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恩老公是谁图片:人类性行为的心理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27:56
人类性行为的心理特征人类在认识事物中,总是找出该事物的特征,从而与其它事物区别。本文就人类性心理特征作综合探讨,以引起更多认识。

  一、喜新性

    人类的喜新心理、创造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精神转变为物质的一种基本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
设想如果人类缺乏了这种心理,就会没有任何创造发明,社会就要停滞不前。在人类行为中也有很强烈的喜新心理与猎奇性表现。这种好奇心是整个灵长目动物的特征。由于这个特征驱使人们的性意识的情趣和保持着很大的追求。

    青年人在青春期以后,对性知识的探求欲望是青年性心理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需要性知识是正常的心理表现,既不必羞耻,更不是罪恶。由于身体的发育逐渐成熟,产生性意识,这是人们对性关系的认识和观念。它是人的性心理的核心,是性行为的决定因素。正确、健康的性意识,对人的成长、发育以致工作和学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错误的、歪曲的性意识,对人的成长、发育将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甚至会成为性犯罪的原因。人的性意识是在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对性的喜新性与猎奇性一直蕴育始终。    与被新奇的性吸引倾向相对的是恐新心理。任何一件陌生的事物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所以人们必须谨慎地对待这种好奇的心理。因为好奇或喜欢的欲望驱使着人们向前,去追求并保持着兴趣。如果一个人在社会道德规范之内去实践,对这种喜新心理的渴望性保持着足够的冷静态度,就能忠贞地走完人生。否则对这种性的喜新心理,这种猎奇性和渴望性不加控制任其喜新的一面去发展,超出道德规范必然要走出罪恶深渊。二、脆弱性

    人类性行为的脆弱性,在人群中是突出的表现,往往处理不好会导致双方离异,家庭破裂。性学者认为:精神因素干扰正常的性反应是常见和最重要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把焦虑置于行为头等重要地位,也把愤怒、敌视和怨恨当作关键因素。

    1、刺激(打击)性焦虑:由于性心理非常脆弱,在夫妻生活中表现突出,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影响越大;年龄越大,心理表现越脆弱。在性生活中无论是声音、脸色、态度、热情、反应、气味等,甚至不适宜的玩笑都可形成焦虑性心理因素,可能造成性功能障碍。由刺激或打击产生的性焦虑,进而畏惧性生活的失败,这是最常见的表现。焦虑干扰了正常性生活需要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干扰了注意力集中于性生活的能力,焦虑又转移了性勃起的注意力,因而减弱了勃起刺激的重要动力。焦虑并不直接引起性欲衰退,但性的衰退与焦虑同时出现,造成了对性行为的紧张与畏惧心理,这样就直接造成了抑制性反应,引起性功能障碍,进而又会出现性忧虑,对性畏惧和性忧虑不仅损坏了性生活的乐趣,使性反应力下降,勃起不坚或过快射精,由此,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恶性循环。在此时产生的性功能障碍中,焦虑就可能成为直接干扰性反应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是对性行为产生恐惧心理,找出各种借口来回避性生活。久而久之患上心身疾病。

    2、口角性焦虑:夫妻口角,本是生活插曲,应就事论事,一方发火另方克制千万不可水涨船高的对骂,在失控状态下,对骂、奚落、挖苦都会在心灵上种下不快的种子,往往又会从这里萌发新的端倪。千成不可带怒气行房,本是乐事,变成闷闷不乐的消耗战。这不仅造成感情裂痕,也很容易造成性功能障碍。用拒绝或强求过性生活的手段来试图解决生活难题的夫妇,这不仅给心理上造成更大的创伤,无疑只能使难题更难。

    3、愤怒性焦虑:愤怒和怨恨是相似的感情,愤怒可直接干扰性反应,不可能与性兴奋同时出现。从心理学讲,愤怒难以达到性满足,更易伤害感情。这种伤害有累积性,会一次比一次加深、加重。愤怒根本不可能引起性兴奋与性欲望。任何一方强行行房,势必加深心理上的创伤,造成愤怒的裂痕难于愈合。

    4、妊娠性畏惧:国外妇女获得性高潮和性快感则归于现代避孕方法应用的结果。正因为免除了怀孕的顾虑,才能有性乐趣。如果妇女在性生活中害怕生孩子,性生活将会发生明显的障碍,在合法夫妻中往往是回避性生活;在不合法的私通中或婚前性交中,女性可能形成性欲低下,男性可能形成性功能障碍。这些症状往往是在合法条件下显露出来,从心理学上讲,初次模式带来的痕迹,切不可轻视。因此,在合法夫妻中,要获得性生活的和谐,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是妇女获得性高潮的重要手段。

    5、压力性焦虑:新婚伊始,无疑在妇女心中自然形成负有生育的责任。本人对生育有恐惧、顾虑,不愿生育,而长辈及对方特别迫切希望要孩子,为此,造成女方心理压力,引起紧张、忧郁等情绪,性要求与性反应降低,只是单纯为完成生育任务过性生活,事实上不仅生活不美满,还可能造成不孕症。    6、医源性焦虑:由于不孕常常去医院治疗医生在诊疗中,忽视了不孕者的心理状态,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本人的思想负担,不去分析而嘱女方以测量体温来判断排卵时间,在规定的几天里同房。这样机械地规定性生活的时间,长期注意力集中于判断有无排卵,这样就无性生活的要求与乐趣,反而不孕。三、阈值性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刺激物对感官的适度或适宜的刺激,则产生良性反应;刺激物对感官的不适度或不宜适刺激,则产生不良反应,甚至是恶性反应。对客观刺激的感受能力,常用感觉阈的大小来衡量,称之为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感觉阈常常以阈限值来衡量,阈限值越大,说明感觉能力差或耐受力强对刺激物不敏感;阈限值越小,说明感觉能力强或说耐受力差对刺激物敏感。对刺激物时间、地点、距离、大小、强弱等等,由于人的差异与阈值水平等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从性行为来讲,无论生理、心理甚至到体力上都有阈限值,因为对感官的刺激结果,不可能长期或长时间使性兴奋在一个阈值水平。如由于受到性刺激,男女双方的生殖器变化,女性外阴膨胀、突出、启开、是正常状态的2-3倍。阴唇增厚至2-3倍,并隆起使阴道长1厘米。随着刺激加深与延长,还有不同变化。性刺激使阴茎勃起,长度增4.5-8.6厘米,增粗。勃起时间与硬度在20-30岁是高峰,而后逐年下降。晨间勃起次数和性能力,35岁为高峰,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随着性的适应与年龄,生理和性刺激的敏感性都会改变与降低,增加了耐受性,这时,就需加大刺激强度、时间或更换方式,达到一定的阈值水平。使夫妻在心理上相容。这不仅是爱情成功的心理背景,也是性生活协调的心理基础。

    假如刺激条件过于强烈,刺激的时间过于长久,也就是刺激信号超过了阈值上限,使一方或双方有耐受不了的表现,形成恶性刺激,产生厌恶感,任其发展,势必影响性和谐与感受,造成不良后果。

    超强度刺激,如黄色小说和录相,使阈值加大,感觉力降低,耐受力增强。最初看很容易兴奋,看几部就不兴奋,又需新的刺激,久之则乏味,不能引起阴茎勃起,甚至勃起角趋向老龄化。这是性神经疲劳的一种表现,甚至发生阳痿。    低刺激或弱刺激,往往不能引起性兴奋,达不到给对方性阈值的理想水平,往往形成应付对方的“消耗战”,使其达不到性高潮,久之则性欲降低,产生厌倦,过早的终止了夫妻性生活,在心理上认为“早衰”或“阴冷”,即使偶有欲望也埋藏在心里,双方谁都不流露。心理上的“早衰”促进了生理上的早衰,由于较长时间的搁置,使阴茎的勃起功能减退,废弃性阴道过早出现,保持了夫妻形式。中老年人尤应注意。四、自私性

    把性对象作为私有,这是人类性行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男性表现突出。

    1、把自己放于性生活的主导地位,把对方置于从属地位。男子对性要求有迫切的生理特点,往往只顾自己的宣泄与满足,不考虑对方的需要与感受,使性生活简单化往往是感情破裂的开端,尤其在新婚后更明显。心理的期望理论认为:追求比获得更能激发人,期望比占有本身更有诱惑力。一旦洞房完成道德和法律的结合,彼此心理与生理的一切秘密暴露给了对方,彼此占有的期望实现了,也正是从此时起,往日对异性的神秘感,渴望的追求开始逐步淡化,一切都变得习以为常,当年一心追求结合的欲望是那么强烈,眼下也不过如此。特别要提醒婚前性交者,双方过早的把性秘密暴露给对方,过早被占有,这不是爱情的忠贞,是在婚姻中投下了阴影。由于占有对方后,这种自私心理才不掩饰地走到台前来,甚至还会作出不贞的行为。获取的欲望越强烈,贡献的表现则越差。长此下去,爱情之花就容易调谢。    2、性嫉妒,来自自私的性心理,有合理的方面。性爱中排他性的表现,是两性关系中极为普遍的心理。无爱便无妒。爱情趋于死亡的夫妻,是断然不会有嫉妒心的。性嫉妒还具有迫害性。它是自私专横的心理反映,受占有欲的驱使,容不得性对象与其他异性的交往,发现性对象与第三者相爱,嫉妒之火,立即燃烧,将会发生灾难性的突发事件,就是在同性恋中也是如此。五、无主从性

    实践证明,夫妻之间的性生活不存在主与从的地位,由于传统习惯势力,往往认为男方处主动地位,女方处于从属地位,这种谬误流传形成了一种惯力,每每处入到夫妻的思想深处。更由于男方性兴奋来的猛烈、急促,女方显得缓慢、温柔,就更助长了这种习惯看法的延续与流传。实验已经证明,夫妇双方都该扮演主角。要知道你能否获得性欲的满足和性高潮的关键,在于你自己而不是对方。男子比较容易做到,而妇女则往往扮演旧习俗影响的被动角色。过性生活时,她们总希望丈夫施展才华,自己则藏华不露而坐享其成,除了顺从以外,从不想想自己应如何掌握主动权。    作为合法夫妻,掌握节律,传递信息,调适方式是性行为的科学方法。我们把双方看作既是性行为的主动者,又是性行为的被动者;既是性信息的供体,又是性信息的受体,在一个时期或在某一次中男方是信息供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手势、姿势等信息载体,传递给性信息受体女方;而另一次则相反。应该明确,不应有主次,都应该在共同的感情中形成一股信息流,产生积极应答。衡量性生活的质量,常常是性兴奋准备的单位时间内,信息受体从信息供体处所获取的信息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决定了性高潮的质量与和谐程度。为此,双方在生活中应经常保持着最佳信息流。六、厌倦性

    性厌倦是人类对性活动的一种持续性的憎恶反应。尽管这种现象是有处境性的,即仅在配偶中性生活方面表现,常威胁家庭稳定。曾有人提出:人们要求回避某种事物,就会对这种事物感到害怕,如果对它有不舒适的感觉,就会感到厌恶。也有人认为:当男性想尽力使配偶达到性高潮而未获得成功,或女性竭力治疗丈夫的阳痿而失败时,都可发展到讨厌性生活,进而出现性厌恶。

    由于长期的夫妻生活,对性行为缺乏知识和调适性,夫妻间把性生活视为“例行公事”来完成。尤其是女方对男方的定期和迫切要求,便处于尽义务的被动应付状态,既使男方泄欲但无快乐与满足之感。在夫妻间对长久不衰的性满足,最大的威胁是厌烦无趣。这种爱的淡化和性生活的厌倦继续发展,可导致爱情的转移,如果不及时纠正与调适,很可能出现一是勉强延续;二是婚外性生活;三是家庭离异。探求家庭离异与婚外性生活,常常是因为性生活不和谐与性美感的消失,成为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要明确提出在性生活中必需要调适,调适是克服厌倦的最好方法,是增加喜新性的手段。这样,就会发挥你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就完全有可能使你的性生活摆脱那种枯燥乏味的羁绊,去创造幸福、愉快、美满、和谐性爱。七、调适性

    婚姻中应正视性行为的调适作用,在双方之间主动开展调适活动,改变单调的、乏味的性生活方式是双方的责任,是防止性转移的最好措施,是家庭生活稳定与美满的粘合剂,为此,要注意如下的调适。

    1、心理的调适:夫妇双方的心理特征最协调的结合,这不仅是爱情成功的心理背景,也是性生活协调的心理基础。夫妇双方心理相容,会使家庭充满欢乐、信任、恩爱的心理气氛,性生活相互关切、相互照顾,彼此得到满足。

    2、行为(方式)调适:如果你在任何时侯都能激起爱欲,那么,就能以改变合房的时刻与方式来避免单调,增加新鲜感。性学家认为:夫妻双方都感到满足的性生活是适度的性生活。重要的是,性生活的密度无论是对妻子还是对丈夫,哪一方也不应感到是一种负担,要做到每次性生活都能使双方得到巨大的快乐。

    性学家告诫:男人的性接受范围一般比女人大。但是,丈夫无论如何不能强迫妻子适应自己的“接受范围”。只有循循善诱、温存体贴,不知不觉地越过妻子允许的界限,才能达到彼此基本一致的接受范围。应努力了解和认识妻子的性生活特点,尽可能弄清楚,哪一种爱抚方式能对她发生最大作用;哪一种方式能激起她的兴奋和欲望;要彻底了解妻子的性敏感区。要知道,女性的性欲敏感区千差万别,绝不可千篇一律,而时间、地点、心理、生理、情绪等又都是变化的,女人又不是随时都有应答能力,都愿意行房。无疑要进行行为的调适。

    面对面的性交是我们人类的基本姿势。从生理上来讲,任何性交姿势都是无害的。英国学者Diagam曾提出了男女性交体位变化的62种组合方式,对不同类型人调适不同性交方式,达到性生活和谐与满足。

    3、领悟性调适:对性知识的贫乏常常是性生活得不到满足的重要原因。性亲近的高度修养的特征,首先是伴侣的性渴望相互满足。夫妇双方应该有目的的学习性知识,主动交谈各自的性欲要求与性欲感受,共同观察各自的性节律,努力找出各个的或共同的特点。这种调适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避免厌倦性,增加和保持新鲜感。可偏偏在现实生活中,伴侣之间一谈到性生活之时,就沉默寡言了,好像性生活可以“不学自通”,婚后只要听其自然,就能成为行家里手,一生性事可圆满完成。事实上绝非如此,如果一方根本不知道另一方真正喜欢或想往的是什么,夫妇间的情和爱就会给毁灭了。往往一个家庭的破裂就从这里开始。

