是最难找到终极答案的。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过日子,谈恋爱,工作挣钱,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悄悄打开心灵之窗,探索生命的意义。作者Pon Bronson 在他的第三本著作《我一生该做些什么》(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中,通过五十四位小人物的故事,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然,由于每一个读者背景、经历和所受教育的不同,读后的体会也会有很大差异。但不可否认,这本书的确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否则它也不会成为2003年非小说类畅销书的龙头老大,热卖不衰。自从和祝笙主持《每月一书》节目以来,我一直有个小愿望,就是希望作者和我们的听众能有所互动。这个小愿望终于在这本书的节目制作过程中实现了。作者居住在旧金山,我和祝笙则在南湾的星岛电台,通过电子邮件,我们和作者取得了联络。他非常热情地接受了采访,其中大部分内容,祝笙也在节目中为听众作了播放。现在我们和作者已经成了好朋友。 

  我真心敬佩这位作家,他拥有今天的成功并非投机取巧而来,相反,是踏踏实实地经过许多年的努力,把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经历溶化进他自己的生命中,重新塑造出一群普通美国人的美国梦。作者在念大学时就梦想当作家,其后经历了十五种工作的磨练和体验,终于这种亲身经历使他跟许多人拥有共同语言,并使他具备了倾耳细细聆听他人泣诉的本领。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真的很难想象,作者是经历了九百人的采访而择其五十四集成本书。这种惊人的耐心和毅力,如果不是因为真诚地热爱生活,热爱他人,本书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 

  我们有很多人性的弱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回避和害怕认识自己。作者在本书中,对普通小人物在寻找工作意义的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刻画,并鼓励读者正视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勇敢面对失业和转换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负面的影响并不因为我们采取鸵鸟政策而消失,宏观经济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恐惧而生普渡众生之怜,从而转为繁荣。我们平时追求的财务自由和独立的目标,对于大多数平民百姓而言,也许永远无法获得。相反,如果抱定只要努力就能有机会活的高兴的信念,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即便达不到完全的物质丰裕,但精神也是满足的——因为精神的丰裕才是更重要的生活目标。 

  也许是生活中的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上帝的安排。从星岛中文电台出来和祝笙、王凯吃完午饭,我就接到了刘晓梅的电话,邀请我参加她的聚会,我心中一震,知道这是她的告别聚会,无论是什么心情,我都要去的。刘晓梅的故事也许是对本书更好的诠释,今天在电台里讲书中的故事,刘晓梅也许能讲得比我们更好。她是一位血癌病患者,当她得知自己不幸身患绝症时,几乎每天以泪洗面,怨上苍不公,怨人间不平。一个青春年华的孤身女子,她的生命却将在最美丽的时刻画上句号。半年前,确实有不少社团和朋友为晓梅的事奔走,希望尽一份心意一份力量,帮她找到能相容的骨髓,以挽救这个美丽的生命。 今天这一切努力似乎都要划上一个句号了。2003年5月1日,医生正式宣布放弃任何继续治疗的努力。因为在没有可能换血换骨髓的可能下,任何延长生命的努力都是白费心血,而晓梅也无须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还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化疗所带来的身心折磨。晓梅的家在东北,为了能使她姐姐和妈妈来美照顾晓梅,我和旧金山中国领事馆的吴健先生,以及晓梅生病前的工作同事胡文英小姐,都在不断争取获得美国大使馆和移民局的同情,以便能让晓梅早日能和家人团聚。今天这些努力似乎也没有必要了。医生告诉晓梅,还是把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留给家人吧,回到亲人的身边。晓梅也终于放弃在美继续就医的希望,同意回到中国去和家人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也许一个月,也许半年。 