    到了中年人的性生活体现的情感交流更深沉,双方都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温存,要求心理上得到满足的成份更多。然而,由于存在性欲和性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和两性之间的差异有可能出现性机能的不平衡和性生活的不协调。中年人比青年人更有理智,在有这样心理障碍时,一般不会草率分居,而是把这种障碍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样,心理的压抑可进一步加重性生活不协调,处境者为此而感到苦恼。因此,如何从生理和心理上调整中老人的性功能和性心理,如何调适他们的性生活,是关系到中年人身心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首先要从生活的高度来理解性爱与情爱,它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其次,感情的再调适需要双方更多的理解和体贴。再次,感情再调适需要给生活不断更新内容,巧妙地利用性爱中的心理来激发对方的情爱。不要使生活沉寂、单调和公式化。

    老年夫妻的性生活更需要调适。老年夫妻更年期后,性生活方面的改变,也是造成夫妻紧张的原因之一,更需要多角度、多方面的调适。

    4、服饰的调适:利用改变服饰、发型、化妆品等来传递性信息。发出供体的信号,由服饰、发型作为载体,传递给受体,会在调适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众所周知,触觉、嗅觉、视觉均能引起性欲与性兴奋,为此,要达到调适的目的,有意识改变这些条件,起到积极的调适作用。

    5、环境的调适:家庭中生活多年形成一定模式,形成固定的生活规律,定式常使人厌倦,生活中希望没有干扰、平静,这是主观愿望,但事与愿违,干扰不断,来自生活小事,这些小事往往也会影响夫妻情绪,干扰了性生活的满足,为此,改变环境可作为调适的一种手段。    环境调适还可以区别是性紧张还是性厌倦引起的性功能障碍。如果是紧张性性功能障碍,调适后性紧张仍然存在,必须继续努力挖出原因;如果是厌倦性性功能障碍,调适后渴望性可增加,性紧张得到改善。八、性外性

    性外性也称性效应,是指由于双方获得了性快乐与性满足之后,解除了生理性压抑,心理上得到欣慰,也就是性生活之后,获得的一种能量的表现,一种性外的积极性。如果夫妻双方善于观察与深入体验,就会发现这种潜在的能量就在你们的身边。常常表现在性饥饿得到满足后的一种快乐,在对你的态度上、温存上、家务劳动上,对孩子教育、爱护、耐心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与变化。对事业上的积极性,可表现在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上,智慧的创造中,课题的思维中,人际关系的处理中都会有上乘的表现。对创作上的积极发挥,可打开思路,一泻千里,挥笔成章,无干扰的创作思维,使人更富有创造力。

    我国学者不仅注意到了婚姻中的性效应问题,而且还进行了实验观察。对170名妇产科手术病人分两组,一组术后鼓励家属抚摸、接吻和拥抱;另一组对照。结果表明,术后排气、感染率等均优于无爱抚组。瑞典某医院对1968-1980年间全部丧偶者141418名男性和327346名女性作了调查,丧偶后第一年中死去鳏夫9519人、寡妇为9048人。在随后的12年中,丧偶者中共死2万人左右。平均每年有1500人死亡。证明,失配偶头三个月,鳏夫的死亡危险率增加48%;寡妇为22%。这是丧偶后心理压力所产生的生物效应所致,造成免疫力降低,应力激素增加,睾丸激素下降,导致了一系列后果。鳏夫十年的内死亡机率比有    偶者高两倍。为此,保持完美的老年性功能,应保持不间断地、适度的性生活,是老年人保健的标志。九、结语

    人的一切性活动,不论是性适应,还是性不良适应,都是生理、心理、社会这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生物特征是基础,社会特征是影响,而反映出往往是心理特征。本文各个特征是分别叙述的,目的是突出特征,更好理解,但,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往往又是混杂的、交叉的、多特征的,绝不是单一的、分隔的、不受影响地反映出来,所以在观察病例、处理纠纷、心理疏导和性心理咨询中,都必须注意,全面的、整体的综合分析,提出方案。    性知识是前人对性问题科学总结。这些知识一代一代地传授,使人类的性行为不是单纯地本能驱使,而是在科学指导下自觉地进行。性知识能使人掌握性生活的规律,使人的性意识有三个向度:一是从过去吸取教训;二是为现在建立一个思维方向;三是能预见未来 。这种吸取教训,建立思维和预见未来的作用,能使人们的性行为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从中获得最大的幸福和欢乐。 】“90后”孩子的五大心理特征

特整理归纳了一下90后孩子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觉得很有参考价值。

一段顺口溜写出了他们的现状、困惑与迷惘!

竞争社会的“千斤顶”,

信息社会的“迷途羊”,

读图时代的“右脑人”,

升学竞争的“受害者”。

90后孩子的心理特征:

第一、生理上:

近视率数据逐年上升,现居世界第二;体质逐年呈下降趋势。

第二、认知上:

1、聪明;2、有一技之长;3、大多数人对学习没兴趣;4、有强烈的叛逆意识。

第三、情感上:

1: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这在6+1家庭及重新组合家庭中尤其明显)。

2:妒忌心强,一般看不惯别人比他强。

第四、意志上:

忍耐力差,吃不了苦,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比较弱。“我就这样了,你看着办吧”是他们的顺口溜。

第五、行为上:

1:喜欢吃洋快餐,喝可乐。

2:极力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当他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时,他会选择以其他的方式获得心理满足(如上课捣蛋、穿奇装异服、追星打扮等等)

3:崇拜明星(歌星、影星、还有些80后作家),但是不崇拜为人和英雄。

4:对网络有严重的依赖性,情愿把感情寄托在虚无的网络 也不愿意与现实中的人多交流。

5:平时喜欢用火星语及各种符号,但中文运用却不熟练。

6:爱看动画片及漫画,不愿意看书。

7:行为过激,有时甚至出格!

卡姿莱特分析家具消费者-----八大心理特征

2011年,家具行业经销商普遍反映较往年相比市场不景气,尤其五一过后,大部分一线城市经销商大呼:家具行业的低潮期到了!面对低温的市场经销商开始做起店面基本功——店员培训,要从提升接单率来进行市场突围。在做过几场大型培训后,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终端导购开始关注消费者心理特征,在这里笔者结合多年的家具行业经验和各位分享一些关于家具消费者心理特征的薄见。

家具行业不同于电器行业,类似于建材行业,相似于服装行业,这是多年来笔者发现和总结的一句话。确实,无论是从行业整体现状还是从营销、技巧、消费心理上分析上述那句话还都是有一定根基的。

一、感性居首

前面说家具相似于服装行业就是这个原因。各位朋友想一想,某天去商场或专卖店买衣服您第一眼关注的是什么?或是说服装店最初吸引您眼光的是什么?显然不是服装的材质也不是价格,而是这款服装的颜色或款式,最终您购买某款衣服的前提也是在颜色和款式首先满意的基础上,而颜色和款式基本上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推敲决定的,大多是第一印象,这就是感性。

同样选择家具也基本如此,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像逛庙会一样在家具市场东选西看,极有可能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走进五六家店甚至更多,也就难怪很多导购员都说:顾客进来看看就走,根本不给我们太多介绍的机会。顾客为什么会这么快就离开该品牌店?就消费者的主观因素而言是因为他第一眼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产品,即这个品牌产品的颜色和款式不能吸引消费者,不能让消费者满意。在这里,消费者认为好的东西才是好东西,而不是导购员和商家认为好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记得在一次培训中,笔者问学员为什么很多顾客会选择米兰家居的产品?其中一名导购的回答是:因为顾客看着我们的产品顺眼。话虽然有些粗,但却很实在,这就是顾客的感性原因。

二、联想深入

在消费者购物决策过程中有一个模式,即注意、兴趣、联想、欲望、比较、确信、决心。这是大多数消费者在选择大件消费品时的心理过程,笔者根据长期的市场观察和了解发现消费者在选择家具时联想环节会更加深入。

面对一款家具消费者头脑中会不由自主的想像该款产品应该放到家里的什么位置,放到自己家里是什么样的感觉,自己在使用时是什么感觉,家人在使用时是什么感觉,朋友同事来到自己家中看到该产品会是什么感觉,在使用中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会带来什么好处……总之,这一切都是顾客面对产品时想像中的,这些想像是顾客最终是否购买该产品的直观依据。

三、全盘布局

无论在专卖店还是在消费者家中,家具都不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的,而是与饰品、灯光、其他家具、家庭用品、家庭装修风格等相依相存。顾客来到专卖店选择家具会不由自主的从整体家具的配套性和家庭装修搭配风格两点进行全盘布局。

随着整体家居的出现,客厅、餐厅、卧室、书房的产品无论在材质选择、色彩搭配还是设计风格上几乎完全协调一致。面对整套产品消费者考虑的更多是整体风格和家具的实用性、便利性、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当面对单一产品时消费者则更多会考虑如何与其他家具相搭配。这时的布局也属于顾客的想像范畴,更多的是顾客主观意识在起作用,也就难怪很多品牌的导购在顾客犹豫不绝或将要离开时趁机提出上门量尺出方案的服务,通过到顾客家中实地测量和细致沟通了解消费者的实际想法,做出针对性的方案以满足顾客需求。
四、体验至上
家具是实用和使用性非常强的产品,按照目前的状况看来,正在由传统的耐用消费品转变成为家庭必需品,在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家具带给人们的便利和舒适。

消费者在选购家具时除了第一印象的感性认知接下来就是体验感受,在色彩、款式上感到满意后几乎都会不由自主的坐下来、触摸、推拉等,通过肢体动作来判断这款家具到底如何,到底是否适合自己。体验是带给顾客最直接的感觉与感受,相当于眼见为实。如果体验能得到身体上的满足消费者基本能判断该款产品是适合自己的,体验的满足感也会极大调动顾客的购买欲望,推动顾客一步步走向成交。如果体验不能满足顾客的身体需求,则消费者基本上会放弃这款产品,顾客对该款产品的选购过程也就基本终止。所以聪明的导购会不失时机的引导顾客对意向产品进行多方位立体式体验,通过体验让顾客喜欢上该款产品。

体验式销售也是笔者一直以来倡导的一种销售方式,两年前在欧派厨柜做培训的时候笔者就曾经针对厨柜销售总结了“二十四项体验式”并配之以销售话术、体验工具,在导购员的实际销售中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五、环境影响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时势造英雄”,这里的时势就是指环境,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前段时间在网络上还看到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一个人能走多远,关键是看他和谁一起走”,这也是对环境意义的高度积极评价。消费者在选择家具时同样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笔者指的是专卖店的装修氛围。

当一名顾客还未走进某专卖店就会通过橱窗、门头、灯光效果和通过橱窗所观察到的店内布局来判断该品牌到底如何并在心理给价格定位。专卖店内的灯光效果、饰品搭配、空间设置、产品组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与价格的判断,好的视觉效果会吸引消费者不由自主的走进专卖店,并停留较长的时间,增加购买几率,较差的视觉效果无论在吸引顾客进店还是停留时间上都不会有太理想的效果。

2010年初笔者在北方某城市做调研时发现市场定位、产品材质、款式、品牌知名度和专卖店位置相当的两个品牌在销量上存在这非常大的差距。销量好的A品牌每周的客流量达到61批,平均停留时间为37分钟,大部分顾客都会自己坐在沙发上体验,而且时间比较长;销量差的B品牌每周的客流量仅为34批,平均停留时间为18分钟,很多是进来看看就走,导购员使出浑身解数都留不住,能自己坐下来感受产品的顾客比例非常小,销量可想而知。通过分析论证后B品牌对店内布局重新调整同时增加饰品又进行了局部装修,一个月后客流量增加到每周66批,平均停留时间35分钟,销量大增。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代理商投资大笔资金进行专卖店装修的原因了。

六、品牌模糊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不经意的问非家具行业的几个朋友他知道哪几个主要家具品牌,只有一个说出了全友、左右,其他几个人一个都没有想出来。笔者在另外几个刚刚装修过的朋友家发现,消费能力并不低的他们选择的家具品牌很杂,全国性的品牌家具比例只占了45%左右,所谓行业内大品牌几乎没有。问其为什么不选择某些大品牌,他们的回答几乎一致:自己看得上的很少,再说每个店都装修的那么漂亮,牌子也差不到哪里去。可见,家具的品牌意识在很多消费者头脑中并不是很清晰。
如果说建材、家电行业品牌集中程度高的话,家具行业的品牌竞争还基本属于无序状态,大品牌过得很滋润,中小品牌也同样销量不错。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中国家具市场需求巨大,消费者需求差异化严重;第二、家具行业进入门槛低,产品材质同质化、设计风格同质化、营销模式同质化严重,这些同质化在外行的消费者看来没有太多区别,但价格差却很大,因此导致消费者过于注重产品的外在表现,从而削弱了品牌意识。
以上原因导致消费者在选择家具时品牌的意识相对模糊,更多的是凭借专卖店和产品的外在表现决定是否购买。

七、面子最大

除了实用性外,家具也成了家庭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轻装修重装饰”思想的长期宣导使众多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家具在这方面的功能。因此,今天的家具已经由消费者的需要转变成了需求,甚至有些高档家具已经转变成了欲望。消费者选择家具已经不再是单单追求其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而是求实、求名等多种心理相结合形成顾客消费心理的多样化,所以就消费者心理而言,家具除了装饰的美观性,面子心理也成了其选购家具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套好的家具尤其是客厅家具绝对起着支撑门面的作用,亲戚、朋友、同事来到家里首先看到的就是精美的家具,如沙发,基本上就是客厅的中心,其它物品都以沙发为核心选择和摆放。如果该消费者选择的家具漂亮、实用、时尚往往会最大程度的吸引眼球,成为某一特定场合人们谈论的焦点,对周围人群的装修和房间布置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可见,一套得体的家具体现了主人的财富与品味,无形中增加了主人的面子。可对消费者而言面子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他们会在行动中体现但一般不会挂在口头上,因此如果导购员能再加以指引和引导则对成交会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八、情感突出

家具大多是整个家庭的共用品,沙发是一家人来坐,餐桌椅是一家人来用,衣柜要放一家人的衣服,床也会分单人和双人,即使是电视柜也是放在公共客厅,大家基本都能接触的到。一家人按年龄分男女老少,按外形分高低胖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理特征,不同的人对家具的需求也不一样。

消费者在选择家具的时候不单会考虑自身的需求同时也会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需要。如选沙发要考虑老人喜欢偏硬、年轻人喜欢偏软,家里有小宝宝则对环保的要求会更高,孩子比较淘气会考虑是否会把家具划伤,家庭成员的多少对餐桌的大小和如何更舒适的围坐就餐有一定要求。多种情感因素集中在一起消费者往往会在选家具时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考虑的因素也会按顺序排列并选择轻重最后做出购买的决定。

消费者选购家具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综合考虑的因素也比较多,其心理变化往往随着所了解的品牌和产品的增多在不断变化,最终可能是灵光一现某个因素打动了他就很快做出决定,也有可能是在深思熟虑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之后做出慎重的决策。

无论是哪种可能,提高成交率的前提都是导购员牢牢的掌握住顾客的消费心理,观察到一丝丝微妙的变化最终促成成交。

公务员考试面试:心理特征的评分角度与考查要点

  1、兴趣

     兴趣在心理学上的涵义是指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持的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它促使一个人对一定事物优先发生注意。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影响可从以下几方面详细来分析:

     第一,兴趣是从事活动的推动力之一

     就一名公务员来说,如果他对从事的活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身上的意志、毅力和顽强精神定会集结起来,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推动力。他就会以百倍的精神、满腔的热情去从事工作和活动,积极汲取公务员工作的专业知识,熟悉有关部门的业务,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他就会以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去从事本职工作,深入钻研,于平淡中见出不平淡,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这种带着浓厚兴趣从事工作的人,在旁人看来似乎既苦又累,但兴趣使他乐于吃苦,甘于受累,在他看来苦中有乐,其乐无穷。因此,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副产品。

     第二,兴趣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

     一个公务员对工作兴趣越浓,则积累的知识就越广博,越深厚。所以兴趣可促进公务员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是公务员素质提高的基础。公务员有了良好的兴趣,就能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第三,兴趣能促进一个人掌握与工作相关的技能

     兴趣是一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动力。尽管兴趣并不一定都会发展成为能力,但有兴趣为基础的能力显然比没有兴趣为基础的能力更容易掌握。比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秘书工作领域。如果一个秘书对现代化办公设备和技术兴趣很大,在活动中又有这种迫切需要,他就会努力探索自己心中向往的东西,情绪饱满,精神愉快,充满自信,学得快,记得牢,准确迅速地掌握这些设备的操作技术,为提高活动效率服务。与之相反,如果他对学习新技术毫无兴趣,则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效果就很不理想,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第四,兴趣可以减轻人活动的挫折压力

     实践证明,人们对失败和挫折的感受,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事业和工作中的一个挫折,如果排除其他诸如情绪等原因,仅从兴趣角度分析,兴趣同样能影响人的感受。也就是说,对事业和工作有兴趣的人和对之没有兴趣的人所产生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公务员在工作中总会遇到挫折,但如果对工作有浓厚兴趣,挫折仅仅意味着需要再试一次,再做一次努力。当受挫时,他们的主观感受不是沮丧和懊恼,而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预防下一个失败,争取下一次的成功。因此,兴趣对人活动的另一个作用表现在,它可以减轻人在活动中所受挫折的压力与份量。
   2、情感

     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人活动的成败、优劣起着重要作用。强烈、稳定的情感可以提高人认识事物、钻研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认识效果,从而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达到更好地认识事物、熟悉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可以增强人开展活动的信心和力量,提高战胜困难、排除障碍的毅力,还可以激励人自觉地从事各项工作,实现工作和活动目标。

     公务员工作中的情感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二种:

     (1)道德感

     所谓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并感到心安理得;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感,并感到痛苦、内疚。由于公务员工作的特殊性,对其道德感的要求也有特定的内容。

 ①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包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热爱,还包括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以及锦绣前程的自豪等等。可见,公务员的爱国主义情感要求具有极其崇高的性质和极其丰富的内容。在新时期,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支持改革开放,这是公务员爱国主义的最高表现。

     ②集体主义的情感。

     集体主义就是对自己所属的集体和同志所持的关怀和爱护态度的体验。集体主义感包括对集体成绩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对同事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友谊感和凝聚感。集体主义情感是公务员活动意志力的重要动因。

     ③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所谓义务感和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所持的主动和积极态度的体验。义务感和责任感是公务员道德感的核心,它既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为基础,也是这些道德感的集中体现。只有当一名公务员具有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时,才能尽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当他们尽到了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时,就会感到满意、自豪;相反就会产生不满、内疚、羞耻等情感。

     ④对本职工作的深厚热情。

     所谓热情,是一个人对于一定事情或活动所持的某种深厚而又坚定态度的体验。热情是具有极大的持续性的,一个人一旦树立了公务员工作的光荣感,产生了对秘书事业的热情,就能保持很长时间;热情又是和人的意志相联系的,一个人只有对公务员工作充满热情,以公务员工作为乐,有事业进取心,他才不会向困难屈服,而是坚持不懈,努力奋进。

     (2)理智感

     理智感是指人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科学探索和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及追求真理的渴望相联系着的。一个人的理智感直接影响着他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在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环境面前,一个人如果被好奇心和探索心占据了情感体验,他总会想方设法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充分认识新事物、新情况的价值,清晰地意识到新问题的性质,从而牢牢地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在分析问题中,如果发现以往的结论与自己的认识不一致时,他会感到有所怀疑;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渴望已久的愿望实现之时,他又会感到无比的喜悦,一个人只有具有了旺盛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才能找出自己在工作、活动习惯和行为方式上的缺陷,才能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把自己的创造精神激发出来。另外,一个人的理智感还直接影响着他政治上的坚定性。所以在公务员面试时,要评定应聘者的理智感,看其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在面试中,主试人评定应聘者的情感首先要看其道德感和理智感如何;同时还要评定应聘者情绪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二者,一个人才能在紧急突发事件面前保持镇静,进而有效地处理这件事;才能在遭受挫折时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采取正确的态度自我解脱。

     3、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动性。人有了意志就能够积极地改造客观现实。面试中,主试人评定报考人的意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的意义。自觉性能促使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行动的盲目性,具有自觉性意志的人常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能够独立支配自己的行动,既不轻易接受外界影响,也不拒绝有益的意见,能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和诱惑,独立完成任务。表现在工作中,从不推卸责任,也不依赖别人,从不避重就轻,不管领导是否在场都能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有自知之明,能正确地察觉自己,估计自己,对待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遇事公正无私,不拿原则做人情。

     第三,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逃避,不灰心丧气,不怨天尤人,而是信心百倍,勇于承担责任,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第四,决不盲目服从或附会领导的意图,而是在不超越职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地估计实际情况,正确领会领导的意图。

     与自觉性相反的是意志的动摇性和独断性。动摇性是指极易轻信别人,受外界干扰,轻易改变自己原来的正确决定,甚至采取违反自己原来的观点和信念的行动。独断性是指一个人毫无理由地拒绝考虑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并执行自己的决定,一意孤行。

     在面试中,主试人要注意看报考人是否具有意志的动摇性或独断性,如果有,评定时要给予低分。

     (2)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地估计情况,适时地做出并执行决定。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偶发和突发事件是常有的,而当一名公务员有了果断性意志之后,就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事情。具有果断性的公务员一般有三大特点:第一,在非常情况下,当断则断,敢作敢为,决不犹豫;第二,工作作风雷厉风行,讲究快速高效,决不拖拉误事。第三,当情况有了变化,或发现自己的工作方法、采取的措施有错误时,能够迅速停止行动,改变已做出的决定。

     与果断性相反的是寡断性和武断性。具有寡断性的人在决断中思想、情感不集中,面对紧急情况犹豫不决,束手无策,迟迟做不了决定,而总是顾虑重重,左右徘徊,患得患失,怕担风险,不敢决断。具有武断性的人往往懒于思考而轻易做出决定。这种人虽然能够迅速做出决定,但不考虑客观条件,不考虑后果,做出的决定是虚妄的、主观的。

     (3)坚持性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行动中坚持已做出的决定,长时间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并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意志的坚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抵制不符合工作目的的主客观的干扰,不为工作中暂时出现的一些困难、阻力所屈服;二是善于长期坚持已经开始了的:符合工作目的的行为,做到锲而不舍,善始善终。

     与意志的坚持性相对的是顽固性。顽固性的人往往只承认自己的意见、自己的论据,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证据,尽管他们有时也知道这些依据是错误的或不好的。坚持性的另一个对立面就是见异思迁和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克服困难,将工作进行到底。
(4)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公务员意志的自制力有以下表现特点:

     第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工作中因为某个问题处理不当而受到领导批评或指责时,应诚恳接受批评,不可产生抵触情绪;当受到领导表扬时也不忘乎所以,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总结经验以更大的毅力克服困难。
第二,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论。平时撰写公文,发表言论都要注意政策规定,严格约束自己,讲究分寸,不说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话,并保守机密。

     第三,善于节制自己的行为。工作中要虚心接受各种正确的意见,“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对于同事的误会或不礼貌的言行能够忍让、克制;应该举止文雅,在举手投足之间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在面试中主试人评定报考人的意志时的四个评分角度。

     4、气质

     心理学上的气质是指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突出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过程。它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活动过程进行的速度、强度以及稳定性和指向性。

     人的气质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多血质。其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灵活,行动迅速,办事快;情绪兴奋性高,变化性大,外部表现明显,对人热情友好,善于交际,富有感染力,容易适应环境变化;脾气急来急去,平时不甘寂寞,但坚持性差,容易出现厌倦和消极情绪;在认识上对新鲜事物敏感,理解较快,心理外向,语言表达能力强,但认识不深刻,容易受暗示,意志较薄弱,注意力不稳定,容易见异思迁,显得轻浮不踏实。

     (2)胆汁质。其特点是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情绪热烈,态度坦率,个性爽直,易受感染,心境变化剧烈,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意志坚定,办理果断,做事倾向于一干到底;精力旺盛,心理外向,认识问题快,但不够准确;行为冷热不均衡,情绪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

     (3)粘液质。其特点是心绪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的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尚空谈,富有实干精神,不轻易与人发生冲突;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认识不敏感,对事情缺乏热情,沉默寡言,不善辞令,心理内向不外露。

     (4)抑郁质。其特点是稳静深沉,情感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觉察不到的细节;容易多心,神经过敏,感情脆弱;性情孤僻、羞怯、腼腆,脾气古怪;认识问题慢,缺乏自信心,有严重的自卑感,心理内向,喜欢沉溺于内心体验之中,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

     气质是个性的生理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活动效果。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可能迥然不同。虽然这样,但气质类型绝没有好坏之分。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活动在其进行的各个阶段上,都对人的心理特征提出不同的要求。然而很难想像,从事某一项工作就一定要具有什么样气质的人才最为理想、最为合适。虽然并不排除在某一职业中,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更容易将工作做得出色。

     每种气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好的,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就是不好的。所以,在具体安排工作时应考虑到气质这一因素。具体地说,多血质的人能主动承担工作任务,但不能善始善终,所以在重大工作的安排中就必须慎重考虑;胆汁质的人,工作认真、细心、专注,能比别人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但因神经系统的不平衡性,往往会惹是生非,与别人闹麻烦,对方稍有不慎或语言不当,就能使他暴跳如雷,反应激烈,这势必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粘液质的人沉着镇静,这是好的一面,可是他那迟缓的动作和无动于衷的表情,往往也易激起服务对象的不满意;抑郁质的人耐性不足,行动缓慢爱生闷气,不利于完成紧急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个抑郁质的人会躲避冲突,并能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表现出很大的同情心,在与同事的交往中一旦发现困难或麻烦,他也能顺利解决好。各种气质对某一活动都各有优劣、利弊。

正由于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时各有优劣,所以在面试中,主试人无法针对应聘者的气质类型给出一个分数,而只能是大体估计一下他的气质类型,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5、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不是某种个别的心理特征,而是某些心理特征在一个人身上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个人的独特风格。比如一个人干工作勤勤恳恳,勇于克服困难,完成任务,那么他对同伴中有这种精神的人也会给予支持和赞许,而对工作不负责任,完不成任务的人则勇于批评和热心帮助。从这个人在对人、对己、对工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可以看出其具有坚毅、勇敢、顽强和热情统一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他的性格。

性格一般有四大构成部分:

     (1)态度特征

     主要表现在人对待社会、他人、工作和自己等方面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接近或背离的稳定的、概括的倾向性。具体说来就是:

     ①表现一个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如有人表现出爱祖国、爱集体,富有同情心,诚实礼貌等性格特征;有人则表现出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虚伪、粗野等性格特征。

     ②表现一个人对待事业与工作的态度。如有人表现出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等性格特征;有人则表现出懒惰、马虎,不负责任,因循守旧,害怕困难等性格特征。

     ③表现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如有人表现出谦虚谨慎,自制、自信、自强等性格特征;有人则表现出骄傲任性,自悲、自满、自卑等性格特征。

     (2)意志水平

     这是一个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包括自觉或盲目,坚定或动摇,沉着或鲁莽,勇敢或怯懦,独立或易受暗示,果断或优柔寡断,散漫或遵纪守法等等内容。

     (3)情绪因素

     这是指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是一种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乐观或悲观,抑郁或开朗,情绪起伏或是平和宁静,情绪镇定或是易于冲动等。

     (4)理智部分

     这是指人感知、记忆、认识及其思考事物的方法。人在感知、认识和思考事物时的特征常表现为:主动或被动,严谨或草率,深入精细或是肤浅粗略。

     面试中主试人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评定应聘者的性格。同时又着重要考察其责任心、纪律性和工作态度。自信心、诚实性,因为较强的责任心、纪律性,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有自信心和为人处事实在、诚实是一个人顺利开展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面试中主试人要看报考人是否有负责到底的精神,是否对工作有坚持性,是否能令人信服地完成工作,是否考虑问题不偏激,工作态度是否积极、主动、认真,谈吐是否实在、诚实,是否热爱工作、奋发向上,对工作的要求是否比较高等等。另外,还要看一下报考人有无不良性格,如过分狂妄或自卑,对这些报考人的录用要慎重。最后,主试人还要对报考人的性格做一个大致的概括,是内向还是外向。对这方面的评定主试人无需评定一个分数,而只是简要地概括一下报考人性格的内外向就可以了。性格的内向或外向对录取工作几乎没用什么影响,这时评定只是作为一个备用材料,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分配中作为一个考虑因素,使两种性格的人都能够各得其所。