  沈悦女士为晓梅买了一张双程机票,尽管有安慰晓梅的象征意义,但出席晚会的人没有一个人相信自己还有机会再见到晓梅回到美国,回到阳光灿烂的湾区。晓梅在晚会中的发言,我事先帮她稍作修辞,去掉了几句悲伤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鼓足了勇气和晓梅做生死诀别,已经没有可能再从晓梅嘴里听到类似“盖棺定论”之类的刺耳文学了。晓梅在晚会上一直强调她真诚地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其实,她和绝症每天每时的奋斗,真的是一份难得的生命意义。她的勇气,泪水和仰天大笑都无时不感化、冲涤着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血肉之躯痛苦的挣扎。她的勇敢驱走了我们内心的懦弱。在倒数计时的人身边度过的每一分钟都使我们强烈的感到,我们平常的担忧和烦恼在此时是如此的可笑和微不足道。 

  晓梅的晚会主持邀我说两句,我把当天在星岛电台讲的书当场送给了晓梅。“我一生该做些什么”一直是晓梅反复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想把生命活出意义的人追求的目标。虽然晓梅的生命将尽,但我忠心希望她活着的每一天都像在写书一样,认真地,逐字逐句地,一页一页地写完生命的最后一章,使自己的一生成为一本好书,任意翻开哪一页都是精彩而美丽的。 

  记得在书中有一位叫阿里的印度籍宗教领袖,他在十七岁生日那天突然收到了达赖喇嘛的亲笔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学习宗教并终身成为佛教的精神领袖。一个十七岁的青年,要想从放纵自身的生活转向严谨的宗教生活方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转变。二十多年过去了,阿里已经成为宗教学的教授,虽然两袖清风,但却精神饱满。虽然他不能享受凡人的男欢女爱,却在达赖的精神世界里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欢乐。在最简单的物质生活中阿里却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并不断将生命本质由物质的、感觉的,不断升华到有意识的、有正义感的、良知的层面。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意义的过程,无论阿里或刘晓梅,他们都在创造自身存在的价值。我把书读了两遍,除了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和想法,作者并没有给我们任何说教和理论,更没有对每一个人在选择事业、选择职业过程中的各种考量和抉择任意地下任何判断。然而,集如此之多小人物在一本书中,并尽可能表达他们对现有工作的不满足和不满意,正是表达了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目的和意义的勇敢挑。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永远无法达到财务上的自由和独立,但我们却可以在财务无独立的前提下继续工作,养家糊口,同时争取到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因为生命的宝贵,我们追求财富的努力可能会严重影响我们追求自由的能力和见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许比市场回报给你的价码更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的弱点是太害怕失败了, 更害怕别人讥笑自己的失败。其实,正是我们普通人这种失败的恐惧把我们和伟人相区别开来。丘吉尔高中考试都不及格,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英国首相,更没有妨碍他领导英国人和法西斯作战。爱迪生发明了无数今天我们依然在享受的专利,没有他二百次试验电灯的失败,我们人类也许还生活在黑暗中呢!爱迪生把试验未成功的前一百九十九次当作迈向成功的阶梯,每多一次失败,成功就会更接近一步。 

  人生没有失败,只有经验而已。作者在书中传达的信息很明确:我们在为自己内心真正的呼唤而生活,而工作,别人的看法和形成的社会标准是无法衡量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需求的。我们生存的社会并不因职业、收入而分高下和贵贱,真正让人瞧不起的是那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华人父母,也许赤的故事会对他们有启发。赤的父母是从香港来美的台湾华人,毕业于耶鲁大学。赤本人也是哈佛毕业生,却放弃律师或医生的专业不学,而去为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当老师。他的父母当然十分痛心,此时吹凉风的人往往是自己的家人,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期待。有时父母常常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和心愿寄托在自己的儿女身上,这些对子女也许没有什么好处。其实,儿女从事什么职业并不能使父母脸上增光,只要孩子选择的是正当职业,收入少些并不那么重要,只要他们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职业,充满激情地工作,成功地做人,为人父母的就应该知足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写自传,希望我们都认真地去写,写下真实的感受,写下所有生命的美好,写下无怨无悔的爱恨情仇,当后人有机会读到我们的自传时,也能体悟到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