长寿老人大都具备如下生理特征

1.眼有神 老年人目光炯炯有神,说明大脑的生理功能良好。眼无神则不可能长寿。

2.牙齿坚 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牙齿好的人,肾功能就好。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牙齿好的人多长寿。

3.前门松 小便正常,无淋沥不尽和阻滞之感,表明前列腺及泌尿生殖系统的功能良好。

4.后门紧 大便正常,无便溏、便秘;肛门括约肌紧张度良好,肠道无特殊疾病。

5.形不丰 体重恰到好处,体型不胖不瘦或略偏瘦。据医学调查,90岁以上长寿老人中,无一例肥胖者。

6.声息和 说话声音宏亮,呼吸从容不迫,说明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调一致。

7.腰腿灵 爱活动并能活动,且心情舒畅,表明骨骼、肌肉和运动神经功能良好。

8.脉形小 即血管弹性好,脉搏适中,血压不高,心律整齐。说明动脉无明显粥样硬化,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

长寿老人多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1.心胸开阔,乐观豁达 长寿者大都心胸开阔,为人热情直爽,乐于助人,不易发怒。事实证明,心胸狭窄、忧愁多者,患病机会多;而心胸宽广、乐观向上者,患病机会少。

2.热爱生活,善于生活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都有明确的生活目的与奋斗目标,到了八九十岁仍能勤奋工作。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还有着科学的生活方式,愉快的情绪,使身体各器官协调,并处于良好的状态。

3.与人为善,知足常乐 许多长寿老人都是心地和善,不发怒,不奢华,勤俭朴素,敬老爱幼,能与家人和他人和睦相处,使他们的体质内环境长期处在平衡有秩的状态。

4.兴趣广泛,有所追求 书画棋琴能陶冶情操,使人心情愉快;有所追求,使人动脑思索,延缓大脑衰老。许多长寿者爱好棋琴书画,对工作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由于艺术的陶冶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锻炼了身心,获得了长寿。

5.忘我无私。刚毅耿直 秉性耿直,坚强刚毅,坦率直爽,忘我无私,是那些事业心很强的长寿者的共同特点。刚毅、耿直的人胸宽气壮,神经系统有较强的协调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骤变;忘我无私则心胸坦荡,有利于长寿。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1、自我意识渐增强——独立性

    觉得自己是大人,要求父母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平等对待自己,同时,也常常以大人自居,妈妈觉得不可思议。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随着身体发育趋向成熟,孩子们开始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体态变化越来越象成年人了。他们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希望受到成年人的尊重;他们常以成年人自居,模仿成年人的口吻谈话,愿意承担成年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他们不喜欢成年人仍把自己看作不懂事的孩子而任意摆布,对老师或家长的“苦口婆心”比较反感。

    青少年要求独立,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控制和约束,是青春期心理特征的突出表现。学校和家庭对孩子这一时期的反常现象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可以动辄发火,压服孩子。而要适时放手,给孩子一些主动权。如让孩子自己去买必需的物品,自己动手学习做家务;自主地与同龄人正常交往,尝试独立解决学习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等。但在孩子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家长和老师要义不容辞地帮助他们。因为,个人的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需要逐步养成。
2、日思夜变多喜欢——兴趣广

   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也日益变化,他们的心态经常处于矛盾和不平衡状态。他们兴趣爱好广泛,却又容易见异思迁。青少年兴趣广泛,爱好易变是正常的现象。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抽象事物的认识能力正在不断增长,因此,青少年要利用青春期这段人生的美好时光,在认真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定下心来学一到二项自己最感兴趣的特长,既丰富自己又学有所得。

3、喜怒哀乐难琢磨——情绪化

    青少年朋友,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进了初中后,你开始有了自己的理想,有时会为了“小小的成功”而觉得前途无量,有时又会为“小小的的失败”而心灰意冷。就像俗话说的“少女的心,秋天的云”。

    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起伏大、变化多是普遍现象。他们的情绪变化主要表现为:(1)两极性:或欢呼跳跃、或烦躁不安,或信心十足、或垂头丧气。(2)不一致性:外部表现与内心世界并非一致。特别是对异性,为了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故意表现得冷漠、不在意或回避。朋友,不必惊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你的体内内分泌腺分泌旺盛,特别是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因此,情绪非常不稳定,时而兴奋激动,时而苦闷烦恼,时而多愁善感。这时,大脑兴奋与抑制不平衡,容易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加上知识和经验不足,判断事物往往感情的色彩太浓。分不清主次,对事物的看法偏激,常常会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不顺心而反应强烈,甚至大动肝火。作为老师和家长有责任帮助青少年安全度过情绪不稳定期,而青少年自己更应该遇事冷静,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成熟者的心理特征

阿尔波特是人格的特质理论的创始人,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曾花了不少精力投入“成熟者”心理健康特点的研究,正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使阿尔波特列入人本主义的阵营。
在积累了大量的机能成熟的健康成年人的研究资料之后,阿尔波特总结出以下一些结论性的意见:健康人的人格是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的,也不为童年的心灵创伤和冲突所左右。恰恰相反,心理健康者的功能发挥,是在理性和意志的水平上进行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主要是那些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变化和起作用的因素。

     阿尔波特归纳出“机能成熟者”六种心理特征:

     (l)自我扩展的能力。
     
     这就是说机能成熟者可以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广泛的活动。一个人对其实际活动(如工作与交往)和精神活动(包括理想、目标等)的参与性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与他人关系融洽。

     机能成熟者需具备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同别人起到真正的相互作用,对任何人都能表现出温暖、理解和亲近。这种能力可以使他们容忍别人的不足与缺陷。

     (3)情绪上存在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机能成熟者在内心可以接纳自己的一切方面,不受个人的消极情绪支配,能耐受挫折、恐惧和不安全的情绪冲击。

     (4)具有现实的知觉。

     机能成熟者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并且能实事求是地接受现实。如果知觉现实时予以歪曲,有时,甚至失去同现实的接触,那么,这就是心理变态的一种表现。

     (5)良好的自我意识。

     机能成熟者对自己的所有优缺点都十分清楚,能准确把握自己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并能调整其相互关系。他们也知道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自己之间的差异。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机能成熟者都形成了个人专有的技能和能力,他们着眼于未来,有长期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计划,对工作有使命感,而且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努力使自己在某项工作中做出突出的成绩。他们有一种一致的定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自己的人生信念或人生哲学,以确保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
         

不成熟的6大心理特征

1.立刻要回报,穷人心态;2. 不自律;3.经常被情绪所左右;4.不愿学习、自以为是,没有归零的心态;5.判断事物靠直觉,而不是以事实为依据;6. 做事不靠信念、靠人言。 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还是个不成熟的人。 

初三学生的六大个心理特征

1.产生成人感

表现为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2.独立性和依赖性

表现为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削弱。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增多了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分。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比如他们有时反抗是在向别人表明自己是独立的,或者需要掩饰自己的软弱。

3.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他们不仅体验到自己和家人、老师以及他人各种关系的存在,而且能进一步体验到自己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存在,进入到一个“自我发现”的新时期。

4.自尊心增强

渴望得到理解宽容,追求浪漫轻松、自尊、好胜、求知和参与是中学生的典型特征。他们害怕教师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反感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与批评。

5.片面性和表面性

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继而引发孤独、抑郁等心理障碍,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6.性心理的产生、发展和表现

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容易出现幼稚型的情感冲动,如他们对自己年龄相当的异性产生兴趣,并希望有机会接触异性,或在各种场合想办法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关于血型与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及性格的关系

我对狼吧发誓:本帖绝不删除(无论发生啥)与重发,有兴趣的朋友们来聊聊吧

人的血型基本上分为四种常见的血型:O型、A型、AB型与B型
尽管目前科学界并没有研究出,血型与心理有直接的关联,但没研究出来不代表没有。身体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区别,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吧?
既然人分为这4种不同的血型(不算稀有血型),那么我认为在心理及思维上,肯定也存在某些差异。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明显感觉出来,不同血型的人,性格上的不同之处

对血型学研究最多的是日本
我看过很多日本做的幼儿园小孩的试验,不同血型的小孩面对各种测试,表现出来的反应大相径庭,而且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这个有机会我再说
小孩子是最本真的,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最能够直接的反应出内在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方式。通过这些试验,以及我们在生活中的经验,也可以得出一些相关结论

下面我简单说一下,4种常见血型的人的性格特征,准不准,大家看吧
我对狼吧发誓:本帖绝不删除(无论发生啥)与重发

O型人,斗志旺盛的现实主义者
O型人通常具有高度的精神需求,有为信仰而活的趋向。同时O型人又是现实主义者,对人际关系中,力量、地位的差异最为敏感,生存本能最为强烈,喜欢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O型人的思维是线式的,直接、简单。恰恰因为这样O型人能够更快的分析出事情的本质及内在规律。O型人注重第一印象,对不喜欢的事物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有话直说,通常不会隐藏自己,容易造成他人误解与反感

不可否认,O型人是在客观条件相同时,最容易取得成功的血型
O型人一旦认定了某一条道路,会一往无前的走下去,这也导致了容易产生极端、偏执的人格。据我观察,极端的爱国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狮迷虎迷及NC的人类主义者,也都以O型人居多!

A型人,外柔内刚的完美主义者
A型人常常给人温和、谦恭的感觉,遵守规则,重视集体。深入接触后不难发现,往往比较强硬,原则性极强,严谨。A型人注重细节,心思缜密,并且态度认真
在人际交往中,A型的表现最为圆滑,是真正的“九头鸟”、八面玲珑人,A型人很细腻,对他人关心周到。对自己要求严格,有时呆板、固执。这都来自A型人的完美主义人格倾向
A型人的内在是自我意识强烈,且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正因为如此A型人常常会压抑自己。但面对外界的大环境,A型为了保护自己,强迫自己学会适应社交以及理解他人,这就形成了A型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

B型人,情感丰富的乐观派
B型人往往情感丰富,想法天马行空。对事物感觉敏锐,容易被不经意的事感动,思想有宽度、有弹性。缺乏耐性,情绪化严重,容易受情感的拘束,缺乏野心
B型人是兴趣决定一切,对某事物有兴趣,B型人投入精力是最旺盛的。但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会毫不关心。很多有才华,却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与人交往的人,绝大部分是B型人!

B型人天性乐观,容易把事情想的简单,容易把人想得善良
但B型人通常悟性较高,可以说是潜力最大的血型。一旦看透了人与人相互欺骗、伤害的本质,会变得敏感多疑、让人难以琢磨。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的大政治家、枭雄,B型的比例会很多

AB型人,内心矛盾的思想家
AB型是典型的矛盾型,既有A型固执强硬的一面,也有B型灵活随性的一面。所以在大多数时候,AB型人做出决定的速度是最慢的
AB型人通常有自我封闭倾向,与他人有疏离感,骨子里不喜欢与人过分亲密。外在来看,AB大多沉静、认真而恪守,少部分外向型的AB往往是人群中的风云人物,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AB型人理性,考虑问题全面,擅长收集信息,不轻易对事物做出判断。不拘泥于某一情绪,可以在情感与理智之间转换。一旦缺乏坚定的信仰,容易成为自私自利、不被人理解的人

我对狼吧发誓:本楼绝不删除(无论发生啥)与重发

从不同血型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O型比例最高的是非洲、南美及阿拉伯地区,A型是欧洲、北美及日本!B型分布最高的是中国、印度与中亚地区
PS:AB型数量最少,在哪都分布不多

这也能看出,O型人生存模式相对原始,生命力旺盛,信仰强烈(看看那些穆斯林就知道了);A型人严谨、礼貌,追求私人空间;B型人相对随性,情感丰富(中国、印度都是家族关系紧密的社会)。同时,不同血型对不同文化及文明的产生,也存在一些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当然这个要分析起来,就很复杂了。。没错,四种血型中,O型的正义感是最强烈的
A型面对事情首先想保护自己的利益,B型则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尤其是经历过社会的B,往往比较圆滑
AB型大多数是打酱油的旁观者= =

这不好说,没有哪种血型智商占优
但AB型往往比较机灵,他们的思维是天生的辩证思维,所以善于在复杂问题间进行转换。这一方面O型最差,但O型的精力更旺盛意志力也更强

其实动物也有不同血型
黑猩猩以A型为主,大猩猩以O、A型为主,猴子则是A型与B型。猫科动物基本都是A型,猪的血型以A为主,O占一部分。海龟的血型大部分是B型。犬科动物很特殊,它们的血型是DEA系统的

水瓶心理特征。

1 水瓶座会给朋友打分
其实与其说是理性地打分,倒不如说是感性的感觉,感觉上是慢慢越来越近了,或者说可以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但前提一定是,这个人的言行一致,自然。
如果有人因为觉得水瓶会对朋友打分,而不自然,或者刻意去表达自己深邃的思想,这样反而会让瓶子觉得和你说话有些怪怪的,而敬而远之.
瓶子心目中的朋友是有很多类的,有可以闲话家常的,可以聊世界观人生观的,一起打球的,或者就是感觉舒服的。
只要你足够坦诚地对待瓶子,瓶子就有可能拿你当朋友。瓶子可以欣赏每一个人的独特之处,也能包容你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的一些小小弱点。
至于你的那些闪光的思想,独特的见解,等到和瓶子熟了,需要发表的时候再发表吧。瓶子不会因为你没说这些而觉得你浅薄,也不会因为你说了这些而觉得你深刻。
瓶子实际上并不会在理性上去评价你。只是当你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刚好一致时,会让瓶子觉得很亲切,有认同感。可以慢慢拉近心理的距离,或者哪怕现在还没有那么近,至少在瓶子心里是觉得可以慢慢变近的。
如果你和瓶子的观点不一样,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和瓶子开诚布公的讨论你们的观点差异,就算最后还是有差异,瓶子也会求同存异,不会苛求你们的观点一定要一致。
瓶子自己不会评价自己的朋友,而且会不认同别人对瓶子的朋友的评价。举例说明一下:
别人觉得你说话不经大脑,瓶子可能喜欢你的率直可爱。
别人觉得你不够圆滑,瓶子可能喜欢你的质朴
别人觉得你不够活泼,瓶子可能喜欢你带来的安宁的感觉
别人觉得你咋咋呼呼,瓶子可能喜欢你带来的活泼氛围
别人觉得你不够上进,瓶子可能喜欢你的恬然轻松
别人觉得你太过严肃,瓶子可能喜欢你的踏实稳重 。。。
总归,别人所要求的一切条条框框,在瓶子这里,都没有意义。 瓶子喜欢的,是一个真实的,诚恳的你。
[水瓶的固执]
基本每个水瓶都会有自己的独有的一整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如果说水瓶像一台计算机,那么水瓶的这些自成一套的观点,则类似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而水瓶的成长过程,其实是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自我完善的过程。
当水瓶面对别人的不同时,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等等等等,基本上都是可以接受的。就像是计算机有了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各种各样不同的其他软件一样。这些软件,可以运行,但是不允许修改操作系统——除非是特意留出来的一部分允许你改的。
这个操作系统,只要你不试图去修改其系统文件,它会乐于提供一个很友善的平台,接纳各种不同的观点。它的兼容性很强,很少会做非彼即此的选择,它希望的是求同存异,世界上的一切不同,能够和谐共存。
但是,当有人试图修改水瓶自己的那套观点时,一向温吞的瓶子可能会突然激烈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当然也有可能置之不理。但是,不论哪种情况,瓶子所坚持的观点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个时候,对于瓶子来说,对方要改变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观点,而是他的以这些观点互为支撑的一整套系统。
很多人觉得无法得知瓶子的操作系统是什么样子。其实,瓶子可能早就说过了。但是,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瓶子说的那些都只是一些大道理,或者是理想主义情怀。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其实这些理想化的不切实际的思想,可能正是瓶子骨子里最为坚持的东西。

[水瓶的思维方式]
说瓶子像一台计算机,不仅仅是指他具有类似于系统文件一样不可改变的固执,其实他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有点儿像计算机。
瓶子最善于处理的是逻辑推理类的问题,凡是符合逻辑的,瓶子都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不符合逻辑的,瓶子则会反复地想,甚至可能绕进一个死循环。

对于一件事情,水瓶习惯从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分析,对每种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对待方式或态度。而在别人眼里,同一种现象,瓶子的对待方式或态度却千差万别。所以,总有人会拿自己的理解,去找每种情况的差异,进而来解释瓶子的处理差异。而别人眼里的差异,可能对于瓶子来说,根本就不是差异;瓶子分析出来的差异,别人又无从得知。
而且最麻烦的一点,是水瓶基本不会对自己的做法作任何解释。其实如果肯解释,人家就能更明白一些,对水瓶的误会也就会少一些。但是水瓶的天性之一,就是不喜欢解释。真的解释了,很多感觉就不对了。尤其是不太能说出对别人的好,而更倾向于用行动表达。
究其原因,可能是瓶子本能地觉得,言语是最不牢靠的东西。一句话只要说了来了,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人们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也很难通过语言完全地理解说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很难完全感受到说者的感受。所以有时会排斥言语的东西,而更注重行动,更注重感觉。
也正因如此,水瓶对那些和自己思维方式相似,不必自己解释就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会觉得特别亲切,很感激,有种找到同类的感觉。会非常的珍惜。而思维方式相差太大的人,就算解释了,对方也很难明白,可能还会觉得是在狡辩,所以水瓶有时宁可不去解释。

[水瓶的忽冷忽热]
其实感情也像是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一种程序。瓶子在投入一段感情时,可能会一时忽略了操作系统,就像是你运行一个全屏显示的程序,会看不到操作系统的桌面。如果没有什么内在冲突,这个程序就会一直这么运行下去。但是,如果有内在冲突,操作系统还是会突然跳出一个警告来。这时的瓶子,就会在感性中突然变得理性起来。
有时不是内在冲突,也会让瓶子突然理性。那就是,如果瓶子很投入一段感情,可能会变得很粘人,很依赖对方的感情,一旦这种趋势达到一定的程度,让瓶子开始害怕失去的时候,瓶子的理性思维就开始运行了。这时的瓶子,很可能也会突然冷却一下。
如果这时瓶子的另一半一如既往,坚定地在那里温暖地看着瓶子,瓶子觉得没有失去的威胁,则其理性会慢慢地被感性融化,继续沉醉下去。
但是,如果瓶子的另一半看到瓶子冷却,自己也变得冷却,那么,可能瓶子就会觉得失去的威胁真的存在,理性可能会恢复的更多一些。当瓶子达到一个心理上不那么害怕失去对方的程度(这种程度,有可能只是瓶子自己感觉自己可以做到,而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并不一定),瓶子就又肯纵容感性思维的运行了。
如果瓶子的另一半本身就是忽冷忽热的,可能这样瓶子反倒不会再忽冷忽热。因为对方冷的时候,瓶子的理性会冒出来,所以不会太过沉溺于自己的感性,从而也就不那么依赖对方,也不那么害怕失去。但是这种情况下,瓶子的投入受对方冷热的影响,可能会造成瓶子无法完全的投入。
所以,表面上看上去很稳定的瓶子,其实未必很稳定,要看其另一半是否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而看上去忽冷忽热的瓶子,可能反而会趋于稳定。

[水瓶座的友情、爱情]
不同于瓶子思考问题的冷静理性,在和人打交道时,瓶子对对方的印象最初却是基于感性的。
瓶子对人的好感,往往缘于一些细节:你的一句话刚好说出了他心里没说出的想法,可能会让他觉得和你心有灵犀;一个傻呵呵的憨憨的微笑,可能会让他感觉很亲切;你的一句个脱口而出的想法,可能让他觉得你很率真。。。有了这种基本的好感,瓶子的最外面的那道心门就开始对你敞开。也就是说,你有可能成为瓶子的朋友,走进瓶子的心里。
只是,瓶子的心里,是很长很长的一条道,有着无数的心门。真的想要走入瓶子的内心,就需要通过那一道又一道的门。在这长长的路途上,不同的人停在了不同的门前。但是,这些人同样可能是瓶子很重要的朋友。瓶子接纳各式各样的思想,也能接受各式各样的朋友,欣赏每个人的不同之处。


能否通到瓶子的心里,影响的不是瓶子对你的友情,也不是你在瓶子心里的重要程度,而仅仅是瓶子的共鸣感。能够最深地走进瓶子的心里的人,必定是思想上和瓶子有着最多共鸣的人。而这样的人,也必定是最能真正深刻地理解瓶子的人,而不是仅仅通过瓶子的三言两语妄加推测的人。
所以,瓶子的至交,可能是思想深刻,言辞犀利的人,也可能是单纯善良,不善言辞的人。
一个朋友,只要取得了瓶子足够的信任,瓶子就会对他没有什么分别心,想对方所想,感受对方的感受。瓶子只相信自己眼中的对方,决不会轻信别人对其的揣测。
正是由于瓶子对朋友的感情可以如此之深,所以瓶子在投入这样的感情之前,总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瓶子很明白一个道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人们在瓶子真正投入之前,看到的,往往是一个飘忽的,来去自如,难以捉摸的影子。
至于瓶子的爱情,最能让瓶子深入投入的,恐怕还是那种值得瓶子信赖,同时又能让瓶子有深刻共鸣感的人。如果瓶子有幸能够找到这样的伴侣,瓶子稳定固执的特性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出来。因为信赖,瓶子可以彻底投入;因为共鸣,瓶子可以彻底地稳定。两个人一起,坐看云起,笑谈花开,谁都不必刻意地去解释自己的心态,自己的想法。一个对视,便能深切地进入对方的思想。花未捻起,微笑已在唇边。
但是世上这样的感情很难求。知音难求,更何况是知音般的恋人。所以,瓶子的另一半,最终可能只是满足让瓶子信赖的基本条件,甚至有些连这个条件都不必满足。当瓶子自知寻觅知音无望时候,是可以接受一个人,好好过日子的。只是在瓶子的眼里,你会发现,少了很多光芒。

[水瓶座的暧昧]
瓶子会很享受和聊得来的朋友聊天,也很依赖这种感觉。一般这样的朋友,都是比较能够接受并理解瓶子自己独特的想法,能够自然真诚地面对瓶子的人。
瓶子会很珍惜这样的朋友。并且希望友情真的能够长久。所以,当水瓶的朋友慢慢地想要演变为男女朋友,而水瓶还没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水瓶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糟糕,要失去这个朋友了。这时的瓶子,是很难做到因为不想成为对方的男女朋友而再也不理对方的。
由于瓶子自己的爱情往往是由友情升级的,所以瓶子会觉得对方可能是由于友情升温而造成的,所以理所当然地想要冷却一下,希望等对方不那么热情了,两个人还可以恢复到做朋友的状态。其实很多人的感情并不像瓶子这样是慢慢升温得来的,所以在别人看来,就是瓶子处理感情问题不够干脆利落,在玩暧昧。
瓶子通常不会在意别人的想法,因为自己清楚自己的心理。但是,如果对方也这样认为瓶子,那么瓶子可以很快地收回对对方的依赖。瓶子需要的是对方的友情,如果对方不肯给,那么瓶子宁可什么都不要。这就是所谓的瓶子的决绝。
常看到一些说法,大致的意思是,越是复杂难懂的人,越会吸引水瓶。这种情况下,对方是有可能吸引瓶子。只是,对于瓶子来讲,对方与其说是一位迷人的异性,倒不如说是一款可以挑战瓶子智力的智力游戏。瓶子有没有兴趣去解开这款游戏,要看心情。
真正能吸引水瓶的,其实是那种水瓶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其思维逻辑,思维方式,而刚好两个人又有共鸣的人。如果水瓶根本无法理解对方的想法,那么可能对方越是表现的高深复杂,水瓶会逃得越快。

水瓶的合群与孤僻
人们在和瓶子打交道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大家在一起时,相谈甚欢,瓶子的情绪乐观,思维活跃,对人对事都比较能包容,对你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友善。你觉得这是一个可以结交的朋友。
但是你们分开后,瓶子就好像消失了,没有时不时地嘘寒问暖,也没有定期的联络感情。你联系他/她,他/她也还是同样的亲热友善,但是却等不来他/她的主动联系。
于是你开始疑惑:这个瓶子,是不是对我没有好感?我的什么言谈举止让瓶子厌烦?什么话得罪了瓶子而不自知?进而开始推测:既然瓶子对我没有好感,当时的笑容必定是虚假的。友善的表情必定是面具。


最后开始有些恼怒:瓶子真虚伪!
近距离观察瓶子,就会发现,在人群中,瓶子是比较合群的,言谈举止很容易隐匿在人群中,不会特别的冒出来;但日常生活里,瓶子往往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法和很多人都不一样,并且不以为意。这种差别,大概来源于瓶子对于事物多样性的喜好,不喜欢单调、重复、无趣的东西。
所以,大家在一起时,瓶子会很享受人多的热闹,享受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性格,享受人的多样性。当各自回家后,非单身的瓶子会很享受自己的二人世界,单身的瓶子也会很享受独自一人的平静。
朋友的友情,对于瓶子,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认同。有了这种认同,友情就被深深地定形下来,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这种心理的认同,往往来源于一个人的真诚善良。这样的品质,会让瓶子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作为朋友。
瓶子友情的表现,只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体现出来,而不是通过隔三差五的小聚来证实或加深。所以,不必担心瓶子有多久没有联系过你。瓶子认定的朋友,往往都是一辈子的朋友,绝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水瓶最易受到的误解
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
作为一个瓶子,可能这一生中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相似的误解——那就是总有些人,在某一时段,把自己当作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当然,最后,那些人总是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这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未必能真正地理解水瓶。
为什么水瓶容易遭到这样的误解呢?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下述几点:
原因一:水瓶的逻辑思维比较强,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比较聪明。或者说,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水瓶往往能想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方法。这样,与水瓶处于一定的利益关系中的人,往往会担心,水瓶会不会把这份聪明用来对付自己。
关于水瓶的聪明,前面已经说过,(请参见“4 水瓶的聪明”),不再赘述。以水瓶的懒惰,如果不是因为想要把事情做好,断然是不肯多动一下脑子的。而就算是想要把事情做好,和平主义的水瓶也往往是追求上,从提高效率等科学的方法入手,而不会以和人斗为乐。
原因二:水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一般都比较低调不张扬。这种处世方式,其根源可能是因为水瓶喜欢从心里感受到的自由自在。而对于或多或少喜欢被关注,享受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的人来说,对这样的举动便会很难理解。所以自然而然地会觉得水瓶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可疑,觉得水瓶工于心计,老谋深算。
原因三:水瓶的敏感——水瓶往往比较敏感,会很在意别人的感觉。所以在和人打交道时,倾向于,让对方感觉舒服,对人友善。这一点,很容易被那些无利不交往,或者是看惯了别人无利不交往的人,视作别有用心地拉关系。
原因四:水瓶不喜欢表明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应该说是瓶子的通病,习惯于当一个闷瓶子,以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而不会动辄表决心,表态度。(因为我的理想与你们差别太大,所以没必要让你们知道!)所以自然容易成为猜疑的人的首要猜疑对象。
总结了这么多,其实说白了,误解水瓶的人,无非是因为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与水瓶不同,所以往往会以自己的想法,或者一般人的想法,来揣度瓶子,也就越看越觉得心惊了。

水瓶的距离感
每个瓶子,似乎都会或多或少的,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种与生俱来的距离感,使得瓶子能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保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就像一小块自种田,种着瓶子精心挑选的花花草草。不论外界是什么样的精彩,瓶子总需要在某个时候,守在田边,看着种子的生长发芽,想着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正是这块自种田,使得瓶子能够在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过于亲密的关系,而变得狭隘。
就像是一个人面对一片森林,他可以去研究一棵树的种属纲目、年龄、习性,也可以研究整个森林的面积,森林中空气的含水率,土壤的性质等等,整片森林的情况。瓶子很清楚想要研究整片森林,就必须先要远离一棵具体的树。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有时有了距离,才能够看得清楚。


正因如此,对于原本就和瓶子距离比较远的人来说,只会感到瓶子是一个温和理性,没什么起伏情绪的人。而和瓶子关系比较近的人,则容易感受到瓶子的忽冷忽热。冷下来的瓶子,如果没有什么惹其生气的事情,其实就是躲进自己的自种田看花花草草去了。
可能正是因为和别人的这种距离感,所以当水瓶有了自己的另一半时,反而很不习惯和另一半有距离(思想的、情绪的、心理的)。对于水瓶而言,选择了另一半就相当于选择了一棵树,他宁愿从此化为藤蔓,和这棵树缠绕在一起,彼此陪伴,而忽视树后的那片森林。
而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则会让水瓶感觉另一半离自己很远,远到隐匿在了那片森林中,感觉不到对方。而自己这棵蔓,也不再有存在的意义。

水瓶的信任
与水瓶打交道的人,可能总会有一种感觉,不论自己怎样付出,怎样掏心掏肺地对待瓶子,瓶子好像总是不紧不慢,不冷不热地对待自己。既不会怎样的热情,也不会怎样的冷淡。
当然与瓶子初始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感受到瓶子的热心友善,但倘若你以为瓶子就是有着热情如火的性格,那么你迟早会发现那只是表面现象,瓶子的心里,似乎始终是一团温水,温温吞吞地烧着,既不会沸腾,也不会冷却。
你和瓶子看上去只有一步之遥,眉目发丝清晰可辨,于是,你热情地朝着瓶子迈出一大步,以为你们从此就没有了距离,可是你却发现,瓶子并没有动,但你们之间还有着那一步的距离。于是你又跨出一步,可是距离依然存在。你一步一步地朝着瓶子走,却发现你们之间始终隔着那一步的距离,无形,却无法跨越。
于是,你开始变得疑惑,怎样才能与瓶子没有距离?瓶子到底要怎样才会信任一个人?自己的付出,凭什么就没有回报?
要解释这些问题,用一个比喻比较形象,那就是,瓶子对一个人的信任,就好比银行里的一种存款方式:零存整取。
瓶子对一个人的信任,是需要时间的。别人对瓶子的好,对瓶子的信任,瓶子都会放在心里,很感激。但是天生对“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这种理论分外赞同的瓶子,会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好都只是暂时的,不确定的,是受多种限制条件制约了的。
瓶子本来就有很多自己的原则,自己的想法,有很多人是很难理解瓶子的,所以瓶子对于那些还没有完全了解自己的人对自己的好,往往很难完全接受,因为可能对方多了解自己一些,就会发现自己不是他们想的那样。那么对方喜欢的自己,实际上可能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对方心里的一个影像而已。自己接受别人的好,就像是在偷取那个影像该得的好。
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那些死党们对瓶子的好,瓶子才会放心地接受,因为他们喜欢的是最真实的瓶子,古怪、懒惰、好奇,而不是那个别人眼中的瓶子,精明、冷静、理智。
也只有在这时,那么长时间中慢慢积累的朋友之间的信任和友谊,才会发生量到质的飞跃,瓶子可以彻底信赖一个人,可以把对方当作真正的朋友去对待。
至于多久才可以由零存变为整取,就要看机缘了。

论现代女性的十大消费心理特征

俗话说:“女人心,海底针”,这句话极其恰当地概括了女性的消费心理的复杂性。虽然,因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教育水平和年龄性格的不同,使女性消费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心理特性。但总的来说,女性消费的一般心理特点还是十分鲜明的。由于女性的性别特征、多重角色和经济地位,使她们表现出了与男性不同的消费心理。

一、消费的主动心理

由于诸多原因,女性在家务上往往居于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妇女把操持家务视为责无旁贷,其心理具有一种职业特点。她们时常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解市场动态上,如遇到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要涨价,便会争先恐后地去购买以备后用。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也会有计划地提前购买,很少出现断米断面的现象,表现出很强的消费主动性。

二、消费的爱美心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在女性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尤其是青年女性。莎士比亚曾说过:“上帝创造女人一张脸,女人又给自己一张脸。”换句话说,就是女人有两张脸,一张是老天给予的;另一张是自我期望的。很多女性都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那一个,而中老年女性也不甘示弱,她们也会定期美容,用靓丽的外表来掩饰岁月带来的沧桑。女性求美之心,胜过其它一切,这是女性最敏感之处,也是很多企业大打“女人牌”的重要因素。为了追求漂亮,她们可以扩大消费,把各种产品或服务逐一尝试,期望用钱留住青春,找回一个全新、靓丽又充满自信的自我。

三、消费的实用心理

这是以追求商品的实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实用”。一般的家庭消费,多由女性操持, 她们掌管家庭收支,负责安排全家衣食住行的开销。在我国长期低收入、低消费的环境里,女性普遍养成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习惯。这已经成为传统,并被社会视为一种美德。

四、消费的自尊心理

女性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外在事物反映敏感形成了一种自尊、自重的心理即某种程度的“我行我素”和“随心所欲”。她们往往以选择眼光、购买内容及购买标准来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希望自己的购买最有价值、最明智,喜欢独立自主地选购商品,还希望别人仿效自己。她们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不了解商品、不懂行、不会挑选,即使作为旁观者也愿意发表意见,希望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在购买活动中,营销人员的表情、语言、广告宣传及评论,都会影响女性消费者的自尊心,进而影响消费行为的实现。

五、消费的冲动心理

冲动消费,指没有一定指向的盲目采购行为,多为非计划性的临时购买行为。施行冲动消费的人群中以女性占绝大多数。女性无论在个人消费还是家庭消费过程中都会表现出“冲动”和非理性,也就是说,女性购买欲望受直观感觉影响大,容易因商品品名、款式、价格、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环境因素、服务因素等产生购买行为。经常可以看到,她们在购买商品时,尽管是自已所喜欢的,如若无人问津或遇到态度恶劣的营业员,往往要打退堂鼓,放弃自已的购买意图相反,即使是她们不甚喜欢或不很需要的商品,如“处理品”,如果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购买,或遇到态度友好的营业员,往往会表现出极高的购买热情,产生冲动性的购买行为。有调查显示,高达93.5%的18-35岁的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冲动消费行为,冲动消费的金额占到了女性消费总支出的20%之多。
六、消费的情感心理

女性不是以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以追求商品所象征的情感性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商品的“象征”意义。女人是感情动物,她们的消费行为带有很强的情感性,在购买商品时,常常比较关心商品所包含的情感意义。认为某种商品对自已特别有价值,或某种商品除了具体的功能,还对自已和亲友有象征意义,如表达了爱情、尊严,唤起了自已的情感、回忆等,就会特别喜欢。由于这一消费心理的存在,使女性在购买活动中,有时会脱离商品的“工具”或实用价值,而趋向于商品的情感功能。

七、消费的犹豫心理

在许多情况下,女人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缺乏自信心和果断性。她们和男人相比,一般比较喜欢逛商场,愿意在柜台前花费较多的时间挑选商品,经常能发现一些男人意想不到的小毛病,表现出“吹毛求疵”的特点。她们经过多次选择,自认为是“物色”好了的购买对象,一旦购之后,还要细细地回味和比较,常有后悔感,所以会不仄其烦地一趟又一趟地去商店更换,直到满意为止。女性消费者通常是“完美主义者”,希望所购买的商品能百分之百地符合自已的心愿。所以,在选择商品时往往精挑细选,犹豫不决,力求最好。对于营业员来说,接待女性顾客要比接待男性顾客麻烦得多,需要更多的耐心。

八、消费的时尚心理

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得她们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也日益明显,除了追求美以外,更多的女性希望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更加着意于个性化的生活,女性对时尚的追求已经向更高层次转变,不但注重外表,而且在向关注内心和高品质的生活转化,所以她们在购买商品时,较多地侧重于外观包装,在意美的效果,她们热衷于追求品牌并信任品牌,品牌意识强烈,认为品牌便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同时,她们不断地追求产品的流行趋势,使用一些新颖、奇特的产品来强调自我的唯一性。

九、消费的攀比心理

女性通常喜欢与处于同一层次、境况相类似的人做横向比较,总想要拥有别人所拥有和别人所没有而且比别人更多更好的商品。而这种想要的心理意识和与别人相比较的心态是无止境的。这是一种以争赢斗胜或向别人看齐并胜过别人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胜过他人”。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女人在购买某种商品时,考虑的不是商品的实际价值和迫切需要,而是为了赶上别人,超过别人,争强好胜,借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满足,因此这种消费心理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情绪冲动性的特点。也有的妇女为了显示自已的高贵、富有,满足虚荣,专门选购一些自认为别人买不起的金银珠宝来装扮自已借以抬高自已的身价。

十、消费的健康、安全心理

随着商品种类的丰富、销售的扩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在消费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现代女性更加关心消费,以及消费品对自己、家人的健康和安全问题。

个体心理现象的粗略分类

    感觉、注意、记忆、情感、性格、焦虑、郁闷、烦心、惬意、爱恋等心理现象或心理事件,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在使用这些词汇。不同学科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在研究心理现象。例如,哲学家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角度把心理定义为“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文学家则从生动描述的角度来呈现心理现象,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心理描写,如《红楼梦》中宝玉失玉后黛玉的忽悲忽喜,《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自杀前的激愤心情,《奥赛罗》中奥赛罗的病态的猜疑嫉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被炮弹炸伤昏迷后的奇异幻觉等。心理学家则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心理现象。要科学地研究心理现象,就必须对名目繁多、异常复杂的心理事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流行观点是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系统都可以作多种描述。人的复杂心理系统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考察,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类别来考察: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从个体心理能否被觉知到,可以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此外还可以区分为心理与行为。

(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过程

在心理学上,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我们的五官——眼、耳、鼻、嘴和皮肤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保持接触的主要感觉系统。通过感觉我们获取事物个别属性的信息,如颜色、明暗、声调、气味、粗细、软硬等。通过知觉我们能认识事物的整体及其关系,如一块黑板、一辆小汽车、一幢房子、一个美丽的公园、一群人等。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感知过的经验能贮存在头脑中,必要时借助于记忆将有关信息提取出来,这叫记忆。借助感觉系统认识周围世界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它只能使我们认识到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事物。我们了解世界的知识显然不是仅仅由感知觉提供的,我们还能通过对象征、顿悟、问题解决、复杂规则的运用等心智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要借助于思维和想象活动。例如,人们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知识和史前时代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的知识等,则是借助于思维、想象而获得的。人类的认知活动与言语活动是密切联系的。语言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一些使人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因此统称为认知过程。

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人产生情绪时一般都具有动机的特性,而动机倾向的增强因素往往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因此也可以把这两种心理事件合在一起称为动机情绪过程(motivation emotional process)。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willed process)。
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任何心理过程都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例如,思维总要经过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试行解答、加以论证等加工程序。又如,憎恨的情绪总要经过认识对象的丑恶品质而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过程也一样,人总是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提出改造这个事物的目标,制订一定的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克服、排除内部和外部的障碍,然后才达到目的的。这当中都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这些心理活动之所以称为心理过程,是因为其心理操作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呈明显的动态性。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而“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认知对意志行动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积极的情感、锐意进取的精神能推动人的认知活动;相反,消极的情感、萎靡不振、畏难苟安就会阻碍人的认知活动。再者,情绪和意志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2.心理状态

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mental state)。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可能出现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例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感状态、迟疑状态或刻板状态。此外,认知过程中的聚精会神状态和注意涣散状态、情绪过程中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中的信心状态和犹豫不决状态等,都属于心理状态。通常,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例如,俗话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这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感知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情绪开朗、做事果断……表现为心理上的振奋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心理特征那样持久、稳定。

3.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mental characteristics)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例如,有的人观察敏锐、精确,有的人观察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迟钝;有的人情绪稳定、内向,有的人情绪易波动、外向;有的人意志果断,坚忍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等等。在个人的知、情、意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individual mental characteristics)。而个人的多种心理特征有机整合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人格。
在个人的心理生活中,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首先,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没有对环境相互作用的意志行动,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便无由形成,同时也无法表现出来。其次,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心灰意懒的心理状态不仅使人的情绪低落,而且会降低认知和行动的效率;精神振奋状态不仅使人的情绪高涨,而且也影响认知和行动的效率。又如,在思维过程中不同的思维品质(灵敏性、逻辑性、广阔性等)制约着对问题解决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速度、方向、转换等)。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如果说心理特征是个人稳定的特征,那么心理状态则是相对可变的、流动的。例如,腼腆是稳固的个性特征,尴尬或坦然是暂时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一种介于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某类心理状态(如漫不经心)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也愈来愈长,那么这类心理状态就有可能转化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粗心大意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又会影响心理状态的性质。内向、依赖的人受到挫折时多半产生内疚、自责等心理状态,而机灵活泼、自信的人对挫折往往是泰然自若。当然个人的心理特征也会随情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总之,从人的心理现象的动态—稳态维度来看,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它们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意识和潜意识
我们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有些是我们能够觉知到的,但有些是我们不能觉知到的。从能否被当事人觉知到的角度来看,可以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现象和潜意识现象。
意识(consciousness)就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意识到作用于感官的外界环境(如感知到各种颜色、声音、车辆、街道、人群等);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目标,对行为加以控制,使环境适应于自己的需要;能够意识到认识、情绪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行为特点,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还能意识到“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个人对于自我的意识称为自我意识。意识使人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并实现着对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总之,意识是我们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涉及我们心理现象的广大范围,就像一个复杂庞大的心理文件系统,包含着我们觉知到的一切消息、观念、情感、希望和需要等,还包括我们从睡眠中醒来时对梦境内容的意识。我们对这些“心理文件”的觉知,通常是用词来标记的。
除了意识过程,人还有潜意识活动。潜意识过程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境的内容可能被我们意识到,但梦的产生和进程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也不能进行自觉调节和控制的。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是意识不到这类活动的结构的。无法回忆起的记忆或无法理解的情绪常属于潜意识之列。潜意识中的一些东西偶尔也会闯入意识之中,诸如失言、笔误,会把自己潜意识的愿望泄露出来。有意识的动作或经验可能在梦境、联想和神经紧张症中表现为潜意识的东西。总之,潜意识过程(unconscious process)是指不能觉知到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们借助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潜意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潜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关于这个问题,本书第八章将进行深入的讨论。
(三)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行为(behavior)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过程、操作等含义很广的术语,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和反应,如吃饭、穿衣、写字、看电视、走路、开车、弹琴等,称为外显行为(overt behavior);另一类是内隐行为(covert behavior),如知觉、注意、思想、观念、想象、欲望、意愿等。内隐行为其实就是心理活动。不少心理学家喜欢把心理、意识称为内隐行为,但也有不少心理学家明确把心理与行为区分开来。
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的。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如知识、观念、态度、需要、情绪、意志和价值观等,这些心理活动对每个人自身来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结果,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行为反应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也不相同。例如,同是一张足球票,可以使球迷趋之若狂,但对于不爱好足球的人来说则反应淡漠;即使是球迷,如果由于身体欠佳或者有重要的工作必须去完成,反应也是不同的。所以说,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不同于动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心理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通常是很复杂的。人可以有意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不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可以做出与内心不符的行为表现,甚至对自己的某些行为也不能自觉。也就是说,人的外部行为与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关系不像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的关系那样是单义的,而往往是多义的。例如,微笑这种行为,它可能表示对某人的好感,也可能是嘲笑某人的愚蠢,还可能是笑里藏刀,心里盘算着暗害某人等。因此,要正确地理解人的行为,确定行为所表达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引起和制约行为的各种条件,并且系统地揭示这些条件和行为的因果关系,才能明确行为的意义。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心理为主,透过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动物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也就是研究动物的行为。正是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人的九种体质——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一、平和体质===
     1.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2.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阔,嗅觉、味觉正常,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食欲良好,大小便正常;
     3.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4.发病倾向:平时患病较少;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二、气虚体质===
     1.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
     2.常见表现:容易呼吸短促,接不上气;喜欢安静,不喜欢说话,说话声音低弱,容易感冒,常出虚汗,经常感到疲乏无力;
     3.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
     4.发病倾向:平时体质虚弱,易患感冒;或发病后因抗病能力弱而难以痊愈;易患内脏下垂;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
     三、阳虚体质===
     1.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
     2.常见表现:总是手脚发凉,胃脘部总是伯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耐受不了冬天的寒冷,夏天耐受不了空调房间的冷气,喜欢安静,吃(喝)凉的东西总会感到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量多;
     3.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4.发病倾向:发病多为寒证,易患泄泻、阳痿等;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耐受夏季,不耐受冬季,易感受湿邪。
     四、阴虚体质===
     1.形体特征:体形瘦长;
     2.常见表现:经常感觉身体、脸上发热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热,皮肤干燥,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常感到眼睛干涩,经常口干咽燥,容易失眠,经常大便干结;
     3.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4.发病倾向:易患咳嗽、糖尿病、闭经发热等;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平时不耐暑热干燥,耐受冬季,不耐受夏季。
     五、血瘀体质===
     1.形体特征:瘦人居多;
     2.常见表现:皮肤常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紫瘀斑( 皮下出血),皮肤常干燥、粗糙,常常出现疼痛,面色晦暗或有色素沉着、黄褐色斑块,眼眶经常黯黑,眼睛经常有红丝( 充血) ,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
     3.心理特征: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
     4.发病倾向:易患出血、中风、冠心病等;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邪、寒邪 。
     六、痰湿体质===
     1.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2.常见表现:出汗多而黏腻,手足心潮湿 多汗,常感到肢体酸困沉重、不轻松,面部经 常有油腻感,嘴里常有黏黏的或甜腻的感觉,平时痰多;
     3.心理特征:性格温和,处事稳重,为人恭谦,多善忍耐;
     4.发病倾向:易患糖尿病、中风、眩晕、咳喘、痛风、高血压、冠心病等;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七、湿热体质===
     1.形体特征:形体偏胖或苍瘦;
     2.常见表现: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经常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 ;
     3.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
     4.发病倾向:易患疮疖、 黄疸、火热等病证 ;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八、气郁体质===
     1.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2.常见表现: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易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或容易受到惊吓,常感到乳房及两胁部胀痛,常有胸闷的感觉,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心慌、心跳快,喉部经常有堵塞感或异物感,容易失眠;
     3.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
     4.发病倾向:易患失眠、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喜欢秋冬天和阴雨天。
     九、特禀体质===
     1.形体特征:无特殊,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
     2.常见表现:过敏体质,即使不是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皮肤容易起荨麻疹,皮肤常因过敏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皮肤常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 ;
     3.心理特征:无特殊;
     4.发病倾向:凡遗传性疾病者,多表现 为亲代有相同疾病,或出生时即有缺陷;若 为过敏体质,易出现药物过敏、花粉症、哮 喘等过敏性疾病;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 如过敏体质者对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 疾。

对每种体质的视频介绍,请到“诸城领地”“养生视频”专区观看

让我们都好好宣传国粹——中医

考生考前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训练

考生考前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训练
    一、考生考前心理状态分析 考前状态,是指在考试开始以前,考生由于对考试的认识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使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神经中枢兴奋的变化。物质代谢过理的变化,脉搏、呼吸、血压、体温以及汗腺活动、血糖水平的变化等。 这一系列生理过程的变化,是由大脑皮层中进行的神经过程向低级部位扩散而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因此,伴随着考生对考试认识所产生的情绪而来的是机体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对即将开始的考试有较大影响。 考生在考前有以下四种状态:    1.过分激动状态。常表现为情绪体验强烈而紧张、心跳加快、情绪状态不稳定,考生如果处于这种状态,往往注意力失调、心不在焉、不能控制自己。这种状态是刺激物引起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过度升高,使大脑皮层对植物性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的结果。其产生与考生的能力水平程度、复习准备情况、临场经验、个性特点和意志品质有关。      2.淡漠状态。这种状态与过分激动状态相反,表现为情绪低落,所有心理过程都进行得非常缓慢,软弱无力。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缺乏信心、心境不佳,知觉和注意过程的减弱,不果断,甚至不想参加考试。这种状态同考生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程加强有关,其产生是由于过度疲劳或考前复习过度而引起的。从心理上的原因来看,往往与考生对考试的不利方面想得太多,又没有解决的办法,缺乏顽强的意志有关。      3.盲目自信状态。主要表现在对考试的艰巨性和困难估计不足,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盲目自信,处于这种状态下,考生不准备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克服困难,注意强度下降,知觉、思维迟缓,这种状态对考生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不利。     4.最佳竞技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考生对面临的考试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清楚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有全力以赴参加考试和争取成功的愿望,处于这种状态的考生,注意力集中在即将来临的考试上,注意范围增大,知觉的敏锐性提高,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具有稳定、增力的情绪。这种状态是由于皮层具有与任务相适应的神经兴奋过程,这种神经过程又有最适宜的灵活性,并以相应的抑制过程来加以平衡,从而表现出思维活跃,精神饱满,记忆力增强,注意集中等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对考生考试水平的发挥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考生考前的心理准备      1.知己知彼,充分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明确考试的具体要求;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分析研究自己考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2.确立良好的应试动机,考生参加考试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考生如果有崇高的社会动机,就能为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状态创造条件。      3.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考场的气氛,试题的难易程度,考生为了争取考试成功经常处于成功与失败的迅速变换的激烈斗争中,其情绪会发生激烈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考生有积极或消极影响,这些情绪体验直接影响到考生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考试中的心绪不安,会导致考试的失败,因此考生要力求形成自己的考前所特有的情绪振奋感。     4.树立必胜的信心。信心是发挥考生应有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无信心会导致考生心理过程的混乱,影响自己实力的发挥,甚至招致失败。造成考生无信心的原因有:自己实力不足,缺乏临场经验,过去考试失败而产生的必理障碍,过高地估计考试的难度,对自己产生怀疑等。树立信心,首先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其次要加强自己的复习准备,再者,可通过一些模拟考试,使考生适应,可以预防考生考试无信心的现象。     5.培养应试意志,顽强的意志在考试中特别重要,平时就要培养适应紧张环境,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三、考生的心理训练     1.什么是考生的心理训练?从广义上说,就是有意识地对考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考生争取考试的优良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讲,是使考生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使自己能更好地进行考试复习和顺利完成复杂的考试任务。广义的心理训练包含狭义的心理训练,狭义的心理训练是广义的心理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对考生的心理上施以影响的教育过程。 实践证明,考生参加考试不仅要消耗很大的精神、体力,而且也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考生对复习和考试所需要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得不好,即使做了知识上的充分准备,也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心理训练也应发展考生心理品质的客观需要而产生了,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考生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心理品质是提高考生的应试竞技水平,参加考试的心理稳定性和心理准备程度达到高水平所必须具备的。 培养考生心理稳定性的品质,包括培养在极度紧张条件下能保持甚至提高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应考能力和效果。心理准备程度是指参加考试时,心理训练已经达到最高水平,它要求考生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完成考试任务所必需的其他重要品质以及随意控制和情感行为的能力发展到了高度水平。      3.心理训练的任务在于:促进和改善考生的专门化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智能力,这些心智能力是提高考生的知识、能力、应试技巧达到高水平所需要的;形成考生的个性特征,并使其在复习和考试的艰苦困难条件下,能保持和提高复习效果、考试水平;在复习和考试中使考生具有适宜的心理状态;发展在极度紧张活动时控制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使考生获得考试的有关技巧、知识;在班集体中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增加积极上进的气氛。      4.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发掘的内在潜力,训练考生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使自己进入最佳应试状态,以利在考试中超水平的发挥,取得的成绩。 心理训练对考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是有助于考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考生的心理状态是容易变化的,其变化是受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和影响的,在极度紧张的条件下决定考生行为特点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个性特征,通过心理训练能提高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考生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考生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考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5.考生的心理训练可分为一般的心理训练和临考前的心理训练两类,一般的心理训练目的是为了提高考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有效参加考试的心理准备状态。具体任务有:    (1)培养考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    (2)改善知觉过程,尤其是对该考试有重要的专门知觉过程;   (3)发展注意能力,二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及在考试中的定向能力;    (4)发展记忆能力、想象、形象思维、快速和准确地记忆的能力;    (5)发展情绪、意志品质,特别要发展在考试的关键时刻能表现勇敢、果断、顽强、自制、镇静和争取胜利的意志能力。一般的心理训练要长期进行。良好的心智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临考前的心理训练,是考前以考生现有心理水平为基础,根据考试特点而安排的心理训练。目的是使考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形成考前最适宜的应试状态或最佳心理状态,以便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取得优良成绩,训练中要使考生确定考试要达到的目标,建立达到目标的心理定向,形成实现目标的信心,掌握自我控制心理状态的方法,善于克服各种困难和应付突然产生的障碍,消除过分的心理紧张。     6.心理训练的原则有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和重复性原则,以及个别对待原则。 为了调整和控制考生在复习和考试的心理活动,使考生的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最适宜的兴奋度,就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考生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利用语言,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我们知道,人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正常与否,都依靠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得是否适当以及与各器官系统是否形成巩固神经联系而定。心理训练能够对这种复杂的机能系统发生影响,使中枢神经系统与主要受随意控制的外周器官之间的控制联系固定下来,并且通过系统的训练,对不随意机能过程和随意机能过程都能起作用,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训练,就能做到在练习当时以及以后出现预期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某些控制效果及支配能力有了良好的变化,不仅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机能得到了改善,使植物性器官与器官的相互作用得到了改善,而且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器官及中枢器官的相互作用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心理训练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驾驶员的个性心理与交通事故的倾向性

1.驾驶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与人之间都有差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正是这些个性,构成了人们彼此间可以区分的依据。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带有倾向性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了在人对待社会、对待工作、对待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是指人的情绪、意志、性格、气质等。
在特定的情况下,驾驶员的行为依赖于具体环境的特点,个人对情况的估计,以及过去在类似情况、类似环境下对驾驶行为的强化程度。因为个人对待事物都持有一定态度,这种态度在他们所遭遇的情、境范围内,总要表现出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相对稳定的扮演一定的角色。这样就形成了个人具有的个性特征。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观察到不同人不不同气质。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机体状态取决于四种体液混合的比例,若比例失调,人就表现为病态。由于种体液占优势,便相应产生某种气质,因此,可有四种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了解人的气质,对于安全教育,驾驶培训,组织交通运输业务等都有重要意义。例如,针对多血质驾驶员的特点,着重进行踏实、专一、不开快车等方面的教育;对胆汁质驾驶员的缺点错误,不要当面批评,不要用"激将"法;对粘液质的驾驶员,多给予指导,留心培养机动灵活的精神;对抑郁质驾驶员,多鼓励、培养自信心。
2.道路交通事故的倾向性
汽车职业赛车驾驶员的交通事故率高出普通汽车驾驶员好几倍。为什么?是因为职业赛车驾驶员的身体素质差、开车经验少、驾驶技术水平低吗?全不是,应当说是他们的身体强壮,开车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超。究其原因,是这些人在赛车职业中培养的某些个性所致。例如他们对高速行驶、超车抢先习以为常,把驾驶车辆做为显示自己的手段。这些个性导致发生交通事故。
在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发现:
①社会适应性差的驾驶员,交通事故多。
驾驶汽车如同其为人,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小心谨慎、忍耐、礼让他人、善于思考,则其开汽车也会带有攻击性,必然事故多。
②偏离社会道德规范,具有反社会人格者易发生交通事故。
所谓反社会人格,是指:追求随心所欲,好支配和胁迫别人,对人态度冷淡,对社会规定抱有敌意,做了有损他人和社会的事不感到内疚,总是把过错的责任推给客观,在单位里表现不好。这种人开车无视交通规则,抵制交通管理,不顾他人,开车带有冒险性,用冒险动作迫使对方避让自己。这种人的事故率必然比处事规矩的人高。反之,若某人在家里忠实可靠、小心谨慎、勤俭节约;在单位里宽容、勤奋、关心同志、是个好职工,则开车时,不会带有攻击性、冒险**通事故会比较少。
③外向型驾驶员比内向型驾驶员易出事故。
个性外向的驾驶员喜好社交、善于言辞、内在体验浅薄、办事粗枝大叶、寻求刺激、喜欢冒风险、标新立异等。这种性格的人开车,虽然反应敏捷,但常常由于情绪兴奋而采取冒险行为,超速行驶,强行超车、因而事故多发。
个性内向的驾驶员不善于社交、难启唇、内在体验深刻、办事严谨,力求稳妥、讲究条理、喜欢单独行动。这种性格的人开车循规蹈矩,严于自我监督,倾向回避风险,减少紧张刺激,形成审慎而有条理的作风。这种驾驶作风有利于交通安全

心理健康的判定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又以什么作为标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通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要看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正常还是异常,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  从实际情况看,人们在判定心理健康时可能采用了以下三种标准。由于标准的不同,对同一心理特征或现象的健康判定可能得出不同甚至是矛盾的结论。  (一)常态分配的标准  人的各种心理特征或现象基本上都是服从常态分配(即居中的总是大多数,而特别突出或特别滞后的总是少数的“两头小、中间大”式的分布)的规律的。照此标准,如果某种心理特征或现象与大多数人一致,即被认为是健康的,反之则被视为不健康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此标准,也有一定道理,但此标准较为消极。   ( 二)社会规范的标准  照此标准,如果特定个体的某种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是符合其社会角色的社会规范的,即被认为是健康的,反之则被视为不健康的。传统上,这种标准在我国被广泛地使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由于这种标准对个性的忽视,以及对心理健康可能起到的扭曲作用,现在已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三)心理适应的标准  判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应该以其是否有良好的生活适应为标准。这种标准也十分重视个人的心理感受。可以说,这种标准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为众多的专家学者所倡导,也越来越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健全人格重要还是丰富知识重要

《诗经•小雅》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意大利但丁也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难以填补道德的缺陷。”
    一个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一个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才,但如果没有优秀的品格,则更难以成就事业。古今中外的先哲告诉我们: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 人的知识源于教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格,以使得个人人格和社会人格相统一。知识的积累是教育的结果,故知识积累也是为了塑造人格。知识积累是为塑造人格而服务的。      知识本身仅仅是由人类行使的工具。它不会思考对与错,只有人才会。而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唯一尺度则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所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个体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有人格障碍。 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挑战,我们应该以什么为立足之本呢? 我方认为是塑造人格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1、健全人格是整个社会的需要。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我们首先学会做一个好人,做人是基础,连人都做不好,其他事情就是空谈。      2、健全人格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如果是一个人人格健全,那他的各个方面都会趋向健全。有着良好的心态,学习起来也会思路开拓,聚精会神,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没有私心杂念,所以其学术成就超群。健全人格是积累知识的前提,积累知识只是健全人格的手段。     3、健全人格有利于个人全面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看看,有人格缺陷的希特勒,不就是因为丧失人性才造成了人类的灾难吗?历史的教训是惨重的,对方辩友可要铭记这些惨重教训啊!      4、塑造人格是百年树人的功业。周恩来总理以其完美的人格魅力激励了几代人,甚至连他的政敌都为之折服。他凭借自己高尚的人格吸引了大批的海外华人投入祖国的怀抱,为国家奉献一切。 有一种人叫做伟人,他有非凡的信心和智慧,他更有伟大的人格力量,可以穿透历史的迷雾,照耀到遥远的未来。最尊贵的佛塔中总是埋藏着佛祖的舍利,那是塔的灵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一座崇高而辉煌的宝塔,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塔下埋着的是那些伟人留下的舍利——真诚、正直、善良、勇敢的人格 1、我们认为是人格是比知识还重要的。健全人格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设想一下,一个没有良好人格的人,社会怎么会相信他可以作好事情呢?会委以重任呢?所以我们在社会上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1、首先做好一个人,做人是基础,连人都做不好,其他事情就是空谈。  2、健全人格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如果是一个健全人格的人,那他的各个方面都会趋向健全的,有着良好的心态,就有良好的态度,学习起来也会思路开拓,聚精会神。学习的效率也会高的。如果一个心存芥蒂的人,就会事事烦心,处处耿耿于怀,那还有经历学习呢?比如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没有私心杂念,是个很专注的人。健全人格是积累知识的的前提,积累知识是健全人格的必然。  3、健全人格有利于个人全面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反过来讲,如果一个有着不健全人格的人领导社会,那么就将给人类带来多大的危害呢?比如有人格缺陷的希特勒,是没有人性才造成了历史的污点。  4、塑造人格是百年树人的功业。例如周恩来完美人格魅力激励了几代人的热情,感染了世界很多国家的人,其影响力连敌对的人都为之感染钦佩。周恩来人格魅力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个人的贡献。因为他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他影响吸引了大批的人投入祖国的怀抱,为国家奉献一切。      所以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重要。这几天比较忙,来晚了,看到大家把该说的都说了,我也不需要再画蛇添足了噢。不过从鸡生蛋,蛋生鸡的角度来看,如果人格的形成不是先天而确定是后天培养的话,积累知识要比塑造人格重要,没有知识的积累为先,人格塑造无从谈起。也可以说正确的选择积累知识的过程就是塑造人格的过程,当人格偏离知识时,通常都是出在对知识的选择不当上。所以关键是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能否正确选择知识的问题,选择正确了,人格塑造就不会偏离。知识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出在选用知识结构的体制身上。      塑造人格是从情感方面讲的,范围可以很广,拓展到德育、感情、人性化的东西。以思想为主;而积累知识是从智力方面考虑,偏重技能。 
     先从人格的定义方面解释:心理学方面的定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包括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等等,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所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个体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有人格障碍。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气质和性格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其他还有德育方面的。        1.气质 气质(tem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     2.性格 性格(character)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他性格上的伟大。良好的性格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 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那么我们可以把问题引申到气质、性格、思想问题上。    所以我们要讨论重点放在我们我们应该首先塑造健全人格魅力的人重要还是积累知识重要。 当今社会发展到已经很健全了各个方面文明社会的准则。面对社会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样呢?什么才是我们立足之本呢?社会对我们什么要求放在首位呢? 一辩小结 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没有知识,人格就没有行使的工具了,对此我方从来没有否定。但这仅仅是必要问题,而非主要问题,就像人体不能缺少微量元素,难道微量元素就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吗? 我不得不提醒对方辩友,重智轻德,忽视人格的塑造,必然导致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教养,有欲望没理想,有目标没信仰,有青春没热血,这将是非常危险的。 人格的缺失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重视现实,轻视理想;热衷功利,漠视义理;珍视个人,忽视社会;关注物质,鄙视精神。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道德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难,更根本、更重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的完成一件事情。       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道理就在于此。 四辩总结 谢谢主席!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对方辩友的知识很令我佩服,但是,他们的风度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人生就是这样,令人信服的不仅仅是才华,只有通过你高尚的人格表现出来的才会获得真正的胜利。今天对方的一切风度足以弥补你们知识的不足,不过,错误还是要指出:    第一,对方在辩论过程中所论述的各种事实无非想告诉大家,知识很重要。当然,我方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否认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事实上,我方要强调的是完善的人格对知识的积累起到引导作用,它告诉我们如何去利用好知识。从原始社会的愚昧无知到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每一次文明的飞跃都是借助知识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在大多数人道德力量的控制下,才会体现出它的正面的力量。否则,这个世界早已克隆人满街跑,原子弹满天飞,生化武器弥漫四周。这样的社会还能称其为社会吗?地球恐怕也不复存在了。
    第二, 重知识轻人格,是一种不正常的价值倾向。因为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它主要靠记忆来实现,是一种层次较低的智力活动。所以人们把长于记忆,懒于思考的人讥笑为两脚书橱、人肉字典;但是人格的养成却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依靠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教养,广泛的兴趣,高尚的情操和真正的智慧。因此,健全的人格应该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诚实作风,仁爱品德的综合体现。重知识灌输,轻视人格塑造,那么所谓的知识就很可能变成争名夺利的武器,危害社会的工具。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 希特勒手下的一大批出色的军事家、科学家,纵使再有知识,也只能成为他为祸人间的工具。 同样是积累知识,为中华之崛起而积累知识的周恩来可以成就不朽的英明;而单纯为了个人荣辱积累知识的汉奸走狗却只遭到历史的唾骂。 知识积累从来就不是人类的专利,幼狮从母狮身上学会狩猎,小猩猩也会从母亲处学会使用工具。这些,都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然而,人类之所以作为万物之灵长,是因为我们有人格,人格成为了区分人类和其它自然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人格塑造英雄,让他们轻生死义,义薄云天;人格塑造伟人,让他们心怀家国,先忧天下。也正是这华夏五千年之高贵人格,让我们相信“知识诚可贵,人格价更高”! 正方一辩:主席 ,评委,同学们,大家好!下面由我来表达我方观点。首先作为学生,我们的天职是学习,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学习,所以应该学习知识;其次 ,从知识的重要方面来说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知识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蒸汽机的发明,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计算机的发明,人类又逐渐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是知识的功劳。微观:知识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工具。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表现在他为社会做了多大贡献,创造了多大价值。怎样为社会创造价值——当然是通过知识来创造。所以积累知识更重要。发言完毕,谢谢! 反方一辩:主席 ,评委,同学们,大家好!我方观点是完善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人格可分为三方面讲。第一,它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第二,它是个人的道德品质;
   第三,它是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总之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所以首先积累知识只是完善人格的一种手段,更多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培养.陶冶和锻炼;其次知识水平高.高等学历的人如果人格不够完善,只会伤害别人,伤害社会;最后即使知识积累得不够,文化稍缺欠,只要不断完善人格,就一样造福社会。我国著名精神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说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青年后期人格的特征大体形成,因而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应客观分析人格特点,发现缺点和不足,及时地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培养和锻炼,所以说大学生完善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正反方互问:     正问: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人格能够取代知识积累促进社会发展? 反答:如果人格得不到完善,那你能保证将所积累的知识用到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吗?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完善人格就起到了将知识的积累引入正轨的作用。 反问:如果人格不够完善,你知识积累再多又有和用?清华大学高材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伤害黑熊是因为知识积累不够吗? 正答;那只是个别的现象嘛! 方反驳:有关的资料显示: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知识水平人才的犯罪率明显高于普通学历的人,难道这还是个别的现象吗?相反如果知识学的不够,那就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发展吗? 如果你因知识积累不够而无法被录用你这样面对? 答:由于知识积累不够而应聘失败,只不过是人生一个很小的挫折,但如果人格不健全,就极有可能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抵不住诱惑,犯错误甚至犯罪。权衡一下,请问孰重孰轻? 正方总结; 下面由我总结我方陈词:著名的思想家左拉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的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不断的增加更多的知识,”      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刚出生时是最纯洁的,没有任何的思想与认识,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对周围的逐步认识而积累起来一定的知识,人格对于婴儿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要拥有人格首先必须认识人格,理解人格的意义。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那从和说完善人格?积累知识是完善人格的前提。 我们并不否认完善人格的重要性,但知识是人的精神食粮,只有不断的积累知识我们的思想才不会陈腐,我们的人格才会得到更好的完善。所以说积累知识比完善人格更重要。我的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反方总结: 下面由我总结我方的陈词,现行的教育中,学生的身心和人格不够和谐,有很复杂的原因,但就教育本身来讲,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未能有效、科学地协调好学生身心、学业和人格之间的矛盾,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中,有意或无意地次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来为代价,以单纯提高学生课业水平为发展目标,或片面地把学生学业上成败理解为学生发展的唯一内容和最高的标准的错误倾向,并非个别的现象。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的犯罪率比普通的学历的人要高,就是因为过分重视学历和知识而忽视了人格方面的塑造和完善,健全的人格为我们指明正确的人生目标,有了正确的目标才会让我们把积累的知识用在社会上产生价值,如果人格是残缺或无的话,读书少显得淳朴,读书多显得更加迟钝,所以只有完善了人格,才可能使用好积累的知识,所以完善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人格概述



人格概念

如果说性格是由各种性格特征结合而成的复杂结构,那么人格则是包含性格在内的复杂结构。每一个人都有比较系统、完整的关于自己以及对接触的人的行为、品行的看法,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潜在的“人格理论”,这种理论帮助你随时随地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究竟什么叫人格?明确阐明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许多概念多与人的行为风格相联系,诸如气质、性格、个性等。因此,对人格概念的理解最好通过与之有关概念的相互对照、把握它们的相似性与区别而获得。

人格

人格一词的英文personality是从拉丁文persona演变来的。拉丁文的原意是面具。面具是用来在戏剧中表明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而这也就是人格最初的含义。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使用“人格”的概念,并引申出较复杂的含义,包括: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方式,他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声望和尊严。在现代英文词典里,仍然可以在“人格”(personality)这一词条下看到上述含义的影子。

心理学家们对人格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阿尔波特(G.Allport)曾列举出50种不同的定义,足见人格概念中的分歧,同时还表明人格的复杂性。但众多定义有一个基本相似的看法,即认为人格是与人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有关的概念。从以下各种定义可以看到这种共识:“人格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艾森克,1955);“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情境中的行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卡特尔,1965);“人格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它组织人的经验,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拉扎勒斯,1979);“人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决定(内隐,外显的)行为,同他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米歇尔,1980)。如果把诸多界说总结起来,可以这样概括: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人格标志一个人具有的独特性,并反映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交织。

这个定义反映了人格的复杂性与多维性,它包括:

1.整体性

人格标志一个人表现在行为模式中的心理特性的整合体,它是一种心理组织,构建成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特征结构。它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却经常体现在人的行为之中,使个体表现出带有个人整体倾向的精神风貌。

2.稳定性

由许多个性特征组成的人格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在行为中恒常地、一贯地予以表现。这种稳定性具有跨时空的性质,即通过个体人格,各种情境刺激在作用上获得等值,产生个体行为上广泛的一致性。但是这种稳定性是可变的、发展的而不是刻板的。这是因为:各种人格特征在某个人身上整合的程度(如稳定性)不同;一个人可能具有相反性质的特征,在不同情境中可反映它们不同的方面;暂时性地受情境的制约,表现出来的并非个人的稳定特性。

3.个体性

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构成了不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尽管不同人可以有某些相同的个别特征,但他们的整体人格不会是完全相同的。

4.动机性与适应性

人格“支撑”行为,它驱使人趋向或回避某种行动,寻找或躲开某些刺激,人格是构成人的内在驱动力的一个方面,它的动机性与内驱力或情绪不同,它似乎是“派生的”,情境刺激通过人格的“折射”引导行为,致使行为带有个体人格倾向的烙印,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人格的这种驱动力反映着人格对人的生活活动具有适应性的品质。

5.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综合

人格蕴含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价值两方面。人格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在极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然而它以个体的神经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

由于翻译上的原因和中文的习惯,人们也常用“人性”一词代替人格,它们在概念含义上是一样的。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个性一词常常更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而对人格一词,日常又往往在贬意上使用,(如“某人人格太差”),这样的使用把人格完全归结为道德范畴,就违背了其科学含义。

人格概念注重人的独特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格心理学家们不关心普遍性规律。实际上,心理学家们相信:存在着一定的共同规律,它们可适用于所有人类个体;揭示人的共性与说明人之间的差异(即人的特殊性),以及通过揭示人的个别性来得到共同规律,同样重要。因此,人格心理学家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解释人的行为的共性,又要解释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前者是一般规律研究,后者是个体化研究。实际上,二者是密切联系着的,共性从个性而来;个性中体现着共性。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心理学家在概念上把人格规定为人惯常表现出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特性。也就是说,人格具有跨时间、空间(情境)的一致性。由于这种一致性,我们才能识别出每一个人,把他同别人区别开来。这种在不同其他人之中寻求一致性的认识倾向,是人知觉恒常性的一种扩展形态,前者针对人,后者针对客观事物,但都是人的认识的一种特点:寻求规律,从而使世界看起来更有序、更容易预测,使我们的认识更为简捷、经济。然而,就像人们的知觉恒常性并不总是百分之百地可靠一样,我们关于人格一致性的看法,也会有其片面性,而并非总是可靠